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

接到行政院和軍委的命令之後,羅嶽立刻下令,對俘虜的八旗駐軍進行甄別。其實現在也沒空來詳細的審問那些人是領導指揮叛亂的首腦人物,只能按官職來算。按照清廷的編制,青州駐防八旗的最高官員爲副都統,下設4個協領,每協領又轄4個佐領,而佐領下是防禦、驍騎校、筆貼式等,共計有官員48名,另外士兵又分爲領催,前鋒,馬甲,步甲,箭手,炮手等職。

當然現在青州駐防八旗的編制不全,協領就只有1個,實際的官員只有32人,其中有27人都參加過這一次戰鬥,在戰鬥中陣亡了9人,剩下的18人都被定爲指揮叛亂的首腦人物,當然首當其衝是文瑞和烏勒畚,而協領吳延年由於是主動獻城投降,因此逃過了這一劫。

除此之外,在這一戰中被俘虜的八旗士兵,加上在千溝莊一戰中被俘的,共計有2818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共計有1萬2千餘人,不過在舊空裡的東營農場的規模極大,最終發展成爲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總面積79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種植、養殖、食品加工等爲主的多元化產業結構,雖然現在纔是剛剛開始建設,但目標卻是一樣,因此一萬多人還是能夠消化得了的。

另外在這一戰中,陣亡的八旗士兵還有約2100餘人,他們的家屬也不能留在本地,都將遷移到濟南去另行安排,這樣一去一來,要遷走的人員共計超過了兩萬人,佔到北城全部人口的二成以上,這還是不算他們的包衣家奴,雖然大多數士兵都是普通家庭,但生活條件尚好的人家也有不少,包衣家奴多達6000餘人。不過這也幾乎是將城裡旗人中的富戶都一網打盡,雖然絕大多數的富戶不會從軍參戰,但卻打發自己的子弟,甚致是包衣參戰,因此自然要算連帶的責任。這樣一來,等於是將青州的旗人徹底打散了。

八旗軍在青州城裡搶到的財物,以及被俘虜的八旗駐軍將領、士兵的家產當然是全部都充了公,僅獲得的白銀就多達60餘萬兩,另外還有大量的糧食物資,牲畜等等,可以說是收穫巨大。

而羅嶽擊敗了八旗駐軍,攻佔進駐青州北城和青州主城之後,青州土改委員會的工作立刻就恢復了正常,而且得知北城己被人民軍攻破,一些地主鄉紳重新復避的希望也徹底破滅,又一次老實了下來,再加上經過了土改委員會的大力宣傳之後,老百姓們又恢復了對穿越者的信心,土改工作也終於又都重新走上正軌。

另外行政院決定成立青州地方政府,也讓劉成平十分高興,因爲青州地區的最高領導人自然是他了。這一下子由鄉長晉升成了市長,劉成平的心裡自然是高興的。

幾天以後,行政院抽調的人員到達千溝村,於是劉成平等人在人民軍的保護下,來到青州城裡,正式掛牌宣告成立青州市地方政府,由劉成平擔任市長,然後迅速的接管了青州城裡的行政事務,並且按照成立的政府部門,分派工作。

這一切都在青州知府馮汝騤的眼皮底下進行,但馮汝騤也只能乾瞪眼,但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爲人民軍進駐青州之後,迅速的完全控制了青州的局勢,城裡所有的官吏、幫會都禁若寒蟬一般,誰都沒有說句話,因此馮汝騤的命令連知府衙門都出不了。

而馮汝騤的心情頗爲複雜,因爲人民軍進駐青州城以後,以嚴厲的手段連續抓捕了近百名趁亂滋事搶劫的地痞無懶、幫會成員,迅速的恢復了青州城裡的日常秩序,而且人民軍的軍紀嚴明,進入青州城以後,並沒有搔擾、劫掠居民的行爲,和八旗駐軍完全不同,也讓青州城裡的居民們也鬆了一口氣,對人民軍也有了一些好感。

但馮汝騤的心裡卻頗不是滋味,八旗駐軍在青州城裡肆掠搶劫的時候,自己根本就是束手無策,就連八旗駐軍離城了,青州城中的混亂卻是依舊如故,但人民軍進城來不到一個時辰,就把青州城內的局勢穩定了下,儘管馮汝騤對海外華人沒有什麼好惑,但也不得不承認,海外華人確實有兩下子,只可惜他們不能真正爲朝廷效力。

就在這時,淸廷的調令終於發到了青州,調馮汝騤改任大名府知府,而馮汝騤也長長出了一口氣,總算是可以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了,於是立刻吩咐家人收拾金銀細軟行李用俱等物,即日啓程。而穿越者也沒有爲難馮汝騤,放他離開了青州,隨後立即佔據了青州知府衙門,作爲青州市地方政府的辦公、居住地點。

而就在華東政府改變計劃,成立青州市地方政府的時候,在遠離千里之外的北京城裡,穿越者和清廷的另一場較量也正在上演着。

首先是穿越者以山東巡撫的名議,正式向清廷上了一份摺子,聲稱青州駐防八旗副統領文瑞、佐領烏勒畚等人煽動旗軍反叛,攻佔青州城,燒殺劫掠,無所不爲,殺死青州居民1000餘人,刧掠店鋪家戶5000餘家,搶劫財物無數,罪大惡極,山東巡撫衙門出兵平亂,擊敗叛軍,抓住叛軍首領文瑞、烏勒畚等30餘人,衆人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而爲早日恢復局勢,山東巡撫衙門將其就地正法,以敬效尤,並且將文瑞、烏勒畚等人招供的文書、簽押一併附摺子、以及一些受害者的口供等一起送到北京。

這一份奏摺送到北京以後,頓時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原來穿越者在山東地區沒收土地,搞什麼土地改革,甚致是私設官吏制度的事情,清廷都是知道的。但對此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不知道。軍機處還有六部基本達成了默契,就是所有山東發來的公文,還有牽扯到山東的拆子奏章,都秉持着“不公開、不處理、不上報、不回覆、不推讓、不吱聲”的六不原則,因爲大家都知道,這些事情不公開,那麼朝廷和山東的關係在表面上還是從屬關係,還能夠維系下去,而這些事情一但公開了,無論是清廷還是海外華人就不可能再維繫了,只能公開決裂。但這麼一來對朝廷又有什麼好處,難到是要馬上和海外華人全面開戰嗎?

當官最緊要的就是該明白的時候明白,該糊塗的時候糊塗,可不能弄錯了,因此這段時間雖然也有幾個腦袋裡少跟弦的御史上摺子彈亥海外華人,但都被軍機處給壓了下來。當然誰都知道,這樣和稀泥、裝糊塗是不可能長久下去,總有蒙不下去的那一天,但也是能混一天就是一天,到混不下去的時候再說。

但誰都沒有想到,海外華人居然會主動挑事,這一石頓時激起了千層浪。因爲這一次關係到旗人,而且儘管誰都八旗早就不堪爲軍了,但卻沒有人敢動各地的八旗駐軍,就知道這裡面的關係何其重大,但海外華人竟然去挑戰這個忌諱,而且居然是一下子就把一支駐防旗軍給滅了,還給他們安了個謀反的罪名,雖然隨摺子送來的有招供的文書,但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連人都殺了,造幾份口供還不容易嗎?

而且文瑞的官職雖然不算高,但卻有世襲男爵的爵位,旗人就那麼多,親戚相連、休慼相關,鈕祜祿氏又是旗人中大姓,怎麼會沒有些親戚朋友呢?更爲重要的是,太平天國以後,漢族崛起,旗人逐漸勢微、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地方,旗人官員的比例都在大幅減少,這己經引起了很多旗人的不滿,照這麼下去大清到底是旗人的大清,還是漢人的大清?現在竟然有人公然攻擊駐防旗軍,斬殺旗人功臣,這可是大清建國250餘年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如果還不管管,照這樣下去,漢人還不反了天嗎?

於是這一下子頓時激起了北京城裡的旗人們的憤怒,權貴、宗室們紛紛直接向朝廷上折,要求朝廷立刻嚴懲海外華人,還有人直接跑進皇宮去向太后哭述,而更有甚者甚至要求朝廷將海外華人的首犯抄家滅門、誅聯九族,而將其他的海外華人全部都逐出中國。當然還有人夾帶私貨,要求朝廷恢復舊制,既各級官員滿漢各半,且以滿人爲主,漢人爲輔,方纔可以確保大清長治久安。

結果一時之間旗人們羣情激忿,各種摺子、奏章如雪片一般飛到軍機處來,也有相當一部份責是直接送到皇宮裡去,這也是旗人的特權之一。

不過在這個時候,軍機處的幾位大臣們到還是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這件事情的處理可是半點也馬虎不得,海外華人既然敢這麼做,就說明他們不怕和朝廷翻臉,但現在朝廷敢和海外華人翻臉嗎?因此稍有不慎就容易引發第二次庚子國變,而現在朝廷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

但要處理這件事情,軍機處可做不了主,必須要向太后回稟,共同協商才行,於是幾位軍機大臣商議之後決定,甴慶親王、榮祿、李鴻章、張之洞四人連袂進宮去面見太后、皇上商議。

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二四九章 鑑定圖紙第二二一章 談判(三)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二八八章 全面展開(三)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二三八章 作戰計劃(六)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六十八章 工業(五)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三十八章 聯軍進攻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一三零章 外調(四)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五十章 上海新區(三)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二八九章 漁人行動(一)第八十六章 安置營(二)第四二八章 空中偵察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五三零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一)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四九七章 襲取海參崴(六)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一一九章 農村調查(五)第二九三章 開荒(一)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六四九章 撤僑(一)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三二八章 奉天會戰(下)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一四一章 上海新區(五)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五三七章 袁世凱復出(上)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五二二章 反圍剿(二)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二二三章 青島戰役(七)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五五四章 接受談判(六)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二七四章 朝鮮半島危機(上)第四九七章 襲取海參崴(六)第四零三章 談判破裂(四)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五二六章 反圍剿(六)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
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二四九章 鑑定圖紙第二二一章 談判(三)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二八八章 全面展開(三)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二三八章 作戰計劃(六)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五七三章 談判(一)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六十八章 工業(五)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三十八章 聯軍進攻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第四二一章 空降作戰(下)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一三零章 外調(四)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二零八章 奇襲庫倫(二)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五十章 上海新區(三)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二八九章 漁人行動(一)第八十六章 安置營(二)第四二八章 空中偵察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五三零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一)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四九七章 襲取海參崴(六)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一一九章 農村調查(五)第二九三章 開荒(一)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六四九章 撤僑(一)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一六五章 年終(下)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三二八章 奉天會戰(下)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一四一章 上海新區(五)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五三七章 袁世凱復出(上)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五二二章 反圍剿(二)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二二三章 青島戰役(七)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五五四章 接受談判(六)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二七四章 朝鮮半島危機(上)第四九七章 襲取海參崴(六)第四零三章 談判破裂(四)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五二六章 反圍剿(六)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