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涼州閻行

隔了片刻,閻行走上城牆,道:“兩軍交戰,不宜相見,有通敵之嫌!”

荀攸笑道:“將軍此言差矣,我乃大漢子民,將軍亦是大漢子民,何來敵我之說。我聞將軍愛民,民不分漢、羌,亦不分荊、涼,我王劉協欲以隴西爲據點,每年向涼州運送糧食以安定涼州,讓百姓豐衣足食,若將軍不降,我等爲了涼州百姓必然要攻此城,到時雙方傷死的據都是百姓,將軍如此難道可以算愛民嗎?”

閻行聽說這個人楚王身邊重臣,楚王名聲他也聽說了,確實頗具仁義,未受封前幾次讓京城開倉送糧到涼州,如今坐鎮荊州、漢中兩大糧地,若要送糧到涼州也是可能的事情,雖然知道楚王要隴西肯定有更多打算,但也顧不了那麼多,對涼州百姓來說,糧食就是天,管你誰當皇帝,給老子糧食,老子就認你是皇帝;不給的話,老子就打進京城搶糧食。

當即令人打開城門,大大咧咧的坐在郡府中接見荀攸和程銀。

荀攸上前通報姓名官職,閻行嘿嘿笑道:“官不小哈,這樣吧,多的廢話我懶得說,楚王一年給我們多少糧食,給的夠了,我帶着兄弟們給他打天下。造反不造反的,我們玩得多了,說白了,我們涼州人要糧食,咱們要活下去。”

程銀躲在荀攸身後向閻行豎起大拇指,意思是兄弟你夠強悍。

荀攸笑道:“我荊州之糧可供半壁江山百姓,如何撐不起涼州。據我所知,涼州在靈帝時有百姓五十萬不到,這些年被董卓徵調了近十餘萬,韓遂手中六萬已經悉數降服楚王,馬騰手中五萬也盡投效楚王,閻將軍這裡我粗略一算有一萬軍士,且多是老弱之人,算下來涼州目前只有二十八萬百姓,若是將軍投效,將這裡老弱之兵釋放歸家,我王每年可以運送三十萬人口糧到隴西、天水,天水和隴西有民十五萬,我們當地相送,再按人口運糧食到其他各郡。”

閻行笑道:“我聽說楚王帳下有六軍,各軍五萬人馬,其中很多都是騎兵,還有自己的禁衛軍,這些人聽說是隻訓練不種地的,那一年要多少糧食啊。最有意思的是楚王每年接納流民過百萬,我也知道楚王仁德,甚至派人送糧接濟豫州,這要多少糧食啊,再加上西涼,不知道楚王的荊州之地能否供應得上呢?就算供應得上吧,把糧食都分出去,一旦有諸侯想來奪荊州這個大糧倉,攤上這種戰亂,那荊州有糧食供應軍隊繼續征戰?”

荀攸見他彷彿還有話沒有說出來,笑道:“那將軍覺得該如何是好呢?”

閻行道:“其實簡單,只要楚王以後年年保證我們西涼人不受餓,我們出兵打益州給楚王。”

荀攸大笑:“若是將軍能打下來,何必乾等楚王的荊州之糧。”

閻行很不爽的看荀攸一眼,道:“哪裡真能我們打,我們從隴西打下去,從沓中、墳山、綿陽、綿竹這個四個大關隘打完,涼州人就死的差不多了,畢竟我們只能涼州人以騎兵爲主,攻城奪隘還是要步軍。我們也就嚇唬嚇唬劉焉,他這個人不善治軍,帳下雖有蜀軍的幾個大將,可惜還是沒有多少兵馬,整個蜀地加起來不過十萬兵馬,將軍可以派水路兩軍直搗成都。”

荀攸忍不住擊掌,笑道:“將軍與我所見一樣,不過有點將軍忘了,我們漢中也是產糧地,即使不奪益州也可以供應涼州。”

閻行搖頭,道:“那就不好了,一,劉焉無能,蜀地遲早被人奪,楚王不拿下來日後必是威脅。二是楚王如果連這種無能之輩都對付不了,拿什麼和中原那種虎狼之輩拼,別的不說,就說前幾天殺掉董卓的劉備,忍了那麼長時間,可以說是忍辱負重啊,沒有哪個諸侯不罵他的,倒行逆施嘛,可結果諸侯們打的兵損糧缺,他不費一兵一卒殺了董卓,執掌朝政,佔了雍州大半產糧地,還賺了董卓十五萬大軍,到現在爲止,一粒糧食都不是他自己掏的。我看這個人就夠狠的,楚王要對付這種人那可麻煩了。再說北方的袁紹和曹操,哪個是好惹的,中間還夾了個袁術,如果楚王真的搞不定劉焉,那楚王也不可能給涼州帶來長久的穩定。”

荀攸終於知道韓遂爲什麼一定要招他爲女婿了,這個人的能耐遠超過了韓遂和馬騰,急忙道:“那以將軍之見楚王應該怎麼做才能保涼州長遠的穩定呢?”

閻行看了看荀攸,道:“大人能在楚王帳下擔任幕僚,且執掌大權,應該知道該怎麼辦吧!”

荀攸大笑,知道今日不鎮他一下,難以爲楚王效力。開玩笑,我荀攸不發飆,你當我是病貓。

荀攸走了幾步,道:“我王早有定論,自古以來,南北相爭的結果大多是北方多勝利,原因不在地勢,在於糧食和人口,也就是國力。如今南方穩定,北方大亂,南方只要乘機吸納流民南下進荊、益和長江南岸的豫章、吳郡等地,既可穩定錢糧產糧,又可保證百姓安居。選涼州戰馬、荊州兵甲、東吳船隻,以荊州南陽郡、豫州汝南郡、淮南壽春三地根基,以騎兵和水軍、步軍規模性的配合作戰,與北方相抗衡,再逐步向前推進,以長江產糧地爲根基和黃河產糧地進行對抗。長期大戰時大量百姓南逃,此後即使統一兵力也必定大幅下降,且黃河多氾濫,長江穩定,待北方不穩之時,一舉自漢中、南陽、汝南三地出兵,就可以奪下黃河產糧地,加以治理,以黃河爲據,待黃河之地穩定後,再一鼓作氣,自洛陽出兵攻幷州,陳留出兵攻冀州,則天下大定。”

第15章 南陽潰敗第9章 永定西涼第17章 長安圍困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8章 天地之學第13章 晚宴第11章 會見閻行第9章 廉政之刃第13章 晚宴第3章 江東安定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章 親征益州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6章 襄陽盛會第10章 巧得涼州第25章 大海軍策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8章 諸侯清君側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6章 中亞強敵第17章 淳樸之民第11章 會見閻行第33章 大國雄風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10章 經濟帝國第3章 幷州丁原大漢帝國遼州簡介第35章 青年移民第16章 赤裸交易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19章 交州安定第8章 晉陽密會第20章 東非之旅第7章 滿寵訪楚第11章 會見閻行第17章 完美帝國第6章 神匠馬鈞第7章 劉備軍機第35章 炎黃廣場第4章 海洋帝國第32章 德黑蘭會議第12章 小喬初嫁第23章 守望之冬第8章 噩夢弩第34章 京都之爭第17章 首帥之責第5章 最佳棋子第2章 天下國商(二)第1章 青州風波第29章 羅馬使團第22章 天道難違第19章 洛陽角鬥第13章 大漠風塵第6章 麻鋼神兵第10章 長子風範第7章 集商社第16章 西非之旅第9章 急火攻心第13章 晚宴第13章 郭嘉救急第5章 賈詡絕計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7章 襄陽雄辯第7章 滿寵訪楚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第29章 羅馬使團第2章 盧荀授課第27章 由分至和第1章 紛亂之秋第3章 東瀛之葬第5章 皇甫嵩第10章 黃河水患第9章 陳登父子第13章 鐵血控鉉第6章 解鈴人第4章 皇兄皇弟第26章 吞噬主義亞洲農業類型第9章 賈詡孫堅第9章 全線侵擾第16章 赤裸交易第38章 十二神使第7章 襄陽雄辯第11章 封藩楚王第1章 青州寇帥第21章 烈焰之心第30章 大漢新語第33章 內陸統一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2章 西域錦州第5章 翼衛精兵第7章 四大神匠第13章 隴西安定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24章 帝王之家第18章 曹操接旨第17章 淳樸之民第2章 草廬夜談第25章 繁華與危機
第15章 南陽潰敗第9章 永定西涼第17章 長安圍困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8章 天地之學第13章 晚宴第11章 會見閻行第9章 廉政之刃第13章 晚宴第3章 江東安定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章 親征益州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6章 襄陽盛會第10章 巧得涼州第25章 大海軍策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8章 諸侯清君側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6章 中亞強敵第17章 淳樸之民第11章 會見閻行第33章 大國雄風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10章 經濟帝國第3章 幷州丁原大漢帝國遼州簡介第35章 青年移民第16章 赤裸交易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19章 交州安定第8章 晉陽密會第20章 東非之旅第7章 滿寵訪楚第11章 會見閻行第17章 完美帝國第6章 神匠馬鈞第7章 劉備軍機第35章 炎黃廣場第4章 海洋帝國第32章 德黑蘭會議第12章 小喬初嫁第23章 守望之冬第8章 噩夢弩第34章 京都之爭第17章 首帥之責第5章 最佳棋子第2章 天下國商(二)第1章 青州風波第29章 羅馬使團第22章 天道難違第19章 洛陽角鬥第13章 大漠風塵第6章 麻鋼神兵第10章 長子風範第7章 集商社第16章 西非之旅第9章 急火攻心第13章 晚宴第13章 郭嘉救急第5章 賈詡絕計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7章 襄陽雄辯第7章 滿寵訪楚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第29章 羅馬使團第2章 盧荀授課第27章 由分至和第1章 紛亂之秋第3章 東瀛之葬第5章 皇甫嵩第10章 黃河水患第9章 陳登父子第13章 鐵血控鉉第6章 解鈴人第4章 皇兄皇弟第26章 吞噬主義亞洲農業類型第9章 賈詡孫堅第9章 全線侵擾第16章 赤裸交易第38章 十二神使第7章 襄陽雄辯第11章 封藩楚王第1章 青州寇帥第21章 烈焰之心第30章 大漢新語第33章 內陸統一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2章 西域錦州第5章 翼衛精兵第7章 四大神匠第13章 隴西安定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24章 帝王之家第18章 曹操接旨第17章 淳樸之民第2章 草廬夜談第25章 繁華與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