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

由於現在歐洲的局勢緊張之極,戰爭隨時可能爆發,德國總參謀部也不可能慢慢的研究塹壕防守的戰術細節,即然華東**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而且也經歷了實戰的檢驗,自然是從華東**直接近進相關的技術更好一些,當然經濟問題可就不是總參謀部考慮的問題了。

而陸軍的火力問題,也是甚得德國總參謀部之心,作爲大陸軍主義的代表,德國總參謀部是相當重視陸軍的火力,不然也不會早早就從華東**引入迫擊炮技術,可以說裝甲列車技術幾乎是爲德國陸軍專門量身定製的一樣,因爲徳國的鐵路交通極爲發達。其實就算沒有華東**的介入,再過幾年德國也會自行研製業裝甲列車和大口徑列炮技術,在舊時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攻克列日要塞的大貝爾塔炮,還有炮擊巴黎的威廉大炮(也叫巴黎大炮)都是這些技術的產物。

不過現在這個時候,這些技術都還沒有開始研製,或者還僅僅只停留在構想、創意階段,而即使華東**有成熟的技術,德國總參謀部更傾向於直接引進。

總體來說,雙方的陸軍交流進行的十分愉快,而且共識也很多,德國總參謀部從這次交流中受益非淺,並且也推動了在雙方的貿易談判中,德國要求從華東**引入軍事技術的條件。

而雙方的海軍交流過程就複雜一些,而且交流的深度也更大一些。

華東**對遠東戰爭中,海戰的總結主要有4點,前2點和陸軍基本相同,第三點則是制海權的重要性。雖然在遠東戰爭中,決定戰爭勝負走向是陸軍,但海軍的作用也絕不是可有可無的,相反也極爲重要,可以說如果沒有海軍,僅靠陸軍也未必能夠取得取得遠東戰爭的勝利。

人民軍海軍對遠東戰爭的貢獻,並不僅僅體現在戰爭開始之初,在對馬海戰中成功殲滅了日俄兩方的海軍力量,從而在整個戰爭期間,都一直牢牢的控制了制海權;或者是在戰爭的最後時刻,又在臺灣海峽之戰中,徹底擊跨遠征軍艦隊,從而徹底撲滅了日本、俄國企圖藉助遠征軍艦隊的力量,扭轉戰局,達成以較少的代價退出戰爭。

而是在整個戰爭期間,人民軍海軍都成功截斷了日軍的海上補濟線,使日軍在華東**參戰之後,由於缺乏後援補濟,因此基本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爲,從而也大大減輕了陸軍的壓力,使陸軍可以將大部精力都用來對付俄軍,既使是雙線作戰,但也並沒有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中;到了戰爭的後期,爲了迫使日本接受華東**的條件投降,海軍又採取封鎖日本沿海,攔截日本商船,嚴重的打擊日本的民生經濟,並協助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成功將戰火燃燒到日本本土,給日本造成重大的損失。

第四條是遠東戰爭的啓示。中國必須走海陸並重的道路,雖然在短期內,華東**會偏向陸軍,畢競要完成國家統一的大業,但從長遠來看,海軍的比重會強於陸軍,這是因爲在華東**完成了國家統一之後,在陸地鄰國中,只有俄國這一個強大的對手,而在海上則面臨日本、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競爭,中國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海上利益,因此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也成爲必然選項。

對華東**的總結,德國海軍顯然是沒有陸軍那麼滿意,提爾皮茨皺了皺眉,道:“難道華東**對海戰的戰術、軍艦的性能、火炮的技術沒有總結嗎?”

訪問團的海軍代表陳小江道:“當然是有的,不過戰術也好,軍艦的性能都是細節問題,必須服從於海軍的大戰略,都是爲海軍的戰略服務的,因此只有先確定了海軍的戰略方向,才能談海軍的戰術、軍艦的性能。”

提爾皮茨聽了,頓時沉默起來。

德國需不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正反雙方都能爲自己找出一大堆理由來,但德國的海軍建設缺乏明確的戰略規劃,則是各方都不否認的事實。提爾皮茨有魄力和雄心,也有堅定的意志和幹勁,但缺少的創新能力和戰略眼光,再加上德國海軍本身缺少經驗和底蘊,對海軍建設的戰略規劃明顯認知不足。

提爾皮茨也知道自己的這個弱點,因此在舊時空裡採取了追隨跑的策略,就緊盯着英國,英國製造什麼軍艦,德國就造什麼軍艦;英國造無畏艦,德國也造無畏艦;英國造戰列巡洋艦,德國馬上也跟着造戰列巡洋艦;而且只重視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裝甲巡洋艦這類主力軍艦的建造,而輕視輕巡洋艦、驅逐艦這類輔助的軍艦。

至於這些軍艦是不是德國需要的,德國打算用這些軍艦來做什麼?除了“用來對付英國的同類戰艦” 之外,提爾皮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而英國作爲老牌的海軍強國,軍艦的建造和海軍的戰略相輔相成,英國海軍的作用首先是打擊敵國的艦隊,取得制海權,因此建造戰列艦,而且由於英國的戰列艦數量龐大,在性能取捨上突出重視火力、速度,在防禦上對炮塔、司令部的防禦要大於水線帶防禦;而英國海軍還有保護自己的海上生命線、維護海外利益的任務,建造戰列巡洋艦,就是用來對付敵國破交的裝甲巡洋艦,保護海上生命線,同時建造了大量雖然性能並不突出,但價格較低的巡洋艦、驅逐艦這類輔助的軍艦,確保英國的海外利益安全。

可以說英國的海軍戰略極爲明確,軍艦的建造、戰術的選擇應用,都緊緊圍繞的海軍戰略進行。相比之下,德國的海軍發展戰略,就只能用盲目來形容了。

現在德國海軍的規模已是不小,在俄法兩國的海軍均在遠東戰爭中被重創,美國海軍還在發展之初,德國海軍現在基本己是坐二望一,僅次於英國,但提爾皮茨卻越來越迷茫,因爲他也說不清德國發展海軍是爲什麼?打敗英國海軍,爭奪海上霸權?這個目標實在的太過宏大,提爾皮茨十分清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基本不可能實現,畢竟德國在發展海軍的同時,還需要保持一次強大的陸軍,而英國只需要全力發展海軍即可;保護德國的海上生命線?德國可沒有海上生命線之說;維護德國的海外利益?以現在德國海軍的規模,就己經夠用了,那麼德國還需不需要繼續發展海軍呢?

其實在提爾皮茨上任之初,也提出一個風險艦隊的理論,即:德國海軍不必擁有超過英國海軍優勢的規模,只需達到其三分之二的實力即可,如此一來,即便是英國艦隊能夠打敗德國海軍,但遭受的損失之大,使其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無法抵禦法俄美日等國的挑戰,從而有可能喪失海上霸權。因此英國人在利弊權衡之後,必將不敢輕易冒險挑戰德國,而只能向德國妥協,承認德國的海上力量及世界影響力。

理論上說,這個風險艦隊的理論確實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做爲一種戰術,也有相當的可行性,但將風險艦隊的理論作爲德國海軍發展的大戰略,就顯然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首先是德國海軍能否達到英國海軍三分之二的實力?在舊時空裡,雖然德國海軍最終建成僅次於英國海軍的第二海軍,但規模尚不及英國海軍的六成。

而更爲重要的是,風險艦隊的理論,是將成功的可能性完全寄託在敵人的膽劫心理之上,即希望敵方因爲害怕損失過大而不敢與自己開戰,從而選擇妥協。不得不說這個理論的主觀揣摩性太強,而忽視了英國所可能做出的反應如果英國不害怕損失怎麼辦?或者英國認爲這種損失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又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又敢不敢冒着被英國海軍擊敗的危險和英國開戰呢?同時英國有沒有其他的策略來對付德國?這些因素提爾皮茨都沒有考慮到,也不可能考慮到。因此這更像是一種政治操弄,甚致是賭博,而不是軍事戰略,缺陷比優勢更加突出。

事實上英國確實是有其他策略來對付德國的,就在戰略上放棄了光榮孤立的傳統,選擇和法國、俄國結盟,聯手對付德國,而在海軍戰術上則採取封鎖戰術,採用德國海軍地理環境的劣勢,將德國海軍封鎖在北海里。事實上英國的策略是成功的,因爲德國也同樣害怕自己的海軍被重創,這也就導致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雖然空有一支強大的艦隊,但卻基本全部龜縮在港口中,幾乎無所做爲的原因所在。

於是就在當天的交流結束之後,提爾皮茨連夜進宮求見威廉二世,兩人協商了大半夜。在第二天繼續交流的時候,提爾皮茨正式的訪問團的海軍小組提出,請華東**爲德國制定一份海軍發展戰略的規劃書。

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一三三章 渤海海戰(二)第二七四章 戰爭開始(三)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六二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一)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訪問(六)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四三七章 進京(四)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五九四章 濟南衆態(四)第二十二章 接管濟南(十五)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一八八 船上的屌絲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二五八章 訪問(下)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二零七章 戰爭規則(二)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一一九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五)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五七六章 情報分柝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四七七章 山海關之戰(六)第五十一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二)第四十一章 敘舊(下)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三章 收關行動(三)第一八六章 德國海軍戰略(四)第一一四章 秋收行動(三)第一四三章 上海新區(七)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四九一章 歸附(上)第五二一章 反圍剿(一)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四章 會議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三二七章 奉天會戰(上)第六四九章 撤僑(一)第二六一章 反撲(一)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二十三章 錦州告急(二)第二零六章 艦隊出發第一章 最終協商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二六零章 土地制度(下)第四零三章 談判破裂(四)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四十三章 導彈命中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二零九章 奇襲威海衛(三)第二七七章 五人會議(一)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二九二章 情報機構(下)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
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一三三章 渤海海戰(二)第二七四章 戰爭開始(三)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六二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一)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訪問(六)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四三七章 進京(四)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五九四章 濟南衆態(四)第二十二章 接管濟南(十五)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一八八 船上的屌絲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二五八章 訪問(下)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二零七章 戰爭規則(二)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一一九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五)第四十六章 錦州之戰(四)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五七六章 情報分柝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四七七章 山海關之戰(六)第五十一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二)第四十一章 敘舊(下)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三四六章 財政工作報告(三)第四五七章 圍殲日軍(一)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三章 收關行動(三)第一八六章 德國海軍戰略(四)第一一四章 秋收行動(三)第一四三章 上海新區(七)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四九一章 歸附(上)第五二一章 反圍剿(一)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二五一章 八國聯軍分裂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四章 會議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三二七章 奉天會戰(上)第六四九章 撤僑(一)第二六一章 反撲(一)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二十三章 錦州告急(二)第二零六章 艦隊出發第一章 最終協商第一七二章 德國之行(四)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二六零章 土地制度(下)第四零三章 談判破裂(四)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四十三章 導彈命中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二零九章 奇襲威海衛(三)第二七七章 五人會議(一)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二九二章 情報機構(下)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