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

bookmark

李曜心中雖然詫異,面上卻已露出笑容:“可是廬陽縣主芳駕?牙兵,放行。”

果然,從樓下走上一名身材婀娜的女子,雖然頭戴帷帽,有面紗遮擋容貌,但看衣衫裝扮,不是廬陽縣主楊潞,又能是誰?

楊潞身份不同,李曜主動站起身來,在場其餘人也只得隨之起身。楊潞這才主動行了個萬福,道:“去年蒲帥出使揚州,家尊便時常盛讚蒲帥之能,今日奴聞蒲帥於鸛雀樓設宴,爲東昇新城之起建延攬股東,更聽說蒲帥此番招股不限地域、身份,實在喜不自禁,這纔不請自來,還望蒲帥勿怪。”

李曜回了一禮,笑道:“縣主客氣了,若是縣主也願出資一份,爲蒲州之東昇新城建設更添助力,某欣喜尚且不及,何來怪責?來人,添一貴席……縣主請坐。”

又是一番俗禮過後,所有人重新落座,李曜才又道:“縣主既有心參股,某便將其中細節再說一次與縣主知曉……”

楊潞微微一笑,搖手道:“蒲帥何須如此?揚州蒲州,交往甚密,你我二人,往來更非初次,這般細務有甚好說,難不成奴家還能信不過蒲帥麼?”

李曜微微錯愕,心道:“我跟你雖有幾次私下交換,可那時候你開口要價可從不客氣,怎的今天轉了性,連詳細條款都能放心到不去聽了?”他對楊潞始終抱有一定程度的戒心,當下心中便多了個心眼,只是禮貌性保持笑容,卻未搭腔。

楊潞卻似乎全無感覺,仍是言語帶笑,繼續道:“蒲帥,奴家聽說,這東昇新城頭期工程預計耗資三百萬貫,其中開放募資一百二十萬貫,可是如此?”

李曜點頭:“不錯,確實如此。”

楊潞笑容更盛,道:“奴家願代家尊出資五十萬貫入股新城。”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靳蓿直接站了起來,一拱手便要說話,李曜心中雖然也自驚訝,卻格外鎮定,伸手朝靳蓿微微虛壓,制止他出聲。然後略一沉吟,朝楊潞道:“方纔,各大世家還在懷疑某這河中府修建新城,本金是由河中出,還是由河東出……縣主就不擔心某畫下畫餅,最終卻做不成事麼?”

楊潞笑道:“怪只怪河東軍械監名頭太大,蒲帥一說出資,各家都只以爲蒲帥必從河東軍械監調撥錢帛,卻不知蒲帥可用款項還多着……”她微微側身,朝王摶一拱手:“王相公曾判度支多年,精於財政,奴想請問一句:王相公以爲河中節度使府會缺這區區不到二百萬貫麼?”

王摶道:“河中鎮的兩稅留使究竟多少,某並不知詳情,但河中蒲、晉、絳三州皆是富裕之地,想來兩稅留使以及營田都不在少數,至於軍府商產,歷來不薄,是以河中節度使府實不拮据。更何況,河中還有兩池……我意天下諸藩,怕是少有可與河中比富者。”

王摶判度支多年,對於大唐朝廷以及各藩鎮經濟情況,自然極爲了解。尋常節度使府的三大收益剛纔他都已經提到,分別是兩稅留使部分、營田所得和軍府經商收益,另外河中還額外有兩池鹽場的利益,當然少不了。

德宗以後,藩鎮的基本財政收入就是兩稅收入。當時,兩稅收入之中,歸方鎮支配的只是留使部分。它在整個收入中佔多大比重,因各地物產、戶口、軍隊多寡等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地方留佔的兩稅大約佔三分之二左右。建中時“每歲天下共斂三千餘萬貫,其二千五十餘萬貫以供外費,九百五十餘萬貫供京師。”這只是錢額,另外還有米麥外費一千四百萬斛,京師二百萬斛。按照元和時“國計簿’的數宇,全國總額是三千五百一十五萬一千二百二十八貫石,各種榷稅收入皆在其內。文宗時王彥威作《供軍圖》說全國收入三千五百餘萬,恐怕就是根據“國計簿”。王彥威分析兵費在全國財政中的比重說:

起至德,乾元之際,迄於永貞、元和之初,天下有觀察者十,節度二十有九,防禦者四,經略者三。椅角之師,犬牙相制,大都通邑,無不有兵,都計中外兵額約九十九萬,通計三戶資一兵。今夭下租賦,一歲所入,總不過蘭千五百餘萬,而上供之數三之一焉;三分之中,二給衣賜,自留州留使兵士衣賜之外,其餘四十萬衆,仰給度支。

王彥威在這裡提到了兩個三分之二。一是留州留使佔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上供爲三分之一。二是供軍費用佔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其他開支僅佔三分之一。

當然,這只是總的情況,就各鎮的情況而言,則不盡如此。元和六年(811)十二月辛未敕雲:“其涪州緣屬荊南,有供荊南節度錢二千四百貫,今隨本州割還黔府,兼於涪州送省錢三千八百貫文內更取一千五百貫,添賜黔府見將士軍資。”這個決定是針對黔中遭水災,軍資不濟的情況作出的。涪州從荊南割屬黔中,其原送使錢二千四百貫增加一千五百貫,爲三千九百貫,同時其上供錢則從原來的三千八百貫減少一千五百貫,爲二千四百貫;留州部分不變。上供與送使的比例從1.6:1變成1:1.7。

而《吳地記》所載蘇州的情況則有不同,上供三十萬六千八百三十貫,留州十七萬七千七百二十貫,送使十七萬八千三百四十九貫,總額爲六十九萬二千八百八十五貫。上供、留州、送使的比例約是44%:28%:28%。可見南方上供數額遠遠不止三分之一,幾乎佔一半,遠遠高於北方藩鎮。當然這也說明江南作爲唐廷的“錢袋子”由來已久、名副其實。

而營田則是方鎮兩稅收入之外的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唐代藩鎮營田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營田所得可抵預算中的本鎮軍資或度支所撥衣糧,如大和三年(829)五月中書門下奏稱,觀察使若上陳刺史政跡,“須指實而言”、“如稱營田課則所效,須雲本合得若干萬石,在任已來加若干萬石。其所配斛鬥便請準數落下,支所供本道本軍斛斗數。如不是供本軍本道解鬥,則申所司收管支遣,以憑考覈。”於此可見營田收入要麼抵充軍糧,要麼申報有司收管。對於這類性質的營田,落鎮是沒有熱心的。他們認爲:“疲兵於隴畝,緩急非所用也。”

另外一種情況下的營田收入可以爲地方自己支配。《資治通鑑》有載:“諸將言於秦成防禦使李承勳曰:明公開營田,置使府,擁萬兵,仰給度支,將士無戰守之勞,有耕市之利。”所謂“耕市之利,即指“營田之利”和“關市之利。”秦成防禦使軍隊既“仰給度支’,而又有“耕市之利。”可見其營田收入是完全由本鎮支配的。穆宗元和十五年二月詔在諸道除邊軍營田外,其軍糧既取正稅米分給,其所管營田自合軍中資用、不合取百姓營田,並以瘡地迥換百姓肥濃地。其軍中如要營田,任取食糧健卒,而不得輒妄招召。”這條詔書說明,朝廷對“其軍糧既取正稅米分給”的內地諸軍營田並不怎麼感興趣,故說“如要營田,任取食糧健卒”。因爲這些營田完全是歸“軍中資用”的。唯一的問題是這類屯田究竟有多少。以河中而言,因爲蒲、晉、絳三州農業發展比較好,在後世山西省也是主要的農產區,所以營田較多,收益也比較可觀,贍軍不僅充足,而且有餘。

營田所收爲實物,還有一些征斂錢貨的雜稅收入,主要有鹽鐵、茶稅、酒稅、商稅等,而譬如河中有兩池鹽場,因此鹽稅是相當大的一筆收入。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大可小的收入,便是自行經商。

很多人只知中國古代一直重農抑商,但卻不知道唐代的開放以及到了古代的巔峰,連各藩鎮自己都有商業收入。因爲諸道藩鎮不僅徵商稅商,自己還經商。

大曆十四年十月有敕:“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長吏,無得與人爭利,先於揚州置邸肆貿易者罷之。先是,諸道節度、觀察使以廣陵當南北大沖,百貨所集,多以軍儲貿販,別置邸肆,名託軍用,實私其利焉。”

這裡的“名託軍用,實私其利焉”,固然是對藩帥假公濟私的揭露,但同時又從側面反映出,若是出於“軍用”,是可以置邸“貿販”的。這是建中以前的情況。兩稅法以後的例子也有。如文宗開成時汴州節度使李紳“上言於本州置利潤樓店”,儘管“議者以與下爭利,非長者所宜”,還是獲得了皇帝的同意。另外還有“官沽”,即由官府賣酒,實際上一也是一種商業活動。大和元年(827)江西觀察使李憲曾“以軍用不足,奏請禁百姓造酒,官中自沽。”這已是藩鎮自己壟斷酒的生產和銷售了。劉從諫也曾在澤潞“賣鐵、煮鹽。”又利用商人販易取利,“大商皆假以牙職,使通好諸道,因爲販易。”

實際上這就是後世國家資本主義式的一種財富控制辦法,有些像國家壟斷,這個事情李曜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當然有收入就有支出,兩稅法時期藩鎮的財政支出大體可劃分爲兩大類,第一大類是在“長行旨”條內具體載明的分配項目,主要有上供、供軍、官吏奉料和州府雜給等,可稱之爲基本支出。第二大類是不在“長行旨”條之內的特別支出,主要有進奉、賞賜軍士、廉使常用錢等名目。

官吏俸祿和州府雜給一般不算什麼大數目,剩下的上供、供軍纔是主要支出,這一時期的士兵每年每人要花費二十四貫左右,以李曜麾下近五萬大軍計算,每年正常供軍爲一百二十萬貫,但李曜在供軍上花費很大,如果算上軍械監在器械開發和配裝上的花費,每人每年幾乎可以達到五十貫以上,那麼李曜每年的支出就幾乎是要翻上一倍,達到每年240萬貫。

但王摶剛纔已經提到,河中除了這些其他藩鎮都有的收入之外,還另有一個聚寶盆:兩池鹽場。”

------------------------------

PS:在關中出現大的變亂,明確需要李曜出兵之前,眼下這段劇情主要是“種田”,因此可能有些枯燥,耐心不那麼好的朋友,可以等過一段時間再一起看。

另外,種田的情節,有一部分是爲了要體現李曜將來進行改革時的思路的。

第213章 王業之基(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八)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105章 兩雄爭鋒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074章 飛騰指揮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024章 馮霸之死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三)第203章 汴梁舊事第210章 力挽天傾(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第126章 蓋寓之心第209章 出鎮河中(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207章 邢洺之亂(二)第216章 再續盛唐(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七)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六)第201章 竟是如此第032章 深林遇虎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五)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五)第211章 掌控四鎮(五)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068章 孫揆來也!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六)第208章 再定關中(四)第014章 果然來了!第135章 存信受罰(上)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076章 克用之心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四)第212章 秦王變法(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四)第187章 竹韻荷香第166章 洺州刺史(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一)第113章 蓋寓之勸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215章 北都風雲(三)第126章 蓋寓之心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208章 再定關中(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201章 竟是如此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三)第212章 秦王變法(十)第159章 接連失利(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三)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五)第207章 邢洺之亂(三)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209章 出鎮河中(七)第211章 掌控四鎮(七)第116章 兄弟情誼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126章 蓋寓之心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二)第001章 必有後福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212章 秦王變法(十)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212章 秦王變法(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六)第005章 今非昔比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七)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九)第165章 洺州刺史(一)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114章 怕,不可恥第197章 汴軍核心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第207章 邢洺之亂(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014章 果然來了!
第213章 王業之基(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八)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105章 兩雄爭鋒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074章 飛騰指揮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024章 馮霸之死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三)第203章 汴梁舊事第210章 力挽天傾(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第126章 蓋寓之心第209章 出鎮河中(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207章 邢洺之亂(二)第216章 再續盛唐(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七)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六)第201章 竟是如此第032章 深林遇虎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五)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五)第211章 掌控四鎮(五)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068章 孫揆來也!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六)第208章 再定關中(四)第014章 果然來了!第135章 存信受罰(上)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076章 克用之心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四)第212章 秦王變法(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四)第187章 竹韻荷香第166章 洺州刺史(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一)第113章 蓋寓之勸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215章 北都風雲(三)第126章 蓋寓之心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208章 再定關中(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201章 竟是如此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三)第212章 秦王變法(十)第159章 接連失利(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三)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五)第207章 邢洺之亂(三)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209章 出鎮河中(七)第211章 掌控四鎮(七)第116章 兄弟情誼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126章 蓋寓之心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二)第001章 必有後福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212章 秦王變法(十)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212章 秦王變法(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六)第005章 今非昔比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七)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九)第165章 洺州刺史(一)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114章 怕,不可恥第197章 汴軍核心第205章 金蟬脫殼(下)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第207章 邢洺之亂(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014章 果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