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普天之下,都是中華兒女

帝國的擴軍速度並沒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太多影響,這也是此前東北軍旅改師過於急促給宋彪留下了一些陰影和教訓,此外,帝國還是嚴重缺乏中高級指揮官,師旅一級軍官空缺厲害,貿然的大量組建師旅是不合適的。

目前,帝國中央國防軍的正式編制就是11個整編步兵師、27個常規步兵師、5個整編騎兵師、7個騎兵旅、11個炮兵旅、3個鐵道工程旅、2個鐵道炮兵旅、7個輜重旅,總兵力112萬人。

從一戰開啓後,帝國在全國各府都設有新兵營,訓練新兵,以半年爲一期抽調新兵,加上重新徵調一些退役兵組建新編團。

團一級的軍官,帝國還是不缺的。

到1915年底,帝國組建了224個新編團,增兵74萬。

派往歐洲的帝國第一遠征軍由馬爾託斯將軍擔任司令官,趙庭柱擔任副司令官,陳其採擔任參謀長,總編制是4個整編步兵師、3個常規步兵師、2個炮兵旅、2個輜重旅、12個新編團和1個新編工兵旅,總兵力21.3萬人。

在非洲的帝國第二遠征軍由張孝淮擔任指揮官,總計是一個整編師、4個常規步兵師、7個新兵團,這邊的軍事壓力很小,最大的敵人只是非洲的氣候環境。

最初根據中央軍部和法國總參謀部之間的協定,帝國第一遠征軍原則上不參加直接前線作戰。而是在二線戰場負責協同作戰,以及對意大利作戰,結果意大利在帝國第一遠征軍抵達歐洲之前就轉投協約國陣營,最後在英法德要求下,第一遠征軍轉入意大利駐防,說是協助意軍和奧匈帝國開戰,不如說順便監視意軍。防止意軍反覆無常。

意大利的軍隊真是很差勁。

德國人曾經說,打敗意軍只需要3個師,佔領意大利需要10個師。做意大利的盟友則要100個師,這話真他孃的沒有說錯。

帝國第一遠征軍只有21.3萬人,卻要爲意軍擋住奧匈帝國的15個步兵師。而奧匈帝國總計進攻意大利的部隊也只有40個師,因爲第一遠征軍傷亡較重,第二遠征軍還臨時抽調了兩個步兵師和三個新編團前去救援,帝國在1915年12月之前,繼續派遣了30個新編團前往歐洲和非洲補充兵力損耗。

對於宋彪而言,在英法對中國沒有足夠重大的讓步和優惠之前,他只會在歐洲和非洲戰場保持三十萬兵力,其中14是在非洲搶地盤的,特別是德屬東非,他佔領之後就不會走的。

乘着這段時間的混亂。帝國海軍還在新加坡北部和曾母暗沙西部的廖內羣島建立了海軍補給基地,原本還想在印度洋的安達曼羣島佔了位置,結果被英國看穿了用意,堅決不同意帝國海軍這點小貨色也到處霸佔島嶼,硬生生將帝國海軍給擠出局。但是同意帝國在蘇丹港保留一個海軍基地和物資中轉站,便於帝國利用蘇伊士運河向地中海和法國運輸軍火物資。

帝國海軍實力太孱弱,別看表面上有37艘巡洋艦的作戰實力,其實一大半都是2000噸至4000噸排水量的輕巡洋艦,中央海軍的總排水量加起來也不過是22萬噸,看似不小。其實根本打不過海軍前十強中的任何一國,簡直是虛有其表,就是乘着德奧海軍被封鎖的這個間隙到處派艦隊亂闖,一邊替英法巡邏商船,打擊海盜和偵察德軍潛艇,一邊勘探海洋版圖,乘機多佔一點好處。

這麼下去也不是一個事啊,所以,帝國海軍已經向美國訂購了兩艘萬噸級的戰列艦,一貫摳門的帝國海軍自然也捨不得購買新艦,只是從美國購買有兩艘舊型號的前無畏戰列艦,大修翻新一下即可。

軍費有限,陸軍那邊消耗極大,帝國海軍能有軍費就算是謝天謝地了,自然是一分錢扳成兩半使,儘量花小錢多辦點事,現在專門盯着南海跑,再守着新幾內亞和加羅林羣島、廖內羣島就算是爲帝國立下大功。

如今倒是真能賺着便宜,只是這麼擴張下去,以後必定要和日本海軍決戰,此事倒也是一個陰影,別看日本海軍也就是70萬噸的排水總量,隨便挑出四艘戰列艦加四艘巡洋艦就能將帝國三十七艘巡洋艦都轟成碎泥。

帝國的這些巡洋艦,很多都只是早已淘汰的龜甲艦,因爲技術限制,帝國現在也只能大規模製造這樣的輕裝甲巡洋艦。

強權即是公理。

雖然很多東西都是中國人的,可沒有武力是要不回來,靠談判解決雙邊問題簡直是最懦弱和最無知的幻想,袁世凱當年要不回來的,蔣介石當年要不回來的那些東西,此時的帝國也要不回來,帝國只是比袁蔣更奸詐而已。

大英帝國不願意歸還香港,德意志帝國不願意歸還膠澳,想收回來的唯一辦法就只能是開戰而已,一旦大英帝國將藏南正式劃歸印度,想收回來也只能靠戰爭說話。

沒有戰爭,你收不回任何實際的領土。

帝國的優點在於奸詐。

當初德國既無意歸還膠澳,也無意轉讓膠濟鐵路的所有權,帝國“悍然”決定將中央鐵路總公司的50%路權都和德國公司合股經營,對等換回膠濟鐵路的12所有權。

帝國鐵路大計劃中最爲著名的就是一橫一縱,一縱是從哈爾濱到南寧,將東北鐵路、京奉鐵路、京漢鐵路和漢桂鐵路都聯繫成一條縱線,一橫則從青島到濟南,從濟南沿黃河南岸經開封、鄭州、洛陽、西安、蘭州到新疆。

橫線又稱之爲大陸鐵路,整條鐵路線和陝甘寧晉豫川的鐵路權都歸屬中央鐵路總公司所有。聯通內外蒙的兩條鐵路線也歸屬中央鐵路總公司。

從1911年至1914年,中央鐵路總公司在和法俄合作的同時,同德意志鐵路公司在內7家鐵路公司分開簽署合股經營協議,由德國14家銀行總計貸款7300萬英鎊用於修建鐵路。

這一階段的帝國鐵路工程太多,本國的技術人員和實力根本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鐵路計劃,超過30%的鐵路線都是靠德國公司支撐。

強權即公理,不靠戰爭是收不回任何東西的。

所以在這些鐵路陸續修建完成後。1914年9月,帝國迫不及待的和德國宣戰,收回膠澳的同時也將這些鐵路全部收歸國有。

從1905年開始。德國在工業革命進入頂峰後逐步轉向對外投資,其在華投資規模日益擴大,在1914年。德國對外投資總額約爲264億德國馬克,約合13億英鎊,其中約有14集中在東三省和中國其他地區,如今都已經變成了帝國的國有資產。

雖然在德國公使辛裡平離開中國之前,帝國內閣總理唐紹儀和辛裡平簽訂了一份密約,約定如果德國戰勝,帝國將會完整的歸還這些財產,如果德國戰敗,德國承認這些財產正式歸屬中國,以避免德國戰敗後。這些資產被英法俄日等國竊取瓜分,造成對中德兩國都極爲不利的局面。

帝國只是奸詐而已。

一邊積極參加對德戰爭,一邊和德國達成了秘密協約,帝國將會以正式的名義佔領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並保證德僑和德國海外資產的安全。如果德國戰敗,帝國將會對德國網開一面,以和平友好之姿態分享海外殖民地,如果德國戰勝,帝國將非常漂亮的完璧歸趙。

所以,除了在和德國遠東艦隊的交戰中出現了一些意外。帝國在海外和德國海外殖民部隊的交戰一直是異常的順利,簡直可以用平靜來形容,大部分被關押的德國軍人都會在幾個月後以退出現役的名義釋放。

此時的帝國滿世界打滾求好處,用那些廉價而低質量的工業產品和勉強還算合格的軍械彈藥賺取暴利,用那些可憐的像紙皮一般薄弱的小規模巡洋艦隊亂奔亂跳,到處收刮地皮和好處,以至於不管是在英法俄美,還德奧等國眼中,帝國都像是一個跳樑小醜般的角色卻意外碰上了狗屎般的好運氣。

當然,帝國比起意大利的地位還要高出一截,至少遵守盟約承諾,並且有着不可輕視的陸軍戰力,在意大利戰場只用10個師就擋住了奧匈帝國15個師的進攻。

即便英法老牌帝國很看不起新崛起的中華帝國,看不起帝國的三流工業水平,看不起帝國的四流艦隊,甚至將帝國的陸軍也繼續視作二流部隊,更看不起帝國以如此低等的人種和如此渺小的實力卻佔據瞭如此多的好處,可還是要和帝國購置軍火炸藥,還是要不斷和帝國交涉,希望帝國派遣更多的陸軍支援歐洲戰場。

不管如何,帝國就是如此奸詐而狗屎運一般的存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且混得很不錯,總之就是英法德俄奧在前面拼死拼活,帝國在後面不停的偷雞摸狗,還設立更多的沿海和內陸開放城市,推出更多的外資和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外國資本、公司和人才繼續從歐洲逃往帝國。

帝國現在這個歡樂勁啊,總之是能讓英法德俄奧氣的發瘋。

沒收了德國在華資產後,帝國中央鐵路總公司一躍成爲資本總額超過一億英鎊的世界級鐵路公司,拖欠德國多家銀行的外債也一股腦的不承認了,如今資本豐盈,迫不及待的想要將大陸鐵路徹底修通至新疆,一路再修往中亞和西亞。

事情到了這個份上,西北馬家軍就真的是不打不行了。

中國軍事一貫有個基本原則,那就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在成都至天水的成天鐵路和濟南至天水的鐵路都修通後,京宣鐵路同山西鐵路聯繫起來,山西鐵路繞過黃河,從包克圖、鄂爾多斯、榆林一路南下到西安。鐵路如此之歡樂多,軍需物資、糧食和部隊都陸續在1916年的3月份之前抵達。

帝國五大騎兵師陸續經過不斷的調整部署,目前是第一騎兵師駐紮在保定,第二騎兵師駐紮在烏里雅蘇臺,第三騎兵師駐紮在庫倫,第四騎兵師駐紮在咸陽,第五騎兵師駐紮在哈爾濱。

西北軍部在各軍部中的編號是第四軍部。本身下轄兩個步兵師、第四騎兵師、第十騎兵旅、第十一騎兵旅、第三鐵道工程兵旅、第四炮兵旅、第四輜重旅。

在這些基礎兵力上,本地新增的新編團有7個,第一騎兵師和第十二騎兵旅也從保定、太原抽調過來。中央陸軍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不同於其他騎兵常規編制,其特點更貼近哥薩克騎兵,以輕騎兵和純機動作戰爲主。其顯著特點是在常規裝備瀋陽步槍的基礎上普遍列裝了c305駁殼槍,以增加近距離的作戰能力,不設輕騎炮,僅有少量60mm迫擊炮和勃朗寧輕機槍。

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向西北調集,足以證明皇帝和中央軍部已經不打算同西北地方勢力談判,強權就是公理,此時也沒有任何談判的餘地和必要,爲了保證西北的長久安定,中央軍部的唯一計劃就是全面清剿三馬。

雖然以後可能和蘇俄交戰,或者是征服中亞的過程中。西北馬家軍都有發揮價值的空間,但對中央軍部而言,軍事武裝歸屬私人和地方永遠是最邪惡的弊端,務必剷除,沒有任何談判餘地。

皇帝之下。任何人都不準擁有武裝。

這就是帝國的座右銘和唯一的鐵血教條,不服者死。

……

帝國陸軍不斷向西北調集的這段時間,宋彪並沒有過多的關心軍事,因爲準備的時間已經很久,一切都已準備就緒,現在還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少。

這幾個月裡。身爲皇帝的宋彪環繞西安北上南下,到延安、漢中、天水和黃河沿岸等地視察民情治理的各種問題,連農業、工業、水利等大臣都來過,交通大臣袁世凱也不例外。

利用這個機會,宋彪還乘鐵路繼續南下到成都查看地方的一些問題。

再回到咸陽軍部,此時的宋彪已經意識到他最好還是在西部多呆一段,黃河治理、防沙化和西北水利都是大問題,早治早安心,四川的土地平均化問題也要加快,西北和四川人口的移民調配都需要想辦法處理,特別是西北人口的西進戰略,關係到整個疆域的穩定。

不管是三十年後開始推進,還是一百年後的民主化普及,如果漢族人口在西北地區不能佔據大多數的比例,不能加快民族統一進程,新疆問題就將一直是個大問題。

宋彪也是一個歡樂極多的皇帝,雖然只是住在西北軍部西側的一棟關中四合大院裡,和段祺瑞、蔡鍔擠着住在一起的那一套是差不多的規模和標準,都是典型的關中民居風格,他卻將這棟四合大院命名爲北地大院。

北地。

漢時一郡,轄區包括現在的陝西北部和甘肅、寧夏,三國時代著名的皇甫嵩就是三代出任過北地太守,宋彪將自己居住的關中四合院命名爲北地大院自然是有着很特殊的寓意。

隨着皇帝在關中居住的時間日久,內廷總署在這裡臨時設置了咸陽署處理日常事務,秘書局的秘書們大體也都在這裡辦公。

農業大臣王永江就是一個天生的苦主,這些日子也一直在西北視察,不斷的往返於咸陽和西北各地,甚至去了銀川一趟,視察各地,回來就要和皇帝彙報各項事務,商議西北農治。

這天下午,王永江從蘭州考察農業和山羊養殖回來,這就直接去北地大院和宋彪稟報,正好水利總長黃仲良也在花廳裡同宋彪商量治理山西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在內侍通報之後,王永江走進花廳向坐在矮榻上磕葵瓜子的宋彪躬身行禮,道:“臣下拜見皇上。”

宋彪讓內侍給王永江準備座椅,並沒有急着和王永江詢問事情,而是繼續和黃仲良道:“山西的問題總是最煩人的,以前種植土煙最多的就是他們。黃河沿岸水土流失最厲害也是這裡,神武元年搞白銀黃金管制和中央儲備,山西是最不配合的,神武三年出臺貴金屬貿易法案,晉商還派人來和我請願,到現在爲止,山西的土煙種植和白銀窖藏的問題還是最嚴重的。現在還是這樣。山西的水土流失問題也最厲害,這個要說起來不怪山西,但也要怪山西。晉商對山西有好處,也有莫大的壞處,土地大量集中在晉商手裡。這是山西大規模種植土煙的根源問題。所以,要想治理好山西,首先還是要逼迫晉商和大地主階層將土地全部給我吐出來,中央強制規定黃河及主要支流兩岸三公里範圍內的土地全部歸屬中央直管,成立中央黃河水利管理局,統一植林,減少水土流失。要強行推動退耕還林,在黃土高原發展林業。”

黃仲良默默點頭,又和正好進來王永江說道:“這個事情倒是王內閣的事啊。”

王永江點了點頭,沉默不語。

山西的問題不好治理。這也是內閣衆所周知的問題,而這裡面的關鍵就在於晉商軟硬不吃,還當本朝是前朝,將帝國的法律不當法律。

宋彪感嘆一聲,和黃仲良、王永江道:“此前內閣一直致力於推動175項工業計劃。勸說晉商出資籌建工廠和參與工廠持股,對他們違法之處查的不嚴,等咱們處理西北的事,西北安定了,晉商這邊就要狠狠的打擊一批。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可能說他們有錢就要特殊化。”

王永江這才道:“是啊。早就該打擊了。貨幣管理局前段時間在山西摸底,估計晉商和山西人的窖銀總量還有兩千萬兩白銀的規模,政府幾次三番的勸說都沒有用。”

宋彪道:“這個事情簡單,在《貨幣金屬管理法案》中,對於違法持有黃金白銀的處罰加重,稅務法中對於此項的逃稅漏稅處罰也加重。”

王永江道:“對付他們也必須如此。”

宋彪嗯了一聲。

帝國是一直在反對窖銀,在《貨幣金屬管理法案》中已經強行規定國民不得持有非貨幣貴金屬,包括黃金和白銀,想要持有這些資產,必須從銀行購買中央指定標準的金條和銀條,並且要按持有量納稅。

山西商人很有意思,就是繼續窖銀,也不上報,派人一問就是根本沒有窖銀,好像是生怕政府沒收。

既然這樣就只能是強行查抄了,找一個最厲害的直接查下去,挖地三尺也要將對方的窖銀都挖出來,沒收之後還要繼續處罰漏稅款項,情節嚴重直接起訴。

現在還不是處理這些事的時候,帝國的問題之多,多到幾十名內閣大臣都有無數棘手的問題。

宋彪這才嘆息一聲,和黃仲良道:“黃河治理和山西那邊的問題也不是這一兩年能處理掉的事,暫時就不談這些事了。”

說完這話,他和王永江問道:“你去甘肅視察農業回來,有什麼感觸嗎?”

王永江如實稟告道:“臣下此次去蘭州視察農業之後也和馬安良見了一面,正如皇上所知,馬家軍這些年一直提倡甘人治甘,推選馬安良爲首,妄圖成立甘青寧自治省,咱們將陸榮廷打掉之後,他們不敢再提自治,可還是繼續講甘人治甘這個提議。中央因爲很多原因沒有和他們直接發生衝突,只是委派了青海、甘肅、寧夏的駐地大臣,實際上在地方根本沒有任何實權,從上至下,連縣長一級都是完全由馬家軍控制。我此次視察之後,只能說這些人行軍打仗是有點本事,治理地方簡直是一塌糊塗,爲了和中央的西北軍部抗衡,地方徵稅是很兇狠的,特別是不信回教的漢人,手段極其惡劣,對經濟的破壞實在是太嚴重了,而且是強買強賣,毫無章法,我見到馬安良之後也直接說的很清楚,他們在西北的治理簡直是目無王法,亂國亂民,嚴重阻礙了帝國的擴張和對新疆的治理,都是一羣不折不扣的民族罪人。馬安良這個人應該是個很奸詐的人吧,在我面臨倒是很得體,解釋了很多事情,也一直請我和皇上致歉,忠心也表的很厲害。但我聽駐甘肅大臣李成霖說,馬安良已經是不止一次想要暗殺他,情況很是危急,以至於李成霖都不敢在蘭州城裡辦公。”

宋彪淡淡的嗯一聲,道:“沒有關係,讓駐三地大臣都回來開會吧,開完會就不用回去了。打仗總是要死人的,總是要犧牲的。既然犧牲再所難免,那就爭取一次解決最大的這些問題。將情勢拖延的緊張一點,讓他們馬家軍拼命的招攬人馬吧,等他們將地方的教民和激進派都組織的差不多了。我們再一次性的打過去,要剷除就來一個斬草除根,我不是那種喜歡將問題拖延下去交給後代處理的皇帝。”

王永江道:“皇上聖明。”

他此行也是肩負着宋彪的特使之責,前往甘肅巡查農業之事,順道查看甘肅的地方心態和馬家軍的備戰態勢,以及馬安良的心理狀態。

王永江這個人是很精明的,才能絕對不止是當一個農業大臣這麼簡單,他自己一路查看了一個多月,感覺還是和皇帝一樣,這幫人確實是必須要完全剷除。留下來一丁點都是帝國的後患。

別看他是個農業大臣,心腸也狠,也覺得要麼不幹,要幹就徹底搞乾淨。

中央國防軍早就有實力剷除三馬,故意在西北軍部擴張兵力。將緊張的局勢拖延這麼久,就是要讓三馬有足夠的時間拉攏起地方各種反動勢力,最後再一次性的處理掉。

三馬的武器來源是很簡單的,基本都是通過新疆從中亞購置,南邊是印度,北邊是沙俄。要說大英帝國和沙俄沒有在這邊偷雞摸狗,那真是鬼話,說給誰都不相信,但從裝備的水平而言,肯定不夠中央陸軍打的。

在抗擊八國聯軍之時,馬家軍就是最爲英勇的武裝,確實是很厲害,不怕死,死了老子,兒子上陣,兄長死了,弟弟上陣,全家死光爲止。

所以說,馬家軍是異常彪悍的,特別是青馬。

基本到了民國以後,馬家軍的兵力就開始大量補充漢民,現在則還是以教民爲主,當年教民在陝甘寧叛亂期間殺死的漢人至少有百萬,後來左宗棠殺回來,就用馬家軍爲先鋒,回殺了教民百萬,四年平疆戰爭基本將地方的人口殺光大半,以至於馬家軍現階段想要大規模擴兵的可能性很低,只能拉一部分地方漢人做補充。

宋彪不在乎這些人的死活。

一路殺過去,大家互相死拼,拼光了本地,後面還能繼續從山西、陝西抽調人口補充過來。

這裡真不是宋彪不尊重教民,不尊重宗教,身爲皇帝,帝國之安纔是他應該考慮的事情,而且從清中葉就開始的這種反覆廝殺最初就是教民先挑起來的,幾番殺來殺去,在世界範圍內都被視作亞洲在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族事件。

直到很多年後,漢教之間在地方的矛盾還有很多問題是源於清末這場戰爭,其實將屠殺先挑起來,而且是將地方漢人殺光的就是教民,漢人不過是全國範圍內佔絕大多數,這裡被殺光了,還可以從湖南抽調湘軍再殺過去。

殺到最後,真正殺人最多就是馬家軍,左宗棠平疆之前,他們殺的都是漢人,左宗棠一到,他們就再殺同族同宗,籍此纔得到了滿清朝廷的賞識,封官蔭子,得以坐鎮西北。

殺人償命。

這是一個再基本不過的道理,現在就是馬家軍還債的時候而已。

這時,一等內侍官張富田進來和宋彪呈遞上一份裱金禮單,稟報道:“皇上,甘肅督軍馬安良長子馬廷輔前來求見,說是代表其父和甘肅百姓恭賀皇上三十聖誕龍禧。”

宋彪頗是有點意外,接過禮單和王永江說道:“看來是很擔心你到我這裡說話壞,要麼就是被你給嚇着了,你前腳走,後腳就派了兒子過來送禮。”

他將禮單打開瀏覽一番,又笑道:“禮單倒是很厚重啊,居然有六千兩黃金和六十斤和田玉羊脂料子。難得,難得。”

王永江的記憶力很驚人,引經據典和引用各種資料數量的能力很強,當即就和宋彪答道:“甘肅歷來是帝國產金規模最大的省,光緒十四年曾產金11362兩。自光緒年以來,每年產金從未低於一萬兩,漢代霍去病雄徵西域就曾奪得金人兩個,用以祭天,漢代黃金累超歷代,據說大多數黃金都來自於甘肅關中諸地。這些年裡,隨着山東、遼東和朝鮮三地金礦的大規模開採。甘肅產量不再一枝獨秀,總量也不比不上這三大產金區,可要是和其他各省相比還是很厲害的。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些金礦一直就沒有歸屬中央管轄,也沒有納入正規的企業運轉,都是三馬霸佔。甘馬和青馬之間交界地段的金礦點很多,雙方爲此也是大打出手。”

宋彪冷笑一聲,道:“咱們在東北的時候就一直努力採黃金,帝國成立之後就迫不及待的推行黃金產業管控法案,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全國黃金必須都由中央儲備局收購,即便如此,全國每年的黃金產量也不過是四十噸左右,這還是從日本公司手裡拿回臺灣金瓜石金礦場的基礎上,加上朝鮮北部的四大金場的產量。中央儲備局從國內吸納的黃金也不過是五十五噸上下,他們倒是坐地分賬,一年上萬兩黃金藏在腰帶裡。想想馬家軍雄踞西北三十五年,到底侵吞了多少財產恐怕都是一個未知數,從這裡也可以知道三馬這些年從中亞購置軍火的大筆開支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王永江真是不怕事。就怕事不大的主,指不定是在蘭州和馬安良吵得很厲害,繼續落井下石道:“甘肅還是產銀和產銅大省,白銀縣等地的產銀量也是每年十餘萬兩,前幾年還有英國人的探險隊從新疆進入甘肅調查西北金銀礦資源,國土資源部那邊同樣是不斷的秘密派人勘探。就等這一仗結束就大規模開發。不過,甘肅和青海各地最大的財政來源還是牧業,特別是羊絨和羊毛的產量很大,當年左宗棠爲此特別在蘭州開設了蘭州織呢局,我這一次去蘭州的時候也專門去看一眼,機器都已經很老舊了,馬家軍也不會打理這裡面的事,反正是能賺一筆就是一筆。”

宋彪微微點頭,和王永江道:“真要打完了,宗教部和你的農業部事情最繁重,你心裡要有充分的準備。戰後的重建一定要做好,要有足夠的財政和人力支撐,一點錯都別犯。”

王永江道:“請皇上寬心,臣下一切準備就緒,罐子舊了就得砸了之後再重新造一個,臣下保證新罐子不僅造的漂亮,而且是個真正漂亮的瓷窯琉璃罐子。”

宋彪聽明白了王永江的心思,道:“有你這番話,我也就放心了!”

隨即,他又和張富田吩咐道:“既然別人送禮來了,那就讓他進來吧。”

張富田答應一聲,這就出去領馬廷輔進來。

等了片刻,也是而立之年的馬廷輔就跟張富田快步走了進來,穿着一身藏青色的長袍馬褂,戴着瓜皮帽子,見了宋彪就上前跪拜道:“皇上萬歲萬萬歲,西北馬廷輔在這裡給皇上請安。”

宋彪笑了一聲。

所以說西北馬家軍的這些人還都活在清末的那段歲月裡,以爲中央朝廷怕麻煩,怕出事,不會真和他們翻臉。

宋彪對馬廷輔的這一套並不是很受用,不是很喜歡的說道:“起來吧,朕看過你父親送來的禮單了,其他倒也沒有什麼事,反正是份心意,朕心裡明白。這唯一的問題就是你們的黃金是帝國中央儲備局鑄造的標準金條呢,還是金磚啊?”

馬廷輔微微一怔,不敢起身,繼續低頭伏在地上道:“回稟皇上,西北這個地方偏僻,離着朝廷太遠,也不知道中央儲備局的那些事兒,沒有見過標準金條金磚是什麼樣子,若是知道,家父一定按標準鑄造。”

宋彪很生氣的怒道:“扯淡,帝國在《貨幣貴金屬管控法案》中明確規定帝國疆域之上所產的黃金一概只能由中央儲備局統一按照國際價格收購,用於中央銀行和中央儲備局的黃金貨幣儲備,大英帝國不過幾千萬人口,卻有七千噸黃金儲備,一噸合黃金三十七萬三千零十兩,帝國黃金儲備不過一千餘噸,你們不覺得丟人,朕覺得丟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也要與庶民同罪。按照中央法律規定。私人和機構要購置黃金只能從中央儲備局登記購買,並且要按年繳納黃金增盈稅,每年按金價總額收取3.5%,帝國立法至今三年了,你們馬家的黃金是從哪裡來的,稅是怎麼繳納的?”

馬廷輔大驚失色,沒有想到皇帝如今已經恨三馬到了這個份上。連送金子過來都要斥責,匆忙辯解道:“皇上息怒,我家經營雜貨往來陝西和西域。從中賺取薄利,累年積攢纔有些家底。我等陋居西北邊疆,愚昧無知。不知帝國王法,還請皇上寬恕臣等之罪,家父對皇上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只是一直未能見到皇上,不知皇上聖意如何。皇上若是定要治罪,家父必當負荊請罪,絕無怨言。皇上啊,我等父子忠心耿耿,絕無反意。還請皇上明察秋毫。”

宋彪是不聽這話不來氣,當即就斥責道:“不錯,你們確實沒有反意,那是因爲你們反不了,要是你們反的了。早就殺光朕一家上下了。你們沒有造反,但你們也一直佔地爲王。你們自己乾的那些勾當,不要以爲朕不清楚。你們和英俄買了不少武器,價格還不高,數量還不少,爲什麼英俄要偷偷賣你們武器。因爲你們幫他們攔着帝國鐵路西進。所以說,你們一禍害地方百姓,二禍害中央,三禍害四萬萬炎黃子孫。不要你們信教,你們就比我們高貴,四千年前,我們都是一個祖先,一個部落。中華帝國不過一千一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西藏佔了14,新疆又佔了15,英國現在就是支持你們在這裡攔着,好讓他們割佔西藏,俄國也支持你們,好讓他們逐步佔領新疆,在朕的眼裡,你們姓馬的幾家人都是一羣豬狗不如的畜生,一羣爲了佔地稱王不惜勾結外國人出賣國家疆域領土的民族敗類和漢奸走狗。拿六千兩金子就想讓朕繼續縱容你們賣國,縱容你們禍害中國嗎?你們當朕和你們一樣都是畜生狗孃養的賤貨嗎?”

宋彪並不明着動怒,他很冷靜的罵着馬廷輔,直接將手裡這份禮單扔在地上,道:“滾吧,將你們這些出賣國家同胞利益才換來的民脂民膏都帶回去,別髒了朕的眼睛,回家之後告訴你父親,中央軍部有中央軍事情報部,內閣有國家情報總局,內廷有中央調查總局和中央保密局,宗教部有宗信調查局,國土資源部有疆域調研局,全國的情報人員加起來有四萬之多,他和馬麒、馬麟做的那些好事,朕閉着眼睛都知道,朕已經忍你們很久,這一次就是要替國家和民族剷除你們這些民族敗類的。再告訴你父親,要是他覺得前朝好混好騙好效忠,那就讓他滾去日本效忠宣統皇帝,不要在中國效忠朕這位神武皇帝,朕是神武,不是要飯的。”

馬廷輔徹底驚呆了,愣了一會兒纔像是被雷擊中一般恐懼不已,匆忙再跪拜在地上連連磕頭,慟哭流涕的哀求道:“請皇上饒命,皇上饒命啊,臣等絕無此意,絕無此意,臣等知錯,知錯……!”

他已然是語無倫次。

三十五年前,左宗棠西征的事情,他恐怕是不知道的,可他父親肯定還有很清晰的記憶。

就是當年晚清日落西山之時,大軍一發也能橫掃西疆,何況今日帝國軍事鼎盛,三十萬大軍橫掃朝鮮,擊斃日軍十萬餘衆也不過是十天的時間。

馬家一直活在前朝的慣性裡,以爲帝國中央和皇帝不會真的在意西疆這樣的荒蕪之地,何況西疆的漢人已經不多了。

他們錯了。

普天之下,中國之上,都是中華兒女。

只要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出生於斯,你就是這方水土的兒女,你就是這個帝國的子民,這個帝國無數組成部分中的一分子,正如一個人身上的毛髮。

你呼吸,帝國才隨着你一起呼吸。

帝國之下,沒有哪一寸土地是可以割讓和私佔的。

任由馬廷輔哀嚎不已,宋彪也毫無表情的坐在矮榻上閉目養神,不做任何表態。

過了片刻,陪同在旁的張富田才溫和的勸告馬廷輔道:“馬先生,御駕之前不得無禮放肆,請回吧。”

聽到這話,馬廷輔心中更加難過,只能無奈的起身擦乾淚水,再跟隨張富田一起離開花廳,可等他走出這間花廳,仰頭望天,彷彿真主在上俯視着他,心裡又涌起了無窮的力量和仇恨,咬牙暗道:嗎的,既然你們要殺,爹爹們就和你們這幫孫子拼了。

宋彪和他說了很多,其實不過是對牛談琴,新疆也好,西藏也罷,對他們這些人而言都是一個屁子,管他是誰佔領,管他是不是帝國疆域,他們在乎的就是這塊地得歸他們,他們馬家人說了算,金子是他們的,銀子是他們的,人頭都是他們的。

第209章 漢武第61章 宋彪的造反夢第291章 開城戰役第213章 國家地位是打出來的!第36章 彌天大謊第305章 宿離山下第172章 圍攻北京第232章 《偉大的愛情》第7章 彪爺的家底第157章 東北海軍啓航第97章 東北新軍和遠東陸軍士官學校第306章 導彈反擊(一)第265章 先下手爲強第134章 遠東財團(二)第301章 視察東北(二)第226章 百年基業第339章 臺灣,臺灣第38章 滿洲步兵團(上)第126章 翻譯體和張作霖第204章 北四省第252章 201S第158章 世交之家第279章 糊塗的勝利第184章 中日戰爭之總戰略第36章 彌天大謊第266章 喬治國王第298章 不可接受的調停第243章 豫園之春第323章 不精彩的高明第104章 東三省總督第125章 光復事業第145章 神奇的橡膠第25章 又要殺人越貨了第160章 東北騎兵(一)第177章 統一,再統一,宋教仁第344章 只要一個理由第45章 軍事就是欺騙第40章 沈旦堡第219章 打白條的1170噸黃金第329章 金融之戰第257章 集 權的優勢第334章 可怕的德國第151章 慈禧死了,軍座新婚第34章 庫班哥薩克第5章 新的弟兄和戰友第345章 卡薩布蘭卡第315章 黑暗之前的暮光第352章 核武第312章 想象一下第260章 邁向二戰的一年第79章 欲強國先強己第162章 第四步兵師第242章 尖端人才第291章 開城戰役第89章 奇襲遼陽第229章 親自操刀第178章 整編師第300章 視察東北(一)第322章 光復之殤第321章 機械之王第331章 新秘書長第149章 考察團來了第148章 煤稅好多第117章 總攬三省大權第346章 中德對峙第122章 秋山真之(二)第113章 二期整訓第178章 整編師第173章 滅清之後的更混亂第211章 最忌諱的那場大屠殺第50章 八千匹馬,搶了第113章 二期整訓第325章 亞盟第32章 暉春馬幫第126章 翻譯體和張作霖第318章 實力至上第143章 立藩第27章 南甸屯之戰(下)第261章 偉大的斯大林第50章 八千匹馬,搶了第341章 人口競爭第311章 一萬年那麼久第187章 中日辛亥戰爭第307章 導彈反擊(二)第127章第205章 賣軍火的本錢第267章 日本需要的尊重第352章 核武第2章 殺啊,中國人第168章 光復革命之炮轟山海關第140章 日本就是個悲劇第55章 庫羅帕特金總司令第316章 釜山之戰第310章 有何所懼第107章 奉天新軍示威事件(一)第104章 東三省總督第233章 華盛頓條約第257章 集 權的優勢第36章 彌天大謊
第209章 漢武第61章 宋彪的造反夢第291章 開城戰役第213章 國家地位是打出來的!第36章 彌天大謊第305章 宿離山下第172章 圍攻北京第232章 《偉大的愛情》第7章 彪爺的家底第157章 東北海軍啓航第97章 東北新軍和遠東陸軍士官學校第306章 導彈反擊(一)第265章 先下手爲強第134章 遠東財團(二)第301章 視察東北(二)第226章 百年基業第339章 臺灣,臺灣第38章 滿洲步兵團(上)第126章 翻譯體和張作霖第204章 北四省第252章 201S第158章 世交之家第279章 糊塗的勝利第184章 中日戰爭之總戰略第36章 彌天大謊第266章 喬治國王第298章 不可接受的調停第243章 豫園之春第323章 不精彩的高明第104章 東三省總督第125章 光復事業第145章 神奇的橡膠第25章 又要殺人越貨了第160章 東北騎兵(一)第177章 統一,再統一,宋教仁第344章 只要一個理由第45章 軍事就是欺騙第40章 沈旦堡第219章 打白條的1170噸黃金第329章 金融之戰第257章 集 權的優勢第334章 可怕的德國第151章 慈禧死了,軍座新婚第34章 庫班哥薩克第5章 新的弟兄和戰友第345章 卡薩布蘭卡第315章 黑暗之前的暮光第352章 核武第312章 想象一下第260章 邁向二戰的一年第79章 欲強國先強己第162章 第四步兵師第242章 尖端人才第291章 開城戰役第89章 奇襲遼陽第229章 親自操刀第178章 整編師第300章 視察東北(一)第322章 光復之殤第321章 機械之王第331章 新秘書長第149章 考察團來了第148章 煤稅好多第117章 總攬三省大權第346章 中德對峙第122章 秋山真之(二)第113章 二期整訓第178章 整編師第173章 滅清之後的更混亂第211章 最忌諱的那場大屠殺第50章 八千匹馬,搶了第113章 二期整訓第325章 亞盟第32章 暉春馬幫第126章 翻譯體和張作霖第318章 實力至上第143章 立藩第27章 南甸屯之戰(下)第261章 偉大的斯大林第50章 八千匹馬,搶了第341章 人口競爭第311章 一萬年那麼久第187章 中日辛亥戰爭第307章 導彈反擊(二)第127章第205章 賣軍火的本錢第267章 日本需要的尊重第352章 核武第2章 殺啊,中國人第168章 光復革命之炮轟山海關第140章 日本就是個悲劇第55章 庫羅帕特金總司令第316章 釜山之戰第310章 有何所懼第107章 奉天新軍示威事件(一)第104章 東三省總督第233章 華盛頓條約第257章 集 權的優勢第36章 彌天大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