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次日正趕上朝會,伏泉與趙苞並列,身後率領十名羽林郎進宮,他對皇宮早已熟得不能再熟了,沒覺得什麼,猶如平常,但身後一羣邊疆鄉下人面對鱗次櫛比的宮殿羣,心生畏懼。

崇德殿裡,殿中人頭涌動,數百人林立,只等上朝,伏泉進來時無數道目光直刺過來。他坦然面對,隨後趙苞亦是如此,而身後衆人則多有些驚慌失措,畢竟在殿之中,多爲位高權重之人,整個大漢可以說因他們而轉動,升斗小民皆怕,他們能不怕嗎?

“流川,來……”宋酆向他招手道,伏完在其身側。

“見過大父、大人。”

伏泉上前分別見禮,宋酆指着身旁一位的中年人,剛欲開口,其身後剛剛發現這邊情況的公孫瓚連忙上前拜道:“弟子見過先生,朝堂重地,百官齊聚,恕弟子於此不能行大禮。”

公孫瓚老師?

是他!!!

大儒盧植!!!

“非也,汝破鮮卑,已是大禮,爲師甚喜之,來,隨吾見過諸位尊長。”盧植將四周好友介紹與公孫瓚,觀其臉色,十分喜悅,想想也是,畢竟此番破鮮卑大軍中有自己弟子,其能不喜?

盧植,字子幹,與劉備同鄉,涿郡涿縣人。其身長約八尺二寸,是伏泉所認識的人中惟有寥寥幾人身高與之相近,與他高大身高相對的,便是他那大嗓門,說話時語音奇大,聲如洪鐘。不過,他五官並不精緻,稍顯粗獷,看向他的人一般都會自動忽略其相貌,而將目光放在頜下尺餘長鬚上。這把長鬚讓伏泉莫名想起了以後的關二爺,心裡暗暗讚道:“惟有如此之人,方敢申斥權傾天下的大將軍。”

“方纔伯珪之言,想必中郎已知僕之身份,僕便不多言,未想僕此番返朝,竟能遇中郎,亦是甚喜。”公孫瓚退去,盧植這才與伏泉相談,他因一年前平定蠻族叛亂,朝廷因爲盧植在九江郡擔任太守時,對當地人有恩威信義,便拜其爲廬江太守。直到伏泉離京外放幽州後,才被朝廷召入朝中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不過皇帝劉宏顯然極其看重盧植,言道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爲侍中、尚書。

伏泉隨即拜道:“見過盧尚書,尚書之名,聞之久矣,不想今日才得相見。”

“中郎謬言,非是不想,應是不敢也!”盧植語帶玩味,眼露莫名笑意在伏泉與伏完身上掃視,伏泉還未如何,倒是自己那儒弱伯父臉色頗爲不自然,臉上慍紅之色愈加顯露。

“尚書說笑耳!”伏泉避而不答,言語一句,便不再說,因爲這話他沒法接。

盧植意思是指他因經學道統之別,一直不敢見自己,所以纔會與自己談論時還掃視伏完。盧植性格剛毅,早年求學刻苦,師從數人,現任司空陳球、大儒馬融等皆有所學,其能通古今學問,“好鑽研精義而不拘守章句”,而恰恰不巧,馬融乃是伏氏家傳今文學所敵對的古文學大家,是以伏泉能去見盧植才奇怪了,即使他亦深諳今文學又如何?

東漢學術之間成見鬥爭以深,旁人或許私下結交無所謂,但是如伏氏這類今文學根深蒂固者,如非難以避免,定不會與古文學者多加接觸。見了又如何?私下爲學術問題再爭吵嗎?

當然,盧植如此,馬融三大高徒中,另外兩位鄭玄、馬日磾,後者伏泉也只於五年前蔡邕邀請私會中所見,其他的唯有前番朝會裡見過數次,至於前者,現已遭到黨錮,伏泉只聞其名,並未見過,或許不出意外以後他也很難見到。

這是馬日磾、蔡邕施施走來,望二人所來方向卻是伏泉麾下羽林郎所在,伏泉與兩人見禮後,便聽兩人與盧植相談,所言多是對公孫瓚讚美之詞,言其以後不凡云云。很顯然,剛纔兩人聞得公孫瓚是好友盧植弟子,便去考校一番,這才知其有異於常人之處。

盧植捋着長鬚開懷笑道:“翁叔、伯喈所言太過,伯珪縱有些才華,得今日之功亦是機緣而已,以後之事,尚難料也。”其心情很好,臉上喜悅之色明顯,畢竟是自家弟子,而且話語裡一片謙虛,觀其臉色不似作假,伏泉暗歎果然有大儒之風。

思及一事,伏泉上前問道:“泉有一惑,敢問尚書,尚書諸弟子中,可有比公孫伯珪者?”

“公孫伯珪乃吾愛徒,諸弟子能與其比者寥寥……”盧植一愣,不知伏泉何以言此,然而讓他真正聯想自己愛徒,卻也是一時之間真想不到。

倒不是說盧植本人所收徒弟少,而是他弟子很多,東漢受社會風氣影響,不止官學大興,各地私學也是頗爲興盛,但盧植與避世隱居,不欲出仕,一心治學,教授弟子的鄭玄不同,他心中從政想法更加熱烈,是以用心不算太過上心。

而且盧植受求學馬融影響,當時馬融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爲此瞟過一眼,可見其求學堅毅,是以他認爲學習應憑自身,教授弟子並不需強求,全憑弟子自律爲主。這樣一來,學習無老師督促,全憑自己,盧植弟子學習質量可見一般,估計後來這些人裡以知識才幹聞名者甚少也有此故,相比而言,鄭玄一心治學,諸弟子成名者不知繁多,著名的就有河內趙商、清河崔琰、清河王經、樂安國淵、樂安任嘏、北海張逸、東萊王基、魯國劉琰、汝南程秉、北海孫乾、山陽郗慮、南陽許慈等等,可謂是“著書滿家,從學數萬”,兩者同出一門,治學卻是天與地的差距,可見一般。

“尚書可記得涿郡劉玄德乎?”

“劉玄德?”盧植聽着熟悉名字有些印象,這才記起,好奇問道:“中郎何以提及僕之劣徒?”記憶裡是個頑劣不堪的少年,應是漢室宗親出身,不喜讀書,當時自己對其也未強求,似乎他與公孫瓚交好。

伏泉回道:“前番路過涿郡,才知其人,見其不凡,知其乃尚書高徒,故有此言。餘以爲其不下公孫伯珪之下,當爲尚書諸弟子冠冕也!”

盧植淡淡笑道:“中郎戲言耳,小徒頑劣不堪,豈有中郎所言高明?”

這時馬日磾聽得兩人言論,以爲伏泉再反譏剛纔盧植那句“非是不想,應是不敢也”的調笑話語,出聲道:“中郎非相面之士,怎可見得一面便知劉玄德不下於公孫伯珪?”馬日磾剛剛纔考校過公孫瓚,其經學雖然不算精通,但卻是有異於常人之處,此時聽伏泉說起盧植這個老師都不在意的弟子劉備,當然以爲伏泉稱讚太高了?

“大夫未見玄德,怎知其無過人之處?殊不知‘小兒曹乃有大意哉’?”伏泉引用光武帝劉秀當時稱讚開國名將耿弇的話反駁道,別人不知劉備成就,他能不知?縱觀漢末,劉備的政治手段、御下能力、個人毅力真不知比公孫瓚高了多少,而且兩人結果亦看得明白,一個三分天下據其一,另一個最終於易京自焚以求解脫,誰強誰弱一看便知!

“這……亦有理也,倒是餘孟浪了,昔年餘改名時,亦未有人知餘年少之志也,何論劉玄德乎?且等數年,若其成名,便可知其有無‘大意哉’?”說完,馬日磾瀟灑一笑,一點也不爲伏泉折其面子面露怒色,看得伏泉有些自行慚愧,古代的這些名士,論起胸懷來,真是令人折服。

伏泉笑笑不語,馬日磾話語中言其改名,也是有故事的。說實話,馬日磾起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因爲東漢流行單名,早在《春秋》就有“譏二名”、《公羊傳》所謂“二名非禮也”等,但影響最大的還要屬王莽。

時莽輔政,便實施二名之禁。莽傳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語,則二名之禁已見於詔令。王莽又謂他的長孫王宗,因自畫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銅印三顆,與其舅合謀,有承繼祖父大統的企圖。事發,宗自殺,仍遭罪遣。有“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並貶官爵,改封號。這又表示去二名,顯示朝廷的寵遇;恢復二名,則以示貶辱。這麼一抑一揚,一褒一貶,對社會的影響可想而知,造成後世人們對二名存在着低賤的觀念。

而馬日磾名字中,“日磾”二字實非其父母所取,乃是他少時夜讀史書,仰慕匈奴人金日磾品行遂自行更改,甚至連其字翁叔也和金日磾一模一樣。換句話說,其之志向少時便已明瞭,故適才有此言語。

“陛下駕到!”

“拜!”

“臣等叩見陛下,陛下萬歲!”

“起!”

隨着一陣宦官尖細的高喊聲響起,幾人面色一凜,快速回到本位,於此同時,朝堂衆臣亦各就各位坐定。趙苞此時亦快速走來,伏泉這才注意到他,適才與盧植等人聊天,卻是忘了其人,想來是與朝堂舊友攀談去了。

崇德殿內,趙苞、伏泉立於當庭,劉宏高踞座位,許是今日乃是慶賀功績,心情頗佳,沒了往日朝會時的無精打采。

“趙卿壯哉!伏卿壯哉!國朝自竇伯度後,再無這般良將掃蕩諸胡大功,卿二人真是朕的……”劉宏說着說着笑容猛然僵住,不再言語。

大殿內百官頓時陷入死一般的寂靜,氣氛詭異。

竇伯度誰人也?

東漢開國名臣竇融曾孫,竇憲也,其妹爲漢章帝劉炟的皇后,其北伐北匈奴,“燕然勒石”,於燕然山刻石記功,漢朝可比及者寥寥無幾。

劉宏若是以此來比喻伏泉、趙苞倒也妥當,只是竇太后給已死的章帝戴了綠帽子,和帝時候,竇憲又有謀反嫌疑被逼自殺,劉宏如此比喻太不妥帖,要知道現在場內可還有一個外戚在呢!

怎麼會把自己說成竇憲呢?

伏泉也知道劉宏語病,低頭苦笑,劉宏把自己繞進去了,他若不提竇憲反而好了。

劉宏假作咳嗽一聲,揭過尷尬,問道:“特賜羽林郎何在?”

伏泉回道:“回稟陛下,正於殿外等候。”

“宣!”

未幾,伏泉麾下羽林郎整齊入殿,劉宏掃過關羽、黃忠、公孫瓚等人,連連點頭,更是對史阿微笑連連。伏泉詫異,隨後釋然,史阿乃王越弟子,劉宏認識也屬應當,只是在蘇不韋、田猛幾人身上有些皺眉,特別是徐晃,畢竟與關羽等人相比他們無疑又瘦又小。

“果真皆乃吾大漢壯士,朕心甚慰!朕心甚慰!”不過,劉宏雖然對蘇不韋幾人不喜,但場面話還是要說的。

“臣等謝陛下厚贊!”關羽等人齊齊拜道。

“恩!”劉宏又對身邊袁赦道:“袁常侍,宣旨!”

“諾!”

袁赦不情不願的應道,隨即將早已準備好的旨意念完,無外乎便是因破鮮卑,斬檀石槐首級之功,遷趙苞爲五官中郎將,陟伏泉爲羽林中郎將,以及賜關羽等人爲羽林郎而已,這是此番朝會應有之意,不必表述。

“臣等謝陛下厚恩!”

一番受賞,衆人拜謝,如此之後,兩人才正式就職完畢。

“卿等入列。”

“諾。”

衆人又拜,趙苞、伏泉繼而走到光祿勳袁滂身後坐下,關羽等人則出了殿外,受賞纔算結束。

——————————————————————————————————————————

少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於前。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融以是敬之。

會南夷反叛,以植嘗在九江有恩信,拜爲廬江太守。植深達政宜,務存清靜,弘大體而已。

徵歲餘,復徵拜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說等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帝以非急務,轉爲侍中,遷尚書。

摘選自《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時弇年二十一,乃辭況奉奏詣更始,因齎貢獻,以求自固之宜。弇道聞光武在盧奴,乃馳北上謁,光武留署門下吏。因說護軍朱祜,求歸發兵,以定邯鄲。光武笑曰:“小兒曹乃有大意哉!”因數召見加恩慰。

摘選自《後漢書·耿弇傳》

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四百九十五章 轅門射戟爲天命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等去伏中郎處投奔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三百八十八章 荊揚大亂解第五百四十八章 關雲長可排第幾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第三百八十一章 吳起之才第四百三十章 冠禮伊始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三百零八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宏與劉徹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觀異象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州叛軍尚有後手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一百六十章 雙管齊下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四百零七章 周禮盡在魯矣第五百八十四章 今日之禍已有先因第五百一十四章 化塞外爲漢疆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十六章 曹破石要女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十三章 獎賞第三十三章 殺人第三百一十章 頓兵蘄春將何如第二百四十章 蠻人不復反矣第八十四章 對峙第二百五十三章 不及渠帥射藝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火焰四起糧秣焚第二百八十四章 中黃太一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靜候佳音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地往事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三百五十五章 類似官渡第三百六十一章 夜襲功成誰可敵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二百四十八章 奏請討伐錦衣賊盜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漢郡武庫第五百八十一章 內舉不避子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三百六十四章 簡單的障眼法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六百八十五章 山國消息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爲糧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第一百九十二章 空前絕後的舞蹈戰術第四百二十八章 皇帝得白鹿第五百二十四章 今日便受此之辱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四百九十二章 鮮卑思變何惶惶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方異動已先開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
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四百九十五章 轅門射戟爲天命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五百五十八章 吾等去伏中郎處投奔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三百八十八章 荊揚大亂解第五百四十八章 關雲長可排第幾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第三百八十一章 吳起之才第四百三十章 冠禮伊始第四百九十七章 蹴鞠實力誰爲勝第三百零八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宏與劉徹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觀異象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州叛軍尚有後手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一百六十章 雙管齊下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四百零七章 周禮盡在魯矣第五百八十四章 今日之禍已有先因第五百一十四章 化塞外爲漢疆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十六章 曹破石要女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十三章 獎賞第三十三章 殺人第三百一十章 頓兵蘄春將何如第二百四十章 蠻人不復反矣第八十四章 對峙第二百五十三章 不及渠帥射藝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火焰四起糧秣焚第二百八十四章 中黃太一第九十一章 幷州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靜候佳音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紛亂又多事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地往事第五百九十章 左昌頭顱有妙用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三百五十五章 類似官渡第三百六十一章 夜襲功成誰可敵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二百四十八章 奏請討伐錦衣賊盜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漢郡武庫第五百八十一章 內舉不避子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三百六十四章 簡單的障眼法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六百八十五章 山國消息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爲糧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第一百九十二章 空前絕後的舞蹈戰術第四百二十八章 皇帝得白鹿第五百二十四章 今日便受此之辱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四百九十二章 鮮卑思變何惶惶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方異動已先開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