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駐足不前

件事,在當時造成不小的轟動,也讓天下人都清楚的看到,劉秀並非是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人,對於他麾下的功臣們,劉秀是真的夠大方。此

事沒過多久,更始舊臣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雙雙來投。

鄧曄和於匡這兩人都不簡單,都是攻陷長安的功臣之一。當

初劉秀在潁川取得昆陽大捷,天下震動,鄧曄和於匡看準時機,帶着一百來人,於析縣南鄉揭竿而起,響應漢軍。只

一百來人,根本不夠幹什麼的,但他二人的口才好,竟然勸降了當時的析縣縣令,從而掌控了析縣縣兵。

他二人以析縣縣兵爲基礎,施行當年秦國的國策,遠交近攻,四處掠地,實力也隨之越來越強。等他二人的實力足夠強盛,兵馬也足夠多了,便率軍兵伐武關。當

時鎮守武關的是新莽大臣朱萌,鄧曄和於匡一鼓作氣,擊敗朱萌軍,朱萌向他二人投降。拿下武關後,兩人繼續向北推進,進攻新莽大臣宋綱,此戰打得十分激烈,雙方連續三次交鋒,鄧曄和於匡連續取得三次大捷,最終成功擊殺了宋綱。再後來,兩人率軍,直奔長安,又一舉攻陷長安附近的湖縣。對

於突然冒出來的鄧曄、於匡二人,新莽朝廷大爲震驚,王莽一連任命了九名帶着虎字的將軍,合稱九虎,迎戰鄧曄和於匡。

只是王莽這個人,既多疑,又小氣。他

怕九虎造自己的反,王莽把九虎家人都扣留在京城裡。他想讓九虎率軍上陣拼命,但又不捨得花錢,只給了九虎部衆每人千錢。要

知道當時的物價已經極高,千錢根本不夠幹什麼的,而王莽並非沒錢,綠林軍攻佔長安,佔領皇宮的時候,在皇宮裡足足搜出六十多萬斤的黃金。九

虎部衆,鬥志不高,而鄧曄和於匡又處於連戰連捷,士氣正盛的階段,雙方的交戰也沒有太大的懸念,九虎戰敗。

最終的結果是,九虎其中四虎被打散了,逃得不知去向,下落不明,有兩虎被調回朝廷,讓王莽砍了腦袋,剩下的三虎,收攏殘兵敗將,退縮至渭口京師倉死守。可

以說鄧曄和於匡二人,大大消耗了王莽的兵力,爲綠林軍順利攻佔長安,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玄入主長安後,也沒忘記他二人的功績,封鄧曄爲復漢將軍,封於匡爲輔漢將軍。對

於鄧曄和於匡二人的前來投奔,劉秀十分高興,親自接見了他倆。說

起來,劉秀和鄧曄、於匡還真不太熟,他倆投靠劉玄的時間較晚,而且一直都在長安,而劉秀當時被軟禁在宛城,後來又去了洛陽做司隸校尉。

雖說沒見過幾面,但對對方是早有耳聞。此時他倆見到劉秀,心頭不由得感慨萬千。兩人跪地叩首,齊聲說道:“草民拜見陛下!”他

倆的官職,是劉玄封的,而現在劉玄已被赤眉軍所殺,更始朝廷已亡。人

家劉秀在河北創建的是建武朝廷,自己這更始朝廷的官,在人家建武朝廷這裡,當然是不作數的,他倆只能自稱草民。

劉秀起身,繞過桌案,走到他二人近前,親手把他倆攙扶起來,說道:“見到兩位將軍來投,我心甚慰!更始、建武,皆爲漢室,本爲一家,現在兩位將軍來到洛陽,理應官復原職纔是。”言

下之意,鄧曄在他這裡,繼續做復漢將軍,於匡繼續做輔漢將軍,甚至連他二人的侯爵爵位,也一併保留。

聽聞這話,鄧曄和於匡皆是激動不已,鼻子發酸,險些當場落淚。兩人再次屈膝跪地,向劉秀叩首,哽咽着說道:“陛下隆恩,微臣沒齒難忘!”劉

秀笑了,再一次把他二人攙扶起來。鄧曄和於匡都不是空手來的,他二人還帶來了兩萬兵馬,這兩萬兵馬,大多都是他倆的老部下,驍勇善戰,經驗豐富,戰力不容小覷。

現在劉秀正是用人之際,對於這兩位善戰的將領,他哪能不看重。交

談時,劉秀沒有提自己和劉玄之間的恩怨,也沒向鄧曄和於匡抱怨劉玄的一個不是,他只是問長安淪陷之後,他二人過得怎麼樣。更

始朝廷的大臣,大多出自於荊州,赤眉軍攻陷長安,朝廷覆滅,更始舊臣們大多選擇跑回荊州老家,利用自己的聲望,召集一衆部下,經營自己的勢力。鄧

曄和於匡二人也不例外,帶着老部下們跑回了他倆的老家,析縣。最

近這段時間,岑彭奉劉秀之命,收復荊州,荊州的一些割據勢力,紛紛選擇臣服。鄧

曄和於匡一商議,他二人帶着兩萬兄弟,想長久在析縣佔地爲王,那是不可能的事,與其和劉秀刀劍相向,不如去投靠劉秀。

劉秀爲人向來賢明仁德,他二人與劉秀又沒有舊怨,主動前去投靠,想來劉秀也不會難爲他倆。

結果他倆不僅預料對了,而且劉秀對他二人的禮遇,遠遠超出了兩人當初的設想。

鄧曄和於匡的心裡,自然對劉秀感恩戴德,此時兩人也在心裡打定了注意,以後就在劉秀的麾下稱臣了。

他倆把這段時間自己的遭遇向劉秀講述了一遍,而後又詳細講起荊州的情況。

目前,荊州可算是全國情況最爲複雜的一個州。

更始舊臣,紛紛跑到荊州,建立自己的割據勢力,這就已經夠亂的了,可荊州的地方豪強,又時不時的揭竿而起,佔地爲王。這

種情況愈演愈烈,百里之地,常常並存着三、四股不同的割據勢力,互相敵對,但又相互制衡。

劉秀沒去荊州,但只聽他二人的講述,就覺得頭大。

鄧曄和於匡投奔劉秀沒過幾天,劉秀於洛陽南郊,建造社稷壇,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劉秀正式明確,漢主火德,崇尚赤色。也

就在劉秀於洛陽建造社稷壇的同一個月,霸佔長安的赤眉軍終於堅持不住了。主

要是赤眉軍早已斷糧。原本赤眉軍的勢力,遍佈青州、徐州、兗州、豫州,糧食從來都不是問題。

可赤眉軍爲了攻佔長安,傾巢而出,導致他們在青州、徐州、兗州、豫州的大部分勢力都土崩瓦解。

就算還有忠於赤眉軍的勢力存在,也很難把糧食運送到長安,畢竟中間還隔着劉永勢力、劉秀勢力。數

十萬的大軍在長安,每日的糧食消耗都是天文數字。爲了籌集糧食,赤眉軍把三輔地區都不知道搜過了多少遍,三輔百姓,屍殍遍野。

百姓們活不下去,就只能跑。這時候,鄧禹已率軍佔領夏陽,也就是現在陝西省的韓城,距離長安,差不多有四百里左右。人

們聽說鄧禹治軍嚴謹,軍紀嚴明,愛護百姓,三輔的百姓便紛紛向夏陽那邊跑,前去投靠鄧禹。

鄧禹軍接收的百姓,多的時候一天能達到數千人之衆。鄧禹和劉秀是同窗,他二人的性格的確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對

待百姓,鄧禹十分體恤,率軍每到一地,都要親自去視察當地的民情,看到有捱餓的百姓,便拿出軍糧,分於百姓。鄧

禹善待百姓,自然是深得百姓們的愛戴。鄧禹的車架,四周經常會聚集起好多白髮蒼蒼的老叟,以及牙牙學語的孩童。

就連遠在洛陽的劉秀,都聽說了鄧禹這邊的情況,好特意給他寫了好幾封的表揚信。

三輔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漸漸的,當年繁華無比的三輔地區,現在都快變成了一處死地。數

十萬的赤眉軍,在長安是真的熬不下去了。底下餓極了的兵卒,甚至都在長安城內,四處搜捕百姓,將其殺死,分而食之。

赤眉軍的幾名首領,樊崇、徐宣、逢安、謝祿、陌鄢等人湊到一起一商議,一致認爲長安是不能再繼續待了,他們必須得率軍撤走,不然的話,全軍將士,就得被活活餓死在長安城內。不

過己方該往哪裡撤,現在成了一個問題。樊崇、徐宣、逢安、謝祿等人意見相左,各持己見,爭執不下。

按照徐宣、逢安、謝祿等人的意見,己方得向東撤退,青、徐、兗、豫四州皆在東邊,那裡可是己方的根基所在,要撤退,己方理應往東撤。

可樊崇不同意他們的主張,確切的說,是陌鄢認爲現在向東撤退,已不現實,無論是劉秀還是劉永,都不可能放過他們。

唯一的出路,是向西撤退。樊崇認同陌鄢的分析,所以在會議中,他一直都主張率軍西去。

赤眉軍的內部出現分歧,鄧禹那邊,也同樣出現了分歧。目前鄧禹軍已經接近長安,麾下的將領們紛紛主張入關,一鼓作氣,拿下長安。不

過鄧禹沒有接受部下們的意見,在鄧禹看來,己方人數雖多,但其中多爲前來投奔的百姓,並沒有戰鬥力,己方真正的可戰之兵,與赤眉軍的兵力相差懸殊,現在己方實在不宜與赤眉軍正面交鋒。鄧

禹遲遲不肯向長安進軍,下面的將領們急,洛陽那邊的劉秀也急。洛

陽。

劉秀和陰麗華一同吃晚飯的時候,接到西線傳來的戰報,鄧禹率軍攻克北地。看

到這份戰報,劉秀眉頭緊鎖,把手中的筷子拍在桌子上。陰麗華見劉秀臉色不佳,好奇地問道:“陛下,怎麼了?可是鄧公出事了?”劉

秀隨手把戰報遞給了陰麗華。後者接過來一瞧,笑了,說道:“鄧公攻克北地,這是捷報啊!”北

地是什麼地方,那裡是現代的甘肅省。鄧禹與長安,原本已近在咫尺,可他沒有率兵打長安,卻率兵往西去了。劉

秀想了想,也就明白鄧禹的心思。長安有數十萬衆的赤眉軍,鄧禹不願率軍與之力敵。他

輕輕嘆息一聲,搖頭說道:“仲華太過謹慎啊!”劉秀沉吟片刻,叫來內侍,給鄧禹寫了一封書信。“

鎮撫西京(長安),司徒是堯,赤眉賊軍是桀。西京百姓,惶惶不可依歸,司徒應掌握時機,進討賊軍,以維繫百姓之心。”

寫完這封書信,劉秀將其交給張昆,讓他派內侍,送往鄧禹所在的北地。等張昆退下後,劉秀苦笑道:“希望,仲華能聽進我的忠告。”劉

秀和鄧禹的關係太熟了,別看鄧禹平日裡爲人柔和,實際上,他脾氣執拗的很,他認準了的事,別人很難去改變。

陰麗華握住劉秀的手,含笑說道:“鄧公一向穩重,陛下也不必太過憂心。”

第三百九十五章 出謀劃策第四百五十六章 決戰開始第四百零八章 河北之變第四百七十五章 未雨綢繆第十一章 麻煩上門第三百三十五章 萬人莫敵第一百三十九章 家族衰亡第二百六十四章 劉氏宗親第四百八十四章 滅賊方針第一百七十章 挽回危局第八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一百七十二章 據城死守第二百零二章 走投無路第四百五十一章 初次相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偷襲立威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順藤摸瓜第二百八十二章 來接佳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陰險小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罪證確鑿第一百零一章 意外被劫第一百二十九章 足底纖細第六百九十九章 全軍投降第七百一十七章 負荊請罪第八百九十七章 兩軍陣前第五十九章 求戰爲虛第六百五十九章 識破詭計第七百一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六百三十二章 舉手之勞第三百五十二章 希望之光第三百七十三章 誅殺之心第八百六十章 輿論戰爭第三百六十二章 禍起蕭牆第四百二十九章 上門挑釁第三百六十五章 昭然若揭第一百零九章 成功脫困第一百六十七章 偷襲佯攻第六百七十四章 再戰南陽第六十三章 厚此薄彼第六百二十章 主動找茬第六十五章 殺賊殺王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中博弈第六百六十三章 黎陽之戰第四百一十八章 前來投奔第六十章 接頭爲實第四百零六章 抵達鄴城第八十一章 把酒言歡第九十二章 爭風吃醋第五百八十八章 緊急軍情第五百八十三章 迅速平亂第三百六十五章 昭然若揭第三百八十九章 忍辱負重第三十四章 擒賊擒王第一百二十六章 流民生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巧佔朝陽第七百三十二章 環環相扣第一百六十七章 偷襲佯攻第二百六十五章 蔡陽會盟第三百零二章 應對之策第二百四十六章 姐妹鬩牆第一百七十章 挽回危局第七百八十九章 騎虎難下第八十八章 陰府赴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據城死守第七百八十五章 君臣議事第五百一十二章 計謀得逞第三十六章 兄弟重逢第六百六十三章 黎陽之戰第五十三章 通風報信第一百三十二章 上門接人第七百五十章 貪圖官爵第八百一十七章 精簡機構第一百二十九章 足底纖細第三百八十二章 有頭無腦第二百五十四章 被迫結盟第四百三十二章 禍亂本源第十二章 李氏爲輔第四百四十六章 毛遂自薦第二百七十三章 賢將王常第五百五十九章 路上巧遇第二百五十二章 香消玉損第八百九十九章 變數到來第三百四十九章 地獄難度第二百零二章 走投無路第四百零四章 如影隨形第三百二十一章 城中生變第四百四十四章 突生變故第四百三十四章 雙戟合璧第三百五十五章 決戰開始第五百七十章 天子之責第三百六十六章 前來赴宴第一百零八章 救兵趕到第五百三十三章 封賞羣臣第一百七十三章 臨時徵召第三百九十九章 前途未卜第四百八十四章 滅賊方針第五百八十四章 豁出老臉第四百四十七章 定下親事第七百四十六章 夜間行動第二十九章 慘遭埋伏第四百四十九章 身份轉變
第三百九十五章 出謀劃策第四百五十六章 決戰開始第四百零八章 河北之變第四百七十五章 未雨綢繆第十一章 麻煩上門第三百三十五章 萬人莫敵第一百三十九章 家族衰亡第二百六十四章 劉氏宗親第四百八十四章 滅賊方針第一百七十章 挽回危局第八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一百七十二章 據城死守第二百零二章 走投無路第四百五十一章 初次相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偷襲立威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順藤摸瓜第二百八十二章 來接佳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陰險小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罪證確鑿第一百零一章 意外被劫第一百二十九章 足底纖細第六百九十九章 全軍投降第七百一十七章 負荊請罪第八百九十七章 兩軍陣前第五十九章 求戰爲虛第六百五十九章 識破詭計第七百一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六百三十二章 舉手之勞第三百五十二章 希望之光第三百七十三章 誅殺之心第八百六十章 輿論戰爭第三百六十二章 禍起蕭牆第四百二十九章 上門挑釁第三百六十五章 昭然若揭第一百零九章 成功脫困第一百六十七章 偷襲佯攻第六百七十四章 再戰南陽第六十三章 厚此薄彼第六百二十章 主動找茬第六十五章 殺賊殺王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中博弈第六百六十三章 黎陽之戰第四百一十八章 前來投奔第六十章 接頭爲實第四百零六章 抵達鄴城第八十一章 把酒言歡第九十二章 爭風吃醋第五百八十八章 緊急軍情第五百八十三章 迅速平亂第三百六十五章 昭然若揭第三百八十九章 忍辱負重第三十四章 擒賊擒王第一百二十六章 流民生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巧佔朝陽第七百三十二章 環環相扣第一百六十七章 偷襲佯攻第二百六十五章 蔡陽會盟第三百零二章 應對之策第二百四十六章 姐妹鬩牆第一百七十章 挽回危局第七百八十九章 騎虎難下第八十八章 陰府赴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據城死守第七百八十五章 君臣議事第五百一十二章 計謀得逞第三十六章 兄弟重逢第六百六十三章 黎陽之戰第五十三章 通風報信第一百三十二章 上門接人第七百五十章 貪圖官爵第八百一十七章 精簡機構第一百二十九章 足底纖細第三百八十二章 有頭無腦第二百五十四章 被迫結盟第四百三十二章 禍亂本源第十二章 李氏爲輔第四百四十六章 毛遂自薦第二百七十三章 賢將王常第五百五十九章 路上巧遇第二百五十二章 香消玉損第八百九十九章 變數到來第三百四十九章 地獄難度第二百零二章 走投無路第四百零四章 如影隨形第三百二十一章 城中生變第四百四十四章 突生變故第四百三十四章 雙戟合璧第三百五十五章 決戰開始第五百七十章 天子之責第三百六十六章 前來赴宴第一百零八章 救兵趕到第五百三十三章 封賞羣臣第一百七十三章 臨時徵召第三百九十九章 前途未卜第四百八十四章 滅賊方針第五百八十四章 豁出老臉第四百四十七章 定下親事第七百四十六章 夜間行動第二十九章 慘遭埋伏第四百四十九章 身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