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性格決定成敗

bookmark

黑後不久,會議結束,谷樹良平不慌不急的離開相

千里之外,李存勳在吃晚飯的時候趕到元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元也是人,所以每位元都有一些特殊習慣。紀佑國有什麼特殊習慣,李存勳不是很清楚,他只知道,趙潤東思考問題時喜歡揉額頭,大概與他年輕時在戰場上受過傷有關。王元慶上任不久,很多習慣還未表現出來,只有一種爲大家津津樂道:常常以共進晚餐的名義讓官員到元府彙報工作。這大概與王元慶仍然單身獨居有很大的關係。

“調查”元的私人生活不是李存勳該做的事情,但是作爲軍情局局長,多年的職業素養讓他能夠現一些常人現不了的細節。比如王元慶的生活很有節制,不管是抽菸、喝酒、還是吃飯,總是適可而止;王元慶是個很好客的人,每次讓官員彙報工作,都會讓廚師準備豐盛的飯菜,讓人覺得他不太節約;王元慶是個很有品味的人,皮靴總是一塵不染,圓領中山裝永遠像新的一樣,頭時刻都梳理得整齊光鮮,彷彿時刻都在工作;王元慶還是個很有規律的人,與其他元一樣,從來不會遲到,也不喜歡別人遲到。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也決定性格。

元的性格,在大程度上決定了共和國的性格。

作爲當事人之一,李存勳:不會忘記今年春節前後生的那些事情。

確定提名王慶爲下一任共和國國家元之後潤東與王元慶在政府領導班子人員安排上生了很大分歧。趙潤東希望顧衛民留任、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王元慶堅決提名宗應仁出任國務院總理、由葉致勝出任國防部長。其他人員更迭都沒問題,比如讓閻尚隆接替黃國巍出任外交部長,只有總理與國防部長的人員安排出了問題。爭到最後,趙潤東不得不讓步,除了讓顧衛民轉任全體代表大會主席之外,其餘全由王元慶安排。

春節後的全體代表大上,王元慶的國務院主要官員提名名單多次遭到代表質疑。

大的問題不是讓宗應仁出任總理是讓葉致勝出任國防部長。

然由文官擔任國防部長已經寫入法律。顧衛民與宗應仁也是文官。但是兩人出任國防部長之前。要麼在國防部工作多年麼在地方政府一把手地位置上幹了多年。均有出色地行政管理能力。葉致勝在此之前了擔任副元席助理之外。在廣西地方政府工作5年。再前面就是在人民大學當教授。一個“教書匠”能夠管好擁有上萬職員。關係到共和國國防安全地國防部嗎?

爲個問題。王元慶三次提名葉致勝出任國防部長。兩次遭到否決。

最後一次表決前仍然有不少代表持反對態度。直到趙潤東(離任後仍然是大會代表)親自出面活動。相方設法地說服了幾十名起帶頭作用地代表王元慶地提名纔在第三次表決中以微弱多數獲得通過。葉致勝成爲共和國曆史上最年輕地國防部長。

這件事情非常清楚地反映出王元慶地一個特點:絕不妥協。

按照紀佑國離任前通過地幾項法律。如果新任元地國務院主要官員提名被代表大會三次否決任元將解散全體代表大會。留任半年。重新進行選舉。到時候。王元慶能否被提名出任國家元都是個問題。

爲了國防部長地人選。王元慶甘願押上自己地政治前程。

這既讓李存勳感到欣慰,至少元不會“出賣”某個官員的利益,也讓李存勳覺得王元慶有點魯莽,葉致勝當不了國防部長,照樣能在元席助理的位置上出謀劃策,揮比國防部長還要重要的作用。以共和國現行的政治體制,一個能在元身邊說上話的秘書遠比一個在國防部坐班的部長更有影響力。

王元慶力挺葉致勝,讓李存勳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除了紀佑國在離任前推出的幾部重要法律之外,趙潤東未在任職期間對共和國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王元慶是紀佑國的得意門生,會不會在任職期間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呢?他在就任前力挺葉致勝出任國防部長,是不是推行政治改革的徵兆呢?

這兩個問題,不值得李存勳深思。

不管政治體制怎麼改,情報系統都是世外桃源。哪怕在標榜民主的美國,情報機構都具有非常超脫的地位。

執個多月,外界對王元慶的指望度漸漸降低。

對那些心懷忐忑的官員來說,年僅1歲的元

任後無所作爲,終於讓他們鬆了口氣,能夠睡上安

對希望祖國強大的平民百姓來說,元的平凡表現讓他們很是失望,甚至有人認爲王元慶過於年輕,不適合擔任共和國最高領袖。

只有兩類人對王元慶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一是軍人,二是科研人員。

多月裡,王元慶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深化由趙潤東在2025年3月份起的第二輪軍事改革,二是全面推進“炎黃計劃”第四階段科研工作。

離任前2年,即半島戰爭結束後的2年內,趙潤東將所有精力用在了軍事改革上。

用趙潤東在離前的話來說,這些事情只能由他來做,王元慶在上任之後必須鞏固政治地位,不能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李存勳看來,推行第二軍事改革,是趙潤東留給王元慶的最大政治遺產。

第二輪軍事革的重點是人事調整,而不是裝備更新。除了讓項鋌輝繼續擔任總參謀長之外,在半島戰爭中表現出色、揮關鍵作用的裴承毅晉升陸軍少將,出任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因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爲,裴承毅將在5年或1C年後取代項鋌輝,成爲共和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參謀長;林嘯雷接替英常徽出任海軍司令,張韋昌出任海軍參謀長;章忠憲接替嚴宇擎出任空軍司令,雷靖鳴出任空軍參謀長;史文剛出任陸戰隊司令(陸戰隊在2025年底成爲獨立兵種),皮興康出任電子信息網絡司令,齊鴻飛出任空天司令(在2C25年底成立的獨立兵種,主要負責外層空間的作戰任務,當時還是個空架子)。

以人事調整爲基礎,項輝對共和隊的指揮體系做了全面調整。

第一輪軍事改革中被嚴重削弱的地方軍區基本上成了“空巢”,新的聯合指揮作戰系統成了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總參謀部增設3個常務副總參謀長與3個副總參謀長,分別由陸海空3大軍種與陸戰隊、電子信息網絡、空天3個獨立兵種司令或參謀長兼任。按照項鋌輝提交的改革規劃(實際爲趙潤東制訂的改革計劃),今後將取消總參謀長,由3個常務副總參謀長輪流擔負總參謀長的職務,平衡陸海空3大軍種,由個副總參謀長成立“參謀長決策機構”,增強聯合作戰能力。

鋌輝這麼做,等於陸軍主動放棄“老大哥”的地位。

雖此舉在陸軍中引起巨大反響,但是在海軍、空軍與3個獨立兵種中得到廣泛支持。因爲陸軍在共和隊中所佔比例已經降至以下,所以陸軍的反對沒有多大效果,其他軍兵種的支持更有決定性。

在李存勳看來,最大的“受害”是裴承毅,最大的“受益”是林嘯雷。因爲按照這套改革方案,項鋌輝離任後不設總參謀長,輪到海軍司令擔負總參謀長職務。

改革的目的不是削弱誰,增強誰,而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共和隊的戰鬥力。

211世紀以前,共和國施行“本土防禦”,陸軍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2025年之前,共和國施行“有限反擊、近岸防禦”,海軍與空軍的地位提高,陸軍仍然最爲重要。2025年之後,共和國肯定會邁向遠海,推行“遠洋防禦”,海軍與空軍的重要性明顯超過陸軍,甚至連個獨立兵種的重要性都在陸軍之上。

根據新的防禦政策,共和國必須對軍隊結構與軍事指揮體系做出調整。

當然,陸軍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維護國家穩定,確保本土安全方面,陸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作爲趙潤東的“繼承人”,王元慶不遺餘力的推行軍事改革。

爲了儘量減少軍事改革對元威望的影響,大部改革工作由項鋌輝負責。半島戰爭之後,即便項鋌輝在軍隊中的威望還沒有達到彭茂邦當年的程度,也沒人敢挑戰項鋌輝、質項鋌輝的地位。

更多的時候,王元慶充當了矛盾調解人的角色。

李存勳非常清楚,這是王元慶與項鋌輝的“二人轉”。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一往一來,不聽話的將軍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如果說王元慶在軍事改革上的表現不夠突出,那麼在科研方面,王元慶揮的作用就沒人可以替代。

作爲直接參與,李存勳很清楚新元在多月內爲推進“炎黃計劃”做了多少努力。

第31章 合縱連橫第51章 輪迴第134章 轟炸開始第180章 下基層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101章 中國意第140章 千秋功業第43章 軍事政變第93章 全面調整第44章 機械戰士第66章 來龍去脈第64章 有條不紊第15章 論爭第25章 加速第34章 民族資本家第66章 內在動力第17章 戰爭部署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188章 摧枯拉朽第59章 新興名人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4章 冰凍三尺第13章 同志加兄弟第55章 大獲全勝第131章 不同命運第131章 風捲殘雲第59章 初次交手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95章 火山爆發第15章 論爭第138章 最後的難題第26章 新班子第47章 戰況膠着第9章 艱難處境第74章 開盤第26章 領袖第8章 複雜化第21章 因勢利導第57章 挑戰與機遇第108章 江河日下第80章 第一次第103章 被動應戰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38章 第一槍第84章 排兵佈陣序九死裡逃生第10章 第一軍第45章 鬥氣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127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51章 醉翁之意第38章 頭號威脅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85章 全面部署第86章 奔赴戰場第12章 鎖定目標第68章 奇蹟第53章 碧空逞雄第39章 笑傲長空第81章 積極外交第65章 歷史的轉折點第28章 孰輕孰重第36章 先進理念第13章 救場第54章 對策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18章 民間力量第72章 鐵腕總理第44章 臨時決策第135章 絕不能失敗第109章 猛然醒悟第61章 功敗垂成第17章 養虎爲患第17章 戰略決策第68章 奇蹟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54章 對策第58章 爭分奪秒第80章 全面軍備競賽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6章 前程第25章 戰略天才第13章 情報安全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44章 閉門決策第5章 線索第27章 不爛之舌第11章 相互試探第36章 栽贓嫁禍第150章 圍點打援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31章 真情流露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23章 安全事務合作條約第27章 戰略圍剿第85章 全面部署
第31章 合縱連橫第51章 輪迴第134章 轟炸開始第180章 下基層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101章 中國意第140章 千秋功業第43章 軍事政變第93章 全面調整第44章 機械戰士第66章 來龍去脈第64章 有條不紊第15章 論爭第25章 加速第34章 民族資本家第66章 內在動力第17章 戰爭部署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188章 摧枯拉朽第59章 新興名人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4章 冰凍三尺第13章 同志加兄弟第55章 大獲全勝第131章 不同命運第131章 風捲殘雲第59章 初次交手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95章 火山爆發第15章 論爭第138章 最後的難題第26章 新班子第47章 戰況膠着第9章 艱難處境第74章 開盤第26章 領袖第8章 複雜化第21章 因勢利導第57章 挑戰與機遇第108章 江河日下第80章 第一次第103章 被動應戰第152章 峰迴路轉第38章 第一槍第84章 排兵佈陣序九死裡逃生第10章 第一軍第45章 鬥氣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127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51章 醉翁之意第38章 頭號威脅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85章 全面部署第86章 奔赴戰場第12章 鎖定目標第68章 奇蹟第53章 碧空逞雄第39章 笑傲長空第81章 積極外交第65章 歷史的轉折點第28章 孰輕孰重第36章 先進理念第13章 救場第54章 對策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18章 民間力量第72章 鐵腕總理第44章 臨時決策第135章 絕不能失敗第109章 猛然醒悟第61章 功敗垂成第17章 養虎爲患第17章 戰略決策第68章 奇蹟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54章 對策第58章 爭分奪秒第80章 全面軍備競賽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6章 前程第25章 戰略天才第13章 情報安全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44章 閉門決策第5章 線索第27章 不爛之舌第11章 相互試探第36章 栽贓嫁禍第150章 圍點打援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31章 真情流露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23章 安全事務合作條約第27章 戰略圍剿第85章 全面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