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遣清使

李富貴憑藉一場颱風打敗了兩江境內所有的反對力量,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鬧事了,但是廣西和浙江就沒有這樣好的條件了,尤其是浙江在那場颱風中還受了不小的損失,當他們聽說這場天災是李富貴招來的之後就更是一肚子怨氣,不過等到他們佔領了幾個縣城之後這場學生運動的性質就改變了,浙江巡撫王有齡在李富貴的支持下火速派兵將他們鎮壓了下去,因爲動作快到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後果,只是把那些帶頭鬧事的革掉了功名。可是廣西巡撫徐繼畲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對這次學生運動的反應非常遲緩,雖然徐繼畲對於科舉改革的必要性理解得很透徹但是他對那些因爲前途被毀而失去控制的學生們也能夠給予充分的理解。而且覺得大家都是孔門一脈,可以做到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就耽誤了使用強硬手段解決此次事件的最佳時機,等到賀縣、昭平和富川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他才真正有些發慌,廣西地處偏僻,外面的消息一傳到這裡總是變得面目全非。本來奕欣是希望大家都會認爲是李富貴強力推行科舉改革,而他則是被迫的,但是這三個縣的學生們顯然消息不夠準確,他們認爲這次的事情又是一南一北兩個鬼子搞出來的,所以他們再一次豎起了反洋的大旗,並且要除掉奕欣和李富貴這兩個漢奸。另外就是開爐鍊鐵,打造兵器,這些讀書人也知道如果沒有刀槍是無法到北京和南京去清君側的,這些小人的人頭也不可能自己滾下來。

事情走到這一步徐繼畲也知道再不鎮壓可就要出大亂子了,但是偏偏他手上沒有足夠的人手,他的桂軍現在正在贛南作戰,因爲沒有軍事上的野心所以徐繼畲把桂軍的指揮權完全交給了李鴻章,贛南的戰事非常緊張想要讓李鴻章把這些人放回來實在是有些困難。可是留在廣西的那些兵馬又實在不合用,那些學生們雖然也並不善戰,但是一些早已對生活不滿的市民也加入到這場鬥爭中來,尤其是一些平時就不老實的傢伙,有這些人一攪和義軍就顯得有些戰鬥力了,特別是那個賀縣,一直屬於三省交界的地方,各路的英雄豪傑、草賊山寇多如牛毛。實際上他們已經兩次把徐繼畲派去的使者給打跑,而後一次政府是派了一營的兵馬跟過去的。

最終徐繼畲還是從廣東和湖南借來了兵馬,三個省一起把這次奇怪的起義給鎮壓了下去,但是這件事也就藉此通了天。朝廷當然是大爲震怒,要不是看在徐繼畲當年是奕欣力排衆議把他提上去的可能就要把他給撤了,而士林對於徐繼畲就更是窮追猛打,畢竟李富貴他們扳不動,可是徐繼畲這個叛徒就不同了,這次攻破三縣的時候殺了不少舉人、秀才,這在滿清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徐繼畲做出這樣的事情在士林看來簡直是令人髮指,甚至他的一些學生都站出來聲討他,一時之間簡直可以說是窮途末路。

徐繼畲現在還有兩條路可走,一個是指望法國人來幫他,畢竟他做廣西巡撫這幾年和法國人相處得還算融洽,如果法國人能幫他把北京的壓力給化解掉他就不用兩面受氣了,但是他卻實在開不了這個口,多年受到的教育讓他無法作出這樣的事情,另一條路就是指望李鴻章了,徐繼畲對這一位新秀報有很大的期望,這也是他一直全力支持李鴻章的原因。李富貴給他的印象更深刻,但是李富貴畢竟不是一個讀書人,當然徐繼畲並不認爲李富貴沒學問,但是李富貴那種做事的方法還是讓他有些擔心,固然許多事情的確需要像李富貴這樣的人去開創,但是這樣做的人最後未必能有好下場,所以他還是選則了恭親王,後來遇到李鴻章後沒有怎麼猶豫就和他結成了同盟。現在是指望這位盟友反過來回報他的時候了,可是徐繼畲沒想到李鴻章回信說他對此事無能爲力,還給徐繼畲指了一條明路,說現在普天下只有李富貴能幫他,氣的徐繼畲拍案大罵:“我要是能求到李富貴我還用得着求你嗎?豎子不足與謀,一點擔當都沒有,能做什麼大事,我真是瞎了眼。”

李富貴對於徐繼畲所面臨的困局瞭解得很清楚,當時聽說廣西又爆發了農民起義還真把他嚇了一跳,以爲又出了一個什麼天王,後來才知道是一些秀才在造反,既然這個造反有一大半是在針對他那他當然要多份一些心思去留意一下。暫時他還沒有想好要不要拉徐繼畲一把,既然朝廷還沒有動徐繼畲的意思那這個老小子就還能挺一段時間,那就讓他再難受一陣子吧。

李富貴這陣子除了在忙鄉試之外還接待了幕府派出的遣清使,和他們在唐朝的前輩們所受到的禮遇相同這些遣清使也受到了熱情地接待,李富貴一高興還上奏朝廷說這些日本人誠心歸伏不妨賜他們一箇中國人的姓氏以示榮寵,這種事情本來就是走個形式,牽涉到海外的事情清廷當中還沒有人能插的上嘴,本來李富貴想賜他們壽、秦這一類的姓,後來又覺得這樣做很沒意思,所以就讓日本人自己選,沒想到他們倒是非常客氣,非要弄些聽起來不怎麼順耳的頂到自己的頭上。

一聽說中國皇帝要賜他們姓氏遣清使們一個個激動得熱淚盈眶,把那些朝鮮使臣嫉妒得要死,他們是來簽訂“中韓友好通商條約”的,這一年來朝鮮政局幾番動盪,終於開國派佔據了上風,最後達成了共識,那就是隻有依附在中國身上才能真正的度過西洋人這道難關。

這一次的遣清使一共有三百多號人,大部分是來進行學習的,而使團的團長小慄忠順則向李富貴彙報了這一年來日本政局的變化,實際上這些內容李富貴大部分都已經知道了,這裡面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公武合體,現在將軍已經搬到京都行使他徵夷大將軍的職權,和他姐夫相處的倒是頗爲融洽,爲了推行計劃經濟而採取的打擊商人的活動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那些大商人除了那些與洋商聯繫緊密的之外其他人連續的被抄了家,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所有人身上都不乾淨,如果按照律法來一條一條覈實的話這些人的確都有取死之道,平瀨清治第一個站出來與他那反動的剝削階級家庭劃清了界限,同時出賣了大阪一大批世交,現在他已經成爲大阪府清算經濟犯罪辦公室主任了,同時還兼任着大阪計劃科副主任的職務,在關西也算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了。

那些被打擊的對象倒是有一些想要奮起反抗,不過這種整治三都商人的做法得到了廣大中下級武士的熱烈擁護,所以這些大商人們組織起來的暴動很快就被平息,一些傢伙囤積貨物希望用市場供應緊張來激起廣大人民的不滿,不過由於國際市場的開放,這種囤積反而給那些商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米和布的配給制度初步在江戶和大阪被建立起來。英美都覺得幕府的這種政策有些不妥,不過幕府用抄來的錢向英國人下了一大筆武器訂單,暫時把英國人給穩住了,而美國人自己家裡還忙不過來,看到英國人不開口了他們也就不再多事了。

總的來說廣大日本人民對這一切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爲經過這番整治商人的盤剝降低了很多,那些中小商人生怕被政府抓到什麼把柄所以生意做得比以前公道了,而大商人的壟斷被打破之後市場上也的確出現了短時間的繁榮,再加上幕府利用抄來的錢做了一些改善民生的事情,這也讓老百姓很感滿意,總之大家一起來分一小部分人的財產永遠是一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另外隨着中日經濟聯繫的加強,那些鯛魚、鮃魚重新回到日本人的餐桌上,大家都變得心滿意足。

不過小慄忠順帶來的也不全是好消息,他還十分焦急的告知李富貴,強藩又一次有擡頭的跡象,他的這個觀點即便在幕閣裡也沒有達成共識,實際上大部分慕臣還是認爲強藩經過上一次的戰爭沒有個十幾年是無法恢復元氣的。但是以小慄爲首的強硬派卻不這麼看,根據小慄的描述自從薩摩滅亡了以後西南強藩就暗中達成了倒幕的共識,他們沒有怨恨霸佔了薩摩半島的英國人,也忘記了中國人在西南的燒殺搶掠,卻把這次遭受的損失與恥辱都算在了幕府的頭上。如果僅止於此那還並不可怕,畢竟幕府要比他們強大許多,而且還與李富貴結爲聯盟,但是不知道爲什麼英國人與這幾個藩越走越近,雖然還說不上公然支持,但是其友善的態度仍然讓小慄倍感憂慮。

對於英國人對強藩們態度上的變化李富貴知道的比小慄要多的多,在英國人當中他還是有不少朋友的,再加上零星的情報李富貴對英國人的想法有了一個大致的推斷。早在五方會談的時候李富貴就發現英國人對於強藩表現出的勇氣、恭順深有好感,肯特也曾經隨口提到他認爲這些強藩可能代表着日本的未來,似乎是有把寶押在西南諸蕃身上的意思,而後李富貴控制了幕府,這也讓英國人有些不自在,所以他們轉而支持西南諸蕃。李富貴與肯特就這件事已經達成了一個默契,那就是雙方都不再直接使用軍隊插手日本的內部事物,這也算是李富貴獲得列強承認的一個標誌。

“這件事情有些扎手,如果我能把英國人限制在不直接對強藩提供軍事幫助的層面上,你們能夠對付強藩嗎?”

“我想是可以的,幕府的實力畢竟比那些亂臣強的多,只要他們的武器不是別人憑空送的,我就相信他們贏不了。”

“這就好,英國人總還是要賣我幾分面子的,不過我估計他們也會限制我在日本的活動,對你們的支援恐怕也要繞個彎,儘量以貿易的方式來進行了。現在老百姓對將軍還算滿意嗎?”

“非常滿意,實際上幕府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得到民衆這樣的支持了。”小慄對於李富貴的計劃經濟非常的着迷,他一眼就能夠看出這種制度下蘊含的巨大力量,實際上現在幕府當中很多人都覺得計劃經濟實在是振興日本的一劑良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富貴也同意這種觀點,畢竟日本現在牛人不少,一開始沒點好處很難騙得倒他們,另外這種集中資源、統籌規劃也更方便李富貴來掠奪,從近期來看應當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配給制在一開始可以放的寬鬆一些,大家會覺得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這不是配給制的本質,配給制的本質是讓大家過得更緊一些,這樣才能抽取更多的財富用於再生產。所以配給制的本質是讓大家過苦日子。”

“這我們也明白,可是那樣的話民衆會不滿的。”

“這裡有兩個策略,一是造神,一是溫水煮青蛙。”

這兩句話小慄忠順都沒有聽懂,“造神?”

“對,打鐵要趁熱,現在老百姓覺得幕府對他們好,所以你們就要趁此機會獲得他們的絕對忠誠,你們不是認爲天皇是你們的神嗎,爲什麼不能把將軍也捧到神的位子上去呢?你們不要老說家茂是什麼闇弱之君,你們這樣一說老百姓當然也會跟着說,其實將軍現在不過是個傀儡,你們把他擡高一些應該不算困難。”

小慄聞言大吃一驚,他早就聽說中國人都是一些瀆神者,今天一看李富貴果然如此,在他嘴裡造神彷彿和做饅頭、麪條一樣的簡單,“天皇爲天照大神的後裔,將軍怎麼能夠篡越,我們實在不懂這個神是如何一個捧法。”

李富貴笑了笑,“死心眼,首先當然是把你們的家茂將軍誇到天上少有、地下無雙,就說你們將軍知識天下第一、武功天下第一、見識天下第一,四歲就會背法華經,六歲就已經能指出古籍上的謬誤,八歲已經把漢學、蘭學融會貫通,這就說明家茂將軍非是凡人,去年中英兩個大國本來意圖瓜分日本全靠將軍力往狂瀾才拯救日本於危難。等到大家都相信了以後,就說現在這些制度都是家茂將軍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其聰明才智實在是古今日外所沒有的,在然後就可以就可以說將軍是太陽神轉世,以後的將軍不就都有了神的血統了嗎?”

小慄在一旁聽得冷汗直冒,饒是他們的性格喜好誇張也沒辦法把這樣的話說出口,“這些話說出去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另外太陽神也是天皇,在日本天照大神就是太陽神。”

“你重複一千遍他們就相信了,把天皇升格到小宇宙那太陽神的位子不就空出來了嗎。其實我說太陽神就是一個比方,你也可以說家茂是啓明星,反正無非就是這麼幾個東西來來回回的用。不過這種宣傳光靠重複也不行,你必須重複的是老百姓喜歡聽的才行。”

“這樣誇讚將軍恐怕老百姓未必會喜歡聽。”日本人以往並沒有搞過什麼個人崇拜,小慄忠順的心裡實在沒底。

“首先當然是說將軍折服了外國人,你單說將軍英明神武他們的當然不愛聽,可是如果說將軍英明神武爲大和民族爭了面子那就不一樣了。你們就說我被你們將軍鎮住了,他們要是不信就來問我,我絕對不會否認。”

“這對總督大人似乎有些不躬,而且將軍究竟哪裡能折服總督大人呢?”

“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死心眼,好,我幫你起個頭,”李富貴擡頭想了一會,“就說我和你們將軍見面的那一次吧,你們可以這麼說:兩江總督李大人一看到德川家茂將軍不禁大吃一驚,他以往因爲誤聽傳言以爲日本人都很矮小,不過現在看到家茂將軍他在心裡立刻推翻了這種謬誤,將軍雖然還沒有成年但是已經長得十分高大,如果等到他二十五歲的時候豈不要長成一個偉丈夫。總督大人定了定神,與家茂將軍談起了亞洲人民的解放事業,家茂將軍深邃的思想令總督大人心醉不已,同時他還從中發現家茂將軍在軍事方面擁有極高的天賦,這位中國軍神事後感嘆說,‘早知道日本有這樣的人物我哪裡還敢對日本動兵,難怪那個時候我一動攻打江戶的念頭就感到心驚肉跳,幸好這位將軍還沒有成年,要不然我們這次絕對討不到半點便宜。’”

第六十三章第一百零四章第143章 左宗棠與三鞭酒第62章 羅馬第六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六十九章第一百二十二章第九十九章第三十六章第166章 外交第36章 共產主義第一百六十章第31章 侵略者第139章 馬尼拉海戰第一百一十九章第122章 和平(下)第89章 新教育第106章 赤子第一百二十六章第四十五章第一百八十章第一百六十章第六十九章第120章 和平(上)第208章 繼承權第22章 皇權第194章 東北軍區第八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三章第131章 演習第121章 和平(中)第178章 中日友好第八十一章第170章 翼王展翅第32章 廣東戰區(上)第63章 禁毒第152章 橫行西北(上)第一百四十九章第四十一章第211章 廢帝(下)第八十三章第一百四十二章第35章 外交禮儀第88章 壬戌事變第一百一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七章第5章 漕幫、王猛、罷工第8章 縱橫捭闔第209章 彈劾第一百二十八章第八十章第65章 變法第九十五章第203章 太平洋第四十三章第37章 營救計劃第124章 別了,李泰國第22章 皇權第七十五章第175章 倒幕之爭第一百三十二章第106章 赤子第87章 背主做竊第一百二十五章第104章 勸進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一百四十九章第六十三章第6章 見官、趙世祖第45章 交易(下)第91章 辯論會第88章 壬戌事變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五章第96章 合圍(上)第163章 陷阱第188章 攻克奉天第四十二章第九十五章第180章 兩廣第167章 封疆大吏第169章 平定西北第二十一章第32章 廣東戰區(上)第179章 神蹟第30章 醋瓶第二十六章第一百四十三章第143章 左宗棠與三鞭酒第198章 光復吉林第80章 五方會談第四十五章第83章 得勝回朝第23章 天國分裂第103章 徐繼畲第187章 迴歸的大結局
第六十三章第一百零四章第143章 左宗棠與三鞭酒第62章 羅馬第六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六十九章第一百二十二章第九十九章第三十六章第166章 外交第36章 共產主義第一百六十章第31章 侵略者第139章 馬尼拉海戰第一百一十九章第122章 和平(下)第89章 新教育第106章 赤子第一百二十六章第四十五章第一百八十章第一百六十章第六十九章第120章 和平(上)第208章 繼承權第22章 皇權第194章 東北軍區第八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三章第131章 演習第121章 和平(中)第178章 中日友好第八十一章第170章 翼王展翅第32章 廣東戰區(上)第63章 禁毒第152章 橫行西北(上)第一百四十九章第四十一章第211章 廢帝(下)第八十三章第一百四十二章第35章 外交禮儀第88章 壬戌事變第一百一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七章第5章 漕幫、王猛、罷工第8章 縱橫捭闔第209章 彈劾第一百二十八章第八十章第65章 變法第九十五章第203章 太平洋第四十三章第37章 營救計劃第124章 別了,李泰國第22章 皇權第七十五章第175章 倒幕之爭第一百三十二章第106章 赤子第87章 背主做竊第一百二十五章第104章 勸進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一百四十九章第六十三章第6章 見官、趙世祖第45章 交易(下)第91章 辯論會第88章 壬戌事變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五章第96章 合圍(上)第163章 陷阱第188章 攻克奉天第四十二章第九十五章第180章 兩廣第167章 封疆大吏第169章 平定西北第二十一章第32章 廣東戰區(上)第179章 神蹟第30章 醋瓶第二十六章第一百四十三章第143章 左宗棠與三鞭酒第198章 光復吉林第80章 五方會談第四十五章第83章 得勝回朝第23章 天國分裂第103章 徐繼畲第187章 迴歸的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