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定製

張遼與幾個軍師議罷涼州與河北之事,荀彧和幾個軍師暫時沒有其他建議,只看向張遼,如今天子被曹操、劉備和於毒挾持東行,朝廷名存實亡,張遼又加封晉公,雖然暫時不建國,但麾下機構肯定要做調整,否則政令無法通達。

這個問題他其實很早以前就考慮過,最近這一段時間在廬江養傷,更是細細進行了琢磨,本來打算過一段時間回雒陽召集荀彧等人商議,如今他們來的倒是正好。

張遼沉吟了下,很是直白的道:“今天子東去,朝廷不存,我爲晉公,雖不建國,政事卻不能耽誤,政體須有分劃。如何分劃,我有一言在前,權力絕對集中,必致腐化,於上不利,於官不利,於民不利。此前政令皆出尚書檯,如今卻要稍作分化。”

此前尚書令權力極大,如果不算權臣的話,完全相當於一個丞相了。

聽了張遼所言,其他人不語,荀彧面露贊同之色,躬身道:“權力絕對集中,必致腐化,主公此言,深得爲政之要,彧贊同主公之言,分劃尚書檯。”

張遼臉上露出笑容,他知道荀彧素來公正允和,絕少私心,所以直接將自己的意圖說出來,果然得到了荀彧的贊同,換做其他人,恐怕還有什麼想法。

他接着道:“從今往後,吾麾下設三省六部,未建國之前,且稱之爲三司六曹。”

荀彧等人聞言皆是一震,只從一個三省六部,他們就知道張遼這次必然是有較大的動作,當即認真聆聽。

而張遼也說的很慢:“三省爲尚書省、中書省、監察省,只對本公負責。

尚書省主外,總覽政務,設尚書令、左右僕射,以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侍郎。

中書省主內,掌機要,主建言、決策、審議與擬令,設中書令、侍中、議郎,平日顧問應對。

監察省顧名思義,主巡按監察,設監察令,下設三司使,分別監察百官、司法、鹽鐵諸稅,彈劾失職、瀆職與不法。”

張遼頓了頓,又道:“平日三司在職責範圍內各行其職,只向本公報備便可,遇到重大事務,三司令皆可向本公提議,召集閣會共議,參議者爲尚書令、左右僕射、中書令、侍中、監察令、三司使。”

至此,張遼算是將他這一段時間琢磨的機構,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反覆權衡,何況他還是個外行。

而且他這個也叫作三省六部,但除了六部外,三省實際上與歷史上後來發展的三省並不相同。

歷史上的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爲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重要政令,中書省爲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爲審議機構,負責審覈政令。

如今張遼將門下省和中書省合二爲一,將監察提格,放到了與尚書省和中書省同等位置。

因爲歷史已經證明,歷史上那個三省六部也不是那麼靠譜,而且容易造成推諉扯皮,效率低下。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演變,歷史上始於曹操。

東漢最大的權力機構是尚書檯,統領百官政事,但在體制上仍然屬於少府序列,屬於內廷機構,曹操擔任丞相後,先將尚書檯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列爲丞相屬官,將尚書從內朝轉爲外朝官署,這是尚書省建立的開端。

曹操進位魏公之時,尚書令荀彧反對,讓曹操對尚書檯的權力起了忌憚之心,隨後在進位魏王時,曹操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對尚書檯的權力第一次進行了約束和分割。

到了曹丕繼位時,認爲尚書諸曹權力過大,遂以曹操設立的秘書令爲基礎設了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佈詔令。

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皇帝的侍從機構地位不斷提高,西晉時,侍從機構正式成爲門下省,南北朝時門下省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爲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

隋唐時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隋朝建立後,正式設立三省六部,名義上有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實際上秘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掌管圖書、編修國史,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真正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三高官官均爲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到了唐朝,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而是皇帝爲了控制相權,逐漸將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這些宰相職務進行虛置並不斷減少,而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爲“同中書門下二品”,以品級低的官員來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由於沒有宰相崇高的體制,所以便於控制。

從唐高宗時,三省逐步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也逐漸趨向混同合一,自武德年間開始,中書、門下集議於政事堂,政事堂設於門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間,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自此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爲中書門下,其後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自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爲宰相的辦事機構,尚書省有名無實。

到了五代之時,由於連年征戰,三省形同虛設,政事多由皇帝特派使臣辦理,成爲宋代以差遣爲正官的開始。

到了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爲一省。同時由於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

明初不設中書令,仍以中書省統六部,長官稱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誅胡惟庸,廢丞相,撤銷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徹底廢止。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書任天下事,其上先後有議政王大臣會議、上書房、軍機處。

所以真正的三省六部制實際上實行的時間很短,張遼的這個三省六部制實際上是二省加一個監察。

在張遼看來,作爲上位者,不必事事親力親爲,但有幾個權力一定要抓緊,否則就要出事。

這幾個權力分別是軍權、財權、人事權和決策權,軍權張遼始終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且他將來也會給後人下祖制,軍權任何時候都不要放開。

其他幾個權力,張遼就通過制衡來掌控了,決策是通過着急三高官官召開閣會來實現,至於財權、人事權,他不用牢牢抓在手裡,只通過監察的手段來扶正即可。

明確了核心機構,接下來就是人事任命了,尤其是三高官官的任命極爲重要,關係着這個機構能不能在起步初期較好的推行下去,形成定製。

“文若,尚書令依舊由汝擔任,汝任事,吾放心。”張遼道。

尚書令毫無疑問,還是荀彧。

荀彧這幾年總攬政事,忠心而有能力,張遼放心的很。

不好意思,今天更新晚了,這一章頗是費神,因爲不專業,找了不少資料,也不知是否妥當。

第二百四十二章 胡騎下潁川(二)第三百零五章 衛固入彀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快朵頤第五十一章 踩第四百一十七章 長安亂(十)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的學術打擊第四十五章 唐突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三百一十九章 意外之喜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六百六十三章 教導和佈局第一百七十二章 回雒陽第五百八十四章 作祟第三百零六章 拿下豪強,度田編戶第六百九十二章 守候與殺機第四百五十六章 南庭第四百六十五章 第三次召集令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五百一十七章 兗州第二百四十九章 還要送兵馬第二百六十章 戰孫堅第四百零九章 長安亂(二)第一百零一章 臨機應變第四百四十五章 詐敵於內第五百一十二章 回馬槍第二百四十九章 還要送兵馬第二百五十六章 震怒第四百九十三章 大罵曹鮑第二百四十三章 救難第九十章 謀臣之助第九十一章 謀臣之助(二)第六十四章 分歧第四百四十四章 休屠各部第一百四十六章 惡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七百一十章 惆悵第四百九十一章 校場比試第六百二十一章 病由第一百八十八章 東路諸侯第四百一十四章 長安亂(七)第三百六十六章 粗蠻第二百二十三章 錯過第六百四十一章 暴雨第一百九十七章 說服徐榮第九十五章 此謂大丈夫!第七百零八章 衆女至第六百八十八章 城門樓上第六百五十三章 夜見第六百四十九章 香消第一百六十七章 沿途第二百四十七章 佈局潁川第一百五十四章 橫生枝節第六百八十八章 城門樓上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幷州之事第五百四十八章 陳宮之謀第四百五十六章 南庭第二百七十六章 三英戰張遼第六百二十七章 反對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六百零八章 迎接第三百六十三章 巡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五內俱焚第八十九章 虎咆第三百五十七章 再見蔡琰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的學術打擊第二百四十一章 胡騎下潁川第四百三十章 回河東第二百四十三章 救難第一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打大舅子?第六百九十章 天子東逃第六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四百零三章 蔡邕下獄第三百七十六章 譭譽第三百六十五章 棒殺第一百五十一章 辯駁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七百三十八章 荊州亂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六百九十一章 古怪的劫匪第四百六十章 離間第六百九十五章 醒來第五百一十一章 圍困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七章 膽大妄爲第六百一十三章 定音第五百二十章 再收弟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蔡琰第三百一十一章 謠言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二百一十七章 入潁川第三百零八章 上計與賦稅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第一章 西園之夜第二百零一章 獵虎第三百零九章 河東書院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章 再次出擊第二百零四章 謀劃,亂營,入城第五十章 不平第九十五章 此謂大丈夫!
第二百四十二章 胡騎下潁川(二)第三百零五章 衛固入彀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快朵頤第五十一章 踩第四百一十七章 長安亂(十)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的學術打擊第四十五章 唐突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三百一十九章 意外之喜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六百六十三章 教導和佈局第一百七十二章 回雒陽第五百八十四章 作祟第三百零六章 拿下豪強,度田編戶第六百九十二章 守候與殺機第四百五十六章 南庭第四百六十五章 第三次召集令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五百一十七章 兗州第二百四十九章 還要送兵馬第二百六十章 戰孫堅第四百零九章 長安亂(二)第一百零一章 臨機應變第四百四十五章 詐敵於內第五百一十二章 回馬槍第二百四十九章 還要送兵馬第二百五十六章 震怒第四百九十三章 大罵曹鮑第二百四十三章 救難第九十章 謀臣之助第九十一章 謀臣之助(二)第六十四章 分歧第四百四十四章 休屠各部第一百四十六章 惡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七百一十章 惆悵第四百九十一章 校場比試第六百二十一章 病由第一百八十八章 東路諸侯第四百一十四章 長安亂(七)第三百六十六章 粗蠻第二百二十三章 錯過第六百四十一章 暴雨第一百九十七章 說服徐榮第九十五章 此謂大丈夫!第七百零八章 衆女至第六百八十八章 城門樓上第六百五十三章 夜見第六百四十九章 香消第一百六十七章 沿途第二百四十七章 佈局潁川第一百五十四章 橫生枝節第六百八十八章 城門樓上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幷州之事第五百四十八章 陳宮之謀第四百五十六章 南庭第二百七十六章 三英戰張遼第六百二十七章 反對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六百零八章 迎接第三百六十三章 巡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五內俱焚第八十九章 虎咆第三百五十七章 再見蔡琰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的學術打擊第二百四十一章 胡騎下潁川第四百三十章 回河東第二百四十三章 救難第一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打大舅子?第六百九十章 天子東逃第六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四百零三章 蔡邕下獄第三百七十六章 譭譽第三百六十五章 棒殺第一百五十一章 辯駁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七百三十八章 荊州亂第三百一十八章 盛事第六百九十一章 古怪的劫匪第四百六十章 離間第六百九十五章 醒來第五百一十一章 圍困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七章 膽大妄爲第六百一十三章 定音第五百二十章 再收弟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蔡琰第三百一十一章 謠言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二百一十七章 入潁川第三百零八章 上計與賦稅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第一章 西園之夜第二百零一章 獵虎第三百零九章 河東書院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章 再次出擊第二百零四章 謀劃,亂營,入城第五十章 不平第九十五章 此謂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