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食爾血肉以報天地聖人

既方既皁,既堅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此句出自《詩經·小雅·大田》,螟螣蟊賊皆是田間害蟲,先秦之人於此早有言之以火捕殺,未想到了後世子民竟然不敢言殺,直到唐代姚崇治蝗,方纔告終,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喜歌好舞是中國古代社會自古以來的習尚,此風在東漢仍盛行,使人們表達喜悅心情和愛憎情感的普遍形式。上自官僚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即席而歌,即興而舞。馬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於前”,漢軍軍隊將士得勝而歸,也經常“歌呼而還”,漢代歌舞盛行之風皆是如此。

村民百姓雖未滅盡蝗蟲,但所受成效甚大,田野之間蝗蟲已餘前幾日少了不少,他們見之無不紛紛流淚,直言上天眷戀,大漢恩德無疆,這就是受輿論控制的百姓真實寫照。

蝗蟲興起之時,可謂是所過之處,野無遺孑,寸草不留,伏泉來時便見田邊許多莊稼都被蝗蟲禍害,這些都是百姓生存下去的希望,可見這場蝗災對於普通以耕作而活的百姓而言有多大傷害。

將至後半夜,被火焰映的發紅的天幕映透雒陽上空,帶着一股股燻人的濃煙,連河南尹都被驚動,派了掾屬文吏前來探查,不過在見到伏完這位越騎校尉出示詔書,也只是打了招呼施施然回去了。

空中亦無太多蝗蟲,今夜看來可以就此結束捕蝗大業,參與此行動的青年村民無不歡呼,載歌載舞,到了後來原先不解的老弱婦孺得知蝗蟲可殺後,也加入了歡呼的隊列,至於他們會不會害怕神靈降罪,也只有時間能證明了。

這時趙信帶了幾人走來,伏泉望向幾人,似乎揹着幾個麻袋,裡面鼓囊囊的,似有物件。因衆人皆在田野,加之百姓莊稼已遭厄運,伏完不忍馬匹踐踏莊稼田野,便下令衆人不可騎馬,都皆步行。

幾人行禮後,把麻袋放於伏完等人面前,趙信道:“啓稟將軍,此乃適才焚埋蝗蟲遺落之蟲。村民撿了,無坑可埋,屬下便拿來請將軍發落。”

伏完哪有注意,直接道:“汝等騎馬去別處挖坑掩埋便是。”

趙信剛要應承,未想那適才氣暈的三老此時醒來,從屋舍中跑出,大喊道:“汝等賊子,竟敢擅殺神蝗,這些都是神蝗,殺不得!神蝗都記仇,越是殺,來年鬧的越兇。”說完竟跑到麻袋處,跪下作祈求之狀,口中唸唸有詞,像是在禱告神靈求得原諒。

伏泉見此,心中怒意漸生,迷信害人不淺,這些德高望重之人深得各地百姓信任,他們所言輿論令得百姓更加確認蝗蟲爲神靈,自己不就此糾正,即使今日捕殺蝗蟲成功,日後各地或許依舊不聽朝廷號令捕殺蝗蟲,那自己一番努力豈不是白費?

只見,伏泉大怒喊道:“蝗乃害蟲,爲害莊稼無數,百姓辛苦耕作,卻不得收成,豈是神靈乎?”

說罷,他走到那三老身邊,當他面打開麻袋,此時裡面許多蝗蟲不是死了就是被火燒傷極重,在裡面奄奄一息。伏泉隨手抓了一隻身上冒着黑灰的蝗蟲,它個頭不大不小,軟弱無力的腿晃晃悠悠的亂蹬着,顯然雖是掙扎卻已無太多氣力。

伏泉瞪眼看着這隻蝗蟲足有幾呼吸間,然後就在衆目睽睽之下,做了一件驚人的舉動。只見他猛地將蝗蟲的頭拔去,又把其身體灰燼用手抹去除了乾淨,接着就此將簡單處理的蝗蟲扔到嘴裡吞吃起來。

只聽伏泉嘴裡一陣咀嚼之聲,這聲音本來應該不大,但此時卻在在場衆人的耳裡格外響亮。吃完後,伏泉面露怒容,雙眼赤紅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爾食大漢百姓五穀,如食大漢百姓肺腑,餘爲大漢皇戚,空享百姓民膏,今食爾血肉以報天地聖人!”

怒語說罷,在場衆人紛紛側目,一時間,場面霎時安靜下來,就連那一直祈禱的三老,看了伏泉所爲,也是呆滯不已,愣了半響。

吃蝗蟲放之後世十分平常,畢竟蝗蟲體內含有不少營養物質,不但可以做成美味佳餚,而且還有不錯的藥用價值,然而在漢代卻未免顯得有些太過驚悚。

夜幕低沉,雒陽有禁令,城門已關,肯定是不能回去了,伏完只能下令越騎營就地紮營。勞累一天的越騎營將士們皆昏昏睡下,伏泉坐於自己軍帳之內細細沉思,思索應對下面之事。

今日之事他做得有些冒險了,若是捕殺蝗蟲倒也算了,有了成效總有人會理解,但他生吞蝗蟲真的太驚世駭俗了。此事傳到朝中,定會引起朝野非議,以這時候人的思想侷限認知來看,一定會十分不解,說不定會有人以此中傷自己,於自己不利,得像個辦法纔是。

一瞬間,伏泉想到了華佗和張仲景。蝗蟲能不能吃,醫生之言是最有權威的,而華佗和張仲景,自雒陽瘟疫之後,兩人可謂是名動天下,是連瘟疫這等天災都能治理的神醫。若是他們都言蝗蟲可食用,還可做藥的話,那豈不是爲自己提出的“蝗蟲可除,蝗蟲可食,蝗蟲可醫”的觀點而正名?

張仲景去年已被外放長沙太守,果然歷史慣性總會和原有有所交集,張仲景還是如歷史一樣,去了長沙爲官。不過與原本不同的是,歷史上不惑之年的他在官場蹉跎良久,才得任長沙太守,而如今,因爲劉宏念其治理瘟疫之故,早早便將其外放,倒也算因爲伏泉而提前得福,只是不知道他還會不會因少年於官場失意,再生遠離官場,投身治病救人之心?

長沙離雒陽太遠,張仲景眼看是不能喊了,只能是豫州了,希望華佗此時在家鄉,不然只能留信於忠,讓他催促華佗前來,想來以自己的面子他定會來。

念及此處,伏泉便尋來筆和絲帛,匆匆寫了一篇言辭生動的信後,看了眼自己還算不錯的字跡。經過數年的練習,自己的楷體字比之前世好了不少,是以經常使用,至於東漢流行的章草之類的,他還真的寫的不好。

召來黃忠,將信交給他後,令他去河南尹領了“傳”之後,火速趕往豫州沛國譙縣,將信交予華佗。

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四十七章 月兒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二章 伏完第二百一十二章 其釣維何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六百八十六章 天下可無洪 不可無君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一百五十八章 西邸求官謀得權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三百二十五章 斷柱破城法第二百八十六章 夫爲妻綱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五十一章 段紀明欲挖牆腳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四百二十四章 追何進只爲白鹿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五十一章 段紀明欲挖牆腳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五百五十一章 音清體柔易推倒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二百零四章 困獸猶鬥 況人乎第三百五十一章 吏不必可畏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縣巧遇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一百八十一章 酷吏瑕疵必報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七十四章 再議太子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四百八十章 槍頭無有唯投杆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將是寶貝第四百一十章 黨人何謀第七十七章 被架空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漢軍至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四百四十八章 受降城第五百四十四章 奇男子香味極重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二百八十一章 抑制邪教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二百一十章 卞縈悲歌第三百九十五章 喚賈文和來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二章 伏完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二百四十三章 形同烝母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一百三十章 猛將之威當如斯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四章 帝心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
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四十七章 月兒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二章 伏完第二百一十二章 其釣維何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六百八十六章 天下可無洪 不可無君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一百五十八章 西邸求官謀得權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三百二十五章 斷柱破城法第二百八十六章 夫爲妻綱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五十一章 段紀明欲挖牆腳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四百二十四章 追何進只爲白鹿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五十一章 段紀明欲挖牆腳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五百五十一章 音清體柔易推倒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二百零四章 困獸猶鬥 況人乎第三百五十一章 吏不必可畏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縣巧遇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一百八十一章 酷吏瑕疵必報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七十四章 再議太子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四百八十章 槍頭無有唯投杆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將是寶貝第四百一十章 黨人何謀第七十七章 被架空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漢軍至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四百四十八章 受降城第五百四十四章 奇男子香味極重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二百八十一章 抑制邪教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二百一十章 卞縈悲歌第三百九十五章 喚賈文和來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二章 伏完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二百四十三章 形同烝母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一百三十章 猛將之威當如斯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四章 帝心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