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零章 腰帶計劃(上)

其實這次羅嶽制定的作戰計劃的目標根本就不是攻佔東京,這只是佯攻,投入的兵力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師,兩個團,以及1萬俄藉僱傭軍,目地也只是給東京施加壓力,迫使日軍抽調大量兵力增援東京,讓其他地區的兵力空虛, 然後羅嶽再針對其他地方下手。

羅嶽十分清楚,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任何戰爭都應圍繞一個明確的政治目標。這次人民軍登陸日本,並不是要滅掉日本或是全面控制日本,而是迫使日本服軟,向華東**支付戰爭賠款,而這就需要一個對日本有完全控制力的**來執行戰爭賠款。那麼羅嶽制定的所有作戰計劃,都是圍繞着這個目標進行考量,既要給日本的現**足夠的軍事打擊,以迫使他們屈服,但又不能打擊太過,令日本的現**垮臺,或失去對日本的全局控制,其中的分寸拿捏要相當精準才行。

東京是日本的首都,當然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城市,但人民軍攻佔東京,對於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卻並沒有太多的加分,相反很可能還會有負作用。這是因爲如人民軍真的攻佔了東京,日木**及天皇無論是留在東京被人民軍控制,還是及時的逃出東京,都有很大的機率失去對日本的控制權,使整個日本呈完全失控,或部份失控狀態,這樣的**,是無法執行對華東**的戰爭賠款。而在這種情況下,華東**儘管在軍事上取得重大勝果,但對政治目標卻只能相形漸遠。

當然,在35年以前歐洲發生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在戰場上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並佔領了法國的首都巴黎,也同樣迫使法國簽定割地賠款的條約。

但這兩次戰爭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首先是當時的普魯士國力強盛,在對法國作戰共計投入了約50萬軍隊的龐大兵力,而且經過俾斯麥的一系列外交斡旋,其他列強均在戰爭期間作壁上觀,使得普魯士能夠一意專門應對法國,而無需顧忌其他,這些條件都是現在的華東**不具備的。

其次是普魯士軍在戰場上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之後,法國國內的民衆、工人、小資產階級羣衆、以及部份共和派議員一起立刻拋棄了拿破崙三世,成立了臨時共和**,也就是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並迅速得到了法國各地的認同與支持。而且由於戰敗的鍋全由拿破崙三世背了,因此既使是在普魯士軍攻佔了巴黎之後,新**依然爲法國民衆接受,而普魯士也確保了有一個可以談判,並確保支付賠款的**。而這些條件,和現在的日本又有很大區別。

綜上所述,華東**並沒複製普法戰爭的條件,因此也不能採取和當時普魯士同樣的方式,不能對現在的日本**打壓太狠,更不能動搖現在日本**的根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進攻東京的,只能選擇另一個地方,既能夠給日本**施加足夠的壓力,又不會影響到現在日本**對大局的控制。

羅嶽選擇的目標是京都。

東京成爲日本首都,是在倒幕維新之後,還不到40年時間,而在此之前的1000多年時間裡,日本的都城一直都是京都,因此京都纔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由其是在這個時候,東京作爲首都的時間並不長,在大多數日本人的心目中,京都纔是日本最重要的城市。

同時,由於首都遷到了東京,在倒幕維新之後,京都徹底放棄了政治功能,於是大力的發展工商業,與神戶、大阪一起構成了現在日本最大、最發達的商業集中區,因此人民軍攻佔京都之後,不僅可以給現在的日本**造成巨大的壓力,同時也能在京都、神戶、大阪地區劫到大量的人口和財富物資,補充華東**的需要,同時和艦隊在大阪匯合,確保退路,可以說是一舉數得的計劃。

當然這個計劃也不是羅嶽的臨時起意,而是登陸日本之後,羅嶽就考慮了數個後續的方案,這個計劃只是其中之一,並且羅嶽也進行了相應的準備,派人偵察、勘測了從能登半島到京都的道路,以及沿路的要點等。而現在正是啓用這個計劃的時候了。

由於從能登半島出發,攻取京都、大阪,相當於在日本本州島的中部攔腰橫切,行軍全長約260公里,因此羅嶽將這次作戰計劃命名爲“腰帶計劃”。

而爲了順利的攻佔京都,羅嶽還設計了一個佯攻東京的計劃,吸引日本的兵力,結果日本果然將目前國內約3/4的正規軍隊都抽調到東京地區,令其他地區的守備十分空虛。

於是羅嶽立刻抓住這個戰機,集中兩個師加2萬俄籍僱傭軍,由自己親自統領,從能登半島南進,首先沿海岸在艦隊的掩護下行進,到了敦賀市,轉而橫穿本州島,又沿着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的西岸行進,直取京都。

由於這時日本的正規軍隊大部份都集中在東京地區,人民軍又早就勘測好了道路,結果這一路行軍都十分順利,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礙,整個行軍時間爲9天,行程220公里。

京都在日本算是一個內陸城市,因此日本在京都並沒有佈置正規軍隊駐守,只有少量的地方駐防軍,以及警察,守備十分空虛,人民軍的先頭部隊一到,就十分輕鬆的擊敗了京都的地方駐防軍,幾乎可以算是兵不血刃,就進駐京都城,而等羅嶽率領大隊人馬到達京都時,人民軍己經基本控制了京都的城區和部份郊區。

進入京都之後,羅嶽也不禁感概萬千,雖然登陸日本己有近4個月的時間了,但這確是人民軍首次攻佔日本的大型城市,而且京都作爲日本的千年古都,整個城市基本還是保持着古城的格局,不僅古蹟衆多,就連普通民居也都全是日本古代建築式樣。

在舊時空裡,羅嶽雖然到過日本,但並沒到過京都,而儘管在本時空裡,羅嶽已見過不少中國的古城,但日本古城卻還是第一次見到,和中國的古城相比,京都自有另一種古籍風韻。其實1864年,當時日本幕府軍隊和倒幕勢力在京都市內發生激烈戰鬥,這就是日本倒幕歷史中著名的禁門之變,而京都市內大片街區在戰爭中被焚燬,在戰後統計,共約3萬戶民宅。現在羅嶽看到的京都城區的建築,多爲幕末之後修建的建築物,不過建築樣式仍然是日本古代建築樣式,而且大部份古蹟建築都保存下來,因此京都的城市景觀仍然有可看之處。

不過羅嶽現在可沒有心情遊歷京都,畢竟京都只是腰帶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只有拿下了大阪、神戶這兩個城市,整個計劃纔算是徹底成功,而且大阪、神戶都是沿海城市,也是日本重要的港口之一,因此日本在這個地區佈置了新建的55師團駐守,即使是在東京的局勢危急時,也沒有抽調這個55師團。

當然,55師團的駐守範圍也不僅僅是大阪、神戶,而是整個大阪灣的沿岸地區,其中大阪和神戶是重點駐防的城市,日軍在這兩個城市各駐守了一個聯隊,另兩個聯隊則分別駐守其他地區。不過人民軍要攻佔大阪、神戶,並不像攻佔京都那麼容易。

攻佔了京都之後,有人向羅嶽建議,立刻進軍,趁着大阪、神戶的守備兵力尚未集結,陣地沒有佈置好之前,攻佔這兩座城市,但被羅嶽拒絕,反而下令在京都休息三天,然後進攻大阪、神戶。

原來羅嶽考慮的是,日本軍隊大部份都己集中到東京地區,就算這時知道,再調兵趕過來增援,至少也是10天以後的事了,因此人民軍還有足夠的時間;而大阪地區只有一個師團,周邊地區也沒有多少兵力,就算是集結又能有多少軍隊,再考慮到現在日軍的戰鬥力,實際也不可能給人民軍造成多少麻煩,而且讓日本將軍隊都集中起來,人民軍也好一次殲滅,否則日軍化整爲零,和人民軍打游擊戰,反到是更難對付;最後人民軍從能登半島趕到京都,連續行軍9天,雖然不說是人困馬乏,但體力也確實消耗了大半,不如讓軍隊休息幾天,恢復體力,養足精神,然後出擊,一舉拿下大阪、神戶。

果然,3天之後,人民軍恢復了疲勞,於是羅嶽下令,從兩個師各抽調兩個團,加上1萬俄籍僱傭兵,同時向神戶、大阪發動進攻,而留下的2個團則在京都進行劫掠,並且羅嶽還專門下令,儘可能不要破壞京都的古蹟建築,能夠拿走的文物,儘可能拿走,但一定要做管好,而粗大笨拙,難以搬拿的文件,則仍然留下,不要損壞。

作爲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留下的古蹟建築和文物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範圍內的寶貴遺產,羅嶽並不是一個喜歡破壞的人,對於所有歷史的遺蹟,都保持着相當的尊敬,因此能夠不破壞,當然還是盡力不要破壞。

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四二一章 停戰期(二)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四一七章 遼河之戰(三)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七章 誘敵戰術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三十八章 聯軍進攻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爭(下)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五十二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三)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三七二章 德國的收穫(下)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六五五章 遠東遠征軍(二)第三六零章 大戰之前(七)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一零五章 考查(二)第八十五章 戰前準備(二)第一零二章 天津租界(九)第三零八章 備戰(二)第四七零章 迎擊俄軍(七)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五八一章 青島密約(上)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一八四章 德國海軍戰略(二)第二零六章 正面進攻(四)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二一一章 爪哇之戰(一)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一一八章 農村調查(四)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五八四章 青島密約(四)第二八三章 會談(上)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三七零章 餘波未平(七)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三五一章 上海警戒(四)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三三七章 李鴻章來訪(十四)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一七一章 投資考察(二)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九章 接管濟南(二)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六十五章 艦上見聞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四五六章 處罰(下)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三二九章 李鴻章來訪(六)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
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四二一章 停戰期(二)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四一七章 遼河之戰(三)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七章 誘敵戰術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三十八章 聯軍進攻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爭(下)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五十二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三)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三七二章 德國的收穫(下)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六五五章 遠東遠征軍(二)第三六零章 大戰之前(七)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一零五章 考查(二)第八十五章 戰前準備(二)第一零二章 天津租界(九)第三零八章 備戰(二)第四七零章 迎擊俄軍(七)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五八一章 青島密約(上)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一八四章 德國海軍戰略(二)第二零六章 正面進攻(四)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二一一章 爪哇之戰(一)第六六四章 臺灣海峽之戰(五)第一一八章 農村調查(四)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五八四章 青島密約(四)第二八三章 會談(上)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三七零章 餘波未平(七)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三五一章 上海警戒(四)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三三七章 李鴻章來訪(十四)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一七一章 投資考察(二)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九章 接管濟南(二)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六一零章 滿洲里戰役(三)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六十五章 艦上見聞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七二二章 歸國(二)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四五六章 處罰(下)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三一三章 軍隊擴編計劃(一)第三二九章 李鴻章來訪(六)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