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海上平臺

是什麼急事,我就在外面等了一張孝瓏放,:二的電子閱讀器,非常自覺的去給自己衝了杯無糖咖啡,因爲他對裴承毅推崇備至的龍井綠茶確實沒有多少興趣……“這是老劉發過來的,讓我親自交給你,說是幫得上忙。”

“幫忙?。

“阿勒頗剛剛遭到轟炸,損失不小吧?”

裴承毅愣了一下,隨即拿起那臺閱讀器。

文字資料沒有多少,主要是一些立體結構圖。只看了幾幅結構圖,裴承毅就朝張孝瓏投去了驚訝的目光。軍情局特工笑了笑,示意裴承毅繼續看下去。張孝瓏只是傳話人,根本不懂技術,也就無法替裴承毅做詳細說明。

裴承毅看到的是一個由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牽頭打手 鰓”的大型軍事項目。從這個代號就看得出來,這是一個海上軍事平臺項目。

早在力世紀,就有人提出了建設“海上浮動城市”的想法。引世紀初期,美國海軍率先提出了“海上軍事基地”的設想,並且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炒得最火熱的時候,甚至提出了“具體方案。”即以對接的方式,將杴擁有勁米直通甲板的駁船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座擁有一條口口米跑道、能夠讓打手 爲這樣的戰術運輸機起降的海上基地。因爲這樣的海上基地對結構強度的要求非常高、容易遭到攻擊、速度太慢、費用太高等等因素,到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之後,該設想就煙消雲散了。

問題是,“海上基地”確實有其存在的價值。

事實上,在相關開發上最積極的還是美國。

伊朗戰爭期間,美國體會到了“孤軍作戰”的滋味。雖然依靠伊拉克的軍事基地,美軍不需要爲部署問題發愁,但是伊拉克基本上是一斤。內陸國家,僅有的巴士拉港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因爲周邊的科威特、沙特、卡塔爾等國要麼不支持美國攻打伊朗,要麼害怕遭到伊朗報復,均沒有向美國開放港口,所以美國不得不在戰爭前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向伊拉克運送作戰部隊與作戰物資,使戰爭失去了突然性。正是如此,伊朗纔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戰爭準備工作,共和國與俄羅斯也纔有足夠的時間有條不紊的爲伊朗提供援助。嚴格說來,如果美國當時能夠發起突然進攻,恐怕伊朗戰爭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了。

受此影響,伊朗戰爭還未結束,美國海軍就再次提出了建造海上基地的設想。

與力世紀末與2打手 世紀初不同的是,美國海軍這次非常“務實”從一開始就把“海上基地”訂爲準軍事設施。說簡單一點,“海上基地”不會靠前部署,更不可能進入戰區,而是承擔中轉與投送作戰部隊的任務,也就是兵力投送平臺。如此一來,除了繼續採用組合結構的設計思想之外,還可以按照民用設施與民用船舶的標準進行建造,從而大幅度的降低建造成本與設計費用。按照美國海軍估計”座由艘舊萬噸級駁船組成的“海上基地”的建造總費用不會超過勸億美元,如果爲每個戰區配備座,則算上設計費用,單價不會超過奶億美元。雖然從單價上看,這絕對是最爲昂貴的武器,但是從作戰效能,特別是投送作戰部隊的效能上看”座“海上基地。頂得上3支航母戰鬥羣加上3支兩棲突擊艦隊。效費比非常高。

非常可惜的是,沒等美國海軍採取行動,伊朗戰爭就陷入僵局。

隨着美軍攻佔胡齊斯坦省,控制了霍梅尼港、阿巴丹港,物資運輸工作迎刃而解,也不再需要“海上平臺”了。

當然,美國海軍並沒死心。

不管怎麼說,伊朗戰爭是美國當局爲了消耗掉國內過剩物資打的一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打贏。大蕭條爆發之後,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美國共和黨總統弗雷德裡克只能推行凱恩斯主義,以財政預算開支的方式爲社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而國防預算就是政府財政開支的大頭。

在軍費比較充足的情況下,美國海軍決定單獨搞“海上平臺”。

可以說,在美國海軍的努力下,四隻左右,“海上平臺”幾乎就要變成現實了。當時承包該項目設計工作的諾思羅普公司已經完成了總體設計,細節設計也進行了一大半,就等美國國會批准採購經費了。非常可惜的是,共和黨在這一年輸掉了大選,而當選的民主黨總統韋斯特伍德的競這口號就是縮減政府開支,提高政府公信度,增強美元購買力。以當時的情況,別說花4乙美元購買一座“海上平臺。”就算只需要的億美元,白宮也不會批准這樣的軍購合同。

用“胎死腹中。來形容美國海軍的“海上平臺”項目,一點也不爲過。

與美國海軍相比,共和國海軍就要幸運得多了。

早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二二,二扣國海軍就提出了與,“海卜平臺。類似的方品二,縣是,因爲沒有航程足夠遠的作戰飛機,所以共和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在參戰之後,只能打擊印度北部地區的目標,而無法打擊印度南部地區的軍事目標。因爲無法一舉摧毀位於印度次大陸南端的戰略導彈基地,擔心遭到印度的核包袱,所以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薦和國的表現非常謹慎。在此情況下,共和國海軍提出了建造一種能夠讓重型戰鬥機正常起降的大型海上作戰平臺。

非常可惜的是,這樣設想很快就被否決了,因爲運載戰鬥機的首選肯定是航母。

隨後力年,雖然共和國參加過多場戰爭,但是留給海軍發揮的空間並不大,所以共和國海軍沒有建造“海上平臺”的迫切需要。直到力石年的印度戰爭,共和國軍隊才首次感受到了投送能力不足帶來的問題。在戰後的總結報告中,裴承毅就明確提到,如果擁有一支由海到陸的投送部隊,印度戰爭的結果將對共和國更有利。雖然裴承毅沒有明確指出所謂的“投送部隊”到底是航母戰鬥羣、兩棲攻擊艦隊、還是別的什麼,但是大部分海軍將領都認爲,裴承毅指的是一種主要用來投送地面作戰部隊,而且投送能力遠超過兩棲攻擊艦隊,擁有完善的自我保障能力的海上作戰平臺。顯然,這就是美國海軍搞了幾個年的“海上平臺”項目。更重要的是,印度戰爭之後。裴承毅去了裝備辦公室,而且擔任裝備研製與採購的審批工作,所以在軍費相當緊張的情況下,海軍還是獲得了一筆不算少的研製經費,啓動了共和國的“海上平臺”項目。

受第三次軍事改革影響,海軍從一開始就決定走“親民路線”。

說簡單點,就是把降低採購與維護成本放在首要位置上。雖然林嘯雷在四隻出任總參謀長之後,非常重視這個能夠讓海軍脫胎換骨的計發”要求海軍加快開發速度,但是新任海軍司令華劍鋒並不認爲應該隨意花費納稅人的血汗錢,在“海上平臺”項目上仍然非常小心謹慎,要求承擔設計工作的華東船舶設計院必須把降低成本放在首個,不要爲了趕進度而放棄某些必要工作。

顯然,華劍鋒的這一態度讓林嘯雷很是不爽。

這個時候,林嘯雷全力推動的“大艦隊計戈打手 ”也受到了影響,建造“重慶”級航母的工作一再受阻。爲了讓國防部在航母建造上讓步,林嘯雷必須做出犧牲。既然華劍鋒在“海上平臺”計戈上的熱情度不高,該計戈就可以捨棄。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海上平子”項目落到了國防部的手中。

從某種意義上謝,正是這一變動,讓“海上平臺”項目起死回生。

新任國防部長帥永康與顧衛民一樣,是一個“會計出身。的官員,做什麼事之前都會算筆賬。作爲顧衛民的心腹,帥永康要想在國防部長的位置上幹出點名堂來,就得做幾件有意義的事情。事實上,帥永康一直在做一件他認爲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阻止林嘯雷破壞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說直接一點,就是不讓林嘯雷亂來,避免在國防建設上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

林嘯雷拼命打造“大艦隊”帥永康卻堅決反對與美國搞海上軍備競賽。

獲得“海上平臺”項目的主導權後,帥永康一反常態,決定大力支持這個項目。不得不承認,林嘯雷在玩手段上還是差了一點。因爲他之前也在大力推進這個項目,所以在帥永康明確表態支持後,他沒有反對,而是主動提出了成立一個由國防部與總參謀部一起牽頭的項目組,而帥永康則順水推舟,把四大軍種與陸戰隊拉了進來。到這個時候,林嘯雷才反應了過來,可是反對已經來不及了,也就只能把軍情局也拉了進來,並且以保密爲名,要求由軍情局負責總體協調工作。事實上,帥永康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用“海上平臺”項目對付由林嘯雷全力支持的“重慶”級超級航母。

受此影響,前幾年,共和國就有人提出了”航母無用論。”

因爲這種論調對“海上平臺”也沒有好處,畢竟航母都沒用了,比航母慢、更加脆弱的海上平臺就更加沒有用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帥永康並不想在“海上平臺。上花費太大的精力。

非常可惜的是,帥永康沒有算到李存勳的態度。

既然這件事情落到了李存勳的手上,那就不會無果而終。從某種意義上講,林嘯雷在最後關頭把李存勳拉進來,就是因爲他看透了帥永康的真實意圖,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海上平臺”項目將凶多吉少。

有了李存勳,帥永康也就只能將計就計了。

當然,在軍情局的策利下,共和國的“海上平臺”項目一直不爲外界所知。

爲了做到保密,軍情局用上了“偷樑換柱”這一招。事實上,早就被外界廣泛所知的“快速戰略投送艦隊

按照張孝瓏提供的情報,隨着最後破“快速投送艦”在年初服役,“海上平臺”已經具備了實戰部署能力。當然,與美國海軍提出的“海上平臺”不同的是,共和國的“海上平臺”不僅僅是兵力投送平臺,還是一個物資轉運平臺,以及綜合保障平臺。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能夠率先搞出“海上平臺”主要得益於技術進步。

在連航母都得講求隱身的時代,長打手 咖多米。寬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海上平臺”無疑是最爲醒目的打擊對象了。別說抵擋飽和攻擊”艘潛艇就能對其構成致命威脅。更要命的是。“海上平臺。幾乎無法規避攻擊。只要有足夠強大的情報系統,航母這類大型戰艦能夠憑藉速度避開危險,而沒有任何速度優勢可言的“海上平臺”卻無法規避危險。如果考慮到“海上平臺。的可部署範圍,即受結構強度影響,只能部署在海況較好的海域,在天氣相對惡劣的情況下,不但無法正常運作,還有受損的可能性,那麼“海上平臺”更加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可以說,美國海軍搞了幾個年都沒有搞出個名堂來,就是受這些問題的限制。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得提高技術水平。

共和國海軍的“快速戰略投送艦隊”從一開始就採用了統一船體結構設計,雖然按照共和國海軍的說法,採用統一船體主要是爲了減少維護量,降低維護成本,但是實際情況卻是爲了統一接口,方便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改裝,然後拼湊成“海上平臺”。正是如此,“快速投送艦”都非常特殊。

作爲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雙體衝浪船型的舊萬噸級大型貨輪,“快速投送艦”在大量採用民用建造標準的情況下,在關鍵系統上來用了軍用艦艇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採用了系統化設計。別的不說,在炮快速投送艦中,只有2艘艙室設置最爲靈活的散裝型擁有完備的動力系統,即配備了可控聚變反應堆,其他瞰都只有蓄電池,以及由海軍開發的定向式電力供應系統。

這種設計帶來最大好處就是保證了“海上平臺”的速度。因爲所有投送艦都採用了噴水推進系統,而且依靠調節推進系統的方向來改變航向,沒有可操作的轉向舵,所以由6艘投送艦組成的“海上平臺。的最大航行速度能夠達到弛節,完全能夠滿足在次要海域作戰時的要求。另外一個顯著好處就是在遇到威脅的時候,“海上平臺”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分散,避免一次性損失全部作戰能力。在極端情況下,只要有打手 艘散裝型與撒集裝箱型投送艦還能作戰,就能組成一座擁有基本作戰能力的“海上平臺。”

當然,達到以上日的的基礎還是技術。

將瞅長度均超過勁米的大型船隻連接起來,並且使其在任何狀況下都像打手 艘船隻那樣航行,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強度。在級海況下,船頭很有可能高出海面數米,而船尾很可能沉下去數米,由此產生的浮力差,足以將四根直徑米的鋼管折斷。要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再好的設想也只是設想。

顯然,從材料上着手很難在短期內取得突破。

華東船舶研究所採用了一個巧辦法,那就是用“柔性鏈接”來解決強度問題。說直接一點,組成平臺的6艘船不是強行拼接在一起的,而是搞一個萬向接頭鏈接在一起的。問題是,世界上根本沒有能將報舊萬噸級船隻連接在一起的萬向接頭。工程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用磁力鎖取代萬向接頭,由計算機來控制磁場與方向,從而控制連接點的力量與方向。當然,這還不足以解決全部問題。當6艘投送艦組成“海上平臺”的時候另外破投送艦在兩側充當物資轉運平臺,只有位於前後兩端的搬散裝型投送艦上的推進系統以正常方式工作,及爲平臺提供前進動力,另外4艘投送艦上的推進系統都充當姿態控制推進器,即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航行姿態,保證瞅投送艦始終在一個條直線上。

這麼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

別的不說,要想精確控制平臺的姿態,達到可以讓飛機正常起降的水平,至少需要設置上千個應力傳感器來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需要上百臺姿態控制推進器,以及一臺超級計算機來控制這些推進器。

正是如此,美國海軍纔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

事實上,對共和國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艱鉅的挑戰。

說直觀一點,把6艘長度均超過砌米的投送艦連接起來,就如同把6根牙籤頭對頭的豎起來一樣困難。

看完張孝瓏提供的資料,裴承毅的第一感覺就是在做夢。

第37章 兵棋推演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14章 根本職責第55章 新焦點第70章 換位指揮第22章 西方不亮東方亮第16章 海軍革命第107章 走向決戰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50章 粉墨登場第76章 變味第66章 十年磨一劍第50章 瘋狂反撲第35章 軍士長第67章 緊急調整第4章 有與沒有第74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19章 導彈突擊第104章 鐵骨仁心第95章 大規模殲敵第12章 實力第67章 主力對決第60章 軍備競賽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69章 轉移重點第13章 最高級別第57章 胸懷大志第91章 來勢洶洶第86章 戰前動員第116章 危險重重第13章 積極謀劃第33章 亮底牌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12章 實力第9章 不可告人第74章 傳奇部隊第34章 事發突然第3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第136章 是好是壞第11章 喜憂參半第69章 前因後果第29章 開打第68章 搶先攻擊第115章 定居點第11章 全面打擊第86章 空中夾擊第67章 意外收穫第83章 中東攻略第25章 意外失足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25章 邁向戰爭第86章 空中夾擊第54章 被動選擇序六暴走海狼第2章 臭味相投第55章 心照不宣第25章 變臉第80章 扯皮第81章 積極外交第48章 冒險第143章 直搗黃龍第120章 膠着戰局第38章 戰爭跡象第40章 殺雞用牛刀第61章 總體戰略第66章 十年磨一劍第54章 導彈雨第81章 全面撤退第42章 大顯神威第51章 積極備戰第124章 火速增兵第77章 爲了消耗第129章 壞兆頭第124章 全能戰士第115章 附帶影響第6章 波瀾不驚第101章 戰火蔓延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37章 變策第63章 一錘定音第73章 從政治家到政客第38章 快節奏第176章 棘手問題第127章 空中反擊第15章 羣策羣力第1章 激活第40章 戰果最大化第31章 兩重天第2章 軍事政變第57章 主動與被動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135章 加快步伐第23章 何去何從第72章 一個民族的存亡第37章 兵棋推演第68章 動員第30章 兩手都硬
第37章 兵棋推演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14章 根本職責第55章 新焦點第70章 換位指揮第22章 西方不亮東方亮第16章 海軍革命第107章 走向決戰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50章 粉墨登場第76章 變味第66章 十年磨一劍第50章 瘋狂反撲第35章 軍士長第67章 緊急調整第4章 有與沒有第74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19章 導彈突擊第104章 鐵骨仁心第95章 大規模殲敵第12章 實力第67章 主力對決第60章 軍備競賽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69章 轉移重點第13章 最高級別第57章 胸懷大志第91章 來勢洶洶第86章 戰前動員第116章 危險重重第13章 積極謀劃第33章 亮底牌第4章 殺人於無形第12章 實力第9章 不可告人第74章 傳奇部隊第34章 事發突然第3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第136章 是好是壞第11章 喜憂參半第69章 前因後果第29章 開打第68章 搶先攻擊第115章 定居點第11章 全面打擊第86章 空中夾擊第67章 意外收穫第83章 中東攻略第25章 意外失足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25章 邁向戰爭第86章 空中夾擊第54章 被動選擇序六暴走海狼第2章 臭味相投第55章 心照不宣第25章 變臉第80章 扯皮第81章 積極外交第48章 冒險第143章 直搗黃龍第120章 膠着戰局第38章 戰爭跡象第40章 殺雞用牛刀第61章 總體戰略第66章 十年磨一劍第54章 導彈雨第81章 全面撤退第42章 大顯神威第51章 積極備戰第124章 火速增兵第77章 爲了消耗第129章 壞兆頭第124章 全能戰士第115章 附帶影響第6章 波瀾不驚第101章 戰火蔓延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37章 變策第63章 一錘定音第73章 從政治家到政客第38章 快節奏第176章 棘手問題第127章 空中反擊第15章 羣策羣力第1章 激活第40章 戰果最大化第31章 兩重天第2章 軍事政變第57章 主動與被動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135章 加快步伐第23章 何去何從第72章 一個民族的存亡第37章 兵棋推演第68章 動員第30章 兩手都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