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

英國駐青島領事歐文、法國駐青島領事摩萊爾一起來到外事委,向華東政府正式轉達了兩國政府的態度。甴於遠東戰爭己經影響到了兩國的利益,因此兩國決定出面調停這場戰爭,恢復遠東地區的和平,並且會充份考慮各方面的利益,並且承認華東政府佔據錦州的事實,同時還認爲華東政府希望華東政府在調停結果出來之前,維持現狀,由其不要再在新的軍事行動。

並且兩國又在媒體上公開宣稱,這次調停的目地是爲了給遠東地區帶來和平,因此凡是熱愛和平的國家組織都不應該拒絕兩國的調停。

而對英法兩國的提議,華東政府很快就有了迴應,表示有條件的歡迎英法兩國的調停,因爲東北之地原本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日俄兩國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戰爭,無論戰爭的性質如何,都是對中國主權最大的侵犯,因此要求英法兩國的調停必須公平公證,並且以中國的領土主權爲前提條件,必須要求日俄兩國無條件的退出中國領土,將東三省無條件的交歸給中國,否則華東政府將不予承認調停,也不會接受英法兩國的條件。

原來英法兩國發出了調停的聲音之後,華東政府立到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無論英法兩國的真實目地是什麼,是不是真的打算採取公平公證的立場,但至少在開始的時候,英法兩國的調停確實可以佔據輿論的致高點,因此華東政府如果斷然拒絕,顯然是會讓自己在輿論上處於不利的地位。

於是華東政府討論之後決定,對英法兩國的調停採取有條件的歡迎態度,要求調停必須以日俄兩國無條件退出東三省爲先決條件,當然這也完全合理的,因爲東北地區確實是中國的領土,而且清廷和俄國還簽定了【東三省交割條約】這樣也可以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又把球踢給英法兩國。

另外華東政府也認爲,日俄兩國在這個時候恐怕都不會同意停戰,由其是日本,因此等到時候日俄兩國再打起來,華東政府就有充份的藉口參戰了。

華東政府的回覆到並沒有讓英法兩國爲難,因爲先決條件並不重要,關建是最後談成什麼條件,而且兩國目地是讓日俄兩國停戰,而不是滿足華東政府的要求,反正最終只要是日俄兩國停了戰就行了,華東政府滿不滿意並不是兩國在乎的事情。現在只要華東政府有這個態度就可以了。

而在華東政府表明了態度之後,清廷也發表了自己的聲明,對英法兩國的調停表示了感謝,並且希望英法兩國能夠主持公道,清廷也會全力的支持和配合兩國等等。

其實英法宣佈了調停之後,清廷就想發表支持兩國調停的態度,但李鴻章認爲不要急着表態,等華東政府的態度出來了以後再說,因爲萬一華東政府拒絕英法的調停呢?在這個時候最好是和華東政府保持一致爲時。果然清廷沒有在第一時間裡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等華東政府表示有條件的歡迎英法兩國的調停之後,才發表了支持態度。

雖然英法兩國都沒有把清廷當一回事情,但清廷畢竟在名議是東北地區的合法主權國,甚致在名議上還是華東政府的宗主國,當然誰都不會把這種關糸當真,但清廷表示了對英法調停的歡迎,還是給這次調停增加權威性。而且英法兩國就當是華東政府也答應了,於是分別又去找日俄兩國。本來按英法兩國的想法,說服日俄兩國停戰要比說服華東政府容易,因爲日俄兩國分別是自己的盟國,而且現在己經打得精疲力盡了,又都欠了一屁股債,正是需要盟友扶持的時候,由其在資金上的支持,因此兩國都信心十足。

那知出忽兩國意料的是,日俄兩國競然都拒絕了停戰,表示要繼續打下去。俄國表示戰爭是日本首先挑起來的,如果停戰那麼日本必須爲這場戰爭負責,否則俄國是絕對不會向日本屈服,並且有信心獲得最後的勝利;而日本則發表聲明,認爲在這個時候停戰是毫無意義的,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是俄國在遠東地區擴張,侵害到了日本的利益,因此停戰的條件是俄國從中國東北地區退出,當然如果俄國拒絕退出,日本也有充份的信心將俄國趕出去,恢復遠東地區的和平。

日俄兩國的態度讓英法都有些意外,這才發現現在遠東的局面比自己想像中的要複雜,參與這個棋局的玩家要比表面上的多。原來雖然英法兩國都希望日、俄現在停火,但也有人希望戰爭能繼續進行下去。代表的是德美兩國。

德國、美國都是新興國家,等他們崛起的時候,地球己經被老牌帝國瓜分光了,只能從老牌帝國手指縫中漏下來的一點殘羹剩飯,再不就是從老邁的舊帝國身上割一片肉下來,但挑戰老邁帝國也是很冒風險的事情,打嬴了也未必能獲得多少戰利品,而且像英法俄這樣的老牌帝國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最好是能夠有個國家出而和老牌帝國大打一場,無論是勝是負,都是對德美兩國有利的。

現在日本和俄國終於打起來了,德國和美國都希望他們能夠打成兩敗俱傷,現在顯然是不夠,因此戰爭最好是還能繼續打下去,一直到雙方流盡最後一滴血,這樣日俄兩國就會喪失在遠東和其他地區擴張的能力,而德美則有希望來填補兩國留下的空白。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曾經對德國駐美國大使施特恩堡說:“從我們兩國的利益來講,我們希望戰爭能夠長時間地拖延下去。這樣俄國就無法在巴爾幹地區威脅貴國的利益,而日本則無法在菲律賓威脅我國的安全。”

於是就在英法兩國準備讓日俄停戰的時候,德美兩國則都給日俄提供支持。美國給日本提供資金,讓日本有錢能將戰爭繼續打下去,而德國則是向俄國保證,在戰爭期間不會在兩國邊境發生緊張關係,讓俄國可以將駐守歐洲的兵力調到遠東去繼續打仗。因此日俄兩國也都有資本拒絕盟友的要求。

當然日俄兩國的態度實際是不同的,其實俄國是希望就這樣停戰,但不希望給曰本造成一種俄國迫切的想要停戰的印像,而是故意要擺出一付強硬的姿態,這樣不僅僅是可以在日後的停戰談判中多爭取利益,同時在國內的反對派面前,俄國政府也可以樹立起一個強硬的形像,有利於緩和國內的危機。

而對於盟友法國的態度,俄國可是有辦法的,只要做出一付與德國走近的姿態,法國就會立刻放下身段來挽留俄國,這一招在過去俄國可是屢試不爽的,因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向德皇威廉二世發出了邀請,約德皇在夏天的時候,在波羅的海上會面。沙皇相信,如果法國收到這個消息,肯定會立刻向俄國做出友好的姿態,如爲俄國提供資金。

日本則是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停戰的,因爲這個時候停戰,日本根本收穫不到任何能夠償還借債的利益,因此等待日本的只能是國家破產。就算是英國不會看着日本破產不管,給日本提供資金還債,但這只不過是飲鴆止渴,英國提供資金的條件恐怕是極爲苛刻的,需要日本出讓大量的國家利益,結果是日本徹底輪爲英國的附庸,這和國家破產也沒什麼兩樣,30年明治維新的成果,打贏甲午戰爭的收益,都將付之東流。現在日本沒有後路可退,只能硬着頭皮繼續走下去,把這場戰爭繼續進行下去。

至於盟友英國,日本國內討論之後認爲,就算是這次日本沒有聽從英國的建議,英國也不會輕易的放棄日本,畢現在英國還需要日本幫助維持遠東的局勢,因此只要日本的態度堅決,英國也只能繼續支持日本,當然現在也只能這樣再賭一把。

應該說盡管英日同盟是以英國爲主導,但日本還是有相當大的主動性,在同盟中可以並不以英國唯命事從,並能充份的維護自身的利益,這一點和穿越者那個時代的美日同盟中,日本完全處於同盟的從屬地位,完全沒有說不的能力是完全不同。

同時日本還決定,立刻就發動奉天戰役,一是造成戰爭還在進行的事實,迫使英國繼續支持日本;二是趁着華東政府剛剛介入東北地區,想要正式參戰還需要至少一個月的準備時間,日本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首先徹底的擊敗俄軍,攻佔奉天,佔據這個遼東半島的最重要城市和戰略要點,這樣才能阻擋華東政府的軍事介入,同時也能夠切斷人民軍和俄軍的聯繫,避免雙方聯手對付日本;三是俄國的第二太平洋艦隊己經進入了印度洋,預計會在4月、5月到達遠東地區,如果日本能夠在第二太平洋艦隊到達之前,首先攻佔奉天,解決陸上的戰鬥,然後日本可以全心全意的應對海上的戰爭,再殲滅了第二太平洋艦隊,俄國也就不足爲慮了。那時就算華東政府參戰,日本也能夠從容的面對。

當然,這個作戰目標能否實現,連日本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這個時候也只能孤注一擲,因此發動奉天戰役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第四三四章 進京(一)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一八五章 德國海軍戰略(三)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七一六章 上海談判(三)第一零一章 天津租界(八)第三七四章 對馬海戰(一)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七十七章 規劃(三)第二六七章 根據地(九)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一四二章 北倉之戰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三八零章 足球比賽(一)第五二九章 談判(七)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三十七章 造艦計劃(一)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一七六章 德國之行(八)第一四六章 訪問(六)第一一二章 接管天津(四)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一九六章 巴達維亞(四)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五十四章 艦隊匯合(二)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三三二章 海歸(三)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八十八章 天津戰役(一)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第二二四章 青島戰役(八)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議(三)第三七一章 餘波未平(八)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三章 制度(二)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一)第八十九章 天津戰役(二)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七十八章 軍事發燒友(上)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二一四章 青島攻略(三)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二零九章 奇襲威海衛(三)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二二三章 青島戰役(七)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三五八章 大戰之前(五)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四三七章 政客(二)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第六一六章 滿洲里戰役(九)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二零八章 戰爭規則(三)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
第四三四章 進京(一)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一八五章 德國海軍戰略(三)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三十章 市長上任(二)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七一六章 上海談判(三)第一零一章 天津租界(八)第三七四章 對馬海戰(一)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七十七章 規劃(三)第二六七章 根據地(九)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一四二章 北倉之戰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三八零章 足球比賽(一)第五二九章 談判(七)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三十七章 造艦計劃(一)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一七六章 德國之行(八)第一四六章 訪問(六)第一一二章 接管天津(四)第四一一章 旅順攻略(八)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一九六章 巴達維亞(四)第一七三章 投資考察(四)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五十四章 艦隊匯合(二)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三三二章 海歸(三)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八十八章 天津戰役(一)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第二二四章 青島戰役(八)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議(三)第三七一章 餘波未平(八)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一四一章 震動(下)第三章 制度(二)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一)第八十九章 天津戰役(二)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七十八章 軍事發燒友(上)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二一四章 青島攻略(三)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二零九章 奇襲威海衛(三)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二二三章 青島戰役(七)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三五八章 大戰之前(五)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四三七章 政客(二)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第六一六章 滿洲里戰役(九)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二零八章 戰爭規則(三)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