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六章 後續影響(一)

就在人民軍的護僑艦隊離開爪哇的時候,張家的當家人張振勳也從上海又來到青島。

在人民軍爪哇護僑期間,張振勳基本一直都住在青島,關注爪哇的局勢發展,同時也遙控指揮在爪哇的兒子張秩君,支持人民軍在爪哇的行動,提供人力、物資的保障,可以說張家在爪哇對人民軍毫無保留的全面支持,離不開張振勳在青島的指令,畢竟許多事情如果沒有張振勳的指令,連張秩君都不敢輕易做主。

一直到人民軍取得爪哇之戰的勝利,爪哇的局勢己不可逆轉,張振勳才完全放了心,這才趕到廣州去處理奧漢鐵路的事情。而【巴達維亞條約】簽定之後,張振勳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條約的內容,也是激動萬分,老實說條約的內容以經超過了他的期望,原來他只是想將確保爪哇華人安全權益的條款寫進條約裡就行了,那知竟然可以讓爪哇華人正式參與爪哇的政治權力,這可是數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不過張振勳也清楚,條約雖然是簽訂了,但要讓條約得到順利執行,還是要以實力爲後盾的,而目前的爪哇華人顯然是還沒有足夠讓荷蘭殖民政府履行條約的實力,還是要依靠華東政府才行。當然張振勳也認爲依靠華東政府並沒有什麼不好的,起碼要比清廷靠譜得多,有了這個強援,爪哇華人也就不怕再受欺壓了,因此張振勳立刻又返回青島,想和華東政府協商下一步的發展。

接見張振勳的仍然是秦錚,因爲在華東政府的主要領導人中,只有秦錚的工作相對較少,可以抽足夠的時間和張振勳進行詳細協商。

由於己經很熟了,兩人見面之後,張振勳也沒有多客氣,道:“這次爪哇華僑全蒙貴衆鼎力相助,不僅得以倖免,而且此後還能參與爪哇政務,此仍古來未有之事啊,貴衆如此大恩,我們爪哇華人實在是莫齒難忘。”

秦錚笑了一笑,道:“張先生太過獎了,這些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南洋華人都是華夏同胞,我們現在也算是一個政府,那麼保護同胞就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因此我們不敢居功,到是張先生只是一介商人,卻爲了南洋華僑的安危四處奔走,而且不惜重金,這纔是令人敬佩,老實說這次沒有張先生相助,我們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張振勳道:“還是貴衆太過謙,這一次爪哇護僑,貴衆耗廢巨大,在下己經籌集了300萬兩白銀,雖然不能完全彌補貴衆的耗費,但也是略表心意,還請貴衆收下。”

秦錚搖了搖頭,笑道:“不必,不必,我們保護外僑,是盡國家義務,這是多少錢都換不回來的,而且荷蘭殖民政府賠償了我們650萬英磅,也足以抵充我們的費用了,而且張先生爲了這一次護僑進動,也出了不少錢,雖然說張先生家大業大,但賺錢也是不易,因此這筆錢張先生還是收回去吧,我們說什麼也不會收的。”

張振勳聽了,心裡也頗爲感慨,他當然知道華東政府獲得了荷蘭殖民政府的賠償,不過自己給出的300萬兩白銀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他在青島呆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對華東政府的財政情況也有一定的瞭解,雖然華東政府的財政收入十分可觀,但投資巨大,工礦企業、橋樑鐵路、道路碼頭,還有軍事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財政況並不是很輕鬆,有這300萬兩白銀,還是可以做不少事情的,而對方居然說不要就不要了。這份氣度確實是讓人佩服。

當然張振勳願出這一筆錢,不僅僅只是感謝華東政府,而是經過這次護僑行動之後,張家已經和華東政府捆在一起了,而且通過這兩個月的接觸,張振勳對華東政府也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可以說無論在那個方面,華東政府都可以完爆清廷,由其是這次護僑行動,更是表明華東政府的軍事力量,唯一不足的就是他們迴歸的時間太短,根基不足,但假以時日,肯定可以取清廷而代之,因此張振勳也決定正式投靠華東政府,這300萬兩白銀,就是張家交的頭名狀。

但華東政府卻不要這筆錢,讓張振勳也頗爲爲難,道:“與荷蘭的賠款相比,區區300萬兩白銀自然不算什麼,但我看貴衆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而且在請貴衆出兵之前我就己經說過,一應費用均由我張家承擔,話己出口又怎好收回呢,何況銀子我都己籌好,這次己隨船運到了上海,總不成讓我再拖回去吧。”

秦錚也笑了一笑,道:“張先生的好意我們心領了。但這錢我們是肯定不會收的,不過張先生如果有意,不如將這筆錢在山東投資,拉動山東的經濟發展,這就算是幫了我們的大忙了,而旦張先生可以借投資之便,在山東開辦工廠企業,多賺點錢,一舉兩得,不是大家都好嗎?”

頓了一頓,秦錚又道:“老實說,我們對這一次護僑的結果並不是很滿意的,原來的計劃至少是要讓爪哇華人實現自治,只是我們現在的綜合國力有限,而且又有英國干涉,纔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不過要發展我們的綜合國力,就需要向張先生這樣的商人多來投資,促進山東的經濟發展,當然我們也會爲投資者提供一個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各種便利條件,總不能讓你們白出錢。總之我們是歡迎商人來山東做生意,並且希望來山東生意的商人都賺錢發財,你們賺的錢越多,對我們的幫助也就越大。”

張振勳也點了點頭,其實他己經決定在山東進行大投資,這次回廣州,實際一共籌集了500萬白銀,準備300萬交給華東政府,另外200萬就是打算在山東投資實業。而現在華東政府不要他的300萬白銀,因此實際的可投資本高達500萬白銀,要比張振勳預估的大得多了。

張振勳道:“實不相瞞,我早想在國內投資興辦酒廠,10多年前我曾聽一位法國人說過,山東煙臺一帶氣候環境都適宜葡萄生長,用那裡的葡萄可以釀造出優質葡萄酒,因此希望能到煙臺當地的葡萄生產狀況,然後確定開辦蔔萄酒廠,釀造世界最好的葡萄酒。”其實酒業是張振勳在爪哇起家的主要產業,最初是以經營酒業爲主,後來乾脆就自己釀造酒品,現在張家的釀酒業佔據了爪哇近一半的份額,是張家在爪哇的主要產業之一,而張振勳回國創業之後,一直都希望在中國建一家酒廠。正好現在打算在山東投資,而且煙臺又適合種葡萄,自然就想到在煙臺創辦一家葡萄酒廠。

秦錚點了點頭,這大概就是張裕葡萄酒的來歷,而且辦一家葡萄酒廠可不光是廠的問題,還要種植大量的葡萄,因此規模絕對不小,於是笑道:“這好辦,張先生打算什麼時候去煙臺考查?我可以通知有關部門安排。”

張振勳聽了也十分高興,畢竟多年的願望終於要實現了,不過投資酒廠也要不了500萬白銀,於是張振勳又道:“不知道貴衆還需要那些投資,只要是我的財力允許,定然會全力支持。”

秦錚呵呵笑道:“我們請張先生來投資,是希望張先生能夠盈利賺錢,張先生擅長經營那些產業,而且投資的時間,回報的週期,能否盈利也都需要張先生自己評估,當然我們可以給張先生一些建議,但最終還是由張先生自行決定。不過俱體的協商事項,應該是有工商委負責,如果張先生開辦葡萄酒廠,要種葡萄,則還要和農業委協商,我可以給張先生安排。”

張振勳輕輕嘆了一口氣,海外華人和清廷的最大不同,並不在於清廉和效率,張振勳歸國創業有10餘年了,也習慣了淸廷官場的風氣,反正這些問題都能用錢來解決,也就不成問題了,而海外華人最好的地方在於對人的尊重,而且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設想。於是道:“多謝秦議長。”

秦錚道:“這有什麼好謝的,到是我們應該感謝張先生纔是,不過還有兩件事情,我們想請張先生幫忙。”

張振勳忙道:“請說,在下必當全力相助。”

秦錚道:“現在簽定了【巴達維亞條約】,爪哇華僑可以參與爪哇的政務,還要成立華僑工會,不過我想荷蘭人必不會甘心,雖然他們未必再敢付諸武力,但定會想辦法挑撥離間、分化瓦解華人,而我擔心環境好了,華人反到不能團結一心,張先生在爪哇聲名顯赫,威信素著,還希望張先生能夠多多出面,團結華人,上下一心,不可給荷蘭人可趁之機,而我們設在爪哇的辦事處也會全力支持張先生的。”

張振勳聽了,也連連點頭,其實對於華僑不夠團結的情況,張振勳也是深有體會的,而對荷蘭殖民者的陰險狡詐,張振勳也有深刻的認識,現在華東政府爲爪哇華僑創造出這樣好的局面,荷蘭殖民者肯定會想方設法的破壞,如果華僑不夠團結的弱點被荷蘭殖民者抓住利用,確實可以給爪哇華僑造成重大的損失,甚致葬送現在大好的局面,於是張振勳道:“請秦議長放心,在下必然會竭盡全力,讓爪哇華僑團結一致,決不會給荷蘭人有可趁之機。”

第五四三章 鎮南浦登陸(三)第五十二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三)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一九九章 蒙古攻略(二)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四七四章 外交爭鬥(三)第四八零章 統一商界(二)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六零七章 東北戰事再起(五)第三四三章 李鴻章之死(四)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二四二章 第一家族(一)第五十五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六)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十五章 艦炮對決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一章 最終協商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四三一章 戰爭再啓(二)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五十三章 艦隊匯合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八十六章 戰前準備(三)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二一一章 奇襲庫倫(五)第五二一章 反圍剿(一)第三五五章 大戰之前(二)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二七零章 陰島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五二零章 穆棱河之戰(十六)第六十二章 德國使團(二)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一三五章 海軍假期(六)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四六一章 武昌之行(二)第四六零章 圍殲日軍(四)第九十八章 天津租界(五)第二一一章 奇襲庫倫(五)第八十八章 天津戰役(一)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一三一章 海軍假期(二)第五十三章 艦隊匯合第四章 制度(三)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五八零章 袁世凱來訪(四)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二三二章 總結(下)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
第五四三章 鎮南浦登陸(三)第五十二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三)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一九九章 蒙古攻略(二)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四七四章 外交爭鬥(三)第四八零章 統一商界(二)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六零七章 東北戰事再起(五)第三四三章 李鴻章之死(四)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二四二章 第一家族(一)第五十五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六)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十五章 艦炮對決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一章 最終協商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四三一章 戰爭再啓(二)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五十三章 艦隊匯合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戰(五)第八十六章 戰前準備(三)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二一一章 奇襲庫倫(五)第五二一章 反圍剿(一)第三五五章 大戰之前(二)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二七零章 陰島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五二零章 穆棱河之戰(十六)第六十二章 德國使團(二)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一三五章 海軍假期(六)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四六一章 武昌之行(二)第四六零章 圍殲日軍(四)第九十八章 天津租界(五)第二一一章 奇襲庫倫(五)第八十八章 天津戰役(一)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一三一章 海軍假期(二)第五十三章 艦隊匯合第四章 制度(三)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五八零章 袁世凱來訪(四)第一九六 各方反應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二三二章 總結(下)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