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六章 結束戰爭(七)

收到了美國的調停詢問之後,華東政府也進行了認真的討論,認爲這是英法兩國承受不住壓力,開始尋求和平解決,停止戰爭的途徑,但兩國又拉不下面子,主動來找華東政府,因此只好請美國出面,這對華東政府來說當然是好事。

不過英法兩國提出的調停條件是不賠償,不讓出土地,在此之前又唆使清廷中斷與華東政府的貿易來往,並又聯合日俄荷三國發表對抗到底的聲明,這又表明兩國還懷有一些僥倖心理,企圖以故作強硬恣態來訛詐華東政府,達到少付出代價達成和平的目地。

華東政府內部也有一部份人認爲英法兩國的態度也是可以考慮的,畢竟現在華東政府是以一敵五,確實有些吃力,而且目前的物資供應也開始緊張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既然英法兩國主動提出談判,不如也考慮對英法兩國妥協一些,放棄對他們的賠款要求,華東政府雖然沒有獲得英法兩國的賠款,但可以從其他三國身上再撈回來。而且英法兩國承諾的其他條件,對華東政府也是有益的,由其是承認華東政府是獨立合法政府,對提升華東政府的國際地位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未來博奕中就將英法兩國排除,華東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日俄荷三國。

但妥協的態度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因爲雖然英法兩國是日俄背後的支持者,但華東政府的參戰並非是針對英法兩國無關的,現在仗打輸了,就想要全身而退,還不想賠款、割地,那有這麼便易的事情呢?至於英法兩國承諾的其他條件,基本都是華東政府在戰場上己經取得的成果,英法兩國無非就是做個順水人情,而承認華東政府是獨立合法政府,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華東政府本來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政府,合不合法根本無需要英法兩國承認。而且華東政府的國際地位是靠自己打出來的,不是靠別人承認得來,取得了遠東戰爭的勝利之後,華東政府的國際地位必然會得到一次飛躍性的提升,英法兩國承不承認,影響根本不大。因此決不能對英法兩國妥協,必須要求英法兩國做出實質性的賠償。

強硬的聲音很快就壓倒了妥協的聲音,而且這時夏博海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爲華東政府對英法兩國妥協,可以換取英法兩國退出爭鬥,華東政府就可以集中力量,從容對付日俄荷三國,這種想法是相當天真的,既使華東政府對英法兩國妥協了,在談判結束之後,英法兩國還會仍然繼續支持日俄荷三國,決不會讓華東政府從容的對付三國,而且由於英法兩國未能在談判中付出代價,或者會認爲華東政府易於妥協、軟弱可欺,對三國的支持力度反而會更大。因此這次決不能輕易的放過英法兩國,必須要讓英法兩國付出沉重代價,知道疼痛,這樣在以後和華東政府作對時,就會謹重考慮將可能付出的代價。

夏博海的觀點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因此應對美國調停的建議決策,就這決定下來。當然華東政府不能直接拒絕美國的調停建議,於是提出了自己接受調停的條件:1是英法兩國必須承認成立遠東遠征軍,參與遠東戰爭的錯識,併爲此付全部責任;2是英法兩國必須對華東政府作出合理賠償,而且賠償形式不限;3是英法兩國必須解散英日同盟、法俄同盟,並保證不建立針對華東政府的同盟。只有英法兩國接受這3個條件的基礎上,華東政府才能接受美國的調停,和英法兩國進行和平談判。

而羅斯福收到了華東政府的調停條件之後,也不由得苦笑了一聲,這不明擺着就是拒絕了調停嗎?看來華東政府真的是要選擇擴張的道路,而美國也確實需要早些做好和華東政府竟爭的準備了。

等美國將華東政府的回覆轉交給英法兩國之後,兩國都大失所望,同時也沒有想到華東政府的態度會如此強硬,但問題是國內的壓力令兩國政府都有些承受不住,必須要儘快迫使華東政府妥協才行,現在只能牢牢抓住華東政府的物資供應緊張這個唯一的弱點。

於是英法兩國在協商之後決定冒險一招,宣佈對華東政府實施貿易禁令,並要求其他國家也中止和華東政府的貿易來往,同時下令在中國的英法兩國商人盡力給華東政府的國內貿易製造障礙。

其實這一招確實是對準了華東政府的軟肋,雖然華東政府的物資供應主要是靠國內,但也有相當一部份是靠國外引入,由其是與軍事有關的設備、零配件等,而且一但國內的物資供應不足,華東政府也會尋求從國外補充,雖然這個禁令管不住美德這樣的大國,但對意奧比萄西這樣的中小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而英法兩國都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帝國主義國家,經過了數十年的經營,兩國在中國的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形成了一個依附於英法兩國的買辦階層,一但兩國在中國的商人整合起來,確實是可以華東政府的國內貿易製造相當大的障礙。

但這一舉動也有相當的風險,因爲強令其他國家中止和華東政府的貿易來往,是很得罪人的事情,而且需要英法兩國用一部份利益與其交換;而兩國在中國的商人確實有十分強大的能量,但主要是集中在經濟領域,在安全領域的能力很弱,而現在英法兩國也不可能給這些商人提供安全,如果華東政府採取極端行動,對英法兩國在中國的經濟勢力,將是很沉重的打擊。畢竟在此之前,華東政府已經沒收了英法兩國在上海租界的所有資產,又封鎖了長江航道,這也導致了英法在兩國在長江流域的經濟實力大減,因此一但英法兩國的在華商人給華東政府製造貿易障礙,那麼華東政府是很有可能採取極端行動。

而接下來雙方比拼的就是互相的承受能力,如果英法兩國能夠扛得住經濟損失,一直扛到華東政府的物資危機爆發,那麼華東政府就有很大的機率在談判中妥協,而反之英法兩國就只能接受華東政府的條件。

不過英法兩國經過評估之後認爲,在經濟領域的較量,自已獲勝的機率還是相當大的,因爲在這樣的經濟封鎖下,最多半年華東政府的物資危機就會爆發,而英法兩國完全可以扛得住這半年的損失,畢競中國的市場在英法兩國的海外殖民地中,雖然不能說是無足輕重,但也絕不是重要的部份,英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是印度,而法國是中南半島。

另外,一但華東政府採取極端行動,比如沒收英法兩國在中國其他地區的資產,就勢必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重大的影響,畢竟現在英法兩國對中國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在華東政府收回上海租界,封鎖長江航行,不僅打擊了英法兩國在長江流域的經濟勢力,同時對長江流域的中國經濟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不少長江流域的商人、士紳都對華東政府有相當大的怨言,在臺灣海峽之戰前,有相當一部份人都不看好華東政府,甚致希望華東政府失敗,這和華東政府封鎖長江航行,損害了相當一部份人的利益,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華東政府採取極端行動,沒收英法兩國在中國其他地區的資產,很可能會失去一部份人的支持,這樣自然對英法兩國有利。

不過這樣一來,英法兩國確實會受到相當大的經濟損失,甚致會超過對華東政府好賠償,但可以保住英法兩國的大國尊嚴,以及國際威信力,另外阻礙華東政府的發展,還可以鼓舞日俄荷三國和華東政府對抗到底的決心,繼續消耗華東政府的實力,讓華東政府在談判桌上得不到想要的利益,在戰爭結束之後,英法兩國可以繼續整合其他國家,一起來遏制華東政府的發展。

果然,英法兩國宣佈了對華東政府實施貿易禁令之後,美國、德國首先表示了反對,並且宣稱會保持和華東政府來往不變,而意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也都紛紛表態,宣稱不會尊守英法兩國的禁令,但日本、俄國、荷蘭,還有一些小國,以及殖民地政府則都表示了支持。

這個結果到也在英法兩國的意料之中,畢竟宣佈貿易禁令只是一個恣態,接下來就是在外交方面的努力,要和其他國家進行溝通、談判和利益交換,爭取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美國的調停建議失敗之後,英法兩國首先抓住了華東政府的軟肋出招,而且這一招也不可謂不狠,不過國際社會都在等着看華東政府的反應,因爲自從華東政府成立之後,都是秉存以超強硬對強硬,從來就沒有慫過,這次就更不可能坐以待斃,就看華東政府如何反制了。

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一八五章 德國海軍戰略(三)第十七章 海軍編制(一)第三零五章 南線,北線(三)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五十一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二)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二二零章 青島戰役(四)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三章 尖刀排長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五七零章 進駐縣城(三)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七十八章 軍事發燒友(上)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動(一)第四十七章 錦州之戰(五)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二)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三八五章 對馬海戰(十一)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五七一章 北洋議事(一)第四四八章 外交斡旋(五)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四零六章 旅順攻略(三)第一五九章 對日談判(四)第七十四章 進攻赤峰(中)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二一四章 爪哇之戰(四)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三十七章 談判(上)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六十二章 德國使團(二)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四三八章 政客(三)第八十章 陸軍編制(四)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二百章 英國干涉(二)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一四二章 上海新區(六)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四五六章 山海關(二)第九十章 安置營(六)第六一一章 朝見風波(三)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一六七章 回訪日本(中)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六十五章 艦上見聞第四十三章 錦州之戰(一)第六零八章 滿洲里戰役(一)
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一八五章 德國海軍戰略(三)第十七章 海軍編制(一)第三零五章 南線,北線(三)第七三零章 決策(四)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五十一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二)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二二零章 青島戰役(四)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三章 尖刀排長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三零五章 反制行動(三)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五七零章 進駐縣城(三)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七十八章 軍事發燒友(上)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一五七章 對日談判(二)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動(一)第四十七章 錦州之戰(五)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二)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三八五章 對馬海戰(十一)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五七一章 北洋議事(一)第四四八章 外交斡旋(五)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四零六章 旅順攻略(三)第一五九章 對日談判(四)第七十四章 進攻赤峰(中)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二一四章 爪哇之戰(四)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三十七章 談判(上)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六十二章 德國使團(二)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四三八章 政客(三)第八十章 陸軍編制(四)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二百章 英國干涉(二)第三零四章 反制行動(二)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六九七章 求和(四)第一四二章 上海新區(六)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四五六章 山海關(二)第九十章 安置營(六)第六一一章 朝見風波(三)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一六七章 回訪日本(中)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六十五章 艦上見聞第四十三章 錦州之戰(一)第六零八章 滿洲里戰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