第204章 十六應真

憨娃兒將故事說完之時,李曜已然轉遍了大半個大相國寺的主院,來到一處寬闊院落,忽見院中衆僧端坐,前頭蒲團之上盤膝坐着一名慈眉善目的老禪師,嘴脣微動,似在講經說法。

李曜稍一猶豫,暗撇一眼汴軍細作,坦然上前,做出居士模樣,在一空蒲團上默然端坐,又朝憨娃兒示意,招呼他也坐下。

憨娃兒顯得有些坐不安生,李曜瞪了他一眼,輕聲叱道:“虔心聽法!”

他一說話,憨娃兒頓時不敢亂動,老老實實坐直了,呆呆望着上頭的老和尚。

那老和尚說法,此時正在說佛經,李曜來唐數年,自問文言能力進步頗大,但聽着佛經仍然相當吃力,旁邊的憨娃兒更是不堪,微微張着嘴,一副天然呆的模樣,就差沒留涎水了。

李曜聽了半晌,才聽明白這和尚說的主題是“忍”,只是他引經據典太多,又幾乎都是出自佛經,李曜肚子裡少有這種貨,因此聽得如墜雲端。

老和尚說了半晌,忽然笑道:“老衲今日說法前,有一老友曾言,今日下午,必有二位深具慧根之人前來聽法。如今果然來矣……二位檀越,老衲有禮了。”

李曜見他朝自己和憨娃兒望來,不禁有些意外,忙拉了憨娃兒一把,站起來拱手行了個正兒八經地儒禮,道:“阿彌陀佛,晚輩來大相國寺遊覽,適見高僧說法,心有所感,遂來參悟,不意竟爾攪擾禪師,實是愧疚。”

老和尚毫不介意,笑了笑道:“既是聽了老衲之言,不知檀越可有所悟?”

李曜心中苦笑,暗道:“我從頭到尾就沒聽明白幾句完整的,能有個毛線感悟?”微微朝旁邊一瞥,卻見那些汴軍細作仍然在周圍,不禁又想:“我既然要裝遊覽,要裝這等高端文人世家的子弟,就得裝得像一點,聽禪說法似乎也是上流社會人士很喜歡乾的事,要是我裝模作樣聽了半天,竟然一問三不知,沒準會讓敬翔懷疑。”

當下便道:“禪師今日說忍,不知禪師可知貞觀年間國清寺的寒山拾得二位禪師?”

老和尚微笑答道:“知之如何,不知如何?”

李曜笑道:“這二位大師有一妙對,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聽法衆僧都已轉頭看着李曜,便聽他稍微一頓,笑着繼續:“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老和尚還未說話,人羣中站起一位僧人,合十道:“阿彌陀佛,這位檀越,這話當真是二位前輩高僧所言麼?”

李曜微微一怔,點頭道:“當是不假。”

那僧人搖頭道:“既是高僧,當有普度衆生之心,如何會有‘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之說?勸人向善,乃佛家真意,如此坐看衆生墮入阿鼻地獄之語,實是叫人難以相信竟會出自前輩高僧之口。”

李曜聽了,不禁一凜,這句寒山拾得的名對,自己是從後世得知的,也從未站在僧侶的角度來看待,而是站在世俗的角度來看,因此這句話的“對錯”,也未多做考慮,如今聽這僧人一說,倒是有些不太對勁了。

那老和尚面色不變,臉上依舊帶着微笑,問:“檀越如何看待此言?”

李曜畢竟是有急智之人,心如電轉,立刻道:“這位大師所言,平素看來,確實不假,但某嘗聞:佛度有緣人。佛說‘衆生畢竟成佛’,是指衆生皆有成佛之性,因其業力和自身修爲而有遲速之分;衆生本有佛性,所以不能成佛,蓋因諸般業障,迷茫本性,難以解脫。此時,得道高僧發下宏願,普度衆生,但可以普度者,畢竟是願意自度之人,若心不自悟,又如何能被度化?某意,拾得大師此言,便是此意。”

老和尚聽罷,滿意一笑:“檀越靈聰心慧,果是大有佛緣之人。爭不能止爭,仇不能息仇,以怨抱怨只能使事情進一步激化,導致更大的仇怨。反之,忍之、耐之,以不爭息爭,以德報怨,使人不能與之爭,使人無法與之怨,就能很好地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緊張,進而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是以,佛門說忍爲大善。”

李曜點頭道:“禪師所言極是,某昔年曾聽一位前輩提到過一位高僧,便曾因有這般大德,而保全了他人。”

老和尚微微笑道:“倒要請教檀越。”

李曜道:“那位高僧法名白隱,這位白隱禪師曾在一個小村莊修行,他經常爲村民講經,很受村民的尊敬,說他是位純潔的聖賢。當時,白隱禪師的鄰居是一對夫婦,他們開着一家小店。這鄰居家裡有個漂亮女兒,當時待字閨中。有一天,鄰居夫婦倆突然發現:女兒懷孕了。夫婦倆大爲震怒,追問女兒那人是誰。女兒在苦逼之下,只得說出了‘白隱”兩字。”

李曜此言一出,衆僧面色驚訝,不少僧衆嘆息搖頭,口宣佛號:“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那老和尚卻面色如常,一言不發,只是淡淡地看着李曜。

李曜便繼續道:“發生這等醜事,夫婦倆如何能忍?當下,便怒氣衝衝地去找白隱算賬,但到了白隱禪師那裡,禪師聽後,只說了一句話:‘果是如此’?”

有一僧人聞言怒道:“這和尚犯戒如此,怎的還這般託大?檀越,這般品性,也稱高僧?”

李曜微微一嘆,不答他的話,只是繼續道:“那孩子生下來,就被送給了白隱。自隱禪師雖己名譽掃地,但他並不介意,也不爲自己辯解,只是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要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非常細心地照料孩子。如此,很快便是一年過去……

這一日,鄰居的女兒眼見白隱禪師如此辛苦,終於忍不住良心煎熬,像父母吐露出實情,原來那孩子的親生父親乃是鄰村的一名青年。得知真相之後,她的父母將她帶到白隱禪師那裡,他們向白隱禪師賠禮道歉,並要把孩子帶回去。

白隱禪師聽了,只輕聲問了一句:‘果是如此?’便交回孩子。”

這一下,卻是舉衆譁然,先前那質問李曜的僧人愕然片刻,朝李曜合十一禮:“阿彌陀佛,貧僧失禮了,檀越口中這位白隱禪師,修爲之高,貧僧萬萬不及。”

李曜回了一禮,便聽見老和尚也宣了一聲佛號,道:“阿彌陀佛,佛說:‘若不能忍受侮辱、惡罵、毀謗、譏評,如飲水甘露者,不能名爲有力大人。’在他人的侮辱、惡罵、毀謗、譏評面前,忍耐不是消極,不是停頓,更不是退讓;而是力量,是承擔,是前進,是負責,是大仁大勇的動力;是犧牲自我,成就別人。一個能夠忍受誤解,不爲自己辯解的人,必定是虛懷若谷、胸襟寬廣的人,他不會對他人的過失斤斤計較,不會對他人加諸已身的一切煩惱、侮辱產生怨恨、報復,而能始終謙遜謹慎,常善於人。

如此之人,令人尊敬,也使人愛戴。毋庸置疑,檀越說的這位白隱禪師便是這樣的人。他那種忍耐的智慧,他那種面對誤解、面對侮辱的坦然,他那種以德報怨的風範,都是我輩之楷模。

‘果是如此?’這樣一句簡單的反問,白隱禪師重複了兩次,這正顯示了白隱禪師的心胸之寬,心胸之廣。爲了保護鄰居女兒免受不必要的傷害,他忍受了他人加諸己身的侮辱,不點破鄰居女兒的秘密;爲了養育無辜的孩子,他忍受誤解和誹謗,這種不在乎世俗譭譽,一心爲他人着想的行爲,正是佛門‘大度包容’的最好詮釋。”

李曜點頭稱是:“不僅白隱禪師,某以爲任何君子,都應如此。只要自己胸懷坦蕩,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不必怒目相向。正所謂‘平生未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此所以然也。”

老和尚笑着道:“容人之量並非只是君子之風,有時候更是成就大業之根本。”

“哦?”李曜下意識道:“倒要請教禪師。”

老和尚道:“俗語有云:‘大者,心也;小者,亦心也。’做人,惟有寬大容物才能成就自己。胸襟寬廣,就能夠團結一切人,能夠成就大事。反之,心胸狹窄,容不得他人強過自己,容不得他人輕視自己,很多時候只會使自己侷限於一隅,難以有所建樹。

容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爲。一個人越能夠容人之攻——對他人不妥的譏諷之詞不計較;容人之長——對他人的優點虛心求教;容人之短——對他人的缺點正確看待;容人之過——對他人的錯誤不記舊賬,其包容心愈大,成就的事業也就愈大。是以,欲建立偉業,必須有容人的雅量。而反過來講,只有自己能容人,別人才能容自己。

漢高祖劉邦說:‘運籌帷握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安國家,撫百姓,給響銀,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統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然而,統一天下者,卻是他劉邦,何也?劉邦能夠打敗西楚霸王項籍,一統天下,秘訣便在於劉邦有容人之量,善用人才。

不僅劉邦,縱觀青史,具有容人雅量,因容人而成功的帝王將相比比皆是。齊桓公不計管仲一箭之仇,反而用他爲相,終於成就霸業。秦穆公不計恨走失的寶馬被人吃掉,反而賜美酒招待吃馬之人;楚莊王不怪罪臣下對自已妻妾的調戲,反而命大家扯冠帶以助其脫困。他們的容過雅量,無形中都救了自己一命。至今‘秦穆飲盜馬’、‘楚客報絕纓’仍爲天下傳頌。藺相如不計較廉頗的侮辱,反而處處避讓,不也感動廉頗,成就‘將相和’之佳話麼?

我朝高祖時,諫議大夫魏徵曾勸隱太子(李建成)早日殺掉秦王(老和尚未說名字,是因避諱),後來秦王發動玄武門之變,當了皇帝,卻不計前嫌重用魏徵,終使魏徵爲其所用,爲太宗文皇帝出了許多治國安邦的良策,終成煌煌貞觀!”

李曜不知這老和尚爲何忽然話鋒一轉說到這方面,不過出於禮貌,依然點頭稱謝。那老和尚又道:“老衲觀檀越做派,當是尊貴人家,想來定知楚莊王故事。今人談起楚莊王,多是談其‘問鼎中原’之霸氣,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並稱爲春秋五霸的霸王,也是一位‘隱忍’大師,在其‘一鳴驚人’之前,曾經‘三年不鳴’。”

李曜其實是知道楚莊王的,唐人或許對一鳴驚人這個成語還不是特別熟悉,但後世之人,卻少有不知道這句話的,知道其中典故的,也不乏其人。只是李曜一聽這話,終於感覺這老和尚有些不同尋常——不爲別的,只爲他如此孜孜不倦地爲自己說這“隱忍”,李曜總感覺,這老和尚不是無的放矢,只是這片刻之間,也無法判斷老和尚爲何如此,便乾脆老老實實聽他說。

那老和尚道:“在楚莊王繼承王位之前,楚國已經歷長久的混戰。楚莊王的祖父是曾和晉文公爭奪霸主地位的楚成王。城蹼之戰敗於晉國後,楚成王發現原定爲太子的商臣眼如黃蜂,聲如豺狼,認爲他生性殘忍,於是想改立王子職爲太子。商臣知道這件事後,便先下手爲強,率領宮廷衛隊衝進成王的宮殿,催逼成王自殺,自己即位爲楚穆王。

楚穆王死後由其子侶即位,號楚莊王。即位時,楚莊王還很年輕,即位之始,他並未像其他新君那樣雷厲風行地燒起三把火,而是捨棄國政,一味縱情享樂。他有時帶着衛隊姬妾去雲夢等大澤遊獵;有時在宮中飲酒觀舞,渾渾噩噩,無日無夜地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

每逢大巨們進宮彙報國事,他總是不耐煩地回絕,任憑大臣們自己處理。不久,朝野上下都拿他當昏君看待。

看到這種情況,朝中有一些正直的大臣都焦急萬分。許多人都進宮去勸諫,可楚莊王不僅不聽勸諫,反覺勸諫妨礙了他的興趣,便發了一道命令:誰再來進諫,殺無赦。

此令一出,再無大臣敢於勸諫。三年過去了,朝中的政事亂成一團,但楚莊王仍無悔改之意。在這期間,他的老師鬥克和公子燮趁機掌握了權力。鬥克對秦、楚結盟有功,由於楚成王沒給他足夠的賞賜,就心懷怨憤;公子燮要求當令尹,但未能實現,心中也憤憤不平。於是,倆人便串通作亂。他倆派子孔、潘崇外出征討。待子孔、潘崇外出後,便把二人的家財分掉,並派人刺殺二人。刺殺未成功,子孔、潘崇就班師回國來殺鬥克和公子燮。鬥克和公子燮竟挾持莊王逃跑。一直到廬地,當地守將殺掉了鬥克和公子燮,莊王才得以回到國都。

可是,即便經歷了這樣的混亂,楚莊王仍不悔改。

看到這種情形,大夫伍參憂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見莊王。來到宮殿,只見莊王左手抱着鄭國的姬妾,右手摟着越國的美女,案前陳列美酒佳餚,正觀賞着輕歌曼舞,一派紙醉金迷的頹廢模樣。

莊王看到伍參進來,厲聲質問:‘你難道不知道寡人的命令嗎?莫不是來找死呢?’

伍參抑制住慌張,賠笑道:‘我哪是敢來進諫,只是有一個謎語,猜了許久也猜不出來,知道大王聰慧,請大王猜一猜,也好給大王助興。’

莊王這才斂去怒容,說:‘那你就說來聽聽。’

伍參便道:‘高山上有隻奇怪的鳥、身披着鮮豔的五彩,美麗而又榮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飛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實在不知是隻什麼鳥!’

莊王聽完了這段話,沉思片刻,才淡淡地道:‘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此非凡鳥,凡人莫知。’

伍參聽後,知道莊王心中有數,非常高興,便趁機道:‘還是大王的見識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鳥不飛不鳴,恐怕獵人會射暗箭。’莊王聽後,身子一震,可隨即就叫伍參下去。

伍參回去後就跟大夫蘇從商量,認爲莊王不久即可覺悟。

沒想到幾個月過去後,楚莊王仍一如既往,不僅沒有改過,還越來越不成體統了。蘇從見狀,覺得不能再忍耐了。就闖進宮去對莊王說:‘大王身爲楚國國君,即位三年,不問朝政,如此下去,恐怕會像粱封一樣招致亡國滅身之禍!’

莊王一聽,立刻豎起濃眉,抽出長劍指着蘇從的心窩,道:“你難道沒聽到寡人的命令,竟敢辱罵寡人,是不是想死?’

蘇從早有一死之覺悟,從容地道:“我死了還能落個忠臣的美名,大王卻落個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來,能使楚國強盛,我甘願就死!’說完,面不改色,等待莊王處死。

不料,莊王竟扔下長劍,抱住蘇從,激動地道:‘好啊,蘇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尋覓的社櫻棟樑之臣!’

說完,莊王立刻斥退那些歌舞美姬,拉着蘇從的手暢談起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竟然廢寢忘食。

蘇從驚異地發現,莊王雖數年不理朝政,但對朝中大事及諸侯國的情勢都瞭如指掌,並對各種情況想好了對策。這一發現使蘇從激動萬分。

第二天,莊王在即位花年後第一次召集百官開會,提拔了蘇從、伍參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大臣,殺了一大批罪大惡極的鉅子,頒佈一系列法令,迅速安定了民心。‘三年不鳴’的‘大鳥’從此‘一鳴驚人’。此後,他平內亂,固勢力,敗強敵,終使楚國大敗天下霸主強晉,甚而能問周鼎之輕重……

檀越聰慧,自然知道這‘三年不鳴’的楚莊王採取的是韜光養晦的忍耐權術,在他即位時還十分年輕,對朝中政事還不太明白,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再加上朝中敖氏專權,對朝中大臣的忠姦情況也不太瞭解。當時,他若貿然妄動,只會讓自己腹背受敵。於是,他便以沉溺酒色爲掩護,躲在暗處觀察局勢。同時,爲了辨明朝臣的忠奸,他還頒發了‘勸諫者死’的命令。這樣,他便很清楚地鑑別出哪些是敢於冒殺身之險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哪些是阿訣奉承、只圖升官發財的小人。

如是這般,歷經三年的暗中觀察。他已經能夠從容地把握局勢,‘鳴叫’出聲。此後,於內,他改革政令制度,積極採納諫言,重視用人所長;於外,他擊敗庸人的進攻,爭取了羣蠻、巴、蜀等小網部族的歸附;同時,他還改革兵役制,使楚國逐漸擺脫城淮之戰後的戰敗國名聲,並在平定了敖氏叛亂後,以強勁的兵力稱霸中原。

今觀楚莊王之經歷,不難發現,在權謀場,忍耐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絕佳戰術。霸王之業也罷,仕途之求也好,求索者難免會遭到許多不順遂的事,明處強敵的虎視。暗中小人的凱靚。他人的冷遇、誤解、猜忌、嫉妒、陷害……稍有不慎,就無回頭之路。當是時,應該白斂鋒芒,忍耐處之,以退爲進以保存實力取得‘一鳴驚人”之契機。”

李曜聽到此處,見他不再說,便笑道:“禪師教訓得是,某聞便思一句,‘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老和尚笑道:“禪客相逢只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然後轉頭對衆僧道:“今日說法已畢,和尚們且各自散了罷。”[注:和尚,此時是個敬稱。旁人都可能用,只有李曜因爲不習慣將這個詞當敬語,所以一般不用,而用禪師、大師代替。]

李曜一聽,也便站起,與衆僧一同行了個禮,打算離開。哪知道那老和尚也站起來,朝李曜招招手:“檀越今與老衲有緣,老衲有幾幅塗鴉,欲贈於檀越。”

李曜微微有些訝異,不知道這老和尚爲何對自己這般親熱,但他早先已經懷疑這老和尚的目的,此時便更加堅信,不過與此同時,李曜並不覺得老和尚是要害自己。

他仔細打量了面前這老僧一眼,此老身形矮胖,並非後世影視作品中那種“典型高僧”的模樣,但不知爲何,這老僧面帶笑容之時,倒偏偏頗有佛意。李曜心中嘀咕:莫非因爲佛陀大多是胖乎乎的吉祥模樣所致?

李曜直覺這老僧對自己並無惡意,也便笑道:“老禪師如此厚待,晚輩實在受寵若驚。長者賜,不可辭,如此晚輩且請恭領禪師墨寶丹青。”

那老僧伸手虛引,道:“檀越請隨老衲來。”

於是走過兩重院落,到了一處禪房外。李曜見這禪房位置,似是掛單的非本寺僧人所住,不禁心中暗道:“這老和尚一把年紀,卻是外地僧人來大相國寺掛單,更奇怪的是大相國寺居然準他講經說法,可見這老和尚多半還在佛教界比較有名。可惜我比較熟悉的是政治軍事史乃至一點點經濟史,對佛門的歷史以及這個時代的高僧們,就是在知之甚少了,否則說不定可以猜到他的身份。”

那老和尚帶李曜與憨娃兒進了禪房,李曜微微打量,暗道:大相國寺的居住條件果然不差。不過看了一眼陳設,心中又點點頭:老和尚倒是好學,這房裡的書卻是不少。

老和尚卻不管他們怎麼看,徑直走到書案邊,從書架上拿下來畫卷。李曜一看便愣了,原本以爲老和尚也就是送一幅畫給自己,哪知道他一直拿、一直拿,拿了十幾卷才停手,轉頭對李曜微笑道:“此是老衲花費十餘年時間所繪之《十六應真像》,外間也稱之爲《十六羅漢圖》,今日得遇有緣,便贈與檀越,正好可以湊齊十八羅漢之數。”

李曜頓時一愣,十六羅漢圖?十六羅漢圖送給我爲何就“正好可以湊齊十八羅漢之數”了?

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136章 如之奈何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七)第193章 危地最安第207章 邢洺之亂(四)第082章 折家來人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087章 拓跋增兵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212章 秦王變法(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一)第212章 秦王變法(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一)第040章 怒闖香閨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三)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076章 克用之心第105章 兩雄爭鋒第157章 萬家生佛(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三)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九)第200章 必有緣故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159章 接連失利(一)第073章 翊麾校尉第087章 拓跋增兵第142章 求賢定策第209章 出鎮河中(六)第174章 規劃未來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三)第114章 怕,不可恥第141章 林甫之後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七)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032章 深林遇虎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第124章 欲收馮道第216章 再續盛唐(一)第134章 真相浮現第119章 兵從敵來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六)第188章 金珠何來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四)党項族拓跋部的發展第207章 邢洺之亂(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一)第002章 五郎還魂第159章 接連失利(一)第022章 戰術大師第213章 王業之基(五)第184章 盈香妙坊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170章 安民置軍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四)第200章 必有緣故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15章 北都風雲(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二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三)第194章 車中之思第195章 晉李汴寇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第154章 雲州之行(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九)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116章 兄弟情誼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215章 北都風雲(三)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二)第149章 雲州之行(一)隋唐五代歷史研究著作推薦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一)第212章 秦王變法(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026章 擔憂蝴蝶第035章 初見存孝第211章 掌控四鎮(一)第106章 勝負已分第020章 賜名八戒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188章 金珠何來第091章 釣魚軍使
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136章 如之奈何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七)第193章 危地最安第207章 邢洺之亂(四)第082章 折家來人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087章 拓跋增兵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212章 秦王變法(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一)第212章 秦王變法(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一)第040章 怒闖香閨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三)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076章 克用之心第105章 兩雄爭鋒第157章 萬家生佛(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三)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九)第200章 必有緣故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159章 接連失利(一)第073章 翊麾校尉第087章 拓跋增兵第142章 求賢定策第209章 出鎮河中(六)第174章 規劃未來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三)第114章 怕,不可恥第141章 林甫之後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七)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032章 深林遇虎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第124章 欲收馮道第216章 再續盛唐(一)第134章 真相浮現第119章 兵從敵來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六)第188章 金珠何來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四)党項族拓跋部的發展第207章 邢洺之亂(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一)第002章 五郎還魂第159章 接連失利(一)第022章 戰術大師第213章 王業之基(五)第184章 盈香妙坊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170章 安民置軍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四)第200章 必有緣故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15章 北都風雲(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二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三)第194章 車中之思第195章 晉李汴寇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第154章 雲州之行(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九)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116章 兄弟情誼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215章 北都風雲(三)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二)第149章 雲州之行(一)隋唐五代歷史研究著作推薦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一)第212章 秦王變法(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026章 擔憂蝴蝶第035章 初見存孝第211章 掌控四鎮(一)第106章 勝負已分第020章 賜名八戒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188章 金珠何來第091章 釣魚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