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

東平王府之中,朱溫猶如困獸一般來回旋走,他雙目赤紅,鼻孔中吭哧着火一般的怒氣。侍女下人們早已被喝罵得兢兢戰戰,偏生又沒得到“滾”的赦令,一個個彷彿篩糠一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生怕下一刻就被暴怒的大王下令杖斃。

一個溫柔但略顯中氣不足的女聲傳來:“你們都先下去吧。”

所有侍女下人如聞聖音妙樂,朝正從內室走出的東平王妃投去感激的目光,忙不迭躬身行禮,告退而去。

張惠面色有些發白,但臉上卻掛着關切和溫柔。朱溫轉頭見是她來,怒氣強隱,走過去握住她的雙手,道:“娘子怎麼來了,你病體未愈,須得好好安養休憩……”忽然微微蹙眉:“是不是有下人對你說了什麼?哼,這些賊廝鳥的下賤坯子,待某一發打殺個乾淨,換些曉事的再來伺候你!”

張惠反手抓住朱溫的雙手,道:“將軍關愛,賤妾心中甚感,只是你我夫妻數十載,你若有煩心之事,本就該說與我知曉不是?下人們也是怕將軍急怒傷身,才教賤妾知曉近來些許軍事……聽說右相領兵順大河而下去了淄青一帶?”

朱溫哼了一聲:“什麼右相,豎子小兒!”

張惠正色道:“他朝廷中書令,由陛下諭旨拜相,今爲天下宰執,何以不是右相?將軍這東平王也是朝廷所封,何以對朝廷諭旨不服?”

說來也怪,這話要是換個人對朱溫說,只怕早惹他暴跳如雷了,但從張惠口中說出,朱溫卻彷彿啞口無言,只悻悻道:“某非是對朝廷諭旨不服,只是此子……罷了罷了,右相就右相吧,他如今掌控長安,挾天子在手,要什麼官兒沒有?”

“這纔是了。”張惠露出笑容,輕撫朱溫的粗糙大手:“朝廷終究是朝廷,右相自然是右相,國家法度,豈能漠視?”

朱溫輕哼一聲,嘴上不說,心中閃過一絲不屑,暗道:“國家法度?李存曜連貢舉制度都敢變動,連儒家精義都敢篡改,他心中便有國家法度了?”他心中彷彿有個聲音在忍不住冷笑:“若是我掌控長安和天子,我連這天下都敢讓它改姓!”

張惠見他不說話,微微一笑,問:“右相用兵自來神妙,想來將軍正是爲此煩心?不如說來,賤妾雖然見識淺薄,願爲將軍分憂一二。”

朱溫臉色沉下去不少,但不是生張惠的氣,而是心中鬱郁,他咬牙道:“李存曜用兵之能,某也不必多說什麼,但他此番最叫某不能忍受的,卻不是朝克一城,暮陷一地,卻是……嘿,卻正是夫人說的國家法度!”

張惠奇道:“將軍這話卻是奇了,國家法度怎麼了?”

朱溫面露猙獰,殺氣難掩:“他麾下分兵數道,趁某後方空虛,連克數城,沒克一城,卻不多待,多則五日,少則三日,必然引兵而走。但他的河中軍入城之後便即發出佈告,說朝廷已經下令罷苛稅、輕徭役,公佈了一些什麼朝廷新法,搞得兗鄆一帶人心動盪,即便大軍隨後立刻收復,也難平民意!這賊廝鳥……”

張惠面色一緊,大異平時。朱溫見有異狀,不禁問:“怎麼了夫人,有何不妥?”

這聰慧的東平王妃嘆道:“好一手釜底抽薪,將軍,他宣佈降低了多少稅賦徭役?”

朱溫從鼻孔裡哼了一聲:“怕不是砍了七八成,要照他定額度徵稅,過不得三年,某這個坐擁中原富庶之地的東平王就要餓死在王府裡頭了!”

張惠卻不知爲何,執意要知道確切數字,朱溫卻之不得,只好命人將李曜發文的告示找來給她看。張惠看後,眉頭深皺,沉吟道:“右相在文中說,朝廷在關中、河中等地便是按此徵稅,民意歡騰,今日‘光復’本地,遍傳福音,今後也按此額徵收……將軍,此乃生死大患,如今淄青已不足伐也,卻須速速趕走李正陽!遲則悔之晚矣!”

朱溫臉色大變,他知道自己夫人的能耐,這可不是隻有小智慧的女人,她對他的事業有過多大的幫助,只有他自己清楚。對她,朱溫從來都是言聽計從的。

“來人,速招敬翔、李振來王府見孤!”

------------------------------

“明公真神計也,如此一來,中原即便不戰,亦當亂也!”時當酷暑,李巨川搖着羽扇,一臉愜意地朝李曜賀喜道。

李曜微微一笑,並不多言。他心中並非沒有得意,只是他知道,自己只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從後世學者的分析中找出剋制朱溫的法子而已。

太遠不說,就從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說起。這一日,在位十四年的唐懿宗李漼病逝,終年四十一歲。在宦官的扶持下,年僅十四歲的普王李儇“被皇帝”了,是爲唐僖宗。

李漼當年做皇帝的時候,還沒熬到改元,浙東的私鹽販子就開始舞槍弄棒搞“武裝大遊行”。這會兒換成李儇,私鹽販子似乎多少給了點面子,改元之後纔想起鬧事。

乾符元年(874年)十二月,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讓、尚君長率三千人在河南長垣揭竿而起。短短半年時間,起義軍橫掃曹州、濮州地區,發展到數千人。

首先有必要搞清楚,他們爲什麼說反就反?

關於這場大暴動的起因,廷臣和史官給出的說法是關東(指崤山以東的中原地區)連年水旱。

在李曜這個後人看來,歷史有一個很扯淡的規律,只要提到“餓殍遍野”、“人相食”,官方的統一口徑都是災荒,水災、旱災、蝗災,連續幾年反覆折騰、一直不消停的那種,正所謂“七分天災,三分人禍”。

其實他知道,這全是屁話,至少對唐朝而言,百分百的胡扯!

裘甫、王仙芝,他們是什麼人?私鹽販子。

私鹽販子的理念是什麼?心憂鹽賤盼天災。——有災,就有大錢可賺啊!

對於官方的論調,私鹽販子肯定不認同:那些認爲天災導致我們有錢不賺、帶頭造反的官老爺們,請不要以你們的智商來侮辱我們的智商!

有一種悲觀主義認爲,歷史是勝利者寫成的,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是充斥着歪曲、捏造與隱瞞的謊言。因此,研究歷史就等於研究謊言,得到的結果依然是謊言,毫無意義。

李曜談不上樂觀,更不敢妄稱專業,但他覺得,謊言產生的動機與過程,也是一種歷史!謊言的背後,就是真相!

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樂趣所在。

裘甫起義時,私鹽販子造反的根源是官府對他們“定點清除”。打擊非法,本身無可厚非,官方爲什麼要隱瞞這一事實,將黑鍋扣到老天爺頭上呢?因爲“定點清除”無法構成起義的充分條件。——除了領頭的幾個人以外,起義軍絕大部分是農民。

官老爺們需要講清楚的問題是:怎麼會有這麼多農民跟着造反?

原因就是沒飯吃,但老百姓爲什麼會沒飯吃?

百姓沒飯吃,官方的說法是關東地區連年水旱,這一解釋有效地解決了武裝暴動的區域問題(有暴民之地必有災)和規模問題(有災之地皆絕收)。有災沒災,只有老天爺知道,但他開不了口、喊不了冤,最終的結論是——天意!國運如此!

多麼完美的邏輯!

邏輯很完美,但起義軍不認這個賬!王仙芝等人的說法是“吏貪沓,賦重,賞罰不平”,李曜高中在課堂上就偷看了幾遍的《資治通鑑》更一語道破天機:“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

老百姓餓肚子以至造反,根源就在於——稅賦太重!

晚唐的稅賦有兩個特點:稅種多、折價低。

“稅種多”容易理解,亂七八糟都是稅。

比如說國稅方面,唐德宗時期曾經進行過改革,將諸多稅種合併,推行“兩稅制”,即一年只按規定標準徵收兩次,減輕百姓負擔(無風注:本書前文曾論及,此處不再詳述)。想法很好,但朝廷不能喝西北風,實際執行下去之後,變成了在原稅種基礎上新增兩次計稅,“減法”成了“加法”。

地稅方面就更離譜了。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地方官員的“進獻”成了中央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進獻”當然得由百姓承擔,而且地方官員攀比成風,地方稅賦逐年增加。(無風注:此事本書前文也曾論及,此處亦不再詳述。)

即便如此,朝廷的錢還是不夠花。唐宣宗時期,每年的中央財政收入是922萬緡左右,在沒有大規模戰事的情況下,實際支出是1200多萬緡,赤字達300多萬緡。

稅種已經多得很離譜了,但錢還是不夠用,怎麼辦?朝廷又想到一個辦法:徵“未來稅”。——今年徵稅,連後面幾年的一起徵。當然,這並不是說未來幾年就不用再徵稅了,而是照此類推,往後面的年份徵收。——就算收到千年之後也不打緊,反正先收了再說。

除了挖空心思的加稅,官府還在“折價”方面竭盡全力地收刮百姓。

官方賦稅是以貨幣計算的,但往往要求農民直接上繳糧食,這中間就存在一個“折價”的問題。

糧食的折價會比市場價低得多。假設糧食的市場比價是1:3,而賦稅比價是1:2。那麼,以現代貨幣單位衡量的話:農民的一千斤糧食,賣到市場上值3000元,交稅就只值2000元,1000元的差價就成了無形中的“附加稅”。

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又是什麼情況呢?假設每戶農民應徵稅賦是6000元,正常折價爲3000斤糧食,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6000元可能折價爲2000斤糧食。土地的產出不會因通貨膨脹而降低,農民實際上多留下了1000斤糧食。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顯然是獲利的。

但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農民就慘了。6000元的稅賦可能折價爲5000斤糧食,土地產出也不會因爲通貨緊縮而增加,農民要比平常年份少吃2000斤糧食。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挨秤砣的是老百姓!

由於當權者常年窮奢極欲、腐敗透頂、頻繁用兵,又加上天災助陣,唐懿宗時期通貨緊縮極其嚴重,農民的負擔日益加劇,根本就活不下去。

在“多稅種”、“低折價”的雙重壓榨下,農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不但口糧無法保證,還欠下官府一屁股的債。

官府不顧百姓的死活,百姓便自謀出路。當然,第一選擇還不是風險極高的造反運動,而是鑽徵稅制度的空子。

晚唐的徵稅制度如此喪心病狂,還有什麼空子可鑽呢?這個還真有!

按官府規定,稅賦只針對土地所有者徵收,而且地主的稅賦遠遠低於農民的稅賦。

當稅賦已經超出土地產出的承受能力時,農民便會自動放棄土地,改爲向地主租種土地,成爲佃戶。由於地主承擔的稅賦極低,因此租金遠低於原先的稅賦,農民樂此不疲。

很多農民成了佃戶,稅收少了一大截,朝廷虧空加劇,又開始琢磨“新政策”。

爲了保持稅賦穩定,打擊“佃戶浪潮”,朝廷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首先,增加地主的賦稅比例,實際上提高了佃戶租金。其次,實行最無恥的“攤派”政策。

所謂“攤派”,一般以村爲單位。還是按現代貨幣單位來解釋:比如某個村子有100戶人家,往年正常稅賦是60萬元,由於今年有50戶成了佃戶,實際能徵收的稅額只有30萬元。朝廷當然不能吃虧,便將減少的30萬攤派到剩餘的50戶。具體怎麼分,官府不管,整個村子交齊60萬爲止!

官府推行“新政策”,佃戶的生活每況愈下、食不果腹,農戶更是慘得一塌糊塗。於是乎,農民只剩下一條路:聚嘯山林,以搶劫爲生。

所謂官逼民反,便是如此!

而如今,朱溫多年征戰,就算內政方面在此時的大唐已經算得上治理有方了,但農民的負擔依舊極重。

但是今天,李曜忽然出手掀開了壓在農民頭上的漆黑雲幕,給他們看見澄清的天空,看見希望。朱溫雖然立刻收復失地,但……有些種子一旦種下,生根發芽卻是在所難免。

李曜知道,朱溫幾乎不可能完美解決這個難題,除非他對工商業的瞭解能達到自己的層次——這有可能嗎?

他看看天上的晚霞,輕輕揮手:“走,今夜,我們去兗州……葛從周,好久不見。”

第038章 各有所議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一)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五)第162章 接連失利(四)第198章 東平王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八)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二)第212章 秦王變法(十)第119章 兵從敵來第214章 秦王之尊(五)第035章 初見存孝第123章 大義之論第039章 女兒心思第118章 三英再聚第208章 再定關中(七)第067章 王妃密函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九)第191章 誰是英雄第212章 秦王變法(九)第008章 火上澆油第076章 克用之心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207章 邢洺之亂(二)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五)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九)第044章 必須要硬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六)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194章 車中之思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三)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十)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120章 求見大王第172章 敗軍之將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六)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070章 陣俘孫揆第168章 洺州刺史(四)第148章 師徒父女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九)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第195章 晉李汴寇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179章 知己知彼(上)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二)第168章 洺州刺史(四)第005章 今非昔比第183章 密入汴梁第206章 淮揚風雲(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八)第139章 孤女有依(中)第212章 秦王變法(七)第194章 車中之思第138章 孤女有依(上)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三)第212章 秦王變法(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十)第151章 雲州之行(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202章 多謀無斷第207章 邢洺之亂(四)第033章 天殺之相第087章 拓跋增兵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八)第183章 密入汴梁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二)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第083章 拓跋思恭第214章 秦王之尊(二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四)第213章 王業之基(九)第082章 折家來人第114章 怕,不可恥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九)第098章 誰人謹慎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第193章 危地最安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
第038章 各有所議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一)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五)第162章 接連失利(四)第198章 東平王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八)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二)第212章 秦王變法(十)第119章 兵從敵來第214章 秦王之尊(五)第035章 初見存孝第123章 大義之論第039章 女兒心思第118章 三英再聚第208章 再定關中(七)第067章 王妃密函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九)第191章 誰是英雄第212章 秦王變法(九)第008章 火上澆油第076章 克用之心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207章 邢洺之亂(二)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五)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九)第044章 必須要硬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六)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194章 車中之思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三)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十)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120章 求見大王第172章 敗軍之將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六)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070章 陣俘孫揆第168章 洺州刺史(四)第148章 師徒父女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九)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第195章 晉李汴寇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179章 知己知彼(上)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二)第168章 洺州刺史(四)第005章 今非昔比第183章 密入汴梁第206章 淮揚風雲(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八)第139章 孤女有依(中)第212章 秦王變法(七)第194章 車中之思第138章 孤女有依(上)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三)第212章 秦王變法(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十)第151章 雲州之行(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202章 多謀無斷第207章 邢洺之亂(四)第033章 天殺之相第087章 拓跋增兵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八)第183章 密入汴梁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二)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第083章 拓跋思恭第214章 秦王之尊(二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四)第213章 王業之基(九)第082章 折家來人第114章 怕,不可恥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九)第098章 誰人謹慎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第193章 危地最安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