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俘不詳

那聲音稍顯稚嫩,不過卻在黑夜裡顯得格外恐怖血腥,一語而出,便是千人喪命。

一聲令下,便看漢軍各屯長紛紛抽出手中利箭,狠狠向那兩千餘鮮卑人斬去,同時口中也跟着大喝道:“殺!”

他們事前就已被關羽單獨喊來耳提面命,此時聽到伏泉喊聲,有上官之令,如何會管殺俘是否對錯,當即聽令行事。

“放箭!”

“出矢!”

“挺矛!”

……

無數漢軍兵卒聽到上官命令,先是一愣,面露驚訝迷茫之色,不過很快恢復,隨即聽令行事。這些兵卒多爲幽州人,親眼見到家鄉慘象,仇恨之心頓時點燃,本來胡人投降,他們若是爲了泄私憤而殺戮,說不得會因此獲罪,因此一直將未敢實行心中計劃,此時得了上官命令,哪管其他,拿起手中武器,對着面前的胡人傾瀉着仇恨的怒火。

只見矛兵持矛與刀兵立即將鮮卑人圍在大坑旁,後方弓弩兵不斷噴射出致命的箭矢,月光下穿過一個又一個鮮卑人的身體,無情的收割着這些侵犯漢境的胡人。

此時有事前被矇在鼓裡的書吏直接上前勸誡道:“明府,殺俘不詳,速住手也!”

伏泉冷然看了一眼其人,怒聲喊道:“再有妄言者,斬!”

一語說完,書吏驚了半晌,最終還是低頭退下。

殺俘不詳?

在伏泉看來就是迷信,的確,在東漢以前,白起坑殺長平戰俘,項羽火燒關中,李廣誘騙降羌殺之,都在告訴漢人,殺俘不降,獲罪於天,必無好報。不過來於後世,伏泉怎會信此?

想想後世五胡、契丹、金、蒙,清,屠了多少降兵降卒,便是漢家之人,薛仁貴坑殺九姓鐵勒十幾萬戰俘,可是從此將九姓鐵勒直接殺到退出歷史舞臺,而那位天可汗在建唐初期不也多次殺降,最後令史家將此事推到其父身上,端是無恥,但伏泉卻很認同這種無恥。

對待敵人,尤其是胡人,與他們講所謂的仁義道德完全是虛妄,和胡人講仁義,完全是可笑之極。後世歷史早就告訴我們胡人的仁義到底多少可信!殺漢人百姓,殺漢人降兵降卒,他們有仁義嗎?

沒有,禮義廉恥在他們眼裡幾乎沒有,一切只和利益結緣。當國家強大時,他們自然會和你講仁義,但當國家虛弱,這些胡人會毫不猶豫的沒有禮義廉恥的反咬一口,歷史早已證明這點。

當然,這種強大不是虛無的以和親的方式,送女人,送財物,送一切可以加強對方實力的強大,這種強大換句話說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仰慕。強大是鐵與血所磨礪出來的,是讓人從心裡就敬佩,不敢有非分之想的,而仰慕的強大,只是讓對方心裡不斷想着拿到你的一切,最終等你虛弱時,狠狠的反咬一口。

人在做,天在看,天日昭昭,殺俘所爲,是善還是惡,自有後世分說。今日,此時此地,一切只爲漢家復仇的血性。

殺俘依舊進行,到了這時候,自然有爲了活命的胡人冒死前來突圍,可惜一切都是徒勞的,密集的箭矢在那狹小的包圍圈裡,根本不會給他們這種機會,偶爾有僥倖衝到漢軍面前的,不是被前排的長矛刺死,就是被長刀砍死,兩千餘人半晌功夫盡皆倒下,無有生息。

一陣腥風血雨,包圍圈裡哀聲遍野,血流成河,最終化爲一片寂靜,似乎再無人聲。不過,等到漢軍兵卒前去檢查時,還是發現了漏網之餘。

“投降、投降……”一個鮮卑少年推開兩具被他用來作盾牌的屍體,看到漢軍兵卒在搜查後,趕緊將雙手高高舉起,稚嫩的臉上寫滿了恐懼與哀求,用他唯一會說的漢話大聲喊道。此時他依舊不明白,漢人爲什麼要出爾反爾,他們不是接受鮮卑人的投降了嗎?爲什麼還要殺他們,這和阿父說的根本不同。

離家前,曾經身經百戰,現在殘廢一條腿的阿爹告訴他,只要在戰場上喊出“投降”這句話,無論之前投降的人犯下多大的過錯,漢人都會饒恕他。到時候聽漢人的話乖乖做事,讓怎麼做就怎麼做,千萬不要有其他念頭,阿爹就是如此得到寬恕而活下來的。

漢軍兵卒此時沒了主意,返身回望,示意上官下令,他所屬的屯長也不管其他,眼神冰冷道:“殺!”

“且慢!”

只是兵卒剛準備提刀動手時,後方傳來一陣大喊,接着便見伏泉慢步走來,屯長和兵卒趕緊行禮。

伏泉頷首,隨即對其中一兵卒冷喝道:“刀來!”

那兵卒趕緊恭敬將刀送予伏泉面前,伏泉手握那柄稍重的環首刀,隨意揮了下感覺適用,然後臉色冰冷,看着面前跪着疾呼的少年,眼中精芒一閃,用力揮出一刀。

這漢人少年要做什麼?他年齡和吾一樣,難道也是兵嗎?他舉刀做什麼?別殺吾,吾不是說了投降,爲什麼還要殺吾?是發音不標準,漢人聽不清嗎?不會呀,私底下吾偷偷練習過很多次,漢人應該能夠聽清,還是說阿爹騙人,漢人根本不說接受投降,早知如此他就不該隨部落大人來漢地。

鮮卑少年惶恐不已,心中想法萬千,眼神愕然的看着伏泉,隨後只覺眼中寒光一閃,便沒了直覺,眼睛裡一陣翻滾,最後只看到那坑裡埋着的數千鮮卑人屍體,感覺好熟悉。

對了,他們進入漢地,殺的漢人太多,紮營地時也是如此處理漢人屍體的,難道這就是漢人所謂的報應?

“嘭!噗通……”這是刀身砍在脖子上發出沉悶的響聲,那是刀砍進肉裡,砍碎骨頭的聲音。

鮮血,疾濺而出,沾染了刀身,也濺到了伏泉的衣甲上。

“噗哧!”一顆稚嫩少年的人頭滾落在地,他眼神迷茫無助,嘴角微張,似乎死前還在喊着投降,只是面前那人根本聽不見他的話。

“投降?漢家百姓求饒時,汝等可曾寬恕?”伏泉嘴角冷冽一嘲,隨後凜然轉身,將刀還與兵卒。黑夜中,瑟瑟蕭風吹過,在暗淡的月光照耀下,他顯得格外冷酷血腥。

這一刻,伏泉心中冷然,他明白若不斬盡胡人,這些胡人依舊會一次又一次,重複的寇略漢地。顛覆漢家山河,屠漢人男丁,擄漢人婦女。他們無惡不作,所到之地全部洗劫一空,無數漢人被他們整個族滅,搶掠一番快活夠後,他們舒舒服服的帶着戰利品回到草原,等到下次再要搶掠時復返,而若被抓到,只要投降便可倖免於難,一點都不需要贖罪,這對慘遭橫禍的漢家百姓何其不公?

所以,爲了漢家以前現在受過這些鮮卑人折磨的百姓,伏泉覺不會讓他們活着,與這些胡狗講仁義道德,是漢族最大的不幸。與草原遊牧民族最該講的應該是刀與劍,是遊牧民族的鮮血,就是一個字,殺。殺的他們怕了,殺的他們再也不敢窺視漢人一眼,殺的他們亡族滅種,殺出一片漢家天威纔是。

夜幕深深,隨着屍體的推下,深坑被掩埋,一切的罪惡終將降到最低,或許也只有士人對此的口誅筆伐,後世史家的執筆哀嘆,纔會去詆譭那些坑殺胡人的英雄而已。

兵卒還在埋屍,伏泉轉身便欲回營,忽覺頭上有點點冰冷傳來,再一看空中點點白色,伸手摸去,詫異道:“下雪乎,卻是來得稍晚……”

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五十九章 曹孟德五色棒揚名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地往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奔中帳第七章 埋葬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四百七十八章 塞外決戰已先發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蘄春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五百四十二章 隔牆有耳遇二才第三百零五章 江夏蠻亂第一百零四章 正當南下掠漢之時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一百一十四章 夜襲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一百六十五章 查袁赦以正不法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七十二章 食爾血肉以報天地聖人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五十一章 段紀明欲挖牆腳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五百三十九章 沒能力也能混成高官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七章 埋葬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六百七十五章 開考取吏第五百四十一章 鎮守於外可安內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於朝第一百八十三章 朕何如桓帝第四百六十四章 漢人殺向彈汗山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今日之禍已有先因第四百七十六章 金蓮川逃兵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三百九十四章 楊甘將相和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二十三章 舅父欲重演宮變乎?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五百五十五章 涼州 風乍起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爲糧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
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五十九章 曹孟德五色棒揚名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地往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奔中帳第七章 埋葬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四百七十八章 塞外決戰已先發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蘄春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五百四十二章 隔牆有耳遇二才第三百零五章 江夏蠻亂第一百零四章 正當南下掠漢之時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一百一十四章 夜襲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一百六十五章 查袁赦以正不法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七十二章 食爾血肉以報天地聖人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五十一章 段紀明欲挖牆腳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五百三十九章 沒能力也能混成高官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漢孝廉之法 必無存也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七章 埋葬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六百七十五章 開考取吏第五百四十一章 鎮守於外可安內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於朝第一百八十三章 朕何如桓帝第四百六十四章 漢人殺向彈汗山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今日之禍已有先因第四百七十六章 金蓮川逃兵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三百九十四章 楊甘將相和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二十三章 舅父欲重演宮變乎?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五百五十五章 涼州 風乍起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爲糧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