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外調(一)

“啓稟皇上、太后,軍機處昨日剛剛收到兩江總督府的電報,安慶府己被僞逆大軍攻破,巡撫恩銘自盡殉國,安徽全省己被僞逆大軍攻佔。”

“什麼?這才幾天的時間,安徽省就被僞逆攻佔了,恩銘自殺殉國了,端方呢?他是兩江總督,安徽不是他的轄區嗎?端方幹什麼去了?”

“回稟皇上,兩江總督端方、兩湖總督趙爾巽己聯名向朝廷請救出兵增援。”

“什麼?僞逆進攻安徽的時候,端方在幹什麼?湖北不是有新軍嗎?趙爾巽爲什麼不去救援安徽,現在都來向朝廷討援軍,朝廷養他們有什麼用?”

聽到光緒大發雷霆之怒,大臣們都默不作聲。心裡都想着,如果朝廷早點把恩銘撤了,平息了華東**的怒火,結果或者不會如此,現在華東**翻了臉,誰有辦法應?

原來在恩銘派遣艦隊攔截華東**的運輸船隊之後,華東**通過新聞媒體,進行了報導,一時間引起了輿論譁然,南方各地的報紙紛紛發表評論文章,指責安徽巡撫恩銘不顧災民疾苦,破壞華東**的救災行動,並且在華東**的有意引導之下,甚致將矛頭指向了清廷,對清廷在這次水災中基本毫無做爲,漠視災民安危的行爲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而長江沿岸各省的督撫大員們也紛紛向清廷上書,彈亥安徽巡撫恩銘,要求清廷撤去恩銘的官職。其實各省的督撫大員們這次羣起彈亥恩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來是原來這些督撫大員們和華東**達成一個微妙的默契,對華東**在各省的救災行動不加阻擾,甚致是在暗中支持,而華東**也不對地方,主要是州城府縣進行侵犯,這樣各省可以藉助華東**的力量,平定災情,安撫百姓,同時還保持對地方的控制。可以說這是目前各省大員的最佳選擇。但恩銘卻打破了這個默契,壞了江湖規據,當然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藉着這個機會,將他擠走算了。

另一方面也是和朝廷叫板,因爲在庚子國變時,東南各省結成了東南互保,保證了東南各省在庚子國變期間沒有受到破壞,而在庚子國變結束之後,清廷也認可了東南互保的正當性,這也時東南各省在清廷的體系中有一定的自主地位。既使是當年參加東南互保的那批督撫大員們或是死了,如李鴻章、劉坤一,或者離任,如張之洞、袁世凱,但新任的督撫大員們基本也都接受了這個現實。因爲東南互保決不僅僅是當時的幾位督撫大員發起併成立起來的,在他們的背後,是東南各省的士紳、工商階層的支持,使東南互保有物資保障,另還還有列強各國的認可。

現在這些基礎條件還在,不是換幾個官員能夠解決的,何況督撫大員那個不希望自己的權力更大一些,因此上任之後,在有意無意之間,也都放縱各省的自主地位,自已也有更大的自由度。當然,在庚子國變之後,清廷的行事也謹慎得多,畢竟在一般的情況下,不會強制東南各省的行動,只能以協商態度對待,雙方就一真保持的這種平衡局面。

而這一次救災事件上,清廷頻頻向長江流域各省施壓,要求他們驅逐華東**的救災人員,在各省採取敷衍態度時,清廷反而下旨嚴令各省照辦,言辭十分嚴厲,絲毫不在意各省的態度,這就打破了朝廷和東南各省之間的平衡局面,因此各省的督撫大員也藉着這個機會,一起上奏,彈亥恩銘,也是給朝廷一點顏色看看,向朝廷表達地方上的不滿。

不過讓各省的督撫大員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清廷可沒有妥協,一方面下旨嘉獎恩銘,表示他忠於朝廷,雖敗猶榮,因此並不治罪;一方面又嚴厲的批評其他的督撫大臣,怠慢朝廷之命, 玩忽職守,不忠於君事等。由其是對兩江總督端方,責備之辭猶爲嚴厲,令端方暫時代任,聽候朝廷處置。

原來現在清廷對待華東**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原來還維持着表面的和睦,但拖就拖,但華東**宣佈以推翻清廷爲目標之後,雙方也徹底撕破了臉,清廷也意識到拖不下去了,因此也就不再忍耐,索性破罐子破摔,在稱呼上將華東**稱爲“僞逆”,這是由於華東**是以華夏後裔自居,清廷則認爲是僞稱華夏後裔,故此編出了這個稱呼。

但清廷又不敢主動去挑恤華東**,於是纔想到讓長江流域的各省大員去和華東**爲敵作對,這纔有下令各省驅逐華東**救災人員的命令,這也是不想讓各省和華東**一直模糊下去。

只可惜長江流域的各省中,只有安徽巡撫恩銘聽了朝廷的命令,而其他各省都還在敷衍,因此清廷也相當惱火,也不顧和長江流域各省的平衡,才下旨嚴厲的責備各看督撫,甚致將兩江總督端方革職待辦。

這一下長江流域各省的督撫大員們就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現在畢竟不是庚子年間,那時北京城破、皇帝和太后北狩,自顧不暇,而且在東南地有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三位有份量的重臣主持大局,才能組織起東南互保,但現在這些條件都不具備,因此再搞東南互保是顯然搞不起來的,當然現在也沒人想再搞東南互保,只是想維持目前長江流域各省自主性強的局面。

不過能混到總督、巡撫的官員,也都不是一般的人,雖然現在朝廷氣勢洶洶,一付要麼聽命於朝廷,要麼就是謀反叛逆的態度,但對長江流域各省畢競還是鞭長莫及,而且現在河南省已被華東**佔領,清廷對南方的控制力也進一步被削弱,因此長江流域各省還可以再拖一拖,以容出足夠的時澗展開行動。

而且現在長江流域各省的督撫大員手上也不是沒有牌打,首先是各省的士紳、工商業主也都不想和華東**惡交,即使是洋人也都希望維持目前的局面,另外華東**也不會坐視不理,於是衆人互相協商,決定乾脆先不理朝廷,讓士紳商人洋人去活動疏通,以觀其變。

就在這時,華東**在平定了紅蓮教之後,立刻揮師南進,全面攻佔安徽省,僅僅只用了4、5天時間,就全面佔領了安徽省全境,大軍所到之處,安徽省各地的地方官員要麼是棄城而逃,要麼是望風投降,僅僅只有巡撫恩銘駐守的安慶府抵抗了兩天,但還是被人民軍攻破,巡撫恩銘在城破之時,舉家自盡。

長江流域各省的督撫大員們也是且驚且喜且憂,驚的是人民軍竟然如此勢如破竹,短短數日就全面佔領了安徽省,喜的是現在華東**果然出手了,就看清廷如何應對;憂的是華東**會不會趁着勝勢,一舉橫掃長江流域的各省呢?於是督撫大員們一面集體向清廷發出告急文書,請救清廷發兵救援;一面又和華東**聯絡,瞭解這次華東**出兵的目地何在,自己也好有所應對。

接到了各省的告急之後,軍機外也不敢怠慢,就在第二天,軍機處集體入見,將這個消息上報給慈禧、光緒,而光緒頓時就沉不住氣了,當廷就發起火來。

這時慈禧輕輕咳了一聲,道:“皇上。”

光緒怔了一怔,趕忙道:“太后有何見教?”

慈禧道:“現在可不是發火的時候啊,想想怎麼應對纔是。”

光緒忙道:“是是,太后說得是。” 遲疑了一下,才道:“僞逆如此猖獗,朝廷如果再不出兵解救,恐怕是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各省都難保全。”

慈禧冷笑一聲,道:“出兵。派誰領軍?又從那裡調兵呢?”

光緒怔了一怔,這纔想起來,華東**可是擊敗了英法日俄四大列強的存在,清廷要和華東**開戰,不是拿雞蛋去碰石頭嗎?但華東**佔領了安徽,清廷總也不能置之不理吧,因此道:“難道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嗎?”

慈禧沉默了片刻,忽然道:“張之洞,你說現在應該怎麼辦吧?” 慈禧直接點名叫了張之洞,沒有叫軍機處的領班大臣慶親王奕劻,因爲慈禧十分清楚,奕劻能夠混到軍機處領班,只是由於他的宗室身份,以及和慈禧的良好關係,但奕劻實在是沒什麼能力,這種事情去問他,確實是難爲他了,因此還不如直接問張之洞靠譜,畢競張之洞是同治中名臣中唯一倖存的人了。

見慈禧點了自己的名,張之洞也不能不說,因此道:“皇上、太后,微臣以爲,僞逆兵勢龐大,且驍勇善戰,英法日俄諸強尚且不能敵,此誠不可與其爭鋒,冒然和僞逆開戰,仍不智之舉,當務之急應做兩件事情,一是委任重臣立刻趕赴南方,主持大局,協調與僞逆的關係;二是請朝廷立刻和僞逆談判,以求與僞逆和平相處之策。”

第一七四章 德國之行(六)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四五六章 山海關(二)第三四四章 歐洲危機(上)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四七五章 外交爭鬥(四)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二一二章 奇襲庫倫(六)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五九二章 上海租界(四)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七一七章 上海談判(四)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一五三章 新農村建設(四)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四五七章 山海關(三)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八十五章 安置營(上)第三零三章 反制行動(一)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四七七章 山海關之戰(六)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第三十八章 造艦計劃(二)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三七零章 餘波未平(七)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一八八章 護僑行動(十)第二一三章 爪哇之戰(三)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四二一章 停戰期(二)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一九二章 登陸爪哇(四)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十七章 海軍編制(一)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三四三章 李鴻章之死(四)第九十章 天津戰役(三)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五七六章 情報分柝第三三六章 李鴻章來訪(十三)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六三七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九)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四一五章 遼河之戰(一)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三五二章 前往青島(五)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四六一章 圍殲日軍(五)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一一六章 秋收行動(五)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
第一七四章 德國之行(六)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四五六章 山海關(二)第三四四章 歐洲危機(上)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四七五章 外交爭鬥(四)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二一二章 奇襲庫倫(六)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五九二章 上海租界(四)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一六八章 回訪日本(下)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七一七章 上海談判(四)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一五三章 新農村建設(四)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四五七章 山海關(三)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八十五章 安置營(上)第三零三章 反制行動(一)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四七七章 山海關之戰(六)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第三十八章 造艦計劃(二)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三七零章 餘波未平(七)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一八八章 護僑行動(十)第二一三章 爪哇之戰(三)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四二一章 停戰期(二)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一九二章 登陸爪哇(四)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十七章 海軍編制(一)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三四三章 李鴻章之死(四)第九十章 天津戰役(三)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五七六章 情報分柝第三三六章 李鴻章來訪(十三)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六三七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九)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四一五章 遼河之戰(一)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三五二章 前往青島(五)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四六一章 圍殲日軍(五)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一一六章 秋收行動(五)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二五二章 八國聯軍分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