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

“說來說去,其實你是勸某直接將李茂貞徹底擊滅,是也不是?”

李曜這話問得自己一臉無奈,其實他聽李襲吉這般從古至今一番分析,關中四塞,的確個個都重要萬分,即便現在吐蕃已然衰弱,西北的蕭關可以暫緩,仍由涇源節度使張鐇掌握,但潼關肯定是必須拿下的,而武關、散關最好也能拿下。

潼關不必說了,以東直接就是朱溫的羈縻鎮、陝虢王珙,王珙此人與李曜算起來有“奪業”之恨,如果李曜大軍進入關中腹地,他必然慫恿朱溫西進。如此一來,潼關必危,而潼關一失,關中就是一馬平川。當年安史之亂時,哥舒翰被逼出擊,敗失潼關,潼關一丟,玄宗就只能丟棄長安而“幸蜀”。前事歷歷在目,李曜自然不能輕忽潼關之重。

而武關與散關,也很有必要掌握住。武關方面如今在控制金商的昭戎軍節度使馮行襲手中,馮行襲因爲實力不算太強,對朝廷還算保持了一定的恭順,但他東面的荊襄節度使趙匡凝受朱溫羈縻,一旦朱溫欲出兵爭奪關中而無法攻克潼關,則有可能取道山南西道攻佔武關而入關中,所以安全起見,武關也最好由河中掌握。

散關目前還在李茂貞手裡,屬於鳳翔,位於鳳翔鎮靠南的位置,如果李茂貞被打得只剩本鎮鳳翔,他與王建的強弱之勢立刻倒轉,王建很有可能大舉北上攻克散關。因爲攻克散關則進可以威脅關中,退可以固守蜀地,對於王建而言,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隘。而對李曜而言,如果佔據關中之後有圖謀蜀地的打算,那麼散關的作用也是和王建一樣,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李曜糾結的是兵力。

自李曜掌軍以來,軍備問題從來不需要擔憂,但他與這個時代的其他將領畢竟不同,在他的心中,人的生命是最爲寶貴的,即便是戰爭,他也不容許自己麾下的將士出現無謂的傷亡。因此,他仗着軍械監掌監的身份,爲自己麾下的士兵更換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裝備,在出鎮河中之後,又立刻進行軍醫制度的改革。甚至包括推廣種植棉花,也算是爲此服務。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一貫所推行的,都是精兵政策。

精兵政策給他帶來的好處是明顯的,譬如他麾下的軍隊對他的忠誠度遠高於別軍,在原先的開山軍包括現在的河中軍中,李曜的聲望無與倫比,沒有任何人能挑戰他在士兵心目中的地位;又譬如他麾下的軍隊平均戰鬥力也遠高於別軍,這一點開山軍的戰績就可以說明。種種這些,都是他對後勤保障工作重視帶來的良性結果。然而,與此同時,河中軍也有劣勢,那就是兵力。

縱然李曜眼下以不到四萬的戰兵,就敢無視擁兵總數達到他出徵兵力一倍半的華州,縱然他以不到四萬戰兵,就敢預計與李茂貞七八萬戰兵野戰獲得勝利,但有一點不能改變:當佔領地區擴大到一定程度,這樣的兵力仍然會顯得不足。

譬如說潼關縱然是天險,但如果只放三千兵馬,就要做好對抗朱溫的準備,那就算李曜也沒法放心得下。開山、摧城、破陣六軍,至少要放一個軍在潼關,也就是七千人馬;同、華攻克後,也要駐紮兵力以免局勢反覆,至少也得一個軍。如此再減去河中方面留守部隊,也就是摧城右軍,那麼李曜能用於爭奪鄜坊、邠寧,包括與李茂貞決戰的正規戰兵,就只剩三個軍外加憨娃兒統領的節帥牙軍近衛軍,滿打滿算只有兩萬四千!

李曜心中也不禁有些感慨:這是蛇吞象啊!

現在的問題是,這點兵力,就算爭奪關中,也已經是要小心翼翼不出半點差錯的去打了,如果按照李襲吉和史建瑭的想法,要攻破鳳翔、佔領散關,甚至降服馮行襲、佔領武關,那麼目前手頭的機動兵力根本不夠!

李曜想想,以眼下的兵力要佔“三關”明顯不足,根本不可能實現,只得將這其中礙難之處與李襲吉、史建瑭說了。李襲吉聞言,想也不想,立刻便道:“此事別無他法,唯徵募新兵而已。”

史建瑭也點頭表示同意,道:“此前節帥只掌河中,五萬戰兵足以,如今西進關中,非十萬戰兵,不足以震懾諸藩!”

李曜皺眉道:“養兵過多,易使民疲,非到萬不得已,我不欲多募青壯,誤農誤工。”

這個問題史建瑭插不上嘴,但李襲吉卻有話說,他道:“節帥心憂百姓,自是河中之福,關中之福,然則眼下有一事,未知節帥可曾慮及。”

李曜問:“何事?”

李襲吉道:“華州戰兵近五萬,輔兵三萬餘,將近八萬人,鄜坊、邠寧之戰兵,如今雖屬李茂貞,但我軍日後一旦戰勝李茂貞,難道這些人便都能隨李茂貞去得了鳳翔?更何況此二鎮輔兵,俱是本鎮固有,將來又該如何安置?這三處戰兵、輔兵相加,最後可爲我所用者,總數在十萬以上,即便一半輔兵、一半戰兵,這戰兵也不下五萬,這五萬人久爲戰兵,若使其務農務工,雖無不可,然則卻屬浪費,何不將之用來,更訓新軍,爲我所用?一則不會誤工誤農,二則可使地方安靖。此事,還望節帥三思。”

李曜沉默下來,思索片刻,道:“此事容某細細思量,明日再做決定,你二人且去休息吧。”

李襲吉與史建瑭對視一眼,同時起身一禮,各自回帳內歇息去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李曜大軍兵臨華州城下的當日,河北局勢也有新的發展。原來那日李思安、張存敬屯兵內黃,得知劉守文、單可及率領五萬大軍來戰。張存敬對李思安道:“劉守文有五萬大軍,又有單可及助陣,此人號稱‘單無敵’,揚言要活捉將軍,不知將軍以爲應當如何應敵?”

李思安不屑道:“既非李存孝,又非朱八戒,縱然來他十個單無敵,某又何懼之有,無非力戰罷了!”

卻見旁邊閃出一員小將,系李思安部副將,充左領軍衛將軍袁象先。這袁象先乃是中宗朝中書令、南陽郡王袁恕己之後,也是朱溫的外甥,性情寬厚,不忤於物,頗有策略。朱溫愛其甚深,視如己出,知李思安勇而魯莽,故令他爲副將輔助。

這時袁象先向李思安贊畫:“將軍雖勇,卻也不可意氣用事,燕軍雖多,都是強擄入軍的烏合之衆,劉守文、單可及又是恃勇無謀之輩,末將只須略施小計,定可大破此輩無疑!”

李思安知他在朱溫心中地位,便問計從何出。袁象先道:“將軍但去迎戰,只須……如此這般,必教燕賊橫屍百里!”李思安、張存敬聞計都大喜過望,遂聽其計。

李思安於是立刻令大軍拔營起寨,往魏州進發。兩軍相遇於繁陽,各列成陣勢。李思安跨馬持槊立於陣前,呼道:“兀那燕地雛兒,某便是李思安,聽說你要擒我,可敢來問問我手中飛槊答不答應?”

劉守文早聞李思安大名,豈敢與他對陣,轉頭對單可及說道:“姑父號稱無敵,李思安鼠輩怎是敵手,侄兒願將大功相讓,姑父只管於陣上將之擒來!”

單可及哼哼一笑,也不點穿,堂而皇之跨馬出陣,喝道:“李思安,聽說你們汴軍新立了什麼‘拔隊斬’的規矩,你就不怕被我擒來,手下五千將士都要被偷鍋賊處死麼?”

朱溫這偷鍋賊被喊得多了,李思安也懶得去辯解,只是大笑道:“你不就是單人欺麼?最善被人欺的螻蟻蝦蟹,我手下五千將士都知道我李思安要斬你,有十足把握!你若是不怕死,只管放馬過來便是。”這點激將法,就算李思安也是懂的。

兩軍對戰,威名不可輕墮,單可及被激,冷哼一聲,不再答話,拍馬擎斧殺將過來。李思安仗飛槊來迎,來來回回戰的不下十餘合,思安佯裝不敵,拔馬回奔,高呼:“撤!”汴軍競相回奔。

劉守文見了,當下又驚又喜,還真以爲李思安真是被姑父殺敗,哪裡肯走了功勞,立刻下令追趕,全軍出動,單可及追在最前。汴軍退至內黃縣城北,前面是一條清水“擋路”,李思安突然掉轉馬頭,見單可及正殺氣騰騰奔來,竊笑一聲,便有一根絆馬索在單可及馬蹄下拽起。單可及見之已晚,頓時人仰馬翻。李思安不待他站起,趕上前去,一槊結果了性命。

燕軍士卒見狀,急忙停下了腳步,不敢上前。劉守文見單可及居然這般輕易便被了結了性命,當下也害怕起來,想跑,卻深知乃父殘暴,擔心這般回去,父親一怒之下會將自己殺了,因而又不敢跑,只好強行下令:“都……給我殺!”那聲音嘶啞無力,直在顫抖。燕卒受氣感染,也是手腳顫抖,踟躕不前。劉守文揮劍斬了兩人,餘卒這才上前。

李思安見燕軍無用至此,不禁哈哈大笑,卻並不急於上前大戰,只見清水河堤下涌出一支兵來,正是袁象先。他呼喊道:“活捉劉守文,燕軍兄弟何須爲這般懦夫賣命!”燕卒聞狀,也不知伏兵多少,心理防線徹底崩潰,紛紛棄戈逃命。劉守文斬殺幾十人也不能止,匆忙掉轉馬頭,自顧逃命去了。卻見張存敬又領軍殺到,李思安、袁象先從後掩殺,兩廂夾攻,斬殺無數。劉守文僅以身免,逃回滄州。

魏州城中,賀德倫得知李思安清水大勝,便對羅紹威說道:“破燕賊正在此時,今日當看我八百精騎之威力。”乃辭別羅紹威,率領騎兵出城。方出北門,賀德倫宣諭:“前有大敵,我輩須懷必死之心,義無返顧。”遂令守門衛士關閉城門,燕賊不破,不得放汴軍進城。然後殺入劉仁恭大營,縱橫馳突,左右開弓。燕軍輕易被衝亂,劉仁恭也斬殺一亂兵,然後宣諭道:“不必驚慌!敵人只有不足千衆,敢來犯我五萬大軍,是以卵擊石,給我殺!”燕軍這才穩定,重新組成陣勢,上前迎戰。然而劉仁恭小看了汴軍精騎營。

汴軍的五萬新兵是招募來的,軍餉豐厚,因而不達標的不能入軍。而精騎營更是新軍中的佼佼者,按照李曜麾下精銳爲標準打造,除了會騎馬、射箭等基本功外,武功也須出衆,還得識字,讀過兵書。因而朱溫對這支軍馬也是不吝惜裝備,每人三歲良馬一匹,鋼盔一定,鐵甲一副,黃樺弓一張,點鋼箭二十支,稱手兵器一杆外加腰刀、背劍各一柄,每個士兵的花費幾乎能裝備普通士兵十幾人。而燕兵多是劉仁恭抓來的壯丁,良莠不齊,步兵配置不過氈帽一頂,粗麻布衣一件,木杆槍或矛一杆而已;騎兵外加瘦馬一匹,麻背弓一張,竹箭十支;只有一批曾經接受軍械監裝備的軍隊兵甲齊全,那批人成了燕軍牙兵。尋常士卒如汴軍精騎營的裝備,只有指揮使以上的將官才能享有。如此一來,戰力不言而喻。自午至未,精騎營已斬燕卒數千,擒將領幾十員。而傷亡不過十餘騎。

劉仁恭不甘失敗,將裝備了河東軍械監精甲銳器的牙軍“八駿行”派出力拼。賀德倫縱橫之勢稍稍受阻,退出陣外。稍息片刻,忽見遠處,塵煙四起,賀德倫知是有軍馬趕到,料定必是汴軍無疑,大呼道:“勇士們,大王援軍到了!隨我殺!”重新又殺入陣中。

很快,煙塵起處,爲首認旗上分明一個“氏”字,正是朱溫派氏叔琮率領大軍趕到了!斬殺得一陣,又見趙軍從北面殺來。三廂夾攻,劉仁恭縱然是三頭六臂也斷難敵擋,徹底服輸,燒營遁去。汴、趙二軍從後追殺,斬獲無數。追至臨清,前有永濟渠擋路,燕軍潰卒被追趕太急的,紛紛跳入渠水中逃命,淹死的非常多。劉仁恭循渠而北,汴軍直追至滄州境,方纔回馬。此戰斬殺燕軍三萬餘衆,自魏州至滄州,枕屍五百里。俘獲萬衆,兵器、鎧甲、營帳等輜重更是不計其數。劉仁恭自此元氣大傷,只有韜光養晦,以期東山再起。

朱溫於是進入魏州貴鄉城。羅紹威頓首拜謝,更是誠心臣服大梁,唯朱溫馬首是瞻。王鎔也懼朱溫大勝,將攻常山!特遣使來,請修好。朱溫同意,乃大表賀德倫、袁象先、李思安、氏叔琮以及王鎔的功勞。這一日又收到了葛從周牒書,打開一看,上面寫道:

聞我軍大破燕賊,中原振奮,此大王調度有方,用將得力之故。今襄、蔡復定,淮南望北卻步,南邊無憂,而昭義方歸,常山易幟,河東新敗。最爲可憂者,本是河中李存曜,然聞河中出兵關中,不復爲大王所憂。末將請命,乘此大勝,士氣高昂之際,西上太行,一舉而下太原。除河東勁敵,天下則唯大王所有!

朱溫大喜,回書道:

通美所言,甚合孤意。但將邢洺大軍由土門入晉,孤自會調兵遣將,以爲策應。

書畢,馳送邢州。又符貼河陽節度使丁會,令他攻打澤州,以牽制李嗣昭,使其不得救援太原。吩咐完畢,復問在座衆將:“誰願統軍自馬嶺入晉,策應通美。”

麾下閃出氏叔琮請命:“末將初從龐師古,久未得志。如今通美統軍,老氏戰則能勝,深服他的御軍才幹,願將我這條老命輔助,揮灑餘血!”

朱溫笑與衆人道:“氏老不服老啊!聞青州王師範又與淮南私下通信往來,孤明日即回開封處置,靜候河東捷報!”遂令氏叔琮領本部軍自馬嶺上太行。

卻說晉王李克用自先敗於安塞,再失邢洺三州,元氣大傷,又因李罕之篡取潞州,更是雪上加霜。李嗣昭自澤州將李罕之家眷押送太原後,晉王盛怒下,全數斬首。遂厲兵秣馬,欲收復二鎮。劉仁恭入侵魏博,李嗣昭便牒書請出兵山東,乘機復取邢洺。晉王回書:

益光勿急!葛從週二萬大軍尚未出動,且探明動靜再說,我兒先取潞州可也!

李嗣昭從命,遂移師潞州,攻了兩日,未克,卻已聞報劉仁恭潰敗,葛從周、氏叔琮已率領兩路大軍西上太行,乃長嘆:“當日河中大戰,正陽說朱溫得了整個中原,戰力復原極快,某還不信,如今看來……唉,這汴州新軍戰力怎就恁般厲害!”然而喘息未定,卻又報河陽節度使丁會乘虛襲取了澤州。

李嗣昭這一次真的驚得不輕,心中暗道:“如今攻又不克,退已無路,如果就這般回太原,有何面目去見大王,難不成去蒲州?不成,正陽出征,我若前去,有鵲巢鳩佔之嫌,大爲不妥,不如乘邢州空虛,奔襲邢州而去。”於是定下決心,乃棄潞州,直往邢州東下。

wωw⊕ тт kān⊕ ¢〇 葛、氏兩路大軍自上太行,勢如破竹。葛從周拔承天軍營,前軍已至壽陽;而氏老拔樂平,前軍已至榆次,離太原僅五十里。

晉王聞信,拍案大怒:“偷鍋賊欺人太甚!誰願領軍破敵!”

周德威率先請命:“汴軍深入腹地,只須破他一路,必可退敵!德威願往,力破氏叔琮。”

晉王轉怒爲喜:“德威願去,孤無憂矣!”又叮囑道:“氏叔琮號稱‘武癡’,驍勇異常。聞他帳下還有一更年輕厲害的,名喚陳章,號稱‘陳夜叉’,前次便說要陣上擒你,你此去須小心爲要。”

周德威笑道:“陳夜叉大言不慚,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也!”

次日,氏叔琮沿着洞渦水佈陣。得知周德威來戰,陳章上前請命:“末將聞周陽五是河東大將,獨眼龍很是依靠此人,某願就陣上擒來,若成,求指揮使上奏大王,賞某一州。”

“有何不可!然則你須記住,或死,或被擒,你帳下的五百士卒也不能活命!”

陳章一聲:“得令!”乃披掛上陣,率五百軍士上前挑戰。

周德威望見,告諭部下:“你等先去迎戰,騎青驄馬的便是陳夜叉,見了便跑,我自有計擒他。”部衆遂先往迎戰,遇士卒則力戰,但見青驄馬奔來,便喊道:“陳夜叉來了!”皆不戰而奔。

陳章大罵道:“周陽五,你號稱名將,麾下小卒怎的恁般懦夫,膽小怕死,你還不快快來與我一戰!”

周德威脫下盔甲,微服上馬,喝道:“紅袍周陽五在此,看你有沒有本事來擒。”遂挺槊殺將過來。陳章舉鋼叉來迎。戰的三五合,周德威佯裝不敵,也回奔而去。

陳章邪笑道:“周陽五,我欲從你身上取一州刺史!豈能容你逃走!”拍馬就追。周德威故意放慢馬步,見他追的將近,突然停住,側身一閃。陳章始料未及,馬停不住,由德威身側衝至前方,德威奮起大槊,照其背心一刺,陳章畢竟有些能耐,偏了一些,只被刺傷一肩,掉下馬來。早有晉卒上前,將之捆成糉子。

周德威於是勒令陳章部下五百兵投降,卻未料那五百兵不僅不降,反而見主將被擒,知回去是死,投降後家屬遭殃,自己到哪裡也抹不去陳章帳下逃兵的罪名,竟不顧生死撲將過來。

周德威驚怒不已,奮起馬槊,大開殺戒。此時氏叔琮見陳章被擒,也趕着大軍殺來,周德威全師而上。自辰至午,汴軍戰死三千餘衆,然而晉軍也傷亡兩千,洞渦水因此被染紅。氏叔琮敗退,周德威從後追擊。直追至石會關,又斬殺千人。逢葛從周率大軍來救,周德威這才收軍。

葛從周救得氏老,忽有探馬來報:“大事不妙,李嗣昭帶領大軍入侵邢洺去了!”葛從周驚得眼如銅鈴,張嘴愕然半晌,纔對衆將說道:“李嗣昭怎有這般能耐,這般洞悉戰局,非李存曜無有代者!洞渦一戰,已令我新軍喪氣,如今李嗣昭所爲,更讓某擔心李存曜西去關中根本就是做戲……李存曜若在,太原絕不能下,然我輩此來,也不能白走一遭,邢洺萬萬不能丟!”便急忙由黃澤嶺退回邢州。李嗣昭哪知道葛從周畏李曜如虎,竟然把他此來當作李曜的安排,大軍來援,聞訊便知自己兵力不濟,不敢迎戰,轉由馬嶺退回太原。

晉王遂於太原城中爲周德威設宴請功,李嗣昭現在與周德威有些不合,當下越是心中不痛快,上前請命道:“昭義之失,兒實有過!如今見鎮遠公再立一功,孩兒也請率兩萬大軍收復昭義,此番若再有失,兒願提頭來見!”

晉王哈哈大笑,走上前去:“我兒志氣可嘉!只是眼下之太原,須防葛從周再次入侵,只能給你一萬人馬,不過孤可再派一個副將助你,能敵一萬軍。”

李嗣昭以爲父王所說的必是周德威,驚詫不已,不知是答應好還是不答應好。晉王看出他猶豫,卻問道:“是你八兄,你可滿意?”

嗣昭頓時眉開眼笑:“能得八兄相助,必然復取昭義無疑!”

晉王上前,拍一拍嗣昭肩膀,囑咐道:“大戰之前,務須多聽聽存審的話!”遂下教令,從忻州調回李存審,爲嗣昭副將,率一萬軍南下。

潞州李罕之,自去年篡取潞州後,不料家眷盡被晉王所斬,身邊只剩下一個犬子李顥,遂憂憤成疾,待聽到李嗣昭復統大軍已來到潞州城下,急火攻心,居然一命嗚呼了。李顥代守昭義,自度不是李嗣昭對手,忙向朱溫求救。朱溫派張存敬赴救,又奏表丁會爲昭義節度使,赴任上黨。

存審對嗣昭說道:“丁會自取澤州,已歸河陽,僅留部將劉玘五百軍駐守,澤州可先襲取。遲則丁會率大軍來援,我則有被夾擊的危險。”

“說的對,我聽八兄的!”李嗣昭於是放棄潞州,急行至澤州城下,一夕攻克。劉玘棄城南逃。

李存審又說:“朱溫既以丁會爲潞帥,我須分兵追殺劉玘,不可令他駐守天井關。丁會不能過關,唯有繞道含山路,九郎可將兵馬埋伏在含口,必可破他,則上黨便是孤城,旦夕可下。”

李嗣昭問:“我將大軍伏擊丁會,張存敬援軍將至,如何應付?”

未料李存審沒來得及回答,閃出一將,姓李名君慶,上前請命道:“請分一千軍於末將,定能破張存敬。”

李嗣昭道:“張存敬自幼跟隨偷鍋賊身側,深得其真傳,帳下又有五千新銳,你恐不是他的敵手!”因而不從。

李君慶不服氣,再請命:“願立軍令狀,不破張存敬,願提頭來見。然而我若勝他,請將軍狀奏晉王,升我作一軍都指揮使。”

李嗣昭心想:“本事不大,口氣不小,倒要看你有何能耐!”遂回道:“好!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乃命李君慶立下軍令狀,率一千騎去迎戰張存敬;又令李嗣本率二千騎進駐天井關,留李存審二千步卒守澤州,自率其餘五千步騎潛往含口設伏。

河陽節度使丁會,自朱溫鎮大梁,即與朱珍等來投。曾與葛從周於河陽沇河橋用計大敗李存孝,又水淹宿州,名動一時,因戰功鎮守河陽十有餘年。今受朱溫命令,移鎮昭義,田地人口較河陽大一倍,心中竊喜,遂率五千河陽兵欲上天井關赴任。兵馬方動,已聞李嗣昭復取澤州,大驚道:“澤州有失,遲則天井關也不保了。”急令加速前進,然而行不多遠,正見劉玘並天井關守將敗軍歸來。

劉玘報告丁會:“李嗣本率領大軍來奪天井關,人多勢衆,天井關難以固守,被他奪取了!”

丁會大怒:“肯定是你先棄澤州,被李嗣本追殺至天井關下,你只想逃命,定是強令守將開關,以致於被李嗣本搶入,奪了要塞,是不是?”

劉玘被呵斥,低頭不敢強辯,算是默認了。丁會見他如此膿包,喝道:“敗軍之將,還敢回來見我!”抽劍便將劉玘斬了。

那天井關地處太行之首,系河東高原與河南平原的分界嶺,爲河陽通昭義的要道,關口朝南,由北向南,地勢平坦,故而嗣本容易涌入;然而自南向北,卻是落差極大,易守難攻了。丁會若要仰攻無異赴死,無奈唯有繞道含山路了。軍至含口,忽聽一聲炮響,李嗣昭伏兵殺出。丁會倉皇應戰,廝殺一通,僅留着兩千騎逃回河陽,想作潞帥的夢暫時碎了。

含口伏擊,李嗣昭俘斬三千,於是高奏凱歌而回澤州。李存審迎入,互表恭喜。然而方纔坐定,卻見李君慶狼狽而回,說:“張存敬軍驍悍異常,末將不敵,懇請將軍饒命!”

李嗣昭按劍大怒道:“你忘了軍令狀了嗎?我此番出征,連戰克捷,唯獨你敗軍而回,傷我士氣,還敢求饒!”喝令將李君慶推出去斬了。

朱溫聽說丁會大敗而回,驚道:“李嗣昭久從李存曜,越發奸詐了,如今唯有葛從周可破李嗣昭!”乃奏表張歸霸爲邢洺節度使,移葛從周爲昭義節度使。賀德倫率五千騎護送赴鎮。

李嗣昭得知葛從周入主潞府,知道就算李曜也對此人有所顧忌,心中多少有點懼怕,問存審:“葛從周十分難敵,當如何區處?”

“葛從周是汴賊的救火先鋒,素爲偷鍋賊所倚重!他鎮守潞州必定不會長久,我等唯有駐守澤州不出,待偷鍋賊將他召回,再定取潞州之策!”李嗣昭聞言點頭,表示同意。

如此相持沒過多久,汴州果然將葛從周調回。原來劉仁恭復盛,侵略四鄰,搶奪錢糧。應羅紹威、王鎔所請,朱溫欲令葛從周統率大軍北伐幽、滄。見昭義月來無事,遂將他並張存敬召回,調張歸厚暫代潞府,與賀德倫同守。

葛從周臨行交代二將:“我去後,李嗣昭必定來攻,須與他野戰破敵,萬萬不可固守!”尚擔心二將不以爲意,乃說這是東平王的意思。二將虛心領命。

李存審見葛從周已走,便對李嗣昭說道:“取潞州的機會到了!此時上黨城中有張歸厚、賀德倫部一萬精銳,這二將自恃其勇,又仗人多勢衆,必出城與我野戰,九郎萬不能戰。戰則兩敗俱傷,勝負難分!”

李嗣昭奇道:“我軍強在騎兵,不與野戰定勝負,倘使他去固守,豈不是更加難下?”

“非也!九郎先將大軍移屯韓店,距上黨三十里,分我二千步軍襲下壺關據守,斷其援糧的道路。今已秋黃,禾黍將熟。其一萬軍駐守城中,糧道被斷,必派士卒出城刈割禾黍,九郎可將餘騎用正陽前次所說的‘遊擊’戰法勝他。”李存審說完,又將‘遊擊’戰法的要領再次說了一次。

李嗣昭遂率大軍出動,軍至高平。張歸厚、賀德倫出城迎戰。李嗣昭見其軍至,揮旗下令,軍士四散開來,退往兩側山中去了。張歸厚、賀德倫都是初入潞州地盤,怎如晉軍熟悉山中地形,故而不敢追擊,求戰不得,只好退歸。李嗣昭見其軍退,便集合軍馬,往上黨進發。汴軍出擊則退,退則復進。如此,一日行軍,進至韓店。當時山下稻田禾黍,已泛一片金黃。李嗣昭遂下令連夜刈割禾黍。

次日一早,張、賀復出城來找李嗣昭大戰,卻驚報昨夜壺關失守,援糧道路斷絕。二將聞信大驚,對眼相望,似乎都是在問怎麼辦?卻又各自沉默。

賀德倫忽見腳下禾黍金黃一片,也有昨夜嗣昭割去一片的“疤痕”,這纔想到解決的辦法,對張歸厚說道:“李嗣昭是要將我等困死上黨!難怪大王令我二人只可出擊,不可固守。”

“可是李嗣昭不戰,卻又奈何?”張歸厚雖勇,畢竟缺少謀略。

“唯有與李嗣昭搶割禾黍,運往城中。”賀德倫說完下令,要割盡城外三十里的禾黍。

李嗣昭在山上望見汴軍刈禾,心中竊喜,想:“八兄果是智謀出衆!”遂令五千騎下山,每日於潞州城外三十里範圍內巡遊,見汴軍刈禾者則捕殺,奪其已割禾黍。待賀、張聞信將大軍趕到,嗣昭早已不知將遊騎巡至何方了。待到夜裡,汴軍不敢出動,嗣昭則發動山中百姓輪班搶割。如此,不出旬日,上黨周圍三十里的禾黍被刈盡,而汴軍所奪的不過一萬大軍三五日所需。其餘的全被李嗣昭所奪,運往山裡。汴軍每日出城尋戰,嗣昭避開。張歸厚、賀德倫萬般無奈,又不敢出城太遠去尋求糧草,恐如朱瑾失兗州的故事。

賀德倫最終泄氣,說:“誰料李嗣昭有如此戰法,看來上黨是不能守了,唯有奪取壺關退軍。”張歸厚也跟着泄氣。二人遂放棄上黨,連夜趨壺關。

至關前大約有十里處,前軍已過,忽然火光昇天,金鼓齊鳴,又有一支伏軍從地底下殺出,爲首大將正是李存審。

李存審攔腰截殺,張歸厚、賀德倫無心戀戰,匆匆奪關而逃。存審斬獲千人,歸來之後,昭義復取。晉王收到捷報大喜不已,遂奏表汾州刺史孟遷——也就是昔日歸降的邢洺留後,爲昭義留後;出李存璋爲澤州刺史,同守昭義二州;令李嗣昭將得勝之師迴旋,大表功勞。

汴州那邊,朱溫初聞張歸厚、賀德倫求戰不得,已知晉人是在使詐,又重新派遣葛從周去救援昭義。然而葛從周纔到懷州,已聞二將敗歸,只好退回。

朱溫道:“昭義本非我所有,失去了也不可惜。如今卻有一大事,陝虢兵變,王珙被部下所殺,都降朱簡佔據陝州軍府,來認我作父。我已賜他姓名朱友謙,陝虢已爲我實有,如此一來……昭義甚至河中都是孤的囊中之物,遲早全部取來。”

衆將聽到這裡,紛紛上前恭喜。朱溫得意洋洋,繼續說道:“我自取邢洺,大勝劉仁恭,可用大軍已復至十萬。本來此時李存曜西進關中,正好趁虛而攻河中,只是若取河中,李鴉兒必然大舉南下以救,而李存曜也可能會撤軍回援,南北夾擊,便有些爲難了……爲今之要,是劉仁恭復熾,爲亂河北,我當先除此鷹鷙,全取河北,再伐河東!葛從周聽令!”

葛從週上前,單膝下跪,行軍禮。朱溫取過符印,下軍案,來到葛從周跟前,親自扶起,說道:“孤現在就將這十萬大軍盡數交付通美,務必爲孤全取河北!”

葛從周不敢接印,重新下拜道:“蒙大王如此信任,從周披肝瀝膽,唯捨命效勞。可是大王將全部大軍交付,末將惶恐不安!人言可畏,從周恐未戰死沙場,卻死於流言,這符印還是大王自己掌管,末將但事事請命便是!”

朱溫道:“軍情緊急,哪能事事請命,豈不是貽誤戰機?通美若害怕流言,我派一監軍隨從,你見監軍便如見我,有事商量着便是,則不必懼怕流言!”

葛從周知道朱溫一貫疑心,卻不料對自己如此推心置腹,已然感動得潸然淚下,拜謝道:“大王用人不疑,又能替部下着想,從周敢不以一腔忠心奉上!”乃接過符印。朱溫於是喚過一名親信,名喚蔣玄暉,拜爲都監。葛從周遂領大軍十萬,再度北伐河北!

葛從周出兵之日,正是李曜揚威之時。

這日清晨,蒲軍於華州城外擺開陣勢,靜候節帥一聲令下,便要一舉破城。然而李曜卻不知爲何,遲遲不展進攻旗,只是在陣中肅立而望。

蒲軍不攻,韓建卻不知是等不急了還是怎的,忽然派了一支兵出城擺開陣勢,一員牛高馬大的將領衝出陣前,大喝道:“蒲軍擺陣不戰,是何道理!若是怕了我家節帥,不如早些打了包袱回家!若是擔心失了顏面,不如遴選一將前來與某一戰,以作了結!”

河中諸將心中大奇,河東軍歷來以勇悍著稱,河中軍中更有朱八戒這等天下悍將,韓建莫非失心瘋了,竟然派一將出來挑起陣前鬥將之戰!

陣前鬥將,並不稀罕。唐宋之際,藩鎮混戰,行軍部署的緩急輕重,以及列陣攻擊的形式,尤於戰爭勝敗當中佔主導因素。將兵之道,雖然由各種客觀環境,諸如敵我的地勢、兵數、補給等因素左右,唯將領在戰鬥中發揮的才具應變,亦足以改變雙方強弱的定律。唐末、五代、宋初,戰陣中的單騎決鬥方式,充分體驗權力爭霸過程中善戰軍人的英雄主義,類於歐洲中古時期的騎士精神,而雙方主將的騎鬥形式,也在很多時候構成兩軍勝負的關鍵所在。

歷史上由唐入宋的五代時期,正是中國全面進人割據分裂之局,又於極短時間內完成統一之勢,將帥短兵相接的情況頻繁,作戰的理論與實際經驗得以提升,因而形成一種特別的戰爭文化。單騎決戰,常於兩軍屯駐據點、列陣對壘之形勢下臨時啓動,反映兩軍經過權衡輕重,以挑戰與應戰的方式,達至速戰速決的軍事效果。

唐末五代盛行陣前騎鬥,與陣式中馬軍的戰鬥角色不斷崛起有關。戰爭之道在於攻守,歷代兵法均以列陣來統整行軍或作戰隊伍。由於各類兵種位置配合得宜與否,能左右全軍進退,在實戰當中逐漸得出不同的佈陣經驗。春秋戰國,隨着鐵器廣泛使用於兵器戰具上,車戰的主力逐漸由騎兵和步兵取代,無論是左中右三軍或前後左右中五軍的佈陣,馬隊均配置於前列及兩側位置,摻雜步兵,負責急擊行動,並作爲居中主帥和後勤軸重的必然掩護。隋唐行軍列陣心得,繼承自漢魏南北朝之漫長中古時期,最終衍成與時代相適應的新式作戰原則。

史稱大唐名將李靖從諸葛亮的八陣變化中加以改良,創置六花軍陣,加速馬步軍之間的成熟配搭,騎隊紛紛編成戰隊及跳蕩隊名目,作爲支援正兵的突擊奇兵。六花陣法,就是將馬軍和步軍整合於六個方陣之內,即右虞候軍、右前軍、右後軍、左虞候軍、左後軍、左前軍,連同置中的中軍,構成行軍時隨時開列的七軍陣勢。在《李衛公問對》裡,又提及李靖認同曹魏治騎兵的理論,即在作戰時,“戰騎居前,陷騎居中,遊騎居後”,至於“回軍轉陣,則遊騎當前,戰騎當後,陷騎臨變而分”的三個互相庇護的層次。而戰騎一陷騎一遊騎的職分,使我國中古時期的馬軍日趨精銳,成功建立起前線作戰的階梯。

唐太宗以輕騎掃除羣雄,在在顯示馬軍的機動應變能力,有效作爲突襲奇兵的一股新力量。爲應付突厥人侵,武則天時期且於萬歲通天二年及聖歷二年,于山東、河南、河北等處成立武騎團,以加強國內馬軍實力。這些地方的馬兵團,加上各種城傍及步兵團,最終演爲藩鎮團結兵的馬步軍種。如以河朔三鎮的軍力而言,大曆十二年,魏博七州和冀七州各擁兵五萬,而平盧十五州則有十萬之衆以上,與建中四年幽州十二州之兵數相約,爲較強的藩鎮。一般小型藩鎮的兵員則在二至三萬人,如襄陽六州、鳳翔一府一州(現在李茂貞時期除外,他其實有幾個鎮的地盤)和澤潞五州等。

藩鎮之間的戰爭,常指聯合數州四五萬的兵力作定點招討而已,與唐前期動輒率十萬以上大軍持續長途的境外作戰,本質上呈明顯的差異。藩鎮私兵有限,令戰爭的動員規模與作戰方式也趨於靈活多變,過往在中央行軍部署中常作先頭作戰的虞候角色,在藩鎮行軍體制中迅速發展,逐漸成爲藩鎮禁衛的中核力量。例如歷史上後梁將領徐懷玉“雄豪自任,勇於戰陣”,以輕騎屢破敵軍,任左長劍都虞候;後唐將領樑漢顒“善騎射,勇於格戰”,伐蜀時爲中軍馬步都虞候。王晉卿爲周世宗北征的先鋒,“督戰有功,詔權控鶴都虞候”,而韓重贊則“從徵淮南,先登中流矢,轉(鐵騎)都虞候”。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各藩鎮無不講求部隊的精良及行動的便捷,尤其注意馬軍的奔衝廝殺能力,以期達至速勝的戰爭效果。山澤河野的不同割據局面,令敵我之間行軍部署時,更爲強調隊伍的結陣方式,以應付多變的地理形勢。由於各藩鎮私兵的力量相若,不易在戰場上取得壓倒性優勢,將領間傾向採取攻守兼備的彈性戰略,務使損兵折將的程度減至最低。於是敵我陣營之間的騎鬥文化應運而生,逐漸成爲兩軍對峙時的序幕戰。從雙方列陣後的邀戰、迎戰,至彼此大軍合戰,將帥間固守着習以爲常的戰鬥步驟,將武人的戰鬥禮儀推向高峰。

事實上到了宋朝,《武經總要·百戰奇法》後集“挑戰”之條裡專門說了這個:“凡與敵戰,營壘相遠,勢力相均,可輕騎挑攻之,矢兵以待之,其軍可破。若敵用此謀,我不可以全氣擊之,法日遠而挑戰,欲人之進也。”此說明是由唐末五代入宋的一種戰爭經驗,每當敵我實力均等,尚存相當作戰距離,一方會先遣輕騎作主動挑釁,從而測試敵軍虛實。不過,彼方雖深諳來者的試探動機,惟於不肯示弱的情況下,依然願意派員應戰,由此容易產生一觸即發的格鬥局面。在一決勝負的共同心理下,勝方乘勝追擊,敗者喪師而逃,形勢立時產生強弱立判的轉挨點。

戰將的對決行動流行於整個中國中古時代,經歷魏晉南北朝的胡漢融合,至唐五代尤盛於產馬的華北地區,已非胡族軍人的專利。史載:“隋竇榮定擊突厥,史萬歲詣轅門,請自效,榮定素聞其名,見而大悅,因遣人謂突厥日:‘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使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遂引軍去。”由此可知,一騎獨斗的傳統於胡漢武人之間早有共識,有助簡化本來複雜的軍事對峙,同時成爲鬥將建立聲名的門檻捷徑。

唐前期名將輩出,擁個人絕藝而揚威陣前者不在少數,例如尉遲敬德於陣中奪槊,薛仁貴以三箭鎮撫天山等,皆爲陣將的單挑對決立下英雄典範。發展至大唐後期,騎將格鬥的手段趨於多元化,或以弓矢作中距離的對射,或用槍矛棍棒爲近距離的衝鋒,並備短刃隨時埋身搏鬥。這種馬上隨機應變的作戰方式,已然扭轉以往戰爭中,蕃部必佔優於騎戰,漢軍只能以步射制敵的被動格局。而藩帥坐鎮觀鬥,在計量戰爭成敗之餘,亦可藉此審視部下的勇藝才具。

有一點衆所周知,唐末五代藩鎮尚武之風最盛,歷史上樑、唐、晉、漢、週五代政權,基本上就是河南、山西及河北地區藩鎮混戰的結局。唐末以降,朱溫建立的後梁,自始至終與沙陀李克用父子周旋,時刻須養兵蓄銳。後唐莊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以至晉漢間的石敬瑭、劉知遠,無不繼承了沙陀部的好戰精神。而後周至宋初的侍衛、殿前親軍,也孕育出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能征慣戰的軍人性格,成功實現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因此,由唐至宋的整個轉折階段,肇始於武力割據分裂,也是透過武力完成統合。在頻繁的爭役當中,藩鎮帝王和將領的軍事主從關係至爲重要,藩帥立於中軍大陣,對靡下諸將臨陣作戰的表現尤爲重視。[注1,對樑、晉雙方的幾場典型騎斗的分析說明。]

河東、晉、後唐與敵交鋒,騎上獨斗的戰例特多,沙陀民族驍勇喜戰的因素是其中不能忽視的。基本上鬥將獨戰,並無固定的回合,視乎雙方勝負而止。對鬥之武器亦無嚴格限制,但一方若先採騎射方式,即意味另一方不得不以同類的方法還擊,製造正面對射的場面。由於引弓騎射,須多次發矢始能擊中目標,故戰鬥者往往身披數創而仍處於酣戰狀態之中。後唐攻燕之際,李嗣源與元行欽的決戰便爲一例。

又如李存勖後來大舉攻樑,本有周德威與鎮、定軍左右護翼,自己領軍居中,又以李存審負責沿路輻重,行軍列陣可謂四平八穩。但是,李存勖好領精銳挑戰,不意爲樑伏兵所圍困。李存審領兵在前,急於從外圍殺人營救,管下軸重由是驟失統序,擾亂周德威一軍的作戰,最後釀成周德威父子敗亡的結局,代價可謂沉重。由此也說明,鬥將之間的好戰與迎戰,必須視現實環境,方能展開。若一方於陣前勉強爲之,容易爲敵所乘,對全軍而言將造成不良效果。而且,單騎對戰並不止於陣前序幕,兩軍勢已相合,一方主帥敗北而逃,勝者認爲機不可失,速以獨騎追擊,也算是相方較量的延續。至五代後期,統一戰事從華北戰場延展至淮南,主將之間仍擅長以騎鬥決勝。

只不過,陣前決鬥雖然流行,但並非每場戰爭均能如期產生獨斗的場面,箇中天時與地利條件,至影響作戰的形式。例如在一方未戰而先處於逆勢下,縱然勉強對壘,亦務求持重爲上。按大唐常見的佈陣經驗,軍隊若在平原,固可順應行軍次序,諸如右虞候、右軍、前軍、中軍、後軍、左軍、左虞候等開列爲圓陣或方陣。若據半險之處,至少可縮爲半圓的月陣。一旦“諸賊徒恃險固、阻山佈陣,不得橫列,兵士分立,宜爲豎陣”。豎陣是搶山的較佳戰法,必須聚集弩手、弓手和戰鋒隊順次居前,兩側夾有駐隊,隨鼓、角及黃旗訊號而攻佔,因而減少主將獨戰的機會。例如樑晉胡柳之戰,樑軍先據土山,居高列陣,晉軍以兵鋒仰戰,故晉將帥只能選擇擁衆而上,一騎斗的場面也就很難出現。

此刻正是兩軍陣前,陣前鬥將並無不可,只是今日情況略微有些意外,竟然是華州方面挑釁河中軍。要知道,河中軍現在是屬於河東軍事集團的,沙陀之風極勝,雖然這種攻城前的陣前鬥戰對自己一方並不划算——因爲韓建鬥將失敗也不可能就輕易投降——但從維護河中軍威考慮,李曜不得不接下這一戰。

畢竟,這是蒲軍進入關中的第一戰!

果然,驚愕過後,蒲軍麾下諸將紛紛請戰,可謂羣情激奮。李曜擡頭看了一眼城樓之上,在那個一身明晃晃金甲披身的韓建韓令公身邊,李巨川輕輕點了點頭。

李曜嘴角露出一抹冷笑,殺氣瀰漫周身:“朱押衙何在。”

“末將在!”憨娃兒精神一振,聲若雷霆!

李曜語氣冷如千年寒潭:“去,取他狗命!”

------------------------------

[注1]樑、晉雙方的幾場典型騎鬥(包括分析)。

《新五代史·張歸霸附弟歸厚傳》記載:

秦宗權攻汴,歸霸戰數有功。張晊軍赤岡,以騎兵挑戰,矢中歸霸,歸霸拔之,反以射賊,一發而斃,奪其馬而歸。太祖從高丘望見,甚壯之,賞以金帛,並以其馬賜之……弟歸厚,字德坤。爲將善用弓粱,能以少擊衆。張晊屯赤岡,歸厚與晊獨戰陣前,晊憊而卻,諸將乘之,晊遂大敗。太祖大悅,以爲騎長。

兩軍對壘,以取得制高點一方佔優,所謂“用兵之勢,據高以臨下者勝”。凡主帥必坐鎮高丘,制置指揮,由左右偏將衝鋒陷陣。大本營鎮駐高丘,既易於觀戰定奪,衆將士能望之而團結,亦有統軍之利。秦宗權的部下張晊於赤岡挑戰,樑祖先遣善於騎射的張歸霸迎敵,是玉成二將的決鬥局面。兩者互以弓矢擊射,受箭傷的歸霸居然能反勝克敵,因而深受樑祖獎賞。至於歸霸之弟歸厚亦善用弓架,與張晊處同一戰場交手,史稱兩者“獨戰陣前”,當與其兄接受陣前挑戰的形勢相若,結果亦不負全忠所望。歸厚爲樑之出色鬥將,在九里山與徐兵相遇,“叛將陳潘在賊陣中,歸厚忽見之,因瞋目大罵,單馬直往,期於必取”。其勇於戰鬥的本色,又見載於蹼州之役,史載:

郴王友裕攻邪,屯濮州,太祖從後至,友裕徒柵,與太祖相失。太祖卒與鄆兵遇,太祖登高望之,鄆兵才千人,太祖與歸厚以廳子軍直衝之,戰已合,鄆兵大至,歸厚度不能支,以數十騎衛太祖先還。歸厚馬中矢僵,乃持樑步鬥。太祖還軍中,遣張筠馳騎第取之,以爲必死矣。歸厚體被十餘箭,得筠馬乃歸,太祖見之,泣曰:“爾在,喪軍何足計乎!”使棄歸宣武。

樑祖攻鄆,親率部隊與朱友裕脫節,遭增援的鄲兵圍困。樑之廳子軍雖著於陷陣,惟敵衆我寡,歸厚只有棄傷馬而持槳步鬥,身披亂箭之間,掩護全忠脫險。所謂步鬥是相對於馬上格鬥而言,由於格鬥者是“短兵接鬥,兩兩相當,以力角力”,加上歸厚領軍直突敵陣前後達二十餘合,當中激鬥是不難想象的。如歸厚的陣前鬥將,實肩負着合戰前的挑戰或接戰的多重角色,至混戰之間亦須身先士卒,隨時作殊死戰,以保障主帥的生命安危。朱溫稱雄一方,勇武親從衆多,如王彥章、寇彥卿、葛從周和張廷壽等,皆以陷陣見稱。樑之鬥將爲表現曉勇一面,往往自動請纓出戰,與好鬥的李克用軍相遇,自是展開一番角逐。陳章和周德威的對鬥,便是典型的例子,《舊五代史·周德威傳》載:

初事武皇爲帳中騎督,曉勇便騎射,膽氣智數皆過人……汴將氏叔琮率衆逼太原,有陳章者,以彪勇知名,衆謂之“夜叉”,言於叔琮曰:“晉人所恃者周陽五,願擒之,請賞以郡。”陳章嘗乘驄馬朱甲以自異。武皇戒德威曰:“我聞陳夜叉欲取爾求郡,宜善備之。”德威曰:“陳章大言,未知鹿死誰手。”他日致師,戒部下曰:“如陣上見陳夜叉,爾等但走。”德威微服挑戰,部下僞退,陳章馬追之,德威背揮鐵挺擊墮馬,生獲以獻,由是知名。

在近距離的騎鬥中,將領多以最熟練的武器應戰,陳章所持者爲戰將常用的矛槍,而德威所用的則屬於長柄鐵錘。周德威在晉軍中以勇見稱,但陣前非旨在與陳章死鬥,其以退爲進的手法,結合了心理與技藝兩種戰術。德威微服雜卒,同時佯作走避,令急於求成的陳章見獵鬆懈,未及應付突如其來的變速反擊。類似的對戰手法,也見於德威與燕將單廷硅的騎鬥。《資治通鑑·後梁太祖乾化二年五月》:

燕主守光遣其將單廷硅將精兵萬人出戰,與周德威遇於龍頭岡。廷硅曰:“今日必擒周陽五以獻。”陽五者,德威小名也,既戰,見德威於陳,援槍單騎逐之,槍及德威背,德威側身避之,奮祖反擊廷硅墜烏,生擒,置於軍門。燕兵退走,德威引騎乘之,燕兵大敗,斬首三千級。廷硅,燕繞將也,燕人失之,奪氣。

關於兩方獨鬥時的技術操作,胡三省於該條注謂:“單廷硅之馬方疾馳,勢不得止。周德威側身避其鋒,馬差過前,則德威已在槍裡,奮撾擊廷硅,廷硅安所避之,此其所以墜馬也。”胡氏特謂“格鬥之勢,刀不如棒”,似乎說明馬上持撾,如能靈活使用,其橫掃的力度與角度較單向的槍尖衝刺爲大。前後兩戰,德威的戰技如出一轍,可知鬥將以勇力相持之餘,須善觀敵者作戰心理。在樑唐的重大戰役中,周德威的陣前挑戰,成功動搖了敵軍士氣,令樑軍徹底敗陣。例如天佑七年,樑遣王景仁將魏、滑、汁、宋等兵七萬人擊趙,晉遣德威赴趙州救王銘。“德威晨遣三百騎叩樑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景仁怒,悉其軍以出,與德威轉斗數十里,至於部南。兩軍皆陣,樑軍橫亙六七裡,汁、宋之軍居西,魏、滑之軍居東。”

德威乘樑軍東偏塵起,摩其西偏,訛謂魏、滑軍已走,又摩其東偏,訛謂樑軍亦走,由此令樑陣動搖而大敗。蓋鬥將出擊在立陣以後,具經驗者往往能洞悉敵陣的漏洞所在,乘勢以狙擊。部南會戰,樑之東西軍陣分別合魏、滑、沛、宋等七萬聯軍組成,倚角之勢已然成功圍困趙王王榕,本非晉遣德威之三百先頭部隊可以濟事。唯樑軍的列陣方式,容易造成東西失顧,德威遂以語言煽惑,令兩路大軍自亂陣腳,最終晉軍得以乘勝擊潰。德威行軍進退持重,務必穩中求勝,首先是挑引敵方驕兵出戰,再乘彼之鬆懈而急攻全軍的兩端,繼而沿途截擊殲滅,幾成爲其戰鬥的獨特風格。

《資治通鑑·後梁太祖乾化三年三月》《考異》引《周太祖實錄》載:

嗣源與行硅追攝至廣邊軍,行欽帥騎拒戰。行硅呼謂行欽曰:“與公俱事劉家,我爲劉家守城,爾則借稱留後,誰之過也?今日之事,何勞士衆,與君抗衡以決勝負。”行欽繞猛,騎射絕衆,報曰“可!”行欽馬足微服,將路,嗣源躍馬救之,極擊行欽幾墜。行欽正身引弓射嗣源,中稗貫鞍。嗣源拔矢,凡八戰,控弦七發,矢中行欽,猶抹血酣戰不解。是夜,行欽窮吏,固守廣邊軍,晉兵圍之……翌日,行欽面縛出降。嗣源酌酒飲之,撫其背曰:“吾子壯士也。”養爲假子。臨敵擒生必有所獲,名聞軍中。

嗣源與行欽凡八戰始決勝負,後因愛其才而養爲假子,輾轉爲莊宗所用。元行欽陣前獨斗的表現強悍,早年效力於劉守光靡下,應戰劉守文及契丹、吐谷渾四萬聯軍時,已經初露鋒芒。史載雙方對陣,“守文單馬立於陳前,泣謂其衆日:‘勿殺吾弟。’守光將元行欽識之,直前擒之,滄德兵皆潰。”其後行欽與嗣源、莊宗交鋒而深受對方賞識,類似的情況也見於其他樑將身上。例如莊宗“與樑戰於河上也,樑拱震左廂都指揮使陸思鐸善射,常於苛上自鏤姓名,射帝,中馬鞍,帝拔箭藏之。至是,思鐸從衆俱降,帝出箭示之,思鐸伏地待罪,帝慰而釋之,尋授龍武右廂都指揮使”。唐末五代的戰鬥文化興盛,武人紛紛藉戰場比試標榜勇力,以莊宗爲例,熱愛親戰程度幾至於沉迷。其每次出人重圍均以身犯險,儼然取代鬥將的能事,卻加重了前鋒施救的負擔。《舊五代史·元行欽傳》載:

莊宗好戰,勇於大敵,或臨陣有急兵,行欽必橫身解鬥翼衛之。莊宗營於德勝也,與汁軍戰於潘張,王師不利,諸軍奔亂。莊宗得三四騎而旋,中野爲汁軍數百騎攢矛攻之,事將不測,行欽識其幟,急馳一騎,奮劍斷二矛,斬一級,汴軍乃解圍,翼莊宗還宮。莊宗因流涕言曰:“富貴與卿共之!”

自武皇駕崩始,莊宗李存勖即面對宗室李克寧之叛亂及後梁的不斷攻襲,不能不以軍事強人的姿態展開親征。事實上,在對樑的潞州戰役裡,莊宗及其精銳部隊確以精騎突襲的方式,大破樑軍的圍城,助長存勵親自戰鬥的信心。此種戰法特殊,尤用極迅速的時間與途徑直闖敵陣,達至以寡敵衆的效果,若彼方預早設兵重圍,則相對勝算機會不大。除李紹榮奮身營救外,幾乎在晉王身邊的所有將佐,均以行軍持重爲理由極力反對,造成內部戰術部署的不協。《資治通鑑·後梁均王貞明四年八月》載:

晉王好自引輕騎迫敵營挑戰,危窘者數四,賴李紹榮力戰翼衛之,得免。趙王鑲及王處直皆遣使致書曰:“元元之命繫於王,本朝中興繫於王,奈何自輕如此!”王笑謂使者曰:“定天下者,非百戰何由得之!安可深居帷房以自肥乎!”一旦,王將出營,都營使李存審扣馬泣諫曰:“大王當爲天下自重,彼先登陷陳,將士之戰也,存審輩宜爲之,非大王之事也。”王爲之攬繮而還。他日,伺存審不在,策馬急出,顧謂左右曰:“老子妨人戲!”王以數百騎抵樑營,謝彥章伏精甲五千於堤下;王引十餘騎度堤,伏兵發,圍王數十重,王力戰於中,後騎繼至者攻之於外,僅得出。會李存審救至,樑兵乃退,王始以存審之言爲忠。

又《新五代史·周德威傳》載:

莊宗勇而好戰,尤銳於見敵。德威老將,常務持重以挫人之鋒,故其用兵,常伺敵之隙以取勝。十五年,德威將燕兵三萬人,與鎮、定等軍從莊宗於河上……莊宗曰:“吾軍河上,終日俊敵,今見敵不擊,復何爲乎?’’顧李存審百:“公以輻重先,吾爲公殿。”速督軍而出。德威謂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前遇樑軍而陣:王居中,鎮、定之軍居左,德威之軍居右,而輟重次右之西。兵已接,莊宗率銀槍軍馳入樑陣,樑軍小致,犯晉榴重,輻重見樑朱旗,皆驚走入德威軍,德威軍亂,樑軍乘之,德威父子皆戰死。莊宗與諸將相持而哭曰:“吾不聽老將之言,而使其父子至此!”莊宗即位,贈德威太師。

《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十月壬申》條:

帝以大軍自楊劉濟河,癸酉,至鄆州,中夜,進軍逾注,以李嗣源爲前鋒,甲戌旦,遇樑兵,一戰敗之,追至中都,圍其城。城無守備,少項,樑兵潰圍出,追擊,破之。王彥章以數十騎走,龍武大將軍李紹奇單騎追之,識其聲,日:“王鐵槍也!”拔矛刺之,彥章重傷,馬躓,遂擒之。

從莊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下迄晉漢君主,皆爲沙陀親從部隊的馬軍成員。石敬塘爲左射軍使,劉知遠爲橫衝兵馬使,出入戰鬥之間,親身於馬上擊斗的情況甚爲普遍。

第178章 意外任務第213章 王業之基(九)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八)第039章 女兒心思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213章 王業之基(八)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014章 果然來了!第135章 存信受罰(下)党項族拓跋部的發展第097章 烈火煉獄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第207章 邢洺之亂(五)第207章 邢洺之亂(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五)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196章 順水推舟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113章 蓋寓之勸第018章 馮霸造反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二)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184章 盈香妙坊第007章 一詠三嘆第204章 十六應真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083章 拓跋思恭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213章 王業之基(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019章 君子之風第173章 主僕之議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171章 虛驚一場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二)第096章 神木之戰(下)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九)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第044章 必須要硬《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134章 真相浮現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十)第209章 出鎮河中(四)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六)第215章 北都風雲(二)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八)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五)第063章 克用定計第148章 師徒父女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13章 王業之基(八)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079章 隨軍北伐第209章 出鎮河中(四)第213章 王業之基(八)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138章 孤女有依(上)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018章 馮霸造反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四)第211章 掌控四鎮(五)第015章 一柱擎天第005章 今非昔比第014章 果然來了!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九)第120章 求見大王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
第178章 意外任務第213章 王業之基(九)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八)第039章 女兒心思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213章 王業之基(八)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014章 果然來了!第135章 存信受罰(下)党項族拓跋部的發展第097章 烈火煉獄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第207章 邢洺之亂(五)第207章 邢洺之亂(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五)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196章 順水推舟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113章 蓋寓之勸第018章 馮霸造反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二)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184章 盈香妙坊第007章 一詠三嘆第204章 十六應真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083章 拓跋思恭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213章 王業之基(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019章 君子之風第173章 主僕之議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171章 虛驚一場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二)第096章 神木之戰(下)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九)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第044章 必須要硬《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134章 真相浮現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十)第209章 出鎮河中(四)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六)第215章 北都風雲(二)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八)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五)第063章 克用定計第148章 師徒父女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13章 王業之基(八)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079章 隨軍北伐第209章 出鎮河中(四)第213章 王業之基(八)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138章 孤女有依(上)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018章 馮霸造反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四)第211章 掌控四鎮(五)第015章 一柱擎天第005章 今非昔比第014章 果然來了!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九)第120章 求見大王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