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華夷之別

“李克用親自插手了?”

王笉端坐主席,思索片刻,擺擺手,對傳訊之人道:“某已知曉,你且去吧。”

下首一人拱手一禮,悄然退出。

王辯坐在下首席上,看了王笉一眼,問道:“姑奶奶,既然李並帥已然親自過問此事,以他的習慣,只怕此事便不會再交還晉陽縣衙……”

王笉聽了,並無表示,片刻之後忽然問道:“有一件事,某與諸位叔伯商議多次,往來信函之中,也曾數次論及。此事,我王家後輩們,也十分關心,多次輾轉打聽某等心意。今日某便問你一句……我王家若是當真配合李並帥,在河東爲他張勢,你等如何看待?”

王辯眼前一亮,毫不猶豫道:“自然是好!”

王笉微微眯眼:“爲何?”

王辯道:“李並帥兵雄天下,若得我王氏相助,文人景從,則其勢必然大張,而我王氏有了李並帥之兵威,必然成爲天下第一名門,此雙方皆有好處,爲何不好?”

王笉淡淡道:“你們便都不關心華夷之別麼?”

王辯笑道:“李並帥雖是沙陀人,卻也是歸化人,一樣是唐民,何來華夷之別?”

王笉點了點頭,不再說話。

王辯說的,其實正是此時漢族士人對沙陀人的看法。漢族士人羣體對於沙陀“夷狄”建立的政權,從一開始就予以認同並積極參與。史稱唐末“喪亂之後,衣冠多逃難汾、晉間”;“昔武皇之樹霸基,莊宗之開帝業,皆旁求多士,用佐丕圖。故數君子者,或以書檄敏才,或以縉紳舊族,鹹登貴士”。都反映了這方面的消息。

到後唐、後晉、後漢王朝建立後,漢族士人更是積極投入到沙陀政權之中,組成蕃漢聯合政權。漢族士人羣體對沙陀政權認同並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與他們對契丹政權所採取的“誓死守節,拒不仕‘夷’”;或“被迫仕‘夷’而心懷貳志”;或“採取隱居的形式,消極地不合作”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如後唐翰林學士張礪,陷遼之後,感到“生不如死”,想方設法南逃,“誓死守節,拒不仕‘夷’”;儒士張希崇,陷遼後得到重用,“漸加寵信”,但這種不薄的待遇卻未能使之安心,最終尋找機會殺死契丹將軍,率衆南歸後唐;儒士劉昫在陷契丹後,中途逃跑,匿上谷大寧山中,與躲在這裡的儒士們“結廬共處”,後出山投後唐、依後晉;後晉翰林學士李浣,晉亡後歸遼,被授予翰林學士、工部侍郎。然而他對這些都不感興趣,決意南逃,以治病爲名,“異服夜出”。被抓住後,兩次自殺。等等。

同樣是“夷狄”建立的政權,爲什麼漢族士人羣體對沙陀政權和契丹政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呢?

唐末五代漢族士人羣體對沙陀政權和契丹政權採取不同的態度,首先與他們的國家觀密切相關,而士人國家觀的形成,又與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唐前期的民族政策是什麼樣的呢?

同歷代中原王朝一樣,唐王朝也將周邊的民族或國家通稱爲“四夷”或“夷狄”、“蕃夷”等等。但是,同樣是“夷狄”,性質卻有所不同。《唐律》將蕃夷劃分爲“化外人”和“化內人”兩種,化外人,“謂聲教之外四夷之人”,或“蕃夷之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製法不同。”顯然他們不屬於唐朝“國人”,是外國人;化內人,《唐律》沒有解釋,顧名思義,即“歸化”或“歸附”唐朝的周邊各族,則應當屬於唐國內的少數民族。唐朝對化內人,一般設羈縻府州進行管理。由於羈縻府州“叛服不常”,所以“化內”、“化外”往往是不很固定的,當其“臣服”之時,屬於“化內人”;而當其“叛離”去後,便變成了“化外人”。

對於“化內人”,唐政府又根據其居住地點的不同,將他們區分爲“在蕃”和“入附”兩種。所謂“在蕃者”,即仍居住在原地者,隨着他們的“歸化”和羈縻府州的設置,這些地區也就納入了唐朝的版圖;“入附者”則是遷入唐朝境內者,唐一般設僑置羈縻府州進行管理。唐玄宗開元五年曾下詔:“今諸蕃歸降,色類非一。在蕃者則漢官押領,入附者或邊陲安置”。因此一般來說,唐王朝對於“在蕃者”的控制要鬆散一些,他們的“化外”色彩也就多一些;而對於“入附者”的控制則要嚴密一些,他們的漢化色彩也就更濃一些。

對於“入附者”,唐政府又根據其入附時間的長短而將他們區分爲“熟戶”(或稱“舊戶”)和“新降”。開元九年詔:“諸道軍城,例管夷落。舊戶久應淳熟,新降更佇綏懷。……熟戶既是王人,章程須依國法”《唐六典》中也明確規定:“凡內附後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爲蕃戶也”。“內附後所生子”,當然也屬於“舊戶”、“熟戶”,可見他們已經成爲“章程須依國法”的“王人”、“百姓”了,他們的漢化程度很高,有的已經“同華夏四乂”了。

早在唐高宗永徽年間,沙陀人就歸附唐朝,成爲“化內人”中的“在蕃者”。永徽四年(653),唐在沙陀人生活的地方設置了羈縻府州性質的金滿、沙陀都督府,隸屬北庭都護府。之後,如上所述,790年沙陀人東遷至甘州,臣屬於吐蕃,由“化內人”變成了“化外人”。元和三年(806),沙陀人又舉族內遷,成爲“化內人”中的“入附者”。李克用及其父親朱邪赤心(李國昌)都屬於“內附後所生子”,可見他們早已都是“章程須依國法”的“熟戶”、“王人”、“百姓”了,是唐國內的少數民族。沙陀人從內遷以來,雖然保留着以血緣爲紐帶的部落組織,但他們始終是作爲唐朝的臣民。李克用祖父朱邪執宜在內附以後曾擔任陰山府兵馬使、陰山府都督等職務,這是屬於羈縻府州性質的機構,如果說多少尚有一些“化外”色彩的話,那麼從他的父親朱邪赤心(李國昌)先後擔任的朔州、蔚州刺史和雲中、振武節度使,到李克用本人擔任的河東節度使,則已經完全沒有了這種色彩。所以,儘管李克用統治的核心和骨幹由“沙陀三部落”和代北“五部之衆”組成,時人甚至將“深目而鬍鬚者”作爲李克用河東軍的特徵,但李克用仍然是唐王朝的地方大臣,河東節度使仍然是唐王朝的地方政權,士人認可並參與這個政權,與他們認可並參與唐朝其他地方政權並無兩樣。

這可以打一個比方:如果美國兩黨推舉一名數代生活在美國且本人也在美國出生並一直生活在美國的華裔爲總統候選人,美國人民是不會將這個華裔看做是中國人的,他們會認爲此人完全有資格參加總統競選。李克用在河東的性質,跟這個差不多,頂多是說有一部分人可能有“民族歧視”。但如同奧巴馬身爲黑人能成爲美國總統一樣,沙陀人雖然“民族地位不高”,但不影響他在有實力的情況下身居高位。

契丹的情況則有所不同。雖然契丹與唐的聯繫要早於沙陀,早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唐就在契丹部落設置了遼州,貞觀年間又相繼設置了昌、師、帶等州及松漠都督府,唐並賜予契丹酋長窟哥李唐“國姓”。之後,唐又一再嫁公主與契丹酋長,一部分契丹部落也內遷至營州、幽州一帶,甚至一度遠遷至青州地區,成爲唐朝的“王人”、“百姓”。但是,契丹人在整體上並沒有遠離故土成爲“入附者”,契丹酋長們也只是擔任了多少帶有一些“化外”色彩的羈縻府州的都督、刺史。隨着契丹與唐的關係幾度惡化,羈縻府州旋置旋廢,特別是安史之亂後,東北地區的羈縻府州蕩然無存,契丹人除一小部分留在河朔藩鎮並逐漸漢化外,絕大部分“在蕃者”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唐王朝的統治,即由“化內人”又變成了“化外人”,他們有自己嚴密的部落組織,並且向着國家制度方向發展。耶律阿保機重用漢族士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漢族士人都得到了他的賞識和重用,然而他所創立的遼王朝畢竟與中原王朝沒有任何隸屬關係,屬於“蕃夷之國別立君長”、“各有風俗,製法不同”者,於是,在漢族士人看來,它當然是“化外”“夷狄”所建立的政權了。所以,士人羣體對沙陀政權和契丹政權採取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他們的國家觀,即在他們看來,沙陀人是唐國內的少數民族,屬於唐人;而阿保機建遼時的契丹人則屬於外國人。

所以雖然在今人看來,無論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權,還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然而在當時人看來,它們畢竟屬於不同的性質。

半晌,王笉才道:“某知道了,此事某會與諸位叔伯再議,說不定……要去一趟長安了。”

第210章 力挽天傾(二十)第032章 深林遇虎第216章 再續盛唐(五)第108章 預備班師第135章 存信受罰(下)第171章 虛驚一場《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五)第154章 雲州之行(六)第215章 北都風雲(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172章 敗軍之將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211章 掌控四鎮(六)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十)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109章 秘詩疑雲第208章 再定關中(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169章 洺州刺史(五)第107章 決議退兵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036章 存孝薦才第031章 心意微變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二)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10章 力挽天傾(二)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208章 再定關中(九)第208章 再定關中(五)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073章 翊麾校尉第044章 必須要硬第074章 飛騰指揮第209章 出鎮河中(五)第044章 必須要硬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五)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06章 淮揚風雲(四)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第207章 邢洺之亂(四)第025章 王弘託孤第136章 如之奈何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第158章 紛亂景福第215章 北都風雲(七)第212章 秦王變法(六)第142章 求賢定策第213章 王業之基(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七)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142章 求賢定策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069章 伏擊孫揆第208章 再定關中(九)第178章 意外任務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154章 雲州之行(六)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210章 力挽天傾(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第043章 再生一計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八)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二)第082章 折家來人第157章 萬家生佛(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八)第067章 王妃密函第022章 戰術大師第214章 秦王之尊(一)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第070章 陣俘孫揆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九)第213章 王業之基(七)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第100章 攻守夜襲(上)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九)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186章 盈香妙坊(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九)
第210章 力挽天傾(二十)第032章 深林遇虎第216章 再續盛唐(五)第108章 預備班師第135章 存信受罰(下)第171章 虛驚一場《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五)第154章 雲州之行(六)第215章 北都風雲(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172章 敗軍之將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211章 掌控四鎮(六)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十)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109章 秘詩疑雲第208章 再定關中(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169章 洺州刺史(五)第107章 決議退兵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036章 存孝薦才第031章 心意微變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二)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10章 力挽天傾(二)第137章 華夷之別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五)第208章 再定關中(九)第208章 再定關中(五)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073章 翊麾校尉第044章 必須要硬第074章 飛騰指揮第209章 出鎮河中(五)第044章 必須要硬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五)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06章 淮揚風雲(四)第145章 李曜舉賢(下)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第207章 邢洺之亂(四)第025章 王弘託孤第136章 如之奈何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第158章 紛亂景福第215章 北都風雲(七)第212章 秦王變法(六)第142章 求賢定策第213章 王業之基(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七)第215章 北都風雲(八)第142章 求賢定策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069章 伏擊孫揆第208章 再定關中(九)第178章 意外任務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154章 雲州之行(六)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210章 力挽天傾(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第043章 再生一計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八)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二)第082章 折家來人第157章 萬家生佛(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八)第067章 王妃密函第022章 戰術大師第214章 秦王之尊(一)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第070章 陣俘孫揆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九)第213章 王業之基(七)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第100章 攻守夜襲(上)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九)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186章 盈香妙坊(三)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