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八章 工業成就(四)

飛機的高度在不斷的降低,鄭宗明一方面要關注飛行高度;一方面還要控制速度,同時還要注意觀察跑道的位置,讓飛機的飛行方向和跑道保持一致。因此兩隻手都在進行着極爲細微的操作。而地面指揮塔臺也在不斷的告訴鄭宗明,飛機的位置和跑道的關係。

500米,400米,300米……

隨着高度的降低,這時鄭宗明已將節流閥完全收回到了開始的位置,實際這時飛機的動力己經完全關閉了,不過由於降落產生的巨大慣能,因此現在飛機仍然保持着大約130碼的高速。不過方向基本對準了跑道,主翼的連襟翼己完全收起,尾翼側向反方向傾斜。而鄭宗明的左手已經離開了節流閥,用雙手握住操作杆,竭力的保持着現在的飛行狀態。

而這時在地面上、塔臺裡都能夠十分清的看到飛機從空中降落,不少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飛機的降落。

鄭宗明在駕駛室裡,也看着地面的景像越來越大,而飛機的前部也穩穩的對準了跑道的中線,因此鄭宗明的心裡也稍稍的鬆了一口氣,照這樣的狀態,降落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當然飛機沒有降落到地面上,就存在着變數,鄭宗明也不敢有任何的放鬆。

就在這時,鄭宗明只覺得飛機猛然一震,似乎遇到了巨大的衝擊,儘管是繫着安全帶,但鄭宗明還是激烈的顛簸了好幾下,機體也發出一陣“嘎嗄”的聲音。鄭宗明知道是機輪己經着地了,好在是他的手依然牢牢的抓着操作杆,飛機的方向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鄭宗明的心裡也踏實了一大半,立刻拉動劃車杆。

這時飛機的三輪均已落地,不過飛機的速度仍然在120碼左右,並不是能夠馬上停下來的。但在跑道上連續滑跑了數百米,速度也越來越慢,終在800米的地方,停了下來。而參看的人羣又一次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慶賀這一次試飛圓滿成功。

劉廣慶在塔臺裡也終於鬆了一口氣,摘下頭上的帽子,這才發現額頭上、手心裡盡是汗水,不過試飛終於成功了,也意味着華東政府踏出飛向天空的第一步,而自己不僅見證了這個歷史的時刻,並且也將被記錄在這個光榮的歷史上。

不過劉廣慶到底是沉穩一些,平靜了一下心聲之後,立刻給軍委打電話,報告試飛成功的消息。而這時在飛機跑道上,觀看的人都己歡呼着涌向了飛機,鄭宗明剛從駕駛室裡出來,就被人羣包圍,人送上來早己準備好的鮮花,還有專門來採訪的記者給他拍照,而鄭宗明也十分配合的擺出幾個酷酷的poss。

其實是否報導飛機試飛的消息,也是引起了一番議論,有人就認爲飛機屬於戰略武器,應該進行保密,這樣可以讓其他國家不知道華東政府的科技發展情況;但也有人反對,這個時代的人還沒有普遍意識到飛機的巨大戰略價值,而且己有萊特兄弟試飛成功的先例在前,可以大大對衝掉華東政府試飛成功的轟動,而且適當公佈自己的科技發展情況,也是一種威攝,不能老是以弱者的心態行事。不過還有人則提出,儘管有萊特兄弟試飛成功在前,但華東政府的樣機甩萊特兄弟10條街都不止,因此如果太過高調,有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警惕,甚致會泄漏穿越者的秘密。

應該說這些考慮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經過討論之後,行政院最終拍板決定,如果試飛成功,可以進行報導,畢竟這是華東政府取得的工業成就,公佈於衆可以提振華東政府的民心士氣;但也做出了幾條限制:一是隻允許【新中華報】進行獨家報導,以及現場採訪;二是隻能報導飛機試飛成功的消息,不得報導試飛的細節、飛機的情況、相關參數等等,這樣其他國家也就無法推斷華東政府的科技發展水平;三是可以刊登試飛員、工作人員的照片,但不得登載清晰的飛機照片,以防其他國家仿製。而最終選擇了兩張飛機在空中飛行的照片,只能看到一個大體的形像,但看不到飛機的細節,也就無法仿製。

試飛結束之後,項目小組立刻對飛機進行全面檢測,而鄭宗明、王新平、劉廣慶等相關人員也在寫總結報告,並且將雷達追蹤的飛行軌跡輸入機算機中進行計算,爲下一步的研發工作做準備。而海歸者們也都安心的接受華東政府安排的課程教育,並期待着自己能夠早日開始在華東政府工作。

而就在這時,負責偵察海參崴的艦隊也終於迴歸青島。這次偵察任務共計用去了32天的時間,不僅完成了對海參崴至雙城子一線的偵察任務,並且結交了一個當地部落,而且在來往的途中,還對日本的西海岸以及對馬海峽的海域進行了一個全面的勘測,因此也可以算是超額的完成了任務。

3月28日,由昆明艦、懷化艦組成的艦隊駛進了膠州灣,而就在這時,昆明艦收到了海軍部的命令消息,原來人民軍海軍正在膠州灣海域執行潛艇試航任務,要求昆明艦參與這次任務,打開艦首的船殼聲吶,監視潛艇的行蹤。而在昆明艦的艦橋上,也遠遠的看到了三亞艦、青州號、沂州號三艘軍艦的艦影。

製造潛艇,是青島造船廠正式成立之後就立項的重點項目,等級還在青州級防護巡洋艦之上,和戰列艦並列。而且潛艇完全是華東政府自主建造,沒有讓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當然,這個時候的德國在潛艇製造上也沒有多少經驗,實際也幫不上多大的幫。

不過由於技術工人不足,因此潛艇的研發製造在開始時進展十分緩慢,最初只建造了一艘木體鐵殼潛艇,也沒有安裝動力,而是靠水面船隻拖曳着下海測試。

但在兩艘自建的青州級防護巡洋艦完工之後,抽調了一部份有經驗的技術工人支援潛艇的建造,這才大大的加快了潛艇的研發製造工作,並且連續制了2艘排水量在300噸以下的小型試驗性潛艇,由其是第二艘試驗潛艇,排水量達到275噸,可以在水下潛行4小時,並且還安裝了一具*發射管,可以攜帶兩發*,性能己達到了實戰標準,並且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經驗。隨後纔開始正式設計製造實用性的潛艇。

建造潛艇是採用船型,而不是舊時空裡潛艇常見的雪茄型或拉長水滴型,其實這也是在二戰之前,潛艇的常規體型,因爲潛艇在水下航行是依靠艇載蓄電池的電力驅動,但這個時代的蓄電池技術還相當落後,潛艇能夠在水下航行的時間很短,在二戰時期,德國著名的u型潛艇能在水下航行的時間最多也不超過2天。而且由於潛艇在水下航行的速度極,一般只有5-6節,最快也不超過10節,因此潛艇在正常航行時,都是在水面航行,只有進入戰區,或發現敵艦、通過敵方控制水域需要隱藏行蹤時,纔會採取潛行。

雪茄型或拉長水滴型都是適合在水下航行的艇型,但在這個時代,這種艇型沒有太大的價值,因此這個時代的潛艇基本都是採用船型的。而現在穿越者們也只能服從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

雖然穿越者們沒有設計過船型潛艇,但也難不倒他們,因爲可以直接採用舊時空裡的成熟方案,而這次採用的方案依然是德國的,也就是u型潛艇。

其實u型潛艇是一個總稱,因爲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使用的潛艇的編號是用德文untersee-boot(潛艇)的首字母加數字組成,因此而得名;而在舊時空裡,u型潛艇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製造的一系列潛艇,大體分爲5個型號,如果加上各型號的改進型和輔助型,總計也超過了10個型號。

華東政府採用的藍本是vii型(7型)潛艇,這一型潛艇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最多的一型潛艇,並且衍生出3個改進型號,共計生成了694艘。

而設計完成的潛艇長62米,寬5.5米,吃水4米,水面排水量520噸,水下排水量635噸,裝備的武器有一門75毫米口徑主炮,一門50亳米速射炮,3具*發射管,艦首兩具,艦尾一具,共攜帶6發*;動力是兩臺柴油機,水下爲兩臺電動機,預計最大航速12節,水下航速6節,最大潛深100米,水下連續航行7小時。艇員是35人,其中軍官爲4名。

新型潛艇是在1904年建造完成,並在12月進行了第1次試航,不過華東政府將潛艇研製列爲最高機密,畢竟這纔是真正的利器,因此知道的人並不多,既使是穿越軍人,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在1905年1月,潛艇進行了第2次試航,這兩次試航均取得了很圓滿的成功,各項性能基本都令人滿意,而今天將進行潛射*的測試。正好這時昆明艦歸來,由於昆明艦的艦首船殼聲吶,以及電子設備都是穿越軍艦中性能最先進的,由其是監視潛射*,最合適不過了,因此軍委才緊急要求昆明艦也參加今天的測試。

第三三六章 工業成就(二)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七一零章 腰帶計劃(上)第四九六章 襲取海參崴(五)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一七七章 德國之行(九)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應(五)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二三五章 訪日艦隊(六)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五九二章 濟南衆態(二)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三四三章 軍事計劃(下)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三四五章 歐洲危機(二)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三二三章 騎軍(七)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五六八章 預備會議(三)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六一五章 滿洲里戰役(八)第二四零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三)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二四二章 王家寨(四)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五三七章 袁世凱復出(上)第三十九章 造艦計劃(三)第五零四章 清廷招撫(一)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一八零章 護僑行動(二)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一五零章 新農村建設(一)第二九七章 脅迫(二)第二七零章 陰島第二六四章 根據地(六)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二六九章 根據地(十一)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四二零章 停戰期(一)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六八六章 結束戰爭(七)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六三六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八)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五十四章 艦隊匯合(二)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十五章 導彈與炮彈(下)第二四二章 王家寨(四)第一零四章 佈局海外(上)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
第三三六章 工業成就(二)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七一零章 腰帶計劃(上)第四九六章 襲取海參崴(五)第三五九章 大戰之前(六)第一七七章 德國之行(九)第一七五章 南洋鉅富(下)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應(五)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二三五章 訪日艦隊(六)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五九二章 濟南衆態(二)第二四一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四)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三四三章 軍事計劃(下)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六六七章 臺灣海峽之戰(八)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三四五章 歐洲危機(二)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三二三章 騎軍(七)第四七七章 外交爭鬥(六)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五六八章 預備會議(三)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六一五章 滿洲里戰役(八)第二四零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三)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七零一章 求和(八)第二四二章 王家寨(四)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五三七章 袁世凱復出(上)第三十九章 造艦計劃(三)第五零四章 清廷招撫(一)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一八零章 護僑行動(二)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一五零章 新農村建設(一)第二九七章 脅迫(二)第二七零章 陰島第二六四章 根據地(六)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二六九章 根據地(十一)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四二零章 停戰期(一)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四三五章 戰爭再啓(六)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六八六章 結束戰爭(七)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六三六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八)第十章 五年規劃(一)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五十四章 艦隊匯合(二)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四十五章 導彈與炮彈(下)第二四二章 王家寨(四)第一零四章 佈局海外(上)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三六七章 軍營釆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