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

人民軍海軍在11月17日-21日對日本北九州、佐世堡、宮崎、靜岡、橫須賀等沿海城市進行打擊,共計摧毀了4個港口,重創了3個港口,然後返航回青島。

這一次海上的打擊,給日本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人員的損失還是其次,關建是給日本政府、國民在心理上的打擊纔是致命的。因爲這是日本本土在“黑船開國”事件之後,再一次受到來自上海的威脅。而在此之前,儘管俄國的海參崴艦隊給日本的海上運輸線造成很大的威脅,但也並沒有對日本本地造成傷害,而這一次,日本政府和居民也終於意識到,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本土己經不能再置身事外了。

而在完成對日本的海上打擊之後,華東政府也正式回覆美國,表示接受羅斯福總統的新建議,放棄將支付賠款爲談判的前提條件,希望和日俄兩國展開和平談判。

羅斯福總統收到了華東政府的回覆以後,也只好苦笑了一聲,他當然看得出來,華東政府這是在向日本,也是俄國發出示威,雖然華東政府放棄將支付賠款作爲談判的前提條件,但並不表示華東政府就放棄了賠款,而且海上炮擊是發生在華東政府答覆之前,因此華東政府的行爲也是符合國際規則的。當然現在就看日本的態度了。

果然,日本政府得知華東政府在海上炮擊日本本土之後,立刻就表示了接受美國的提議,放棄將支付賠款作爲談判的前提條件,也是異常的憤怒,這不是明擺着向日本示威嗎?先把日本暴打一頓,然後再告訴日本:我們可以談判了,這不是欺負日本嗎?

於是日本政府也立刻發表了政府聲明,首先強烈遣責華東政府炮擊日本本土,造成大量平民誤傷的行爲,這也說明華東政府完全沒有談判的誠意,因此儘管華東政府接受了美國的建議,但日本需要對美國的建議重新考慮。

而英法兩國也對華東政府進行了指責,認爲華東政府有接受美國的建議之前還對日本本土進行打擊,不僅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對未來的談判增加了障礙,破壞了遠東地區恢復和平的進程,對此華東政府應付全部責任,同時也要求華東政府保持克制,不要再有類似行爲。

俄國政府也明顯站在日本的一邊,嚴厲的指責華東政府破壞和平,並指出華東政府的崛起,是一新輪的*,是對歐洲文明的最大威脅,因此號招歐洲各國都要團結起來,支持俄國,共同對付華東政府。不過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對俄國政府的發言作出響應。

相比之下,美國政府的反應就要溫和得多了,一方面美國對華東政府接受美國的調停新建議表示了讚賞,另一方面也委婉的提出,希望各方都要保持克制,爲遠東地區恢復和平多做一些有幫助的事情。

而華東政府一向在嘴裡都是不會認慫的,因此也連續發表政府聲明,迴應日英法等國對華東政府的指責。表示華東政府的行爲是完全符合戰爭的規則,日俄兩國在中國的領土上大打出手,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華東政府憑什麼就不能攻擊日本的領土,並譏諷日本如果承受不了領土遭到打擊,那最好就不要發動戰爭,如果發動戰爭,就要做好自己捱打的準備,日本並不是神佑之國,只能去打別國,而別國不會攻擊日本。

而對英法,華東政府也毫不客氣,指責兩國是在拉偏架,不是在爲遠東地區恢復努力,而是在幫助自己的盟友,如果沒有英法兩國在日俄的背後支持,戰爭根本就不會爆發。

對日本政府表示要重新考慮美國的和平提議,華東政府更是不留情面,表示日本不過在故做姿態而已,最終還是會接愛美國的提議,根本騙不了誰,量日本也有底氣拒絕談判。同時還宣佈,鑑於日本要要重新考慮美國的和平提議,因此華東政府視爲日本還沒有接受美國的和平提議,將隨時再對日本的本土發動打擊。

羅斯福總統當然知道,從表面上看,三方是在進行沒有意的鬥嘴,實際都是在給對方施加壓力,併力爭在氣勢上壓倒對方,爲談判爭取主要權。日本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形像,造成一種悲壯的感覺,以博得其他國家的同情;俄國則是拉虎皮張大旗,企圖讓其他歐洲國家爲自己背書;而華東政府則是一付有種你們就別和我談判,咱們再打一仗的架勢。

但相比較來說,日本、俄國其實都是在虛張聲一片,誰都知道在遠東的這場戰爭中,日本可不是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而更是沒有那個歐洲國家會爲俄國背書。只有華東政府是真的有底氣,因爲現在日本、俄國在戰場上都撐不下去了,他們要比華東政府更需要和平。

羅斯福也怕三方這樣越說越僵,最終都下不來臺,導致談判無法舉行,因此也趕忙出面打圓場。首先向華東政府表示,希望華東政府保持克制,不要攻擊日本本地,而華東政府回覆是如果日本不希望本土再遭到打擊,就應該立刻接受美國的建議,舉行談判,而不是重新考慮,因此美國現在應該是去做日本的工作,而不要在華東政府這裡浪廢時間。

在華東政府這裡碰了個軟釘子,羅斯福總統也只好苦笑了一聲,這個調停人還真不好當,而且華東政府也真不好糊弄。原來美國首先做華東政府的工作,確實是耍了一點小心機,如果最後各方都答應舉行談判,那麼會給人以是華東政府首先妥協,而日本、俄國是見華東政府妥協之後才答應的,這樣在無形中會讓日本、俄國產生一定的心理優勢。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比誰先眨眼的遊戲,不過華東政府顯然是看破了這個小把戲,因此將球踢到日本腳下,讓日本先選。

羅斯福總統也不敢過份的逼華東政府,畢竟美國要保持調停人的中立性,儘管美國遍向日本、俄國,但也不能做得太明顯了。另外羅斯福也擔心,如果把華東政府逼急了,他們拒絕談判,豈不是弄巧成拙了,畢竟華東政府是有拒絕談判的資本和底氣的。

於是羅斯福總統又和日本政府聯繫,勸告日本不要意氣用事,還是儘早接受談判的建議,否則後果是對日本不利的。

而日本政府還覺得咽不下這口氣,因此提出讓華東政府先決定,以爲讓華東政府接受談判,日本再跟進。但羅斯福總統十分嚴肅的警告日本,如果讓華東政府先做決定,美國不能保證華東政府選擇談判,也許華東政府會選擇繼續戰爭,然後繼續對日本本土發動進攻。

日本政府這下也有些傻了,因爲日本確實沒有戰爭的本錢,而這時英國也向日本建議,儘快承諾談判纔是最符合日本利益的選擇,因此日本政府終於再次發表聲明,表示日本政府雖然對華東政府的行爲不滿,但爲了遠東地區的和平,日本願意接受美國的建議,參與和平談判。

不過華東政府也沒有放過日本,表示早就知道是這個結果,又譏諷日本政府裝樣子又裝不下去,當然最終還是表示華東政府也願意談判,並且在談判期間,停止戰爭行爲。日本雖然臉上也些掛不住,但也知道現在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因此也沒有再鬧出什麼事來。

而俄國本來早就已經同意談判,也沒有鬧什麼妖娥子,當然不用美國再做工作了,因此現在三方也終於都同意了進行談判。

確認了這一點之後,羅斯福總統也擦了一把汗,這調停人做得真是艱難,羅斯福也被弄得有些心力疲憊。不過三方最終還是都答應談判,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結果,也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工作了。羅斯福總統首先決定,將三方談判的地方設在新罕布什爾州的港口城市樸次茅斯,這裡距離美國首都華盛頓約200公里,在美國發達鐵路交通來說,只用半天的時間就可以到達,如果時間抓得緊,一天就可以走一個來回,這樣羅斯福總統也可以隨時關注談判的進程,在必要的情況下,如談判進入了僵局時,羅斯福總統可以邀請談判人員去華盛頓,或親自來樸次茅斯進行調解周旋。

地點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談判的時間,畢竟華東政府、俄國、日本離美國都不近,路程至少也需要20天左右,而且各方還要有準備談判的時間,因此最少也要有1個月的時間,而這時己是11月底了,於是羅斯福總統將談判的時間定在1906年的1月1日,這樣三方都將有30天以上的時間來安排各自的工作和行程。

三方對美國這樣的安排也都沒有異議,均回覆尊守美國方面的安排,然後各自都開始進行各自的談判準備工作。三方的鬥爭也終於由戰場轉移到了談判桌上。

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二四六章 天誅(三)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四七六章 外交爭鬥(五)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二零四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十)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三六八章 軍隊整編(上)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五七一章 預備會議(六)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五五五章 土地改革(十)第一六九章 備戰計劃第一四一章 訪問(一)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五六八章 進駐縣城(一)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三十八章 造艦計劃(二)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四四六章 遼陽之戰(八)第二四四章 天誅(一)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五十六章 殲滅(一)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一四六章 北倉之戰(五)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十章 接管濟南(三)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二二一章 談判(三)第一七六章 南洋鉅富(三)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四八零章 登陸作戰(二)第七一六章 上海談判(三)第三四三章 李鴻章之死(四)第四零四章 旅順攻略(一)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二零四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十)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二三七章 遇襲(上)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五六零章 美國(三)第二零一章 蒙古攻略(四)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
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二四六章 天誅(三)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四七六章 外交爭鬥(五)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六五三章 撤僑(五)第二零四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十)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三六八章 軍隊整編(上)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五七一章 預備會議(六)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五五五章 土地改革(十)第一六九章 備戰計劃第一四一章 訪問(一)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五六八章 進駐縣城(一)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三十八章 造艦計劃(二)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四四六章 遼陽之戰(八)第二四四章 天誅(一)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五十六章 殲滅(一)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一四六章 北倉之戰(五)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十章 接管濟南(三)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二二一章 談判(三)第一七六章 南洋鉅富(三)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四八零章 登陸作戰(二)第七一六章 上海談判(三)第三四三章 李鴻章之死(四)第四零四章 旅順攻略(一)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二零四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十)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二三七章 遇襲(上)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五六零章 美國(三)第二零一章 蒙古攻略(四)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