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

bookmark

“宮本君,非常抱歉,現在的物資相當緊張,因此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你,還請多多見諒啊。”

“不必了,伊藤先生,我來找您不是爲了吃東西的。當然,您身爲日本的重臣,現在都是如此的拮据,可以想到,現在日本的民間,是一副什麼樣的情景。”

伊藤博文低下頭去,有些不敢和宮本直拓的目光對視,過了好一會兒,才道:“對不起,宮本君,是我錯了,你纔是對的。”

宮本直拓嘆了一口氣,道:“伊藤先生,現在追究誰對誰錯,己經沒有意義了,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扭轉錯誤的做法,日本己經爲了這場戰爭付出了重大的代價,不能繼續再擴大損失了。”

伊藤博文又苦笑了一聲,道:“這又談何容易。”

宮本直拓道:“我知道這不容易,但總不能就這樣看着日本萬劫不復吧,總要有人出來做正確的事情吧!”

而伊藤博文又沉默了起來。

早在普茨矛斯談判時,宮本直拓就向伊藤博文建議,接受華東**的條件,和華東**簽定和平條約,那怕是支付一定的賠償也再所不惜,但當時日本己經得到了英國的承諾,一但普茨矛斯談判破裂,英國將出兵參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當然不可能付出支付賠款的代價,和華東**講和。但宮本直拓還特意指出,英國是靠不住的,日本應以自己的國家利益來決定採取的國家策略,而無需考慮英國的態度,甚致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將英國作爲籌碼,列入交易當中。

宮本直拓的這番言論在當時日本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幾乎所有人都在指責宮本直拓這番言論的愚蠢和軟弱,甚致還有人揚言要求宮本直拓從此退出政壇。不過伊藤博文卻十分欣賞宮本直拓“日本應以自己的國家利益來決定採取的國家策略” 的態度,再加上以前所瞭解宮本直拓對國際事務的見解與態度,都很讓伊藤博文稱道,認爲宮本直拓是一個難得的青年人材,因此伊藤博文出面爲宮本直拓說了不少好話,這才確保宮本直拓還留在日本政壇。

到了遠東遠征軍到達亞洲之後,日本上下都對遠東遠征軍充滿了信心,認爲遠征軍一定能夠擊敗華東**,並且也能化解日本的危境,甚致還有人樂觀的認爲,日本可以藉助遠征軍的力量,重新殺回中國的東北地區,將前期從戰場上失去的成果重新再奪回來。而在這一片樂觀的情緒中,又是宮本直拓持不同的意見,他曾向伊藤博文進言,認爲在這場戰爭中,華東**的勝率極大,因此向伊藤博文建議,趁着這個時候,和華東**談判,可以利用遠征軍對華東**的壓力,以較少的代價和華東**達成和平協議。

但那時的伊藤伊文和其他日本人一樣,堅信華東**決不是遠征軍的對手,因此對宮本直拓的建議並沒有理會。不過伊藤伊文畢竟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並不是不能容忍不同意見的,而且他還認爲宮本直拓能夠堅持自己的意見,並不隨衆大流,也是一項很難得的品質,對宮本直拓的欣賞到並沒有降低,只不過認爲宮本直拓畢竟還是太年輕了,還需要時間歷練。好在是這次宮本直拓只對伊藤伊文一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並沒有公開,也就沒有引起什麼爭議。

而見伊藤伊文沒有接受自已的意見,宮本直拓表示自已想去民間搞調查,伊藤伊文經過考慮之後,覺得暫時讓宮本直拓離開政壇也好,免得他再發表什麼當言論,引起爭議。等戰爭結束,局勢穩定下來之後,再好好和宮本直拓進行交流溝通,並且好好教導他。

但臺灣海峽之戰的結果令所有的日本人都預測落空,也讓日本的局勢變得更爲惡化,而伊藤博文這纔想起宮本直拓對這場戰爭的預測,忽然發現自已原來一直都低了宮本直拓,以訓儘管伊藤博文很欣賞宮本直拓的見解,但在潛意識裡,還是將宮本直拓看作一個年輕人,雖然思維活躍,見解獨特,但缺乏經驗,還需要更多的歷練和有人來指引,當然伊藤博文認爲自己就是指引宮本直拓的人,但現實的結果是,宮本直拓對時局的判斷見解都在自己之上,自己根本就指引不了他。

其實在臺灣海峽之戰後,伊藤博文也十分清楚,日本己經沒有本錢和華東**對抗下去了,當務之急是不惜一切代價,儘快和華東**談判,結束戰爭,那怕是賠款也再所不惜。

只是心裡明白是一回事,但實際的操作,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一方面是在日本國內,由於這麼多年的教育和宣傳,戰爭氣氛相當濃烈,軍方的勢力也越來越大,既使是在這個時候,軍方還有相當一部份人主張不顧一切代價,也要將戰鬥繼續進行下去,因此很難接受賠款的結果,而提出議和賠款的人,也必然會受到千夫所指,甲午戰爭之後的李鴻章,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只不過在清國,李鴻章還可以通過辭官、隱退的方式暫避風頭,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但在日本可就沒有那麼好過了,除非是自殺伏罪,否則恐怕有一大堆“天誅”、“人誅”在後面等着。

另一方面,英國的態度也不能輕視,儘管伊藤博文智目“日本應以自己的國家利益來決定採取的國家策略”但在現實面前,也不能不退讓,現在的日本確實離不開英國的扶植,因爲這一場戰爭己令日本元氣大傷,而華東**卻必會在戰爭之後強勢的崛起,如果失去了英國的扶植,日本在戰後根本無法與華東**相抗衡,因此在臺灣海峽之戰後,英國依然主張對華東**持強硬態度,並且採用貿易禁運的方式對華東**施加壓力,並要求參加遠征軍的5國均不得與華東**單獨談判。儘管伊藤博文也知道這個決策不妥,但還是要顧忌英國的態度,對英國的要求又不得不從。

結果日本跟着英國一起發表了對華東**持強硬態度的聲明,引來了華東**的強硬報復,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這也給日本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因爲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對海運依賴極大的國家,而且現在國內的經濟已因戰爭徹底崩潰了,完全靠英法美等國的輸血生存,但華東**的海上封鎖,英法美等國的商船都不敢停靠日本,結果更是雪上加霜,眼看着日本就要斷血了。

其實現在華東**的海上力量還很有限,艦隊的規模雖然不小,但缺少中小型軍艦,在艦隊決戰時,或許還沒有太大的影響,但要執行封鎖作戰,由其要封鎖日本這樣一個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以華東**目前的海上力量,是不可能真得從海上將日本全封鎖,總會有一些漏網之魚,也正因爲如此,日本現在還能夠苟延殘喘,不至於立馬死去。當然,被人民軍海軍攔截,俘虜、擊沉的概率也不小。

不過對於法美等國的商船來說,他們可沒有義務爲日本承任這樣的風險,既使日本提高了航行的費用,並設下鉅額的獎勵金,但願意去日本的商船仍只剩下不是二成。而外國商船不願幹,就只能靠本國的商船支撐。但在這樣戰爭中,日本己損失了大量的商船,本身的運力大損,而冒險爲日本運輸物資,肯定會遭受重大的損失,而且還沒有地方去補充,但現在這種局面,也只能飲鳩止渴。

就在前幾天,荷蘭決定放棄遠征軍五國的同盟,單獨與華東**談判,並接受向華東**支付賠款的條件。這在日本**中造成了巨大的震動,雖然荷蘭的實力不強,但畢競是五國的同盟之一,這也說明荷蘭實際是並不看好五國同盟的前景,也說明英法兩國對五國同盟的控制力有限。而還有一些有識之士也能夠想到,既然荷蘭己經放棄了五國同盟,那麼其他三國還會不會有動搖呢,而日本是否也應該靈活一點。

儘管在日本**內還有少數頑固份孑叫嚷堅持抵抗到底,決不妥協,而且英法兩國也再三的安撫日本,承諾會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日本的危機,並讓日本體面退出戰爭,同時也警告日本不要步荷蘭的後塵,單獨與華東**談判,但伊藤博文還是意識到日本確實有必要做出改變了,不能將日本的國家安全完全寄託在英法兩國身上,自己還要努力想辦法。

正在這時,去民間搞調查的宮本直拓又回到東京,並在第一時間拜訪了伊藤博文,而這時伊藤博文也不敢在輕視宮本直拓的態度,於是在家中盛情的接待他。

聽了宮本直拓的話以後,伊藤博文道:“宮本君,我記得你曾對我說過,華東**不會打沒有準備的仗,這也是你判斷華東**能夠戰勝遠東遠征軍的理由。也就是說你就是憑這一點理由斷定華東**會取得對遠東遠征軍的勝利。老實說,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這個理由並不是很充份,你能不能夠對我詳細解釋一下。”

被屏閉、刪除章節,請加入無敵艦隊讀者羣415359670,會在羣中發佈。

第七二一章 歸國(一)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一一八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四)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四零三章 談判破裂(四)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二五九章 根據地(一)第五九一章 濟南衆態(一)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三十五章 換裝(中)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十五章 接管濟南(八)第三七零章 餘波未平(七)第一四六章 訪問(六)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三章 制度(二)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四六九章 戰前(一)第一九三章 訪問英法(四)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三十七章 圈孑(下)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三八章 李鴻章來訪(十五)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六二六章 登陸日本(八)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第二四五章 天誅(二)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一零六章 造艦(一)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七章 誘敵戰術第四三八章 政客(三)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三六三章 媒體(一)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四十章 造艦計劃(四)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二五五章 工作組(三)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區(七)第八十五章 安置營(上)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一五三章 徳國之行(十)第四八五章 登陸作戰(七)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六五九章 遠東遠征軍(六)第二九七章 脅迫(二)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三七二章 德國的收穫(下)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
第七二一章 歸國(一)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一一八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四)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四零三章 談判破裂(四)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二五九章 根據地(一)第五九一章 濟南衆態(一)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三十五章 換裝(中)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十五章 接管濟南(八)第三七零章 餘波未平(七)第一四六章 訪問(六)第六六六章 臺灣海峽之戰(七)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六二八章 登陸日本(十)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三章 制度(二)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四六九章 戰前(一)第一九三章 訪問英法(四)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五十九章 遠東戰爭結束(中)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三十七章 圈孑(下)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三八章 李鴻章來訪(十五)第二六七章 進城(三)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六二六章 登陸日本(八)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第二四五章 天誅(二)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五七六章 談判(四)第一零六章 造艦(一)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七章 誘敵戰術第四三八章 政客(三)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三六三章 媒體(一)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四十章 造艦計劃(四)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五九零章 農場巡視(五)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二五五章 工作組(三)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區(七)第八十五章 安置營(上)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六十六章 艦上見聞(下)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一五三章 徳國之行(十)第四八五章 登陸作戰(七)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六五九章 遠東遠征軍(六)第二九七章 脅迫(二)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三七二章 德國的收穫(下)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