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荊州治效

劉協看着人口統計數表,經過近三年的整頓調整和長期北納流民,現在荊州八郡人口總計七百八十萬,其中南陽郡有人口一百八十萬,新野郡有人口八十萬,江陵郡(南郡,含襄陽城,其中襄陽城就有民八十萬)人口一百六十五萬,江夏郡人口六十萬,零陵郡人口一百二十萬,桂陽郡人口三十萬,武陵郡人口四十萬,長沙郡人口一百一十五萬。

查了下自己封王前的人口統計,荊州比三年前增加了二百六十多萬,甚至超過了恆帝時荊州人口一百七十多萬。各州人口都在急速下降的今天,唯獨荊州人口成倍增長,大概最主要就是司、兗、豫三州人口大量流向穩定的荊州,而相對這三州人口都幾乎下降了三分之一。

楊彪主要負責流民安置,經他記錄,三年內南下荊州的流民已經有了近三百萬,最多的一次是去年冬天因爲諸侯攻洛陽,從司隸猛然流進的四十萬流民,還好荊州多年安置流民有了很充足的經驗,否則必出大亂。

盧植道:“由於大量安置流民,以流民興修水利城防,現在的江夏、武陵、江陵、桂陽、長沙都有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安置新的流民,尤其江夏、武陵水利灌溉修理到位,加上水車、翻車等木械的推廣,兩地可以安置百萬流民。而其中南陽郡的發展到了瓶頸處,不宜安置更多人口。”

劉協想了想說:“現在空閒荒廢土地最多的郡是哪幾個?”

盧植道:“武陵最多,十之七八爲空地,零陵和江夏次之,十之五六爲空地;桂陽空地雖多,不過多山多水,山越人能在山嶺丘陵之地種糧,我們漢人卻很難,所以不宜移民。殿下宜以長沙爲荊南建設之核心,武陵、零陵前擋武陵蠻叛亂。”

孫堅又站起身道:“殿下,我只須五千人馬,可掃平南方山越、武陵蠻之亂。”

劉協見他兩次請戰,實在是因爲剛投效自己旗下,自己帳下名帥猛將太多,他怕現在不立戰功,日後難有獨擋一面的機會,遂輕輕一笑,道:“孫將軍勿急,我另有安排。”

孫堅無奈,只好坐在一邊聽劉協與盧植等公繼續討論局勢。

皇甫嵩道:“既然殿下認爲洛陽無民不可取,臣便讓趙雲、張遼徐徐退回荊州。”

劉協道:“非不可取,乃取不得!其他諸侯取洛陽,董卓、劉備回攻,尚可取兵擋之,我則不行,若他二人以少帝之名壓制於我,我仍不得不退啊!”

皇甫嵩等人皆點頭稱是,盧植又說:“昔日殿下封楚王,代聖上治理交益兩地,如今魏延的雄威西軍已有五萬餘人,訓練有素,可算荊州精兵,可令其移駐白帝城,再令甘寧率雲海營進江陵,隨時可揮師沿江而上,丁原五萬幷州騎兵可分兩萬南下相助,”

劉協道:“這些事情我倒無需多問,眼下我還年幼,凡事只想個綱要,具體還望各位輔佐大臣盡心盡力。”

其實他在益、交兩州上確實不想太花力氣,盧植和皇甫嵩都是當世名將,又精通內政,心中清楚什麼時候打,怎麼打,他所想的就是在關鍵的時候推動一下,讓荊州迅速變強。

劉協又看了看地圖,說道:“揚州是個好地方啊,不知道哪個將軍願意爲我取之!”

孫堅心中一喜,急忙站起來,說:“我願爲殿下取之!”

劉協呵呵一笑,道:“我知道孫將軍性格剛烈,送一名可帶兵十萬的軍師替孫將軍出謀劃策如何?”

孫堅大喜,問:“不知道是哪位軍師?”

劉協手指徐庶道:“我學兄徐元直先生素有謀略,穩重機敏,可治軍,可治民,是當世大人,不知道孫將軍可原與他爲我共取揚州之地?”

盧植急忙道:“殿下不可,現荊州雖廣有錢糧,但大半用於支持流民,如果今年大亂則流民更多,不知道要多少糧食才能安置完。楚軍去年開始擴充人馬,從最初十五萬提升到二十五萬;楚王禁衛軍目前年有七營,計四萬餘人,這三十萬軍馬屬於只訓練不種糧的軍士,日消耗巨大,其中更有騎兵五萬餘,這耗起糧食來抵的上十萬軍士,所以暫時不宜東進揚州。”

孫堅大急,道:“殿下,臣只需要五千兵馬,定可爲殿下掃平揚州。”

盧植長吁口氣,五千兵馬還是能夠支付的起,以孫堅和徐庶之能,五千兵馬雖然不能全攻下揚州,但南昌等地還是可以取回來。

徐庶問道:“孫將軍雖勇,五千兵馬佔揚州恐怕還是不可能,殿下可以從忠義鎮南軍中調出一萬五千兵馬,孫將軍在蘇杭、南昌多有豪門支持,糧草無需殿下擔心。”

劉協點頭,道:“既然如此,孫將軍和徐軍師所率之軍封番號爲威儀定東軍,與勇武鎮北軍、忠義鎮南軍、虯威鎮東軍、雄威鎮西軍、仁德鎮中軍同列楚軍,就是楚軍第六軍了,不過我希望定東軍應以步兵爲主,日後駐地就在揚州。”

“今年是三年中治的第二年,治略還是第一等大事,但諸侯戰爭從虎牢關之幕正式拉開,爲了儘早平定天下,令楚軍六軍開始準備戰事吧。文聘將軍的鎮東軍訓練久已,若是能攻下長江整條線,虯威鎮東軍可以協助定東軍南下,兩路夾擊。”

“關於楚軍擴編的問題,我的意見是鎮番號五軍統領人數上限爲五萬人馬,定番號暫時只設定東軍,以後隨着戰事需要可以增設定西、定南、定北三軍,上限也是五萬人馬,多千卒就要治罪,多萬卒則可就地解職,多兩萬卒則視同造反。”

衆人倒吸一口氣涼氣,仔細想想也對,現在的董卓之亂和諸侯之亂不就是因爲軍權過大的原因嗎?

第15章 巨靈神第5章 賈詡絕計第11章 迎娶月英第14章 北非之旅第1章 青州寇帥第36章 羅馬之鷹第2章 臧洪南投第23章 守望之冬第7章 四大神匠第19章 新銀稅制第21章 文化運動第1章 楚王選妃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15章 復仇之刃第5章 最佳棋子孔子和老子之辨第14章 新楚內治(二)第34章 京都之爭第13章 鐵血控鉉第8章 天地之學第34章 京都之爭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2章 草廬夜談第7章 四大神匠第25章 繁華與危機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13章 晚宴第7章 集商社第22章 遼州統一第32章 千古遺憾第27章 由分至和第17章 淳樸之民第2章 治略九卿第3章 孔明現身第7章 十二神兵第1章 青州寇帥第23章 守望之冬第28章 西涼戰神亞洲河流特徵第3章 天地之災第2章 命運之旅第12章 卸任第24章 亂血之東第27章 由分至和第29章 羅馬使團第6章 計緩劉備第5章 最佳棋子第25章 烏孫突襲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1章 青州風波第2章 盧荀授課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27章 由分至和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39章 軍備貿易第4章 定南策第3章 內政風暴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1章 紛亂之秋第18章 新女性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4章 南北賦稅第23章 科技時代第24章 亂血之東第5章 袁紹速敗第9章 遼州風雲第22章 天道難違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16章 銀元稅制第9章 欲謀青州第19章 交州安定第12章 涼州閻行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7章 水鏡學府孔子和老子之辨第15章 最終聖裁第17章 首帥之責第7章 沮授之約第7章 沮授之約第4章 賈詡之志第26章 中亞強敵第3章 江東安定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30章 大漢新語第3章 內政風暴第31章 耶路撒冷第18章 騎兵之魂第11章 海洋通道第2章 大國民第7章 水鏡學府第38章 十二神使第14章 火燒五丈原第35章 亞漢王第25章 烏孫突襲第15章 復仇之刃第2章 大國民第13章 帝國風範第1章 襄陽治略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1章 紛亂之秋
第15章 巨靈神第5章 賈詡絕計第11章 迎娶月英第14章 北非之旅第1章 青州寇帥第36章 羅馬之鷹第2章 臧洪南投第23章 守望之冬第7章 四大神匠第19章 新銀稅制第21章 文化運動第1章 楚王選妃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15章 復仇之刃第5章 最佳棋子孔子和老子之辨第14章 新楚內治(二)第34章 京都之爭第13章 鐵血控鉉第8章 天地之學第34章 京都之爭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2章 草廬夜談第7章 四大神匠第25章 繁華與危機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13章 晚宴第7章 集商社第22章 遼州統一第32章 千古遺憾第27章 由分至和第17章 淳樸之民第2章 治略九卿第3章 孔明現身第7章 十二神兵第1章 青州寇帥第23章 守望之冬第28章 西涼戰神亞洲河流特徵第3章 天地之災第2章 命運之旅第12章 卸任第24章 亂血之東第27章 由分至和第29章 羅馬使團第6章 計緩劉備第5章 最佳棋子第25章 烏孫突襲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1章 青州風波第2章 盧荀授課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27章 由分至和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39章 軍備貿易第4章 定南策第3章 內政風暴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1章 紛亂之秋第18章 新女性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4章 南北賦稅第23章 科技時代第24章 亂血之東第5章 袁紹速敗第9章 遼州風雲第22章 天道難違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16章 銀元稅制第9章 欲謀青州第19章 交州安定第12章 涼州閻行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7章 水鏡學府孔子和老子之辨第15章 最終聖裁第17章 首帥之責第7章 沮授之約第7章 沮授之約第4章 賈詡之志第26章 中亞強敵第3章 江東安定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30章 大漢新語第3章 內政風暴第31章 耶路撒冷第18章 騎兵之魂第11章 海洋通道第2章 大國民第7章 水鏡學府第38章 十二神使第14章 火燒五丈原第35章 亞漢王第25章 烏孫突襲第15章 復仇之刃第2章 大國民第13章 帝國風範第1章 襄陽治略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1章 紛亂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