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月中,大漢帝國的第二波南下開發大軍浩浩蕩蕩,向南進發。這一次的規模比三年前的衣冠南渡大上十倍,有五十六萬之衆。
三年前的衣冠南渡有三百多豪族響應。而這一次南下的結構更呈多樣性,上有帝王貴胄,陽安長公主劉華;主力還是豪族和大戶,包四大超級豪族崔盧王謝之中的盧家;當然這次最大的不同還在於有小農戶參與,只是他們不是一家一戶地開發,而是先由帝國組織起來,集中連片開發。等道路水利的基礎設施設好,土地開墾出來後,分給每一參與開發的農戶。
與三年前衣冠南渡還有一個不同之處,三年前中原豪族對南下開發還是持懷疑態度的。參與南下的三百多豪族有一大半是在中原被邊緣化,或是有邊緣化的潛在危險,響應帝國號召,以求南下一博。由於參與衣冠南渡的豪族在南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參與南下開發已經沒有什麼顧慮,有大量中原得勢的豪族參與,包括身爲太傅的盧植的家族——范陽盧家。
三年前是倉促動員,組織工作也沒有今年細。南下到長江流域。而這次東線到會稽,中線和西線要到嶺南乃至日南。人口遷徙的跨度也是比三年前大的多。
衣冠南渡的豪族已深入當地社會,交由當地郡縣管理。帝國南方開發總指揮使衙門和兩個副總指揮使衙門已在數月前南移,橋玄的總指揮使衙門由九江南移到蒼梧,東線竇武的副總指揮使衙門南移到會稽,而尹勳的副總指揮使衙門更是南移到交趾。已經與當地郡縣一起,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如荒地資源調查,水利和道路安排等。
所以這次南下,儘管人數龐大,但絕大多數人出發前就有明確的目的地。
這次南下大隊人馬中,有約六千人是到境外的。也就是日南與撣人區之間的大片無人區。這六千人與撣人區的移民不同,撣人區的移民都是單身漢,而這一批人都是一家一戶的。
牛弘認爲,這可能是帝國農業佈局調整的最大一次由帝國組織的移民。以後,只要帝國把基礎設施建好,南方的發展也將加快,人口將會自然流動。有了三年前的經驗,牛弘對這次大規模地移民進行南方開發也沒有太大的擔心。
與前幾年相比,牛弘現在更能做到處變不驚。何況現在帝國一切運轉基本順利,所以就更清閒了。只是對科教方面關心多一點,有時是別人進宮來討教,有時是牛弘召人來問。
秋後洛水水位迅速下降,建洛水大橋又提上了議事日程。
鮮卑人問題的快速解決使得大漢帝國目前在財政上負擔不重,現在國庫充裕,有條件在基礎設施上多投一點。所以牛弘就照準田豐他們科技府的奏摺,決定修建洛水大橋。
牛弘還是讓他們造石拱橋,這一類橋,帝國這幾年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只是以前橋的跨度要小些。但技術的積累已經到了造一些跨度大一點的橋的時侯了。當然,石拱橋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造大。以後造更大跨度的橋可以用鋼筋混凝土來造,可靠性會更高些。
建寧四年十月二十日,小尾巴劉江主持的洛陽太學電學作坊與洛陽琉璃作坊合作,做出了照明用的白熾燈。這一件事在帝都洛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以前照明一般用油燈或臘燭,那都有明火。而電燈這個東西讓人不可思議,不點火也可以發光,提供照明。
白熾燈是一項重大發明,但現在還不能大量投入使用。主要是電源的問題。
劉江他們弄的蓄電池用於試驗還行,作爲電源就成本太高了。因爲沒有外加的電源給蓄電池充電,這蓄電池也變成一次性的了。
在劉江進宮來向牛弘彙報時,牛弘把這些道理說給他聽,讓他們電學作坊下一步重點研究電磁,旋轉磁場等方面,研製交流發電機。
牛弘說,如果能把機械能轉變成電能,就可以用電來照明瞭。
建寧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豫章太守張英送來奏報。奏報稱,雙季稻已經試種成功。張英在豫章試種了兩百畝,二季都已收割。第一季每畝單產二百六十斤,第二季單產三百斤。兩者相加,當年糧食畝產就能達到五百六十斤。
看罷奏報,牛弘很是興奮。牛弘的目標是要推動工業革命,使大漢帝國的社會發展來一次質的飛躍。但農業是基礎,如果糧食的增長跟不上人口的自然增長,一切努力最終會化爲泡影。
因爲張英弄過一次嘉禾事件,牛弘不想馬上把這一重大成果大張旗鼓地宣傳。牛弘還要等一等,等橋玄的奏報。張英雙季稻的事,牛弘先是讓王允盯着的。王允調回帝都後,下面負責這件事的人還在帝國南方開發總指揮使衙門。橋玄應該知道這件事的重大的意義,及時把覈實的情況奏報上來。
在考慮大漢帝國人口自然增加條件下的糧食安全,牛弘也動過不少腦筋,作過一些推測。牛弘知道,自秦漢至明清,中國糧食單產總的趨勢是呈緩慢增加。這主要歸結於良種的選育和精耕細作。
光看勸農莊的畝產量是沒法評價帝國的實際情況的,大漢帝國現在全國糧食平均畝產在一百六十到一百七十斤。因大漢的計量單位與現代不同,換算成現代的是畝產一百斤左右。到了明清,糧食畝產就達到了兩百多斤。一千五百年糧食畝產翻倍。
這裡面不僅僅是個良種和耕作問題,還有個年復一年的耕作,土地裡的有機質增加,生地變成熟地的因素。所以在短期內想通過耕作技術和良種,使帝國糧食單產有大的突破是不大可能的。
工業革命後,糧食畝產出現了暴發性的增長,學術界一般認爲依賴三大技術,一是合成胺(化肥),二是雜交水稻,三是轉基因技術。
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常常被人忽視。那就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
地球上的植物的生長過程就是利用葉綠素的光合作用固碳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把二氧化碳變成氧氣,碳就被植物轉化爲生長的原料。如果空氣中沒有二氧化碳,植物是不可能生長的。
史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植物就瘋長。煤層的厚度就反映出史前地球上植物的生長狀況。現在地球上已開採的最厚煤層有兩百多米厚,所以史前地球上植物瘋長到什麼程度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大漢帝國及同一時期人類活動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既使搞雜交水稻,也不大可能得到高產良種。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限,光有高轉化率的植株又有什麼用。
所以對大漢帝國來說,雙季稻的意義非同小可,是帝國能否扛過因生活條件改善而帶來的人口暴發式增長的關鍵。牛弘作爲皇帝的社會責任感很簡單,如果技術能解決問題,能保障糧食安全,就不會一門心思在減少人口上動腦筋。
十月底,橋玄的奏報來了。確認了豫章太守張英雙季稻試種成功。並確認二季畝產計五百六十斤。幾天的焦急等待,等來的是好消息,牛弘終於舒了一口氣。
在接到橋玄奏報的當天下午,牛弘召開了帝國高官會議。通報了張英雙季稻的試種成果。那張英因“嘉禾”事件,在帝都的名聲不好,要不是有橋玄的證實,別人還不敢相信他所奏的。
牛弘決定,賜於張英寧遠亭侯爵位。牛弘答應在先,現在是兌現承諾。這事張奐和劉寵他們都知道。
衆高官沒有異議。
會議還商議決定,在南方大面積推廣雙季稻。並詔令帝國南方開發總指揮使和各郡守縣令,做好種子的培育,防止稻種特性退化。
想那豫章太守張英因“嘉禾”事件,成爲全帝國的笑料。現在終於揚眉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