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

德國政府沒有功夫和東非拉扯,因爲此時德軍已經開赴比利時,現在德國高層一心都以戰事爲主。

就這樣,德國將近百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落入東非之手,在東非的影響下,這一世德國海外殖民過程可以說更加舉步維艱,前世德國海外殖民地加起來有兩百五十九萬平方公里,而現在連這個數字的一半都達不到。

毫不客氣的說光是前世德國坦桑尼亞殖民地的經濟價值,就超過如今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之和。

就拿中非殖民地來說,這已經是德國最拿的出手的殖民地,但是境內光是熱帶雨林佔比就超過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難以開發。

畢竟屬於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分佈區,赤道從德屬中非穿境而過,而德國第二大殖民地,也就是德屬新幾內亞,也在赤道附近,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糟糕,不要說德國,就算對於東非來說都屬於鳥不拉屎的地方。

除非了非洲以外,德國其他殖民地基本上分佈在大洋洲附近的太平洋島嶼上。

光是從德國殖民地分佈情況就能看出德國在殖民大國中的“憋屈”地位,說難聽點,但凡是德國之前獲得的海外領土基本上都是英法施捨的邊角料裡的渣子,連邊角料都算不上,也無怪乎德國對目前世界格局劃分上的不滿意。

……

相對於歐洲各國因爲一戰爆發而帶來的愁雲慘淡來說,東非則喜上眉梢,現在戰爭還沒有擴大化,東非就已經拿下了巨大實惠。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對德國相當雞肋,但是對東非來說意義完全不同,就比如多哥蘭和德屬中非,先不談經濟價值和開發難度,光是其戰略價值就值得東非出手。

多哥蘭和德屬中非分別位於幾內亞灣的北部和東部,獲得這兩地,東非的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存在就能直接拓展到幾內亞灣地區。

比如多哥蘭的首府洛美,是一處天然深水良港,可以作爲東非海軍在西非地區前哨和穩固基地。

而德屬中非的港口更加密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伯維爾和謙蒂爾兩處港口,而且恩斯特知道在德屬中非海岸蘊藏着較爲豐富的石油資源,但是這些資源德國是無福享受了。

當然,恩斯特肯定不可能主動透露出這裡的石油資源,現在最重要的還是完成對德屬中非的拆分和統治。

在萊茵宮,恩斯特和官員們正在積極對新領土進行着規劃。

恩斯特說道:“將德屬中非拆分成兩部分,其中北部建立殖民地,而南部則併入本土,基本上就是將原法國加蓬殖民地範圍納入本土範圍,而喀麥隆暫時保持殖民地身份。”

“原本中部非洲開發協議現在看來也不太可能繼續實行了,根據我們的想法重新進行設計。”

中部非洲開發是原東非主導,德國,比利時,南德意志王國參與的龐大計劃。

但是如今德國和比利時都已經被牽扯到歐洲戰事之中無力脫身,兩國甚至成爲了交戰國,更別說德屬中非已經落入東非之手,所以原本的共同開發協議就成了笑話。

“德屬中非光是雨林面積就超過三十萬平方公里,想要開發難度極大,沒有充裕的人口,幾乎不可能完成,所以我們只先開發其南部區域,而班吉等東非內陸地區也正好藉助杜阿拉和利伯維爾港獲得出海通道。”

“北方鐵路升級爲真正意義上的兩洋鐵路,進一步提升我國交通上的優勢,這樣一來,我國北部沿鐵路經濟帶就能徹底成型。”

北方鐵路的終點是內陸城市班吉,而過去因爲西部是法國和德國殖民地的原因,東非自然沒有繼續延伸北方鐵路的動力,而如今西部徹底落入東非手中,北方鐵路第三次延長建設也就大有必要了。

這樣一來,東非的鐵路中的“三橫”基本上都實現了通達兩大洋的功能,對東非本國經濟發展有着巨大好處。

“對多哥蘭我們也要格外重視,洛美必然要建設成爲一座港口城市,並且以軍事屬性優先,是我國在幾內亞灣的重要前哨,保證我國在南大西洋地區的利益。”

多哥蘭大概就是前世的多哥,在加納和貝寧中間,也就是英屬黃金海岸和法屬達荷美保護國中間。

在此前,東非作爲非洲第一強國,但是在西非地區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而多哥蘭作爲東非在西非地區的第一塊殖民地,其意義自然十分重要。

赫爾曼說道:“這兩塊德國殖民地就已經超過了五十萬平方公里,想要開發治理,難度確實比較高。”

恩斯特:“所以我們要在這兩個地區進行大規模移民活動,就參考我們在北部灣領地的做法,尤其是多哥蘭,將是我們近幾年的主要移民重點地區,先定個小目標,在多哥蘭地區移民一百萬人口。”

多哥蘭的位置可以說完全處在世界兩大列強中間,當然恩斯特的移民政策並非想要針對英國和法國的威脅,現在整個撒哈拉以南目前沒有任何國家能對東非造成威脅。

而恩斯特之所以在多哥蘭執行如此激進移民方案的主要原因還是爲了預防當地的黑人。

西非可是目前世界黑人最密集的區域,隨着時間推移,過不了幾十年,這裡的黑人必然會暴漲,而根據多哥蘭的位置除了南部靠海以外,三面幾乎被黑人居民包圍。

而且多哥蘭領土呈現長條狀分佈,南北兩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地形,天然有利於黑人向多哥蘭滲透。

而恩斯特從德國手中拿到多哥蘭可不是爲了給未來黑人做嫁衣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當地遷入大量移民。

首先是東非本國移民,其次是歐洲和遠東帝國移民,如今歐戰爆發,想要從歐洲獲得人口也不是特別困難的事,尤其是東歐地區。

當然,想做到東非當初那種人口比例五五開肯定不太現實,畢歐洲難民能被忽悠的肯定不會太多,畢竟多哥蘭的條件太差了。

如今可不像上個世紀,那個時候包括德國在內很多歐洲國家經濟都沒有發展起來,東非也算趕上了德意志地區人口流失的末班車,才能獲得大量德意志移民人口。

而現在,歐洲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不錯,而想從歐洲獲得充裕的人口只能從那不勒斯王國,以及東歐想想辦法,這些國家和地區目前是歐洲經濟的吊車尾,人口增長也快,已經頂替德國成爲歐洲最重要的人口外流地。

當然,歐洲國家的民衆終究不好忽悠,主要還是傳統歐洲移民目標國美國存在,現在又多了一個阿根廷,東非與兩國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更何況東非並非本土招收移民,而是爲殖民地招收移民。

所以,接下來的情況可想而知,東非移民的重點肯定會放在遠東帝國,如今正是一波從遠東帝國吸納移民的好時機。

經過長達幾十年的相對和平,遠東帝國人口已經恢復,加上現在遠東帝國因爲政權更迭,又重新陷入戰亂和軍閥割據,這給東非從遠東帝國招收移民提供了便利。

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1063章 推力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98章 遊歷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511章 輸血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193章 “理想國”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231章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487章 太特城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316章 萊茵盾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840章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22章 體面第862章 後續第18章 遠洋貿易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546章 許可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524章 幸福第382章 渡河第904章 卡賓達第474章 討論第830章 蓄水池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97章 日常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775章 紹奎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924章 海洋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801章 恭賀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704章 底氣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182章 中間商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371章 生意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98章 太特市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140章 新品第821章 裁軍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238章 三把“刀”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521章 申請第821章 裁軍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09章 事後
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1063章 推力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98章 遊歷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511章 輸血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193章 “理想國”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231章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487章 太特城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316章 萊茵盾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840章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22章 體面第862章 後續第18章 遠洋貿易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546章 許可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524章 幸福第382章 渡河第904章 卡賓達第474章 討論第830章 蓄水池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97章 日常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775章 紹奎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924章 海洋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801章 恭賀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704章 底氣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182章 中間商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371章 生意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98章 太特市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140章 新品第821章 裁軍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238章 三把“刀”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521章 申請第821章 裁軍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09章 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