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

李曜自入河東,屢立殊功,但他深知若無軍械監在手,這些功勞至少有一大半可能拿不下,或者說無法這般輕易拿下。軍械監,實乃李曜手中最爲隱蔽的一張王牌,非到萬不得已,不能棄之。

不過對於自己地位逐漸顯要,軍械監掌監之職久任或有不便之事,李曜也算早有準備,只是那辦法是否能得李克用應允,卻是難料。然而事已至此,李曜也只能將之提出。

當下他便道:“河東河中,原是一家,兒今雖爲節帥,仍是大王僚屬,軍械監新定法規,初見成效,卻尚有許多未臻完善之處……倘若此時兒因持節河中而使軍械監之壯大陷入停頓,則此前數年所爲,便有前功盡棄之憂,兒以爲不妥。至於軍械監品銜難入上流,此亦成法,不宜擅改,以免貽人口實。不過大王卻也不必爲此多慮,兒有一策,或可爲大王分憂。”

李克用覺得自己現在最喜歡聽李曜說的四個字,恐怕便是“兒有一策”——但凡李曜說了這四個字,他李克用可從來都是轉憂爲喜啊!是以,聞得此言之後,李克用雖不知李曜要如何應對,卻已然喜在頭前,忙問:“吾兒計將安出?”

李曜正色道:“大王如今所轄,西起天德(無風注:指天德軍,詳見附文注①。),東至山海(無風注:指山海關,這是算了幽州在內了。),北連大漠,南及蒲、澤。這般控疆萬里,軍需、後勤之事,日漸繁雜,僅一河東軍械監,已是不足。因如是故,兒以爲可另設一衙門,專司其職,今後諸鎮軍需、後勤之務,由此衙門統一打理。如此一來,好處明顯:一則是,此衙地位特殊,可上表天子,經臺閣而立,如此這般,則品銜便好安置;二則是,有此衙門專司後勤、軍械,則如劉仁恭之流,今後便被困鎖一臂,得兵卻未必得械,得械也未必得糧,如此即便各地節帥手握兵權,也難興大浪,請大王三思。”

李克用面色一喜,但卻忽然心中一動,暗道:“此計雖好,可如今能出任這新衙門首腦者,非正陽莫屬,然則正陽本身便是河中節帥,手握兵權,若然再將諸鎮軍需後勤全交他統一掌握,則日後各鎮勢必只能看他眼色行事,屆時,則我李克用被置何處?”

不過,李克用久居上位,縱然有時候有些大大咧咧,此時既然想明白這點,也不會立刻點穿,反倒笑得歡快起來,裝作毫不經意地問道:“正陽此計,大合我意,正是一箭雙鵰之妙策。不過這衙門若果然得立,我意也只有正陽可以擔當得了,不知正陽可願爲我分憂?”

李克用說話間,心中已然在想:“若正陽說‘願爲大王分憂’,我便只好不顧他的顏面,強行將軍械監收回了,至於這衙門……哼哼。”

誰知李曜聞得此言,卻反而面色一肅,果斷搖頭,拱手道:“大王此言差矣!大王,此衙門若然成立,其首長只能是大王您本人,兒與其餘河東任何一將,皆不可以替代,否則於我河東而言,這衙門就是禍不是福,兒乞大王慎重。”

李克用一怔,錯愕滿臉:“這……這是爲何?”

李曜肅然坐好,沉聲正色道:“大王,此衙若然設立,當爲諸鎮所忌,然則因掌事權,偏又爲諸鎮所需,如此則地位特別,分量極重。若兒或我河東任何一人出任此衙主官,哪怕諸鎮節帥,亦只能唯唯以奉,倘若此人忠誠無二,或許暫無大事,但若此人稍有疏忽,或者心思不純,則河東必生大患!因此,兒以爲無論何時,此衙主官,只能由大王身兼。其餘人等,或有天縱之才,縱或邀天之功,至多也只能偏居大王之副。”

李克用恍然大悟,他也忽然轉過彎來,暗道:“不錯,正陽這話纔是妥當!如正陽方纔所言,可見這衙門確有創立之必要,但這主官除了孤王本人,卻絕不能使其餘人染指,否則那人掌握這般大的權力,若是稍有不忠之心,暗中圖謀不軌,我如何得知?他又可以手中軍械糧草來要挾諸鎮,長此以往,諸鎮攝於其淫-威,便要視我爲無物,一舉一動,只認此人了,那豈非大禍臨頭?難得正陽忠直,獻上此策之後,先說明其中關要,使我不誤。”

李克用這般一想,面色立刻和善起來,對李曜剛纔的表現極爲滿意,笑着讚道:“正陽果是吾家千里駒,此計甚妙!不過,這新衙門,卻喚作什麼名兒纔好?”

李曜對名字不怎麼在乎,隨口道:“哦……喚作河東四面總攬後勤諸事調度監便是。”

“河東四面總攬後勤諸事調度監?”李克用唸了兩遍,搖頭道:“喚作‘監’,未免格局太小,不如喚作行臺,嗯……不,喚作大行臺!”他哈哈一笑,似乎很滿意,又唸了一遍:“河東四面總攬後勤諸事調度大行臺……不錯,不錯,便是這般了。”

李曜對行臺制度雖然瞭解不是很多,但他多少知道一些,這一制度起源較早,不必上溯太遠,只說隋唐。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於並、洛、益三州各置河北道、河南道、西南道行臺尚書省,隋文帝以其子楊廣、楊俊、楊秀各爲行臺尚書令。後廢洛州行臺,又於襄州、壽春兩地設置山南道、淮南道行臺。這兩處“行臺”都因爲討伐南陳而設置,統一以後就被廢除了。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後,“行臺”全部被廢除,而置並、揚、益、荊四大總管府,各統十餘州至數十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各總管府也被廢除。

唐初復置“大行臺”。“陝東道大行臺”置於洛陽,以秦王李世民爲尚書令,地位在其餘“行臺”之上。其餘“行臺”如益州道、襄州道、東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均以宗室親王或親信大將任尚書左僕射,爲“行臺主”。武德九年(626年),諸道“行臺”也都廢除。

隋唐兩代的“行臺尚書省”則以“行臺尚書令”爲最高長官,若不置令,即以左僕射爲首。置官大略同中臺而人數較少。“行臺”主要爲處理軍務而設,故以兵部居首,又兼綜民事,故吏、戶、禮、刑、工並置,卻往往一人兼兩職或三職。“行臺”的統轄地區既廣,位重權大,不利於中央集權,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就予以廢除。

此時李克用忽然提出新衙門以行臺命名,李曜心中不禁一動。

------------------------------

附:注①:天德軍,初名大安軍(一作天安軍),隸屬於唐關內道豐州,其兩處治所皆位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陰山山脈南麓,與前套地區的振武軍爲中晚唐時期(755年—907年)唐朝北方邊疆的重要軍事機構。安史之亂後,回鶻汗國一直未能對唐朝造成較大威脅,故而天德軍與振武軍的防禦任務不重,駐軍量也較西北地區的西套銀川平原少,主要是回鶻對唐朝威脅遠不如吐蕃嚴重。天德軍置有都防禦使之職,因駐軍量是唐朝河套軍鎮中最少的一個軍鎮,實力也比河套東部平原的振武軍弱,一直也未能像振武軍一樣升格爲節度。最早的天德軍節度使,始見於911年的後梁時期。唐朝前期,河套內外駐防城羣體盡歸朔方節度使統管,後期駐防城羣體分別劃歸於靈鹽、夏州、天德軍和振武軍四個方鎮統轄,成爲區域社會穩定的基石。

天德軍最初治所在北城(內蒙古烏樑素海土城子),749年張齊丘於可敦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溫根鎮南狼山山區)置橫寨軍,同年,自中受降城遷安北都護府治所於此城,可敦城乃可賀敦城之誤,爲突厥語皇后城之意。753年安思順與郭子儀奏棄橫塞軍,請於大同川以西築一城置軍爲朔方根本,並擬以中受降、東受降城連振武軍爲左翼,以西受降城連天德軍、定遠軍爲右臂,作爲東西一線的河套防禦體系,755年築畢置軍,唐玄宗賜名大安軍,爲其軍鎮治所,即故天德軍城。不久因安史之亂,郭子儀奉調征討,只留老弱守此城,爲燕將宋星星攻破,縱火焚燬,故將天德軍都防禦使遷駐西受降城,改名天德軍,臨時安置軍馬於永清柵(一作永濟柵,今內蒙古烏樑素海南岸),北城遂廢棄。

796年,唐朝將三受降城分隸於天德軍和振武軍,振武軍初領中受降、東受降城,於813年再次分配時,將振武軍所轄之中受降城轉隸於天德軍。812年東受降城爲黃河河水所毀,振武軍節度使李光進上表修城兼理河防,此時,西受降城亦爲烏加河因黃河氾濫所毀,修復東受降城似未有它議,而西受降城則引起爭端。813年,振武軍節度使李進賢遺牙將楊遵憲率500騎兵趨東受降城備回鶻,至鳴沙發生兵變被殺,李進賢棄鎮出逃,其家遭屠,振武軍大亂,唐朝遺夏州、河東二鎮出兵4千順利平叛。830年李泳爲振武軍節度使,又在軍鎮內修整工事,加強防守。黃巢之亂時期,李克用在奉詔討叛軍沿途中掠糧,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向振武軍節度使契苾璋求援,李克用遂爲契苾璋所敗,882年契苾璋擬同天德軍及大同軍共討李克用。李克用擊敗赫連鐸之後,逐漸掌控振武、天德二軍,此後振武、天德軍鎮爲晉王李克用爲首的河東方鎮所控制。

第214章 秦王之尊(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一)第097章 烈火煉獄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二)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六)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11章 掌控四鎮(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九)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191章 誰是英雄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七)第045章 李暄定毒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第211章 掌控四鎮(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042章 吾計敗矣!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206章 淮揚風雲(一)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二)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二)第038章 各有所議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九)第034章 李曜拜師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八)第071章 互相牽制第155章 萬家生佛(一)第129章 出乎意料第023章 憨娃揚威第160章 接連失利(二)第067章 王妃密函第215章 北都風雲(五)第213章 王業之基(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十)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213章 王業之基(七)第064章 南路轉運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211章 掌控四鎮(五)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113章 蓋寓之勸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043章 再生一計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五)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第212章 秦王變法(八)第026章 擔憂蝴蝶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五)第190章 欲往何處?第072章 澤州破敵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三)第141章 林甫之後第081章 潛龍勿用第106章 勝負已分第206章 淮揚風雲(五)第213章 王業之基(四)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180章 知己知彼(下)第212章 秦王變法(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一)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四)第152章 雲州之行(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七)第033章 天殺之相第127章 兄弟之義(上)第203章 汴梁舊事第023章 憨娃揚威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043章 再生一計第037章 回到代州第210章 力挽天傾(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152章 雲州之行(四)第020章 賜名八戒第163章 接連失利(五)第071章 互相牽制
第214章 秦王之尊(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一)第097章 烈火煉獄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二)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六)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11章 掌控四鎮(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九)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191章 誰是英雄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七)第045章 李暄定毒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第211章 掌控四鎮(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042章 吾計敗矣!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206章 淮揚風雲(一)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二)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二)第038章 各有所議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九)第034章 李曜拜師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八)第071章 互相牽制第155章 萬家生佛(一)第129章 出乎意料第023章 憨娃揚威第160章 接連失利(二)第067章 王妃密函第215章 北都風雲(五)第213章 王業之基(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十)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213章 王業之基(七)第064章 南路轉運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211章 掌控四鎮(五)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113章 蓋寓之勸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043章 再生一計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五)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第212章 秦王變法(八)第026章 擔憂蝴蝶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五)第190章 欲往何處?第072章 澤州破敵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三)第141章 林甫之後第081章 潛龍勿用第106章 勝負已分第206章 淮揚風雲(五)第213章 王業之基(四)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180章 知己知彼(下)第212章 秦王變法(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一)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四)第152章 雲州之行(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七)第033章 天殺之相第127章 兄弟之義(上)第203章 汴梁舊事第023章 憨娃揚威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043章 再生一計第037章 回到代州第210章 力挽天傾(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152章 雲州之行(四)第020章 賜名八戒第163章 接連失利(五)第071章 互相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