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三餘度三軸增穩數模混合自動飛行控制系統

唐佔文在衆人注視下,繼續道:“根據監測得到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看,086號機在起飛爬升階段,出現機頭大幅度上仰,迎角超過八十度,繼而產生了失速的姿態,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的原因是氣動佈局設計上,殲轟七A繼續沿用了殲轟七的後掠翼正常佈局,主要的變動在於取消了翼刀,但是在主翼的前緣,我們並沒有設計前緣襟翼。沒有采用前緣襟翼的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清楚,我們對於戰鬥機前緣襟翼的技術研究確實還不夠成熟,爲了保險起見就沒有采用。沒有前緣襟翼,這造成了殲轟七A在低速下的升力顯得不足,這的確是我們設計團隊的問題。”唐佔文一點兒也沒有迴避這個問題,直言不諱。

如果有了前緣襟翼,戰鬥機的機翼升力係數會有比較大的提升,特別是在起飛階段,就可以看到那些三代戰機,都會把主翼上的前緣襟翼放下,以增加升力系數。

特別是在大迎角下,戰鬥機主翼上的前緣襟翼向下偏轉之後,就使得主翼前緣與吹來的氣流之間角度減小,從而使得氣流沿着機翼上表面流動得比較光滑,可以有效避免局部氣流分離,這也等於是增大了翼型的彎度。

飛機機翼前緣和後緣襟翼配合使用,可以進一步增升。

林鵬在大學裡學習空氣動力學的時候,最開始也不明白飛機的升力到底是怎麼來的,後來通過學習他才逐漸明白了。

飛機機翼上下表面氣流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正是這個速度差形成了上下表面的壓力差,上表面速度大,所以壓力就小,下表面氣流速度小,壓力就大。

作爲一名飛機設計師,在設計機翼的時候,就是要想辦法讓機翼上表面的氣流速度增大,這樣的話升力就增加了。

戰鬥機強調大迎角能力的原因,便是因爲迎角太大以後,巨大的壓力差就會撕裂、揉碎原本附着在機翼上的規則氣流,留在機翼上表面的都是很多紊亂的小分離漩渦;這時候機翼上下表面的規則氣流之間的壓力差就會迅速減小,飛機就進入喪失升力的失速狀態。

戰鬥機的前後緣機動襟翼,通過自動控制改變機翼彎度,來兼顧平飛時的低阻力與大迎角時的高失速極限。但是自動控制襟翼,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設計,需要相關的傳感器獲取實時數據,計算機控制它來工作。

當然也不是說採用了前緣襟翼的戰機,就必須是全電傳飛控,殲七E戰機就是機械飛控系統。

所以殲轟七A沒有設計前緣襟翼,只有後緣襟翼,它的後緣襟翼也只用於起飛降落時,改變升力係數。因此殲轟七以及殲轟七A的機翼設計,相對比較落後,機翼上氣流容易分離,這纔有很多軍迷詬病的鋸齒和翼刀。

很多軍迷都知道,翼刀是落後的象徵。

唐佔文繼續道:“當然這只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有殲轟七A的飛控系統設計上,採用的三餘度三軸增穩數模混合自動飛行控制系統,這的確又是一個比較落後的設計,這同樣是受制於我們的技術水平。三餘度飛控計算機,採用了同構型三通道主備兼容錯結構,每一個通道是一臺獨立的計算機,由系統軟件完成飛控系統的實時控制任務。”

“在操作系統的選擇上我們採用了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可靠性還是非常不錯的。在飛控軟件總體設計方面,三臺計算機可以同時進行採集數據,數據交叉傳輸,數據比較監控,再融合出一組控制律需要的數據,進行控制律運算,最後輸出控制數據。在故障監控設計方面,可以將自動駕駛儀系統的故障狀態和飛控計算機自身故障進行統計綜合,編碼存儲,同時報告功能故障。當連續有六拍數據有故障,就認爲傳感器、餘度計算機等對象有故障。”介紹到飛控軟件設計的時候,唐總師還是有一點沉重的。

這都是因爲六零三所或者說現在的一飛院,在飛控軟件的編寫上,實力確實還不夠好,如果能請到他的同學,六一一所的揚威來負責殲轟七A的飛控系統,可能一切都會迎刃而解,但顯然六一一所和六零三所不是一家單位,揚威也不可能調到六零三所來,因爲揚威可是宋老看中的接班人呢,他將來的任務可不輕,還要擔負重點型號總師。

唐總師語氣一轉道:“當然,雖然我們也是嚴格按軟件工程方法進行了這套飛控系統的軟件開發,但是我們誰也不能保證,軟件本身沒有隱藏的缺陷或者錯誤,有時候軟件代碼可能會在某種誘因的作用下,發生錯誤,從而對飛控系統造成錯誤的計算和輸出。容錯技術,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軟件的可靠性。”

林鵬在重生前,也是參與過國產C919大客機設計研製的一位主任設計師,所以他對飛控軟件的開發,也是有深入的瞭解。在C919大客機的飛控軟件開發當中,對軟件系統缺陷的定義就很明確,分爲幾個等級,最嚴重的是災難性缺陷,其次是嚴重缺陷,還有重大缺陷,次要缺陷等。

災難性缺陷,就是指飛控軟件一旦出現問題,會導致飛機失事墜毀的缺陷,當然這種缺陷特別嚴重,畢竟那是大客機,載客一百多人,所以這種缺陷規定發生的概率,每飛行小時,要小於十億分之一,也就是說飛機在飛行十億個小時當中,飛控軟件發生災難性錯誤的次數,不能超過一次。

這個概率也是相當低了,比如說有一千架C919客機在各大航線上飛行,每一架C919飛機,都飛行一百萬小時,纔會出現一次能導致飛機失事的飛控軟件的錯誤或者故障。

而一架客機的總壽命也不過八萬飛行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哪怕是有一萬架C919客機在服役,也不會出現一次導致飛機失事的飛控軟件嚴重故障。

當然民航客機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一些,但是戰鬥機也不會差太多,所以理論上說,飛控軟件出現災難性問題的概率也是極低的。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四代機可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能玩的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合作打造9AT變速箱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使用推力四十二噸的長江四千發動機第一千一十章 空軍試訓中心的新兵-殲轟8第二百八十一章 專家院士濟濟一堂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超大型客機也會有的第七百三十五章 戰略轟炸機翅膀抖一抖比什麼抗議都強第一百零九章 來了就不想走的蓉城六一一所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轟20遇上曙光女神偵察機第七百四十三章 詳細設計評審正式開始第五百二十四章 中國原創設計震驚外媒記者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四百噸級飛翼戰略運輸機有希望了第四百九十七章 殲十B戰鬥機要首飛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巴空軍似乎找到目標了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共同愛好第七百九十七章 運十五需要翼梢小翼嗎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送上門來的最先進技術資料第一百六十八章 闊別六年再回朱海航展的全新飛豹第九百五十六章 海軍新型兩棲攻擊艦第三百八十九章 運三零的貨艙一定要比C17更大更長第八百零四章 ARJ21-1000不適合改裝反潛巡邏機(求收藏訂閱)第三百八十五章 國產戰略運輸機初步設計方案第三百二十九章 飛豹速度是航空史上的奇蹟第二百六十章 林鵬終於盼來了幸福時刻第七百六十九章 航空史上的奇蹟第五百六十一章 2001號機首飛引起的熱議第六百章 驚豔航展的飛行表演第一百零八章 戲弄M軍飛行員第九百五十一章 全球最先進的大功率渦軸發動機第四百零八章 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匹配AT變速箱第四百七十三章 殲轟七B雙機編隊表演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QC300艦用燃氣輪機第六百九十一章 初步建立起中國民機產業體系第三百二十八章 中國空軍要進入隱身性代?第六百一十一章 老專家反對自主研發(國慶第五更)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運十五是同級別最先進的第七百八十章 幾百噸的大傢伙竟然可以這樣飛第七百八十一章 垂直爬升竟然超音速第三百三十四章 全軍最優秀的女飛行員第七百四十九章 殲轟八也可以玩空中手術刀第三百八十三章 ARJ21-700首飛成功!第五百三十九章 殲轟八首滑被衛星拍到了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還是殲20制空更強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殲轟方案第一次論證會第三百六十四章 中國商飛將成爲全球噴氣客機制造市場第三極第四百一十二章 中國飛魚太厲害了第六百八十八章 C929寬體客機項目詳細設計評審第四百二十九章 民企造車有多難第九百四十章 轟20戰略轟炸機自適應揹負式DSI進氣道交付第七百八十一章 垂直爬升竟然超音速第八百九十章 ??長江一千渦扇發動機首次試車第七百零六章 專家們盛讚FC31優秀的設計第三百二十一章 蛙足和飛豹配合得非常好第一百六十六章 爭取力壓蘇27SMK的風頭第二十六章 這架殲轟七A被人腦控制了第十七章 就是這麼巧第三百零五章 中國商飛成立第一千一十六章 提名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七百四十七章 運三零戰略運輸機震撼起飛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RC30000燃氣輪機需求量上百臺第三百七十二章 國產戰略運輸機的三種動力選擇第二百九十七章 大飛機終於正式立項第七百七十七章 巴希人看上渦扇二五B了第三百零九章 戰鬥機RCS值的重要性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3米高度超低空通場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中國造鷹隼S20噴氣式私人飛機下線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殲轟八成建制裝備第四百五十二章 驚豔全場的中航首發車型第八百二十七章 C929寬體客機終於亮相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打造中國自主品牌的信仰車標第八百一十三章 未來將生產噴氣式私人飛機第二章 消失的萊格賽650第四百五十八章 自主品牌汽車會越來多的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鵬航空科技參加朱海航展第一百九十五章 新飛豹和F35戰鬥機的初次見面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飛機項目論證組來了第一千一百章 殲轟8與轟油6海上空中加油第八十章 脈動式生產線第八百一十四章 大鵬通用航空完全自主開發第九百四十九章 8000千瓦渦軸25發動機第七百四十八章 殲轟八與運三零模擬空中加油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鵬航空科技要整體上市第四百九十一章 飛翼20引起的轟動第三百九十九章 運九是一個很好的預警機平臺第九百四十四章 世界最強軍用運輸機設計單位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競標第八百一十一章 雲雀一號首飛儀式第八十三章 全球第二款DSI進氣道飛機第四百零二章 神秘的猛禽戰鬥機終於出現了第二百零八章 新一代殲擊轟炸機競標結果第五百六十四章 女同學的豪車夢第五百一十三章 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第六百二十八章 汽車產業帶動榮富經濟發展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李鐵被美女指導着寫航空小說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李鐵被美女指導着寫航空小說第七百三十九章 轟20迎來史上最嚴詳細設計評審第三百三十一章 中航工業與中國航發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型客機設計研製的信息化第一百六十八章 闊別六年再回朱海航展的全新飛豹第三百零三章 民企也想參與大客機項目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四代機可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能玩的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合作打造9AT變速箱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使用推力四十二噸的長江四千發動機第一千一十章 空軍試訓中心的新兵-殲轟8第二百八十一章 專家院士濟濟一堂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超大型客機也會有的第七百三十五章 戰略轟炸機翅膀抖一抖比什麼抗議都強第一百零九章 來了就不想走的蓉城六一一所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轟20遇上曙光女神偵察機第七百四十三章 詳細設計評審正式開始第五百二十四章 中國原創設計震驚外媒記者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四百噸級飛翼戰略運輸機有希望了第四百九十七章 殲十B戰鬥機要首飛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巴空軍似乎找到目標了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共同愛好第七百九十七章 運十五需要翼梢小翼嗎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送上門來的最先進技術資料第一百六十八章 闊別六年再回朱海航展的全新飛豹第九百五十六章 海軍新型兩棲攻擊艦第三百八十九章 運三零的貨艙一定要比C17更大更長第八百零四章 ARJ21-1000不適合改裝反潛巡邏機(求收藏訂閱)第三百八十五章 國產戰略運輸機初步設計方案第三百二十九章 飛豹速度是航空史上的奇蹟第二百六十章 林鵬終於盼來了幸福時刻第七百六十九章 航空史上的奇蹟第五百六十一章 2001號機首飛引起的熱議第六百章 驚豔航展的飛行表演第一百零八章 戲弄M軍飛行員第九百五十一章 全球最先進的大功率渦軸發動機第四百零八章 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匹配AT變速箱第四百七十三章 殲轟七B雙機編隊表演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QC300艦用燃氣輪機第六百九十一章 初步建立起中國民機產業體系第三百二十八章 中國空軍要進入隱身性代?第六百一十一章 老專家反對自主研發(國慶第五更)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運十五是同級別最先進的第七百八十章 幾百噸的大傢伙竟然可以這樣飛第七百八十一章 垂直爬升竟然超音速第三百三十四章 全軍最優秀的女飛行員第七百四十九章 殲轟八也可以玩空中手術刀第三百八十三章 ARJ21-700首飛成功!第五百三十九章 殲轟八首滑被衛星拍到了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還是殲20制空更強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殲轟方案第一次論證會第三百六十四章 中國商飛將成爲全球噴氣客機制造市場第三極第四百一十二章 中國飛魚太厲害了第六百八十八章 C929寬體客機項目詳細設計評審第四百二十九章 民企造車有多難第九百四十章 轟20戰略轟炸機自適應揹負式DSI進氣道交付第七百八十一章 垂直爬升竟然超音速第八百九十章 ??長江一千渦扇發動機首次試車第七百零六章 專家們盛讚FC31優秀的設計第三百二十一章 蛙足和飛豹配合得非常好第一百六十六章 爭取力壓蘇27SMK的風頭第二十六章 這架殲轟七A被人腦控制了第十七章 就是這麼巧第三百零五章 中國商飛成立第一千一十六章 提名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七百四十七章 運三零戰略運輸機震撼起飛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RC30000燃氣輪機需求量上百臺第三百七十二章 國產戰略運輸機的三種動力選擇第二百九十七章 大飛機終於正式立項第七百七十七章 巴希人看上渦扇二五B了第三百零九章 戰鬥機RCS值的重要性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3米高度超低空通場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中國造鷹隼S20噴氣式私人飛機下線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殲轟八成建制裝備第四百五十二章 驚豔全場的中航首發車型第八百二十七章 C929寬體客機終於亮相了第五百五十六章 打造中國自主品牌的信仰車標第八百一十三章 未來將生產噴氣式私人飛機第二章 消失的萊格賽650第四百五十八章 自主品牌汽車會越來多的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鵬航空科技參加朱海航展第一百九十五章 新飛豹和F35戰鬥機的初次見面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飛機項目論證組來了第一千一百章 殲轟8與轟油6海上空中加油第八十章 脈動式生產線第八百一十四章 大鵬通用航空完全自主開發第九百四十九章 8000千瓦渦軸25發動機第七百四十八章 殲轟八與運三零模擬空中加油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鵬航空科技要整體上市第四百九十一章 飛翼20引起的轟動第三百九十九章 運九是一個很好的預警機平臺第九百四十四章 世界最強軍用運輸機設計單位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競標第八百一十一章 雲雀一號首飛儀式第八十三章 全球第二款DSI進氣道飛機第四百零二章 神秘的猛禽戰鬥機終於出現了第二百零八章 新一代殲擊轟炸機競標結果第五百六十四章 女同學的豪車夢第五百一十三章 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第六百二十八章 汽車產業帶動榮富經濟發展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李鐵被美女指導着寫航空小說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李鐵被美女指導着寫航空小說第七百三十九章 轟20迎來史上最嚴詳細設計評審第三百三十一章 中航工業與中國航發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型客機設計研製的信息化第一百六十八章 闊別六年再回朱海航展的全新飛豹第三百零三章 民企也想參與大客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