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 三軍心未定(下)

大帳之中,身爲冀州討伐軍主將的持節、東中郎將董卓,正在一副對冀州一帶地形、河流、城池等信息標定詳細的羊皮地圖上,研究決戰的戰術問題。在他的身邊,環繞着諸多中級以上的軍官。其中,光是俸祿達到“比二千石”這個級別的,就有三人。

“蛾賊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正面交戰,就算得勝,也怕會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雖然董卓之前,已經將近日內必須出戰的決定告知衆將,可是擔任着“護烏桓中郎將”的宗員在討論戰術的時候,依然時不時的隱晦表示一下他的不滿。

不過,宗員仗着自己資歷深,官職高,敢於這樣當面暗自表示不滿。在帳中的其他武將,卻基本上都沒有這個膽子。

通過冀州境內數月的戰鬥,董卓已經充分的展示了他和部下,身爲涼州人的兇悍狂野。這種在數十年的羌亂廝殺中,鍛煉出來的兇性,根本不是太平日久的關東人所能夠抵擋的。

比如說,來自大漢北軍的步兵校尉和射聲校尉,都是出身宗族和世家的貴胄子弟,官位只是略低於董卓。私下裡,兩人也常常將這些涼州鐵騎,蔑視的稱爲“鄉巴佬”。但是,兩位世家子弟在明面上,倒是對董卓恭恭敬敬,絕不肯當面得罪。誰知道那些在戰鬥中能夠用敵人的鮮血來解渴的涼州蠻子,會如何下手對付那些逆了他們心意的人。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

一個長相極爲英俊的健壯大漢,看都不看董卓的表情,大聲的附和着宗員的話語。

“張角不但兵多,而且精擅道法,絕非易於之輩。董郎將,某麾下的騎兵,擅長騎射,卻不適合衝突軍陣。大軍若是出戰,若是要強行突入蛾賊軍陣,可別把某家的‘白馬義從’算進去!”

董卓臉色一變,不悅的說道:

“公孫長史可是怕了?”

英俊男子冷笑一聲:

“呵,某公孫瓚即使面對數倍的鮮卑精騎,也不曾皺一下眉頭。這些出身農夫,還沒有習慣舞刀弄槍的蛾賊,值得某家害怕?”

他頓了一頓,用眼睛掃視了衆將一圈,接着說道:

“某家不過是爲盧師的一番心血,覺得惋惜罷了。”

“胡言亂語!來人,將他給我趕出大帳!”

董卓被公孫瓚這番話,氣的是吹鬍子瞪眼睛。他大力的一拍手,就要讓帳外的親兵,將這個滿心不服的愣頭青,趕出大帳。

其實,董卓雖然在表面上做出這般行爲,可他在心中對公孫瓚此人,還是很有好感的。

不說別的,大家都是邊地的武人出身,都是爲了保衛大漢的邊疆,常年累月的與周圍大大小小的蠻夷血戰廝殺。雖然大家分屬不同的州郡,可是從這一點來說,就是同行,或者用後世的話,說得更詳細一點兒,就是漢室朝中被合稱爲“武人”的同一利益集團。

而且,公孫瓚這人尊敬師長和上司,那是出了名的。畢竟他的老師盧植纔剛被去職下獄,如果公孫瓚不是表現出這樣的反應,那才叫怪事。有了這些大背景,對於公孫瓚的出言挑釁,董卓的心中,實在是沒有什麼好生氣的。只是爲了保持自己在軍中的威信,董卓趕起人來,也是沒有絲毫猶豫的。

並且,董卓在軍中的心腹,還隱隱的聽到一種軍中流言,說是他董卓嫉妒盧植將要獲得的剿滅黃巾軍大功,在小黃門左豐面前大力挑撥,這才讓左豐盯住盧植,索要賄賂。

這個流言,惡毒就惡毒在,從明面上看,盧植下獄的最大受益人,就是身爲副將的董卓。所以,如公孫瓚這般的盧植嫡系,就算不完全相信這個流言,至少也是半信半疑。

要論起來,公孫瓚的行爲,還算是好的。盧植的另外一個學生劉備,在董卓剛剛接任主將職位的時候,居然就一聲不吭的開溜了。這纔是真正的不給一點兒面子的行爲呢!

不過,無論是已經開溜的劉備,還是留下來出工不出力的公孫瓚,都屬於義務前來幫忙的“義兵”。這些不領漢室俸祿的“義兵”,屬於需要朝廷大力表彰的孝義典範,單是在道義上來說,董卓還真不能拿他們怎麼樣。

當然,如果比較起實力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董卓完全不顧忌自己的名聲,他還是能夠治這些義兵的罪的。但如此做法,對董卓來說,完全是得不償失的。

“不必叫人了!”

被董卓下令驅逐,公孫瓚並未做什麼激烈的行爲。他只是從鼻孔裡冷哼了一聲,在大帳中的衆將注視下,面無表情的掉頭就走。這一幕,讓少數幾個懷着看熱鬧心思的將領,比如射聲校尉,略微有些意外。

公孫瓚只是個憤青,可不是傻子。

董卓的東中郎將官位,倒是沒什麼要緊。公孫瓚作爲邊境郡國的長史,也是秩六百石的官府要員。憑藉一句牢騷話,不過是秩兩千石的董卓,還治不了他的罪。

但是,不要忘了,董卓作爲冀州討伐軍的主將,還有一個頭銜,可是“持節”啊!

所謂“節”,代表了皇帝的身分。凡持有“節”的使臣,就代表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權利。舉凡如持節分封諸侯、持節收捕罪犯、持節鎮壓起兵叛亂、持節出使外國及持節簽約議和等事。

作爲一個“持節”的大將,意味着董卓,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若是公孫瓚不知好歹,在大帳裡鬧將起來,固然可以讓董卓很沒有面子。但是董卓在惱羞之下,要是真的想斬殺公孫瓚,那可就輪到公孫瓚倒大黴了!

等器宇軒昂的公孫瓚,沉着的出了大帳,董卓攜着順利趕走公孫瓚的氣勢,環視了衆將一眼,厲聲喝道:

“可還有不同見解?”

衆將相互對視了幾眼。這個時刻,即使是副將宗員,也沒有發出不同的聲音。

——打就打吧!

仔細論起來,大漢立國四百年以來,漢軍已經經歷過無數次屠城滅國的大戰役了。就連曾經雄霸北方大漠草原,疆域不下於大漢的匈奴人,都被漢軍打成了一條乖乖的看門狗,在幷州西河郡老老實實的呆着。區區一羣蛾賊,還不值得讓大家心懷恐懼。

前任冀州討伐軍主帥盧植在之前,之所以不肯出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想讓部下死傷太大。畢竟,冀州漢軍的組成中,盧植的弟子門生們比例不低。站在盧植的立場上,如何讓這些弟子門生儘可能的保留下來,並且穩妥的獲得足夠的功績,比起儘快剿滅張角,還要更加重要一點點。

不過,作爲涼州人的董卓,可就沒有盧植那麼多的顧慮了。反正不是自己的嫡系,多死一批,少死一批,對他來說根本是無所謂。不但如此,就算是董卓自己親自率領的手下士卒戰損了一半,他只要回到幷州,發一個徵兵的通告,就能召集到更多的悍勇士卒。反正徵兵花費的錢財又不是董卓自己的,對涼州人來說,他們最好的出路,就是在大漢朝廷裡混上一份軍餉。

當然,董卓也不會讓手下白白送死就是了。

見到衆將知趣的沒有發出不同意見,董卓這才滿意的開始向衆將佈置出戰任務。

目前,冀州討伐軍的總兵力,大約爲四萬上下,對外則號稱十二萬。這種號稱是慣例,並不是董卓故意的吹噓。

其中,以大漢北軍的“步兵營”和“射聲營”爲基礎,又臨時徵募了大量司隸地區的“良家子”所組成的約一萬朝廷大軍,是討伐軍的主力。其餘輔助戰鬥部隊,則包括了董卓從西涼帶來的兩千餘涼州鐵騎,和冀州州師一部,約一千多郡國兵。

這些加起來達到一萬六千人的部隊,是真正可以被冠上“漢軍”稱號的部隊。至於剩餘的兩萬多接近三萬人,一大半是當地豪強的私兵,另一小半則是來自冀州以外的各地,自發聚集而來的義兵。

作爲一名漢軍中的老牌將領,董卓在這些天的接觸中,對豪強私兵和義兵的戰鬥力,表示很是不屑。

其中,豪強私兵也還馬馬虎虎算了。雖然他們訓練極差,裝備的盔甲很少,武器也不算充足,好歹爲了保衛家園,擁有高昂的士氣。若是打起來的話,擊敗同等人數的黃巾軍,那是正常現象。

不過,那些所謂的義兵們,可就切切實實的讓董卓看不上眼了。

按說起來,這些義兵武器裝備比起豪強私兵們要好得多,戰鬥的技巧和經驗也更加強力,其中還有不少“十人殺”、“百人斬”一級的勇士。光是從軍事水平的角度來看,他們至少比起豪強私兵們,可要強上不少。

但是,在深入瞭解了這些義兵的底細之後,董卓卻絕不敢將這些傢伙,派上大規模的廝殺戰場。

第47節 漢宮現連環(五)第63節 無忌思好逑(中)第44節 單挑拼一騎!第10節 田豐無明主(下)第47節 自當順人意(一)第13節 三英戰呂布(二)第34節 院後火起中第57節 貳臣動干戈(上)第61節 料中是良驥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68節 孰料伏對伏第43節 歡宴隱殺機(下)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18節 運籌謀千里(二)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12節 張合亦煩惱第2節 朝中風波惡(下)第2節 豎子安敢欺?(下)第63節 暫留基未立第39節 幷州初落定(上)第51節 王劉遭暗劫(上)第67節 太行根基盛(四)第20節 運籌謀千里(四)第11節 冀土奇襲諧(三)第57節 孫堅戰且逃第8節 小人偏遇吉第14節 強軍初露頭第60節 王庭選良馬第16節 文丑亦兇猛(下)第17節 董卓思時局(上)第51節 自當順人意(五)第43節 漢宮現連環(一)第9節 躊躇黃河岸(上)第38節 天平實難敵第1節 四處烽煙起第6節 王芬謀大事第一 卷終·總被雨打風吹去第38節 此是平生志第51節 匈奴傷心身第59節 勝負本鮮明第13節 三英戰呂布(二)第48節 自當順人意(二)第25節 冀州暫平靜(上)第29節 翻看徐與青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33節 陳登甘稱臣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50節 功臣孰爲首?第64節 苦鬥馬不歇(上)第57節 貳臣動干戈(上)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57節 本初終隕落(上)第23節 黃巾密密鋪(上)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29節 先登知是誰?(上)第76節 戰歌當好戰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26節 布尤難斷兮第76節 戰歌當好戰第9節 冀州一人故第31節 決勝制萬騎(七)第46節 大刀斬虜敵(下)第16節 文丑亦兇猛(下)第6節 諸侯洶洶勢(四)第7節 智士款款析(一)第22節 運籌謀千里(六)第64節 無忌思好逑(下)第3節 諸侯洶洶勢(一)第10節 兩軍窺匈奴(四)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100章 張亦難躲過第7節 河北鏖戰烈(三)第9節 長社火起否?(上)敵訊水上敗一第3節 點化當爲祿第58節 貳臣動干戈(下)第62節 征程鞍未解(中)第35節 張狂行暗計(上)第18節 運籌謀千里(二)第16節 樂進破陣弩(下)第91節 細分狐與豺(上)第15節 虎士癡未成(上)第88節 城中路何在?(下)第35節 李傕託士氣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59節 子龍搏激流(上)第37節 大刀速斬“羊”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48節 但埋頭種田(三)第66節 中原亂風波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12節 張合亦煩惱第16節 一城獨臨危第4節 天子坐明堂(上)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33節 飛將非無敵(上)第59節 子龍搏激流(上)第34節 金毛現獅王?
第47節 漢宮現連環(五)第63節 無忌思好逑(中)第44節 單挑拼一騎!第10節 田豐無明主(下)第47節 自當順人意(一)第13節 三英戰呂布(二)第34節 院後火起中第57節 貳臣動干戈(上)第61節 料中是良驥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68節 孰料伏對伏第43節 歡宴隱殺機(下)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18節 運籌謀千里(二)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12節 張合亦煩惱第2節 朝中風波惡(下)第2節 豎子安敢欺?(下)第63節 暫留基未立第39節 幷州初落定(上)第51節 王劉遭暗劫(上)第67節 太行根基盛(四)第20節 運籌謀千里(四)第11節 冀土奇襲諧(三)第57節 孫堅戰且逃第8節 小人偏遇吉第14節 強軍初露頭第60節 王庭選良馬第16節 文丑亦兇猛(下)第17節 董卓思時局(上)第51節 自當順人意(五)第43節 漢宮現連環(一)第9節 躊躇黃河岸(上)第38節 天平實難敵第1節 四處烽煙起第6節 王芬謀大事第一 卷終·總被雨打風吹去第38節 此是平生志第51節 匈奴傷心身第59節 勝負本鮮明第13節 三英戰呂布(二)第48節 自當順人意(二)第25節 冀州暫平靜(上)第29節 翻看徐與青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33節 陳登甘稱臣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50節 功臣孰爲首?第64節 苦鬥馬不歇(上)第57節 貳臣動干戈(上)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57節 本初終隕落(上)第23節 黃巾密密鋪(上)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29節 先登知是誰?(上)第76節 戰歌當好戰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26節 布尤難斷兮第76節 戰歌當好戰第9節 冀州一人故第31節 決勝制萬騎(七)第46節 大刀斬虜敵(下)第16節 文丑亦兇猛(下)第6節 諸侯洶洶勢(四)第7節 智士款款析(一)第22節 運籌謀千里(六)第64節 無忌思好逑(下)第3節 諸侯洶洶勢(一)第10節 兩軍窺匈奴(四)第56節 董卓大起兵第100章 張亦難躲過第7節 河北鏖戰烈(三)第9節 長社火起否?(上)敵訊水上敗一第3節 點化當爲祿第58節 貳臣動干戈(下)第62節 征程鞍未解(中)第35節 張狂行暗計(上)第18節 運籌謀千里(二)第16節 樂進破陣弩(下)第91節 細分狐與豺(上)第15節 虎士癡未成(上)第88節 城中路何在?(下)第35節 李傕託士氣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59節 子龍搏激流(上)第37節 大刀速斬“羊”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48節 但埋頭種田(三)第66節 中原亂風波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12節 張合亦煩惱第16節 一城獨臨危第4節 天子坐明堂(上)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33節 飛將非無敵(上)第59節 子龍搏激流(上)第34節 金毛現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