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三雍宮之爭

長安是大漢的都城,重建長安,除了要恢復皇宮外,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三雍宮。

三雍就是明堂辟雍和靈臺,在建築上它叫三雍宮,但其實只有兩座建築。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築,但它包含兩種建築名稱的含義,而靈臺是另外一座建築。

明堂是皇帝頒佈政令,接受朝覲和祭祀天地諸神以及祖先的場所,是大漢最高等級的禮制建築。辟雍就是明堂外面環統的圓形水溝,環水爲雍(意爲圓滿無缺),圓形像闢(闢即璧,皇帝專用的玉製禮器),象徵王道教化圓滿不絕的意思。至於靈臺,則是觀測天象的地方。

三雍代表着禮制,是大漢的象徵性建築,意義極其重大。

今年,劉虞、孔融、董昭、崔琰、京兆尹王濡五位大臣奉旨籌劃重建長安一事,當時他們在奏章中雖然詳細說明了重建方案,但因爲時間問題,並沒有呈遞具體的圖議。

豫州大戰結束後,朝廷各方對五位大臣的重建方案產生了嚴重分歧,直到九月下旬曾炩回朝後,這份奏議才最終得到認定並形成決策。

十月中,在天子的催促下,董昭向朝廷呈遞了剛剛繪製完畢的三雍宮重建圖樣。新建三雍宮全部仿製洛陽三雍宮,並沒有什麼變化。天子、蔡邕等文武大臣互相傳閱圖樣,感覺都很滿意。

崔琰拿到圖樣後,臉色馬上就變了。他衝着已經遷升爲治書御史的郗慮招了招手。郗慮走到崔琰身邊低頭細看,然後和崔琰小聲商討了幾句。

天子以爲三雍圖樣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急忙問道:“兩位大人有何意見?”

崔琰躬身奏道:“殿下,臣認爲,董大人所奏的這份三雍宮圖樣根本不符合本朝禮制。”崔琰大概有些激動,說話的聲音很大,聲震殿堂。

霎時,朝堂上鴉雀無聲,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崔琰。

天子非常吃驚,半天都沒說話。

劉虞冷哼一聲,怒聲問道:“崔大人,理由呢?你的理由呢?”

崔琰泰然自若,躬身再奏,“本朝承繼土德,重新定都長安,那麼,這三雍是不是應該符合‘古禮’纔對?”

劉虞似乎早就料到他有這句話,當即予以反駁,“本朝自光武皇帝中興以來,一直延用‘今禮’。難道崔大人認爲‘今禮’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嗎?”

“當然。”崔琰說道,“《周禮》、《孝經》中說,明堂,文王之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蓋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於明堂,以昭事上帝。由此可見,建明堂應符合‘古禮’,其應爲五室,而不是九室。”

崔琰這句話剛剛說完,朝堂上頓時罵聲四起,一片混亂。

內務部長劉虞大聲駁斥道:“《戴禮說盛德記》中有言,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戶八牖,共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所以朝諸侯。其外有水,名曰辟雍。《明堂月令說》中也有言,明堂高三丈,東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圓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戶八牖,其宮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先輩種種遺說足可證明,本朝三雍應符合‘今禮’,闢九室,毋庸置疑。”

郗慮當即嗤之以鼻:“戴德大師是孝宣皇帝朝的博士,《大戴禮記》是他選編先儒有關禮儀論述八十五篇而成,距今不過兩百多年,但《周禮》、《孝經》呢?距今多少年?明堂到底是五室還是九室,難道還要爭論嗎?”

荀彧極力支持崔琰、郗慮,他也說道:“鄭玄大師曾說過,《戴禮》中關於明堂的記載,雖出於《威德》篇,言明堂應爲九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但其實都是取自秦相呂不韋所作的《春秋》,並不是什麼古制。另外,講學大夫淳于登曾說過,明堂在國之陽,三裡之外,七裡之內,丙巳之地,就陽位,上圓下方,八窗四闥,佈政之宮,故稱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鄭玄大師同意淳于登之言,認爲本朝立明堂於丙巳,就是由此而來。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合五行之數,《周禮》依數以爲之室,德行於今。因此,建三雍應依古禮,明堂應爲五室。”

大臣們很快分成兩派,在朝堂上吵成一團。

曾炩昏頭昏腦地回到了府邸,還沒坐下喝口水,諫議大夫趙鬆就來了。

趙鬆是趙雲的遠房叔父,近些年和曾炩的接觸越來越多。曾炩很喜歡他飄逸灑脫的性格,喜歡和他聊聊天,向他請教一些經文上的事,彼此很投緣。看到趙鬆來訪,曾炩急忙把他迎到書房,急切問道:“今天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怎麼覺得朝堂上的氣氛越來越不對啊?這個‘今禮’和‘古禮’是怎麼回事?和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有什麼關係?”曾炩對這些“古禮”、“今禮”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在朝堂上也是被一幫子人吵得頭暈眼花,不知所云。

趙鬆笑着說道:“所謂‘今禮’,最早見於《大戴禮記盛德》,也就是光武皇帝中興後所採用的明堂制度。《禮圖》中說,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圓下方,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即爲現在洛陽明堂的九室建築格式。‘古禮’則是指《周禮考工記》所載的五室明堂之制。至於和今、古文經學有什麼關係……”趙鬆遲疑了片刻後,繼續說道,“戴德大師是今文《禮》學大家,因此一般來說,持‘今禮’觀念的儒士幾乎都是今文經學一派,但也有例外,比如蔡邕、盧植兩位大人。他們是古文經學大家,但堅持明堂制度爲‘今禮’,並把它寫進了《漢書》。”

“也就是說,朝中很多古文經學派的大吏也是支持‘今禮’,就是九室明堂制度了?”曾炩問道。

趙鬆點了點頭,“總理大人,我急急忙忙來見你,就是想向你解釋三雍一事。今天朝堂上,荀大人、崔大人、郗大人等大臣明顯佔據下風,這對朝廷的新政非常不利啊。”

曾炩暗暗吃了一驚。建一個三雍宮,採用何種明堂制度,會對新政不利?他望着神情嚴肅的趙鬆,輕輕揮了揮手,“你慢慢說,我仔細聽着。”

明堂是周制最重要的禮制建築。明堂之制自西周開始廣爲流傳。

昔年殷紂亂天下,脯鬼侯以饗諸侯,周公於是輔佐武王討伐殷紂。後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繼而天下服。七年,致政於成王。在先秦典籍中,明堂多爲佈政之所。《孟子梁惠王下》中說,“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如行王政,則勿毀之矣。”其實,明堂之制除了祭祀、佈政外,還包括諸如內治、建官、頒朔、望氣、大教、學校、養老、尊賢、饗射等多項禮制活動。

在儒家經典中,三雍是禮樂教化的象徵。

先秦時期,禮樂教化一直是儒家孜孜以求的治國理想,然而在春秋戰國,兵戎紛爭,烽火連錦,以禮樂行教化所必需的穩定局面並未出現,儒家被認爲是不合時宜的“迂闊之學”。

本朝立國之初,儒生們期望能“正明堂之朝,齊君臣之位,舉賢材,佈德惠,施仁義,賞有功”,而陸賈、賈誼等學士亦提出了“禮樂教化”安天下的主張。但當時天下剛剛平定,財賦匱乏,將相只能以牛車代步,廣設禮樂、詳盡制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這種內無餘財,外有強敵,諸亂未平,匈奴又至的混亂局勢下,本朝初期只能行“黃老”之學,行無爲之政,以便讓百姓休養生息。

到了孝武皇帝時期,國事漸趨安定,財賦稍有盈餘,這時纔有論禮樂、建明堂之議。趙綰、王臧等公卿大臣打算仿照古制,在長安城以南建明堂,但由於“三雍”是儒家禮樂政治的象徵,信奉“黃老之學”的竇太后極力反對。結果趙綰、王臧被迫自殺,丞相竇嬰、太尉田蚡被免職。

竇太后死後,孝武皇帝大權獨攬,他有能力建明堂了,卻沒有實施。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孝武皇帝雖然獨尊儒術,但本質上還是推行王霸之道,他並不願意實行禮樂教化的德政。他嘴裡所宣揚的德政和他所做的事互相牴觸,儒家理想與朝廷行事大相徑庭,儒家之說多數是用來裝飾政事。

到了孝成、孝元皇帝朝,儒學對國政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士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儒家的理想很難適應現實的需要,不能影響和控制朝政運作,繼而導致士人們在禮制改革上的反覆搖擺。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士人們想了很多辦法。

孝平皇帝朝,儒家思想開在朝政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儒學的聲勢日漸提高,朝廷開始調整早年在宗廟祭祀、禮儀制度、都城建築等方面與儒家經典所記載的“古制”之間的差異,並進行局部修改。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奏請天子,建明堂、辟雍、靈臺。元始四年,由古文經學大家劉歆依據《考工記》設計的三雍宮建成,本朝以三雍爲代表的禮制建築從此出現。

這座位於長安南門外大道東側的三雍宮,完全符合《周禮》中規定的明堂必須位於“國之陽”的規定。它外圍方院,四面正中有兩層的門樓,院外環繞圓形水溝,院內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建築下層四面走廊內各有一廳,每廳各有左右夾室,共爲“十二堂”,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中層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層臺項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爲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間的四面露臺用來觀察天象。這是一座五室明堂。

光武皇帝中興之初,迅速修復了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制建築,以表示其對儒家理念的認同,幫助其推行“修文偃武”之策。

光武皇帝充分利用這些禮制建築進行禮儀活動,在明堂舉行祭祀,在辟雍舉行鄉射、飲酒禮,在靈臺辨雲物、觀休徵,大大促進了儒家禮制建築和儒家禮儀活動的融合,實現了自本朝立國以來儒士們幾百年的夢想。

光武皇帝本是儒生,素習經典,他先有王莽託古改制的前車之鑑,後又藉助符命而稱帝,故而他對儒學的理解既不同於孝武、孝宣皇帝朝的“裝點門面”,也不同於王莽的泥古,他把禮教和國政有效地結合了起來。同時,光武皇帝的中興大臣中很多人研習經文,他們把儒家德政、禮樂、教化等學說和治國之道結合起來,以儒家學術思想作爲國政的指導基礎。三雍在儒家學說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在國政中同樣佔據了重要地位。

光武皇帝重視三雍,說明他願意採用儒家禮樂教化來治理國家,這與孝武、孝宣皇帝朝重視武功霸業形成了鮮明對比。光武皇帝認爲三雍不僅僅代表了本朝建築合乎禮制的特點,也代表朝廷要強調“德治王政”,要重視禮樂教化,反對側重於武功霸業,所以他所採取的明堂制度也完全和過去不同,他採用的是九室明堂制。

今天,朝中的大臣們要求仿照洛陽明堂重建三雍,要求繼續實施九室明堂制,其用意是什麼,不言而喻。

“三雍不是一座建築,它是禮制,禮制是儒學的基礎,儒學是國政的靈魂,它對朝政所產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趙鬆鄭重說道,“大人,如果朝廷採納了九室明堂制,很顯然,朝廷的中興策疇會漸漸向‘修文偃武’的方向發展,將來,也許就是幾十年後,現在的中興策略極有可能被徹底推翻,大漢可能會重蹈覆轍,再次走向敗亡。”

曾炩霍然醒悟,說了半天,還是中興策略之爭。

“看樣子,這個朝廷要換換了。”曾炩冷笑道,“有些人太老了,想法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大,該回家享享清福了。”

“明天,請荀大人、郗大人來一趟,我們好好談談,想個對策。”

第21章 春風得意(一)第65章 戰雲起(一)第15章 司隸危機(六)第13章 蔡琰帶來的豪華隊伍第108章 紛亂的局面(二)第46章 再戰馬城(二)第82章 劉蕭的顧慮第77章 喜得二賢才第155章 圍困曹操第32章 圍城第53章 計議第15章 攻城第18章 鬱悶的袁紹第37章 秋日裡的春夜第16章 洛陽地震(二)第54章 趙雲平匈奴(四)第20章 帝國的權柄第37章 慘敗第184章 奪取城牆第33章 甘寧來投第23章 血戰灃水(二)第83章 酣戰(十五)第186章 曹軍突圍第95章 溫馨第74章 魅力第25章 血戰鉅鹿(三)第60章 改制(三)第25章 大漢鐵騎(一)第22章 平原之戰(四)第22章 寡頭末日第47章 矛盾第24章 強攻龜茲第144章 劉表的決定第128章 分路出擊第85章 悸動的靈魂第42章 甄氏母女第49章 士族問題(二)第172章 新一輪攻勢第6章 江陵之戰(一)第23章 突圍第58章 郭嘉的算計第20章 才女傾心第30章 沙河之戰(三)第82章 攻取虎牢關第196章 曾炩的新府第第19章 鬥智第175章 勝績第126章 犬牙交錯第32章 沙河之戰(五)第45章 雨過天晴第202章 刺客第13章 吳氏兄妹第189章 曾炩的女兒第9章 江陵之戰(二)第90章 籌建銀行(一)第45章 雨過天晴第142章 攻克析縣第89章 收徐晃第21章 解決之道第28章 沙河之戰(一)第27章 泥菩薩也是菩薩第55章 攻打彈漢山第89章 酣戰(二十一)第11章 婚姻大事第84章 救紅顏第75章 鬼才郭奉孝第110章 遷都之爭(四)第101章 決策第32章 沙河之戰(五)第4章 高雅蘭到來第116章 馬超襲營第26章 大夏一統第2章 袁術稱帝(二)第29章 沙河之戰(二)第85章 悸動的靈魂第102章 感動天地第14章 招攬吳懿第68章 意外?第98章 偉大的發明第97章 軍制改革第58章 改制(一)第46章 長安亂(五)第84章 罪己詔第44章 烽煙再起第42章 甄氏母女第181章 阻擊敵援軍第17章 劉備的決定第19章 平原之戰(一)第85章 悸動的靈魂第42章 甄氏母女第90章 籌建銀行(一)第13章 蔡琰帶來的豪華隊伍第143章 戰局盤點第172章 新一輪攻勢第91章 酣戰(二十三)第182章 重武器出動第45章 再戰馬城(一)第24章 強攻龜茲第87章 酣戰(十九)
第21章 春風得意(一)第65章 戰雲起(一)第15章 司隸危機(六)第13章 蔡琰帶來的豪華隊伍第108章 紛亂的局面(二)第46章 再戰馬城(二)第82章 劉蕭的顧慮第77章 喜得二賢才第155章 圍困曹操第32章 圍城第53章 計議第15章 攻城第18章 鬱悶的袁紹第37章 秋日裡的春夜第16章 洛陽地震(二)第54章 趙雲平匈奴(四)第20章 帝國的權柄第37章 慘敗第184章 奪取城牆第33章 甘寧來投第23章 血戰灃水(二)第83章 酣戰(十五)第186章 曹軍突圍第95章 溫馨第74章 魅力第25章 血戰鉅鹿(三)第60章 改制(三)第25章 大漢鐵騎(一)第22章 平原之戰(四)第22章 寡頭末日第47章 矛盾第24章 強攻龜茲第144章 劉表的決定第128章 分路出擊第85章 悸動的靈魂第42章 甄氏母女第49章 士族問題(二)第172章 新一輪攻勢第6章 江陵之戰(一)第23章 突圍第58章 郭嘉的算計第20章 才女傾心第30章 沙河之戰(三)第82章 攻取虎牢關第196章 曾炩的新府第第19章 鬥智第175章 勝績第126章 犬牙交錯第32章 沙河之戰(五)第45章 雨過天晴第202章 刺客第13章 吳氏兄妹第189章 曾炩的女兒第9章 江陵之戰(二)第90章 籌建銀行(一)第45章 雨過天晴第142章 攻克析縣第89章 收徐晃第21章 解決之道第28章 沙河之戰(一)第27章 泥菩薩也是菩薩第55章 攻打彈漢山第89章 酣戰(二十一)第11章 婚姻大事第84章 救紅顏第75章 鬼才郭奉孝第110章 遷都之爭(四)第101章 決策第32章 沙河之戰(五)第4章 高雅蘭到來第116章 馬超襲營第26章 大夏一統第2章 袁術稱帝(二)第29章 沙河之戰(二)第85章 悸動的靈魂第102章 感動天地第14章 招攬吳懿第68章 意外?第98章 偉大的發明第97章 軍制改革第58章 改制(一)第46章 長安亂(五)第84章 罪己詔第44章 烽煙再起第42章 甄氏母女第181章 阻擊敵援軍第17章 劉備的決定第19章 平原之戰(一)第85章 悸動的靈魂第42章 甄氏母女第90章 籌建銀行(一)第13章 蔡琰帶來的豪華隊伍第143章 戰局盤點第172章 新一輪攻勢第91章 酣戰(二十三)第182章 重武器出動第45章 再戰馬城(一)第24章 強攻龜茲第87章 酣戰(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