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

由兩門200毫米自行火炮組成的炮兵部隊在軍隊的護送下,離開遼陽戰場,向首山陣地的方向前進。

其實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一輛載重卡車或重型吊車基礎上,安排一門200毫米火炮這麼簡單,而是一個龐大的隊伍,僅是負責操作火炮以維護的人員就達到160餘人,而在炮車上有位置的,只有10餘個人,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最多可以搭乘60餘人,這也是操作火炮的最低人員數量,但佈置火炮所需要的時間是滿員的2倍以上。

而除了炮車以後,炮兵部隊還需要負責炮彈供應的人員車輛,200毫米火炮配備的炮彈重量爲145公斤,每輛炮車上當然可以攜帶一部份,作爲最基本的炮彈,共計有18發炮彈,但這個數量顯然是不夠一場戰鬥的需要,因此還給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配備一輛卡車,可以裝載24發炮彈,另外還有6輛雙挽馬車,每輛馬車可裝載4發炮彈,這樣每門200毫米自行火炮實際備彈量是42發,另外還有兩輛運載其他後勤物資的馬車,因此一個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共計配備了8輛馬車。

一般情況下,三輛汽車是和馬車及護衛的軍隊都是同時行動,200毫米自行火炮是不允許離開護衛的軍隊單行獨行動的,但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並且可以保證絕對安全的情況下,自行火炮,炮彈卡車和騎兵可以先行一步,率先趕到火炮陣地,馬車及其他人員可以隨後慢行。

而負責運送炮彈及其他物資的後勤人員共計有80餘人,因此這個由兩門200毫米自行火炮組成的隊伍總計約600人,差不多達到了一個營的規模。

由於戰場上的道路條件很差,因此隊伍中的三輛機動車只能以10公里左右的時速行進,不過這個速度也需要人加快行走才能趕上,以這個時代的行軍速度來說,到也不算慢了。

在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行進時,騎兵排分成3隊,在隊伍的前左右各前出2000-3000米的距離巡視,負責護送它們的一個營則分別列在車隊的左右後方約500米的地方,而護衛的一個連則在車隊的前部,一但有危險,要確保車隊離危險地點至少500米的距離。

另外一個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還配兩架小型無人機,在部隊5000米以外的範圍警戒偵察。當然這種無人機不是那種軍艦上搭載的大型無人機,而是較爲簡單的小型4旋翼無人機,也就是所謂的“飛行照相機”,這種無人機的飛行高度低,半徑小,精度差,而且成本低,雖然在穿越時帶了不少,但做不了詳細的軍事偵察,只能做近距離的警戒偵察,因此一直都放在倉庫裡沒有多大作用,一直到成立了裝甲列車和自行火炮部隊,才得以有了用武之地。可以說經過這樣層層保護下,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的安全是絕對有保障的。

其實運載自行火炮的卡車是經過改裝的,架駛室和車頭髮動機都覆蓋了一層35毫米鋼板,車頂也加了一層20毫米鋼板,就連車前的擋風玻璃也安裝了翻蓋式的20毫米鋼板,可以防禦任何口徑的步槍,機車子彈,但防不住火炮,當然自行火炮是以射程取勝,基本不會出現在敵軍的火炮範圍內的。

從遼陽到首山的距離大約爲18公里,但自行火炮部隊對道路的要求較高,因此有些可以走近路的地方都不能繞行,又多了大約3公里多的路程。而走到一個叫望寶臺的地方時,無人機發現了一支日軍部隊,隨後騎兵也發現了,經過無人機的偵察確定,這支日軍的人數在2000人左右。

負責指揮這支自行火炮部隊的穿越戰士是黃泰鬆、盧凌、楊非三人,其中黃泰鬆是隊長兼炮兵指揮員、盧凌是司機,楊非是無人機操作員。

雖然現在雙方的控制的範圍還並沒有完全確定下來,但自行火炮有射程上的優勢,因此活動的範圍基本還在人民軍控制的範圍邊緣,遇到小股的日軍到不意外,但遇到2000多規模的日軍部隊還是大出乎意料的。

於是黃泰鬆也立刻下令,命令護衛的部隊立刻就地組織陣地防守,同時又和第3軍聯絡,請第3軍派部隊來增援。而第3軍也很快回復,要求自行火炮部隊就地堅守1個小時,支援的部隊就會趕到了。

原來這支日軍是遼陽城派出來,在人民軍的幾個戰場陣地的間隙內活動的一個聯隊,當然由於在戰鬥中受到損失,下屬的三個大隊己合併成兩個,因此人數只有2000多人,這隊伍的目標是尋找人民軍的薄弱環節或有價值的目標,如後勤部隊,物資基地、野戰醫院甚至是指揮部進行打擊,干擾牽制人民軍的進攻作戰,或者是尋找扭轉戰局的機會。卻沒有想到遇到了自行火炮部隊。

就在人民軍發現這支日軍不久,日軍也同樣發現了人民軍,雖然日軍沒有無人機這樣的高科技產品,但派出了大量的偵察兵,而且自行火炮部隊的人數衆多,動靜更是不小,兩輛200毫米自行火炮車更是明顯的目標,因此想不被發現都難。而且日軍的偵察兵甚至發現了自行火炮。

雖然日軍是第一次看到自行火炮,但只要看到車上那根粗長的炮管,也就不難判斷這是什麼武器了,而且現在日軍都知道人民軍己裝配了裝甲列車炮,因此也能夠確定,這一定是和裝甲列車炮類似的,將海軍的艦炮搬到陸地上使用的大口徑火炮,而且還是不用鐵軌可以隨意的移動,也可以想像這樣的武器可以給日軍造成多大的威脅。

於是日軍認定這絕對就是自己在尋找的有價值的目標,因此日軍的指揮官也立刻決定,就向這支人民軍發動進攻,一定要摧毀這兩門不需要鐵軌的列車炮。不過這支日軍是輕裝出擊,並沒有帶什麼重武器,只帶了有三門37毫米速射炮,主要的武器還是步槍,機槍。

幸好是人民軍有無人機,因此提前5000米左右發現了日軍,也爲自己贏得了半個小時的準備時間。

負責護送自行火炮部隊的營長叫張方平,他原來是河北保定地區的一個農民,曾經參加過義和團,被八國聯軍擊敗之後,和20餘個團衆在鄉下躲了一些日子,後來人民軍擊敗了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在招兵時加入的人民軍,現在晉升到了營長。

雖然人民軍只成立5年時間,但現在內部也分出等級和資歷來,凡定在穿越集團入駐山東之前參軍,並參加過與八國聯軍作戰的,在人民軍裡就可以算是前輩了。而且這一批士兵基本都有實戰的經驗,只要是資質不是太差,到現在基本都晉升到了營級軍官,既使當不了營長,也可以任副職,或是在後勤、輔助部門裡任職,而有些文化底子的士兵,經過教育學習之後出任營教導員,走政工的道路,或者是技術兵種,如炮兵;而少數天資出衆的士兵甚致晉升到了團級,雖然不是出任正職,但也是人民軍重點培養的對像。

其次就是在穿越者在山東立足以後,在山東招兵時參軍的戰士,這批人主要參加過山東的繳匪作戰,有一定的實戰經驗,是人民軍的中堅力量,現在也基本都出任排連級的軍官,但也有一部份人因各種原因,現在還是班長,甚致是普通戰士。

最後一批則是在確定參加了遼東的戰爭以後,擴編時加入人民軍的士兵,人數最多,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士兵,但基本沒有什麼實戰經驗,只有少數訓練突出或是素質出衆的士兵可以出任班長。

不過同樣是營長,但也是有區別的,在主力師、海軍陸戰隊裡任營長的,都是資質、能力較爲出衆的戰士,升到營長的時間要早一些,在同一級軍官裡,資歷也是要高出一籌,而普通師次之,後備師再次,而最次的當然就是後備團。

而張方平的資質中等,因此每次晉級是隨着人民軍的每一次擴編升職,不快也不慢,屬於四平八穩,按步就班,升到營長也差不多有一年時間了,當然這是在人民軍內部相比而言的,而在其他軍隊中,從軍4、5年時間就能升到營長,己是少有的快速了。

張方平的資質雖然一般,但畢竟是八國聯軍幹過幾仗的,作戰經驗要比繳匪戰爭強得多,而且每次晉升,都參加了中下層軍官的培訓班,因此不僅有實際經驗,還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他當然也知道護送這兩門自行火炮的責任重大,因爲這是全軍都要倚仗的重火力支援武器,是絕對不能有差池的。

當然只用堅守1個小時,就會有援軍趕來增援,因此張方平心裡到也不算太慌。於是立刻按照白己學習的知識和平時的訓練,佈置防禦圈。首先命自己營所屬的1連、2連向敵軍方向前出500米,佈置防禦陣地,兩個連相隔約300米的距離;又命3連和自行火炮部隊護衛連分別向左右方向前出300米,佈置兩則的防禦陣地。自己的營部設在正前方陣地後300米,正好位於防禦圈的中心部位,同時也是迫擊炮陣地的位置。

而所有車輛全都位於防禦圈的後方,馬車分成兩列,佈置在三輛機械車的兩側約100米位置,隨行的後勤,火炮操作,維護等人員以這8輛馬車爲依託,佈置內圈防守。而騎兵部隊則在陣地後的密林中隱蔽,伺機而動。無人機則在空中巡視,監控敵軍的動向。

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一四九章 進攻楊村(二)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五五五章 土地改革(十)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二九三章 漁人行動(五)第七十二章 【協議】與【宣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二零六章 艦隊出發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八十七章 戰前準備(四)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五三四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五)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三零三章 反制行動(一)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三八三章 對馬海戰(九)第五三七章 袁世凱復出(上)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六三八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四八五章 登陸作戰(七)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三二四章 李鴻章來訪(一)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三四七章 歐洲危機(四)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二四九章 創業(二)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三九七章 全面開戰(六)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一七三章 德國之行(五)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八十八章 安置營(四)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四七八章 外交爭鬥(七)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四八二章 登陸作戰(四)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一七六章 南洋鉅富(三)第二九二章 情報機構(下)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一二三章 秋收行動(十二)第一二二章 學校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一五三章 徳國之行(十)第三零五章 南線,北線(三)
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一四九章 進攻楊村(二)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五五五章 土地改革(十)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二九三章 漁人行動(五)第七十二章 【協議】與【宣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二零六章 艦隊出發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八十七章 戰前準備(四)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五三四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五)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三零三章 反制行動(一)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三八三章 對馬海戰(九)第五三七章 袁世凱復出(上)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六三八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四八五章 登陸作戰(七)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三二四章 李鴻章來訪(一)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三四七章 歐洲危機(四)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語(上)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二四九章 創業(二)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三九七章 全面開戰(六)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一七三章 德國之行(五)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八十八章 安置營(四)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四七八章 外交爭鬥(七)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四八二章 登陸作戰(四)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一七六章 南洋鉅富(三)第二九二章 情報機構(下)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一二三章 秋收行動(十二)第一二二章 學校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一五三章 徳國之行(十)第三零五章 南線,北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