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

完成設計之後,接下來自然就是生產樣機,首先生產了兩架樣機,主要是用於地面滑行、短距飛行測試,及機體強度測試。當然在測試機體強度時,還要先把發動機拆下來,畢竟發動機是寶貴的。

而經過了數十次地面滑行、短距飛行之後,將所得到數據輸入到華東政府建立的服務器中進行計算分柝,又對原設計進行了一些細節修改,這纔開始製造3號樣機,好在這個時代的飛機十分簡易,製造起來也不難,一架飛機的製造時間在3個月左右,因此在1個月前,3號樣機制造完成,又進行了幾次地面滑行、短距飛行測試,今天開始正式試飛。

當然前期的地面滑行、短距飛行測試一方面是考查飛機的性能,另一方面也是煅煉試飛員。第一批試飛員共有6名,自然全部都是穿越的直升機架駛員,而且在舊時空裡都有飛行固定翼飛機的經驗。而今天首次試飛的試飛員是鄭宗明,在舊時空裡,他本來是學習飛行固定翼飛機的飛行員,開過教9教練機,共計有60多小時的飛行時間,是所有穿越的直升機架駛員中,飛行固定翼飛機時間最多的,樣機生產出來以後,他一共進了12次地面滑行,3次短距飛行,各項指標都是6名試飛員中最好的。

負責地面調度的是鄭宗明的老搭檔王新平,雖然兩人在駕駛直升機時,王新平是機長,飛行經驗也比鄭宗明多,但王新平的年齡較大,又沒有固定翼飛機的飛行經驗,因此別說試飛,連第一批試飛員都沒有入選,只能乾地面調度的活。

而這次試飛的總指揮,是航空部隊的指揮官劉廣慶,他也是昆明艦的航空組組長,在軍艦上指揮直升機的經驗相當豐富,當然在所有的穿越人員中,沒有人有指揮固定翼飛機的經驗,因此也只有免強用直升機的經驗。而且還專門修建了指揮塔臺,並將從太湖艦上拆下來的雷達安裝在上面。

飛行的跑道設在臨近海邊的位置,長1000米,其實根據服務器的測算,大約在500-600米的距離,就足可以起飛了,不過爲了保險起見,還是將跑道修了1000米,而臨近海邊的目地,一方面是讓飛機的試飛區在海面上,這樣出了事故飛行員落到海里,有一定的生存保障,畢竟試飛是有相當大的風險,雖然有降落傘,但沒有彈射座椅,因此保險係數也是大大降低了;另一個方面,則是海軍會出動岳陽艦,用雷達監控整個飛行過程,做爲試飛的數據資料。雖然地面塔臺也有雷達,但補濟艦的雷達當然比不上護衛艦,而且其他的電子設備也要差得多。

下午3點的時候,試飛正式開始,參觀的海歸者們和一部份工作人員被安排在跑道的中段地區就座,整條跑道都被全部清空,鄭宗明穿戴整齊,當然飛行服和飛行頭盔都是直升機用的,在機庫裡登上了飛機的坐艙。機艙的設計佈置,當初也是有一番爭議的,因爲是用的汽車發動機,因此有人認爲樣機的坐艙可以採用汽車駕駛的佈置方式,這樣更容易發揮發動機的功能,甚致可以直接利用汽車的車身進行改造。但有人反駁這種建議,認爲現在使用汽車發動機只是權宜之計,最終還是要使用專用的飛機發動機,因此機艙駕駛室的佈局還是應採用飛機駕駛的佈置方式,那怕牲犧一些功率,也再所不惜,用汽車的車身進行改造則更是不可取了。而經過了衆人的協商之後,最終決定還是採用飛機駕駛的佈置。

倉庫的大門打開,而王新平站在機庫的門前,雙手各執一根瑩光棒,做出示意飛機出庫的棍語。

不過項目小組沒有飛機牽引車,因此飛機出庫完全是靠人力推動,好在是樣機也並不重,20餘名工作人員一起用力,將飛機推出了機庫,停在飛機跑道的正中位置,機頭對準跑道的前進方向。

王新平轉身看了看跑道,確定跑道上沒有障礙物,同時又向鄭宗明打出準備情況的手式,而得到了明確的答覆之後,才向地面指揮的塔臺報告:“3號機起飛準備完畢,請求起飛。”

劉廣慶隔着塔臺的大玻璃向跑道方向看了看,道:“同意起飛。”於是王新平向3號機打出了起飛的手勢,並且訊速的讓到一邊。

得到了命令的鄭宗明立刻點火開動了發動機,並且推動節流閥。機首的螺旋槳開始轉動,帶動着飛機向前滑跑起來。

鄭宗明一手握着操作杆,一手緩緩的將節流閥逐漸推到了最大。飛機滑跑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開到200米處的位置時,速度己經超過了100碼。鄭宗明鬆開了節流閥,開始全神慣注的準備起飛。

飛機滑跑到300米處時,速度己達到了130碼,這已是飛機在地面滑跑的的最高速度了。於是鄭宗明拉動操作杆,開始起飛,這時細心的人可以看到,飛機主翼後緣的連襟翼開始向下張開,而尾翼也由水平變爲傾斜。而在高壓氣流的託舉下,飛機的機頭擡起,前主輪離開了地面,緊接着後輪也離開了地面,整個機體都己懸在空中。

這時飛機的位置己跑到500米的地方,正是海歸者和其他工作人人員所在的位置,而看着飛機離地升起,頓時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

就在這一片的歡呼聲中,飛機在逐漸的升高,越過了頭頂,越過了樹稍、越過了山尖,越過了飛鳥,終於徹底的飛上了天空。當然,工作人員都見過樣機的短距飛行,因此雖然歡呼,但也並不怎麼太激動,而海歸者們中還有少數人看到過汽車,但飛機確實都是第一次見到,現在看到飛機起飛的過程,自然是又是新奇,又是激動。

他們都是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知道這是一種機器,就和汽車、火車、輪船一樣,到是不會和怪力亂神聯繫起來,但也知道飛行的難度要比在地上跑,水裡遊難得多,只有少數海歸者從日本的報紙上看到過萊特兄弟製造飛機的消息,當時只當是異間奇談而己,卻沒有想到海外華人能夠造出能夠飛行的機器,確實不簡單。至少日本還沒有這的飛機。而且不少人這才都發覺,在來華東政府這幾天時間裡,在不斷的重新認識這個新興的政治體。

坐在駕駛室裡的鄭宗明看着地面的人物、樹木、房屋、道路、山川、河流都在越變越小,心裡也同樣是感概萬千,其實這樣的場景,鄭宗明己是司空見慣的,只是那是開着直升機,而現在自己是開着固定翼飛機。自從戰鬥機飛行員的選撥中淘汰,而爲了能留在戰鬥的第一線上,鄭宗明選擇了艦載直升機,而放棄了開轟炸機,就以爲自已這一輩子與固定翼飛機無緣了,卻沒有想到來到這個時代5年以後,自己不僅能開上固定翼飛機,而且還能親自參與固定翼飛機的研發工作。

當然,鄭宗明的心裡感概,但也沒忘了隨着和地面指揮塔臺溝通,一面彙報自己的高度位置,一面報告飛機的狀態,而這時在海上的岳陽艦也打開海空搜索雷達,觀察飛機的飛行狀態、飛行軌跡,並且也向地面指揮塔臺報告觀察的結果。

大約在20分鐘後,飛機上向到了1200米的高空,這時地面指揮塔臺要求飛機改爲平飛,不過飛機的起落架並沒有收起,這也是試飛的常態。於是鄭宗明一方面將節流閥收回了一點,讓飛行的速度保持在110碼左右,一面又拉動操作杆,調整連襟翼、尾翼的角度,將飛機改爲平飛,並且又在地面指揮塔臺的要求下,進行了90度的轉彎,飛到了海面上。然後向指揮塔臺報告,飛行正常、飛機狀態正常。

於是又保持了大約15分鐘的飛行後,飛機又轉了一個90度彎,並按照地面指揮塔臺的要求,將飛行高度提升到1500米以上,並且將速度提升到了130碼。其實根據計算機的計算,樣機的最大飛行高度是2000米,速度爲150碼,不過1500米的高度,在這個時候來說,己經是最高了,而且這是樣機的第一次試飛,因此還是採取保守的飛行策略,這樣的飛行狀態維持了大約10分鐘,又再次回到了1200米的飛行高度,速度也重新降到110碼左右。並且又進行了幾個“s” 彎的動作。

又飛行了約10分鐘,飛機實際在空中已繞了一個圓圈,而且飛行的時間已經差不多有1個小時了,試飛也基本達到了效果,因此地面指揮塔臺向飛機發出指令,準備降落。

其實飛機的起飛並不是難事,只要飛機的動力足夠,並且達到一定速度,基本都能夠飛得起來,而降落纔是最難、最危險的,因爲這個時候動力對飛機的影響己經不大了,而更重要的是飛行員的操作,由其是這種機械控制的飛機,對飛行員的微操要求由爲嚴格,弄不好就會機毀人亡。

鄭宗明開固定翼飛機的時間本來就不多,而降落的經驗就更少,到現在差不多也忘了,又沒有模擬器可以訓練,何況舊時空裡,無論是直升機還是固定翼飛機,都有大量的輔助降落軟硬件設備,因此這些有限的經驗其實也沒多大作用,只能靠自己的臨場操作。要說鄭宗明現在不緊張是不可能的,好在是飛行員都是心裡素質極好的人,既使是直升機的駕駛員,鄭宗明深吸了一口氣,左手搭在節流閥上,緩緩的向回收。

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四章 會議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三二三章 騎軍(七)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二零七章 奇襲威海衛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五二八章 談判(六)第四三二章 進攻北京(十一)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二零五章 正面進攻(三)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十章 接管濟南(三)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二七七章 中立(一)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四十一章 敘舊(下)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四十九章 重啓談判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二)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三三八章 李鴻章來訪(十五)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十五章 艦炮對決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二十一章 海軍編制(五)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六一零章 朝見風波(二)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四三五章 進京(二)第六十八章 工業(五)第九十八章 天津租界(五)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三一八章 騎軍(二)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二三零章 訪日艦隊(一)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三一一章 二進膠州(四)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戰(十一)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六三八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第六零七章 東北戰事再起(五)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
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四章 會議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三二三章 騎軍(七)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二零七章 奇襲威海衛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區(十)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五二八章 談判(六)第四三二章 進攻北京(十一)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五八五章 青島密約(五)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五一四章 穆棱河之戰(十)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二九四章 開荒(二)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二零五章 正面進攻(三)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十章 接管濟南(三)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二七七章 中立(一)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四十一章 敘舊(下)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一七九章 軍事交流(一)第四十九章 重啓談判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二)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三三八章 李鴻章來訪(十五)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十五章 艦炮對決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二十一章 海軍編制(五)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六一零章 朝見風波(二)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四三五章 進京(二)第六十八章 工業(五)第九十八章 天津租界(五)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八十二章 災民(二)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三一八章 騎軍(二)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二三零章 訪日艦隊(一)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三一一章 二進膠州(四)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戰(十一)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六三八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第六零七章 東北戰事再起(五)第四二九章 進攻北京(八)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