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

五月中旬,王孝傑渡河歸朝獻俘。因爲是河北定亂的首勝,朝廷對此也頗爲重視,特意安排了一場規格不低的禮節場面,由宰相李思訓率太常、光祿等諸司員佐出城遠迎。

皇城中,李潼也將案頭上積攢的事務整理一番,抽出了半天的時間等待接見王孝傑。此前傳回的戰報僅僅只是說了一下王孝傑在河北的戰果,李潼也比較好奇這傢伙怎麼就跨越太行山、出現在相州境內並且一舉幹掉了叛臣孫佺。

午後時分,一行人抵達城中,並由端門進入皇城。皇城東朝堂內,聽到謁者傳告,李潼便下令將一行人引上朝堂。

雖然朝堂通常是召集羣臣舉行朝議的場所,接見臣員則另有殿堂,不過王孝傑畢竟身份不俗,可以說是此前朝廷中武臣第一人。李潼眼下也換了新身份,於朝堂接見也算是爲了表示對王孝傑的重視。

小半個時辰後,李思訓與王孝傑便一通登上了朝堂,唱名見禮之後,李潼便發現這二者之間氣氛有些生硬微妙,似乎是發生了什麼讓人不愉快的爭執。

不過倒也沒等到李潼猜測或詢問,剛換了一身三品袍服的王孝傑便復拜於地,語調嚴肅的說道:“臣王孝傑有事需奏監國元嗣殿下,前者國中禍事橫生,內外王臣凡所與聞無不悲憤欲絕。雖有監國殿下率衆歸國、扛鼎存續,然國中仍有餘惡未除!”

講到這裡,王孝傑便瞪了臉色鐵青的李思訓一眼,繼而便冷哼道:“長平王思訓,於宗家號爲元老,於朝廷具位重臣。此番家國遭厄,能獨善於事外?今故主蒙難,尚未入土爲安,思訓便蹈舞新朝,全無悲情之態,即便不論前事之過,亦足稱爲薄情。宰相,百官之領袖,寧缺而勿濫,豈此類下才能充位擔當!”

被王孝傑如此一通訓斥,李思訓心情之惡劣可想而知,臉色一時間更是陰鬱至極。偏偏這一話題越作爭辯就越失體面,於是只能頓首於地,不無悲憤道:“臣忝居高位,卻無宰臣之莊嚴雅正,殊恩幸享已是戰戰兢兢,更不敢因臣一人使朝野非議朝廷授用之計,臣恭請推位以待德員……”

王孝傑這個傢伙什麼樣的秉性,李潼早有了解,一段時間不見,沒想到這張破嘴毒舌功底更甚,歸朝不過半天的時間,竟就擠兌得自己所任命的宰相要辭職不幹了,以至於讓李潼懷疑這傢伙是不是對自己有什麼意見,只是拿李思訓借題發揮。

不過這念頭在腦海中也只是一閃即逝,如果王孝傑真有這樣的想法和心機,那選的這個理由就太腦殘了,得罪的不僅僅是李思訓一人,是把滿朝臣員統統得罪了。過去這段時間裡,朝廷凡所在事者,幾乎人人官階都有遞進,蹈舞謝恩於朝堂。

拋開心機不談,王孝傑言談畫風才顯得有點正常,這傢伙就是口無遮攔到有點目中無人。

李潼當然不會因之一言就貶了他所任命的宰相,宰相這個位置本身就是承上啓下,李思訓身在其位,姑且不論執政能力的高低,本身就意味着原本洛陽的朝臣們過渡到如今朝廷的結構中來,是新舊過渡的一個樞紐型人物。

“此前國中情勢變化繁複,王大將軍掌軍於外,因有不知。想要維持社稷穩定,就連我也只能從權應事,李相公於事中相助良多,身當此位、名實兼有,若只憑故情黜之,是家國一大損失。”

見王孝傑還待張口欲言,李潼連忙擡手示意這傢伙先住口,對李思訓稍作安慰與肯定,然後便吩咐其人返回政事堂,不要再留下來跟王孝傑打什麼口水仗。

目送李思訓離開朝堂,王孝傑神情變得有些低落,起身於席側作拜並不無傷感道:“臣亦知所言有失偏頗,但結氣於懷、不吐不快。曏者自安西受召歸朝,正於此殿中,先相王賜臣高位、得列輔班,然臣於情於事俱有所失,鄙態難掩、因而見疏。

臣自感辜負殊恩,亦不敢於事中強辯,因此喑聲、臣節更失,當時若能於殿中強言諫事,請以西軍進事河東,而非倉促徵募天兵道行軍,朝情也不會崩潰若斯。當時舉朝防西尤甚防胡,臣亦未能免俗,半是避嫌、半是貪功,正言不敢遞進,唯是向錯而行……”

講到這裡,王孝傑那滿面虯髯的臉龐上竟然淚痕隱現,且深有自責:“當時若能以殿下統軍巡行於河東,賊胡豈能輕鬆進退,更不至於有議和之醜論!朝中有臣等忠直二三,當直宿衛,邪祟也難以謀害宸居、氾濫成禍……臣內失拱衛,外失護持,憶及舊年行道長安、與殿下暢論世事,更覺羞慚難當,臣有負邦家恩用青眼……”

雖然王孝傑說的這一番話動情得很,以至於虎目泛淚,但李潼聽在耳中,仍然覺得不是滋味,你這傢伙終究還是看我坐這個位置不順眼是不是?事情安排的倒挺好。

“都畿今次禍患,源於幾樁深刻人事,世道戾氣久積,倏忽衝於霄漢,凡身居其中者都難免倉惶失計。邪情糜爛,正義失守,非幾人能當,亦非寡員之罪。事已至此,追悔無益,幸而大道有續,大將軍於此也不必過於自責。”

李潼先將王孝傑的錯誤看法糾正一下,就你這貨留在洛陽也沒啥大用,接着便又說道:“故事沉痛,讓人不敢細思。前路艱難,尤賴羣衆繼力。河北隱患實多、王命遲滯難行,王大將軍能以先聲奪人、新功報國,也讓內外羣情振奮啊。”

王孝傑聽到這話的時候,臉上卻沒有多少自豪喜悅的神情,只是嘆息道:“臣此事殊不足誇,亦不敢據此爲功。前者在朝有負高位,後者在州有負事用,唯不以身爲計,征討不臣,希望能將相王用人之昏稍作修飾……臣行此事,爲報相王,本無意誇耀於殿下,此番跨州擊賊,所用俱臣家奴、舊員,並無浪使天兵道員衆,亦不敢妄求朝廷犒賞。”

李潼聽到這裡,是真有幾分不爽了,臉上笑容微微收斂,沉聲道:“相王舊掌國器,佈政天下,得失兼有,譭譽或半,功過俱付汗青,千古自有公論,豈今人狂言能混淆幽明!相州、河北,乃至天下,凡有悖逆王道者,朝廷自有雄兵討之。唐家自有法度,攻伐不循私情,有功則獎,有過則懲。事蹟細訴有司,後計無需自忖,退下罷!”

王孝傑聞言後便應聲告退,可是在行出幾步後又停下來,回身再作請示道:“臣請登堂祭拜相王,可否請謁者導引?”

聽到這話,李潼擡手吩咐在堂宦者使派兩人引王孝傑前往,然後便也起身離開了朝堂。特意抽出小半天時間,結果卻惹了半肚子的悶氣,也真是夠夠的。

離開朝堂後,王孝傑在皇城供朝臣歇息的廂殿廡舍內換了一身素袍,然後便在宦者的引領下直向景運門內的相王靈堂而去。

及至靈堂外,王孝傑便覆面號啕入內,趨行直入靈堂,待見相王停棺所在,大禮參拜於地,號哭聲更是震得靈堂內外旗幡都隱隱發顫。

外堂守靈的相王諸子們得聞王孝傑哭聲,一時間又是悲從心起,各自伏地哭泣。

待到弔唁完畢,王孝傑擦了一把淚眼,入前向相王諸子回禮。其他幾個小子都還忍不住悲哭聲,李隆基則起身入前一步扶起了王孝傑,抽噎着顫聲道:“靈堂張設以來,外臣入拜者不多,若有應答不周,請大將軍見諒。小子等年齒淺幼,於人情禮數經歷更薄……”

“痛失恩怙,雖長丁難免失狀,殿下等單憑情感,也不必細顧迎送。卑職故恩厚承,唯身耽於事,叩拜來遲,請殿下見諒。”

看着因長日服喪而神情憔悴的汾王,王孝傑一時間也是目露不忍,低聲說道。

聽到王孝傑的迴應,李隆基稍頓片刻,然後又連忙握住他手臂繼續說道:“阿耶生前常言,王大將軍秉性至純,知恩重義,今日有見,所感良多。前者父兄俱不幸,故人也多疏遠,小子等惶存於世,更不知何所依仗。亡兄靈柩,竟然不能入宮安置,污名橫加,全無舊臣助言……”

“殿下此言差矣!宗家名種,生來即享萬衆供奉,況今家國更有少壯主事,殿下等沐於情禮之內,又怎麼會沒有依仗?”

講到這裡,王孝傑又頓了一頓,終究還是沒忍住,再次開口道:“殿下才具老成,卑職也斗膽於情內進言。勿謂故人疏遠,前者國事失治、綱常無存,亡者可以長息,然生人仍需努力。朝野危局,監國元嗣一力收拾,功同再造社稷,短時之內由廢入興,此豈俗力能爲?內外才士,捐力此中,確無閒暇可以縱情喪禮。

若無此人事勞用,殿下等怕難安心事喪。觀人擔水只覺用力尋常,唯以身試,才知並不容易。殿下等居內,不失親員庇護、可以安然於室,嗣相王居外,卻竟不能生歸。卑職前諫勿與賊胡深作接觸,卻因忤意而遭留置後軍,卑職欲救而不能,唯另作計報相王之恩……”

李隆基拉着王孝傑的衣袖,本來還頗有傾訴的慾望,可是在聽到這裡後,臉色頓時一沉,鬆開手便向後退去。

王孝傑見狀後,自然也知自己這番話是討人厭了,回到靈堂正中灑淚再拜,然後才退了出來。

負責導引的宦者將這一幕收在眼中,歸途中忍不住低聲道:“監國殿下對王大將軍歸朝甚有期待,午前已經於堂中專待……”

王孝傑聞言後神情頓時一肅,向着明堂方向遙作揖禮,然後才嘆息道:“孝傑一生爲人,不懼刀兵加我,唯恐恩義相負。先相王拔我邊疆,授我機樞,憾未能力輔、期於始終,且已無餘生可待,所以竭誠告白。監國元嗣春秋華茂,雄才大略,但有用我,必盡忠於事,所以不爭令言。因言見遠,已非一時……”

講到這裡,王孝傑將心情稍作收拾,然後才說道:“走吧,去兵部。早將事蹟詳錄,以供殿下垂詢。”

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993 情緣玄妙,知錯難改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052 大酺獻樂099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0012 耶耶的召喚0014 一窩小雞崽兒0462 天子難挾,黃雀在後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437 新授殿中監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117 權門惡事0728 三原李潼,浪蕩薄行0654 琛氏阿黎,驕橫難制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398 狄公出手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258 曲江盛會0983 暗潮涌動,禍福自度0639 王法煊赫,宇內無敵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807 雞犬升天,貴戚匿野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183 門庭煊赫,車水馬龍0487 潞王殘暴,人勢難欺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0190 神皇權法,血授少王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1007 釋奠禮成,齒胄爲繼0417 搶位政事堂0030 百騎軍士0084 具位庸臣0053 誤我少王0437 新授殿中監0220 如意元年0133 太平歸邸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445 死不入黃泉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106 禁中逆亂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837 若不歸坊,家恐不家0937 壯烈割捨,清白事唐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865 樂奴恃色,囂張十足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888 一藤之瓜,優劣分明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062 禁中亡命徒0916 欽陵梟雄,不可小覷0292 留財不留人0051 《逍遙王》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552 交糧入學,納錢鑿井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1043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0664 漢王性僻,不樂成婚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360 祖孫情深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600 謀婚貴女,先靈安息0064 薛師信義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780 君心如鐵,烈火難融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411 風吹鸞歌早會迎0684 此身若遣,永匿江湖0751 突厥退走,契丹反唐0685 廬陵器小,不能守國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137 好生是天德0588 殿下丰姿,繪影護身0919 賊佔西康,大戰在即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010 悲慘的一家人
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993 情緣玄妙,知錯難改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052 大酺獻樂0997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0012 耶耶的召喚0014 一窩小雞崽兒0462 天子難挾,黃雀在後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437 新授殿中監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117 權門惡事0728 三原李潼,浪蕩薄行0654 琛氏阿黎,驕橫難制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398 狄公出手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258 曲江盛會0983 暗潮涌動,禍福自度0639 王法煊赫,宇內無敵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807 雞犬升天,貴戚匿野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183 門庭煊赫,車水馬龍0487 潞王殘暴,人勢難欺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0190 神皇權法,血授少王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1007 釋奠禮成,齒胄爲繼0417 搶位政事堂0030 百騎軍士0084 具位庸臣0053 誤我少王0437 新授殿中監0220 如意元年0133 太平歸邸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445 死不入黃泉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106 禁中逆亂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837 若不歸坊,家恐不家0937 壯烈割捨,清白事唐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865 樂奴恃色,囂張十足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888 一藤之瓜,優劣分明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062 禁中亡命徒0916 欽陵梟雄,不可小覷0292 留財不留人0051 《逍遙王》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552 交糧入學,納錢鑿井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1043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0664 漢王性僻,不樂成婚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360 祖孫情深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600 謀婚貴女,先靈安息0064 薛師信義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780 君心如鐵,烈火難融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411 風吹鸞歌早會迎0684 此身若遣,永匿江湖0751 突厥退走,契丹反唐0685 廬陵器小,不能守國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137 好生是天德0588 殿下丰姿,繪影護身0919 賊佔西康,大戰在即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010 悲慘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