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廟堂之高(二十)

了因屍體找到之後,開封府二尹鄭起從維護大梁城穩定的角度出發,立刻爲了因之死定性:這是一起醜陋的情殺案。

大梁各大寺廟或多或少聽說過了因的劣跡,而城中和了因有染的貴婦對此事更是心知肚明,因此,開封府爲此事定性之後,了因便徹底從大粱城裡消失,就如從來沒有存在一樣。

鄭起和東、西、南、北四城尉並沒有就此罷休,這一夥殺手既然能越過高牆輕易殺掉了因,當然也能神不知鬼不曉地殺掉許多重要人物,因此,絕對不能讓這夥殺手安然地呆在大梁城內,說不定哪一天就會鬧出更大的事端。城尉王真命令手下把天靜寺二十多名僧人帶到衙門,還沒有審問,二十多名僧人突然同時上吐下泄,不到半個時辰,僧人們七竊流血而亡。鄭起得知此消息,驚得手腳冰涼,僧人們一死,了因之死,就成爲永遠不能揭開的懸案,而死在衙門內,更把開封衙門陷入了極爲不利的位置。

侯大勇聽到此消息,卻並不吃驚,當日他的心中也產生過如此殺機,只是審問了因,才知道在天靜寺裡,只有了因和被殺的知客僧兩個人是西蜀奸細,其他僧人並不知道內情,這才放過了天靜寺衆僧人。這一次衆僧人被毒殺,定是與了因有染的貴婦爲了掩蓋醜聞所爲。

王樸知道了天靜寺慘案,勃然大怒。城尉王真就成爲替罪羔羊,被捕於獄中,等待陛下最後裁決。至此,了因事情也有了一個不是結束的結束,侯大勇對於這樣的結局自然也感慨連連。

大梁城爲了這些鳥事弄得滿城風雨,在南線戰場上,大周禁軍苦戰楚州不下,傷亡慘重,將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寬闊的護城河。柴榮被迫命令增兵楚州。

二月六日,一支軍隊從大梁出發,直奔淮南而去,中軍旗幟上繡着一個大大的“侯”字。

在大梁城內無所事事地呆了近一個月,其間還發生了令人沮喪萬分的事情,想到躺在棺木中永遠不會甦醒的春蘭,侯大勇不禁意氣消沉,人死如燈滅。所有對與錯、悲與喜。對於春蘭來說都成了過眼雲煙。

接到聖旨以後。侯大勇就帶着一萬援軍離開了這令人厭惡的大粱城。

楚州西面是大湖,又扼着槽運之地。位置頗爲重要,是南唐與大周爭奪的一個焦點,若楚州一失,南唐在長江以北也就大勢去矣,反之,若楚州不失,南唐就可在江北擁有一席之地,隨時威逼大周。

南唐楚州防禦張彥卿是南唐國主親選的堅毅之將。他率軍死守楚州,讓楚州幾乎成爲了壽州城的翻版,從顯德四年底一直到顯德五年二月,柴榮數次親自上陣,仍然沒有攻破城牆堅固楚州城,大周軍折損極大,不得不第二次增兵淮南。禁軍主將多已隨柴榮親征,另有一部分北上防禦遼人,柴榮就親命賦閒在大梁的侯大勇爲援軍主帥。

禁軍是大周朝軍中精稅,成爲精銳有四方面的理由,一是禁軍武器裝備皆由中央財政負擔,軍費充足自不在話下,二是禁軍選人有優先之權,軍中驍勇之輩着實不少,三是陛下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總是以禁軍爲主力部隊,禁軍可以說是一支百戰之師,四是禁軍將領升職極快,從侍衛司、殿前司升職出去地節度使也有好幾位了,有了這四個原因,禁軍自然成爲大周軍精稅,軍中將校們皆是眼高於頂、目空一切。

援軍由殿前司、侍衛司各一部組成,殿前司所部由控鶴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指揮,侍衛司一部由侍衛司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光翰指揮。王審琦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之一,張光翰則是侍衛司主帥李重進的親信,他們兩人本身有矛盾,但是,在如何對待侯大勇問題上卻保持着高度的默契,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

侯大勇對此心知肚明,卻也不說破,一路上,三人互相維持着和平,經過二十天行軍,二月二十六日,援軍來到了楚州城下。

王審琦、張光翰各回本部,侯大勇則被留在柴榮身邊參贊軍務。援軍到達的第二天,也就是二月二十七日,大周軍再次展開了對楚州城的猛攻,攻城戰在北城和東城同時進行,柴榮親自督戰東城,而由趙匡胤率軍強攻北城。

楚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

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

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

南唐和大周交戰不斷,楚州作爲接近大周的重鎮,設置了防禦使,加寬加深護城河、加高加固城牆,設置了巨大的糧倉,調配了頗忠勇地將軍,作好了充分地守城準備。

五米深、十米寬護城河,十五米高、基座達十米厚地城牆,成爲周軍難以攻克的堡壘,周軍擁有數量衆多地投石車、牀弩、飛雲梯、衝車,武器精良遠非南唐軍所能相,而且號令齊整,禁軍將領大多親冒箭矢衝鋒在一線,軍士們更是悍不畏死,但是,在楚州南唐軍的奮力頑抗之下,卻也奈何不了這楚州堅城,幾輪強攻之後,城牆下、護城河裡,留下了許多相疊在一起的周軍屍體。

攻城戰持續到下午。東城、北城一無所獲,損兵無數,眼見天色漸晚,柴榮才下令收兵。

中軍帳前,柴榮細心閱讀一堆來自各地的戰報,他臉色沉靜如水,看不出喜怒哀樂,範質、侯大勇、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重臣、大將立在兩旁,等待着陛下發話。柴榮看完了最後一個戰報。這才擡起頭來,問範質道:“範相,今日損兵多少?”

“陣亡四百,傷者無數。”在攻城戰中,城下軍士可以說人人帶傷,所以無法準確統計出受傷人數。

柴榮每日處理大量政務、軍務,還要親自在一線督戰,眼中隱有一絲倦色。他道:“在楚州城下。我軍打了兩個多月了。前後陣亡軍士有二千多人,還有許多斷手斷腿軍士。失去戰力的軍士總計不下萬人,這一仗禁軍啃上了硬骨頭,堪比壽州之戰。”

範質是宰相,雖在前線,仍是一身紫色蟒袍,腰上掛了一個金魚袋,顯得格外整潔,他上前一步道:“楚州不過彈丸之地。久圍必破,陛下可遣一名上將,只須統兵萬人,半年即可困死張彥卿。”

範質並不贊成柴榮久在軍中,畢竟一國之君,要處理的政務太多,這些征伐之事,交由大將去辦理就行了,因此從側面勸阻。

範質諫言議事,向來直言不諱,獨獨對於柴榮親征一事,從來沒有力勸,此事緣於顯德初年的一件事:當時,柴榮新登帝位,北漢、契丹大軍來犯,老相馮道極力勸阻柴榮親征,馮道用語過激而爲柴榮不喜,柴榮北上迎敵之前,把五代不老翁馮道貶爲山陵使,馮道爲此一病不起,一年後病逝。

範質深知此事的來龍去脈,知道陛下有親征地特殊愛好,所以向來親征一事避而不諫,這一次圍攻楚州兩個多月,範質這才委婉地提醒柴榮。

柴榮聽出了範質的話中之意,他取過一份戰報,輕描淡寫地對衆將道:“侍衛馬軍都指揮命韓令坤已攻破揚州。”

柴榮三徵淮南,戰事主要集中在淮水西岸,壽州楚州、泗洲、濠州等城,皆爲淮水岸邊之堅城,但是,楚州以南的揚州,卻是長江沿岸的城池,這預示着周軍已越過淮水,向長江北地發起了攻擊,而楚州孤懸於淮水,已成甕中之鱉。

衆將聞言,均臉露喜色,紛紛向陛下道賀。

柴榮此時才露出笑容,就對範質道:“就令韓將軍暫時知揚州軍府事,要時刻提防南唐軍北上。”柴榮挨個掃視衆將,最後把目光落在趙匡胤身上,道:“趙將軍可有破城良策?”

趙匡胤身材強壯,方面大耳,看起頗有幽燕老將之風,他道:“既然我軍攻破揚州,斷了楚州唐軍的退路,不若採用攻心之術,將捉拿而來的揚州軍士帶到楚州,讓他們向城上喊話,讓楚州軍知道大勢已去,動搖其軍心。”

柴榮不置可否,轉向侯大勇,道:“侯相,你有何計?”

侯大勇來到楚州城以後,也暗自尋思破城之策,南唐軍和党項軍、回鶻等等軍相比,駐城技術、守在的戰術都要成熟悉得多,侯大勇設想過無數破城方法,均覺沒有成功把握,就老老實實地道:“趙將軍所言有理,可以一試。”

柴榮沒有繼續徵求意見,下旨道:“速令韓將軍送來兩百南唐降兵。”

楚州城城牆之上,防禦使張彥卿、兵馬都監鄭起業帶領衆將來到南城門上,城下護城河外站着一羣丟盔卸甲的南唐軍士,揚州兵馬都監正在向城下喊話勸降。

城上衆將得知揚州陷落,均面露懼色,幾名指揮使小聲嘀咕着。

長得白白淨淨的兵馬都監鄭昭業耳尖,他聽到幾人所言,大聲罵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現在國家有難,正是用人之際,豈能輕言投降。”鄭昭業全家老人都在杭州,若不戰而降,只怕全家無一人能活,因此,他早存和楚州同生共死地念頭。

步軍指揮使淳于良是楚州人士,他向來瞧不起文官出身的兵馬都監,手握刀柄大聲道:“泗州、濠州、揚州皆破,楚州獨木難撐。不向周軍投降,徒死無益。”周軍三次南征以來,凡是投降的南唐軍不僅能活命,往往還能在周軍中混個一官半職,而城內百姓也不受侵擾,淳于良並不想拼個魚死網破。

張彥卿眯着眼並不說話。

另一名步軍指揮使張彥宏罵道:“淳于良,你這個膽小如鼠的小人。”淳于良和張彥宏素有矛盾,他抽出腰刀,怒道:“張彥宏。老子和你沒完。”

在楚州城內,存在着地方派和杭州派的爭端,淳于良是地方派的領軍人物,防禦使張彥卿和兵馬都監鄭起業都是杭州派,淳于良等地方派在楚州軍中多受壓制,今日周軍破了揚州,斷了楚州軍的退路,淳于良便跳將出來。和杭州派唱起對臺戲。

張彥卿地兒子張保剛滿二十歲。是楚州軍親衛隊伍長。他認識城下地揚州兵馬都監,見其被俘。心中頗爲驚懼,就對身前地父親道:“不若降了周軍,或有一條活路,聽說壽州劉仁贍降周後,當上了鄆州節度使。”

突然,張彥卿眯着眼一睜,一道刀光閃過,淳于良已是人頭落地。衆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又是一道刀光,張保人頭也飛落於地,這兩刀極爲利落,張保人頭飛出以後,身體還保持着站立地姿態,噴涌而出的鮮血就如一叢盛開地紅色杜鵑花。

衆將被這兩刀所震攝,目瞪口呆地看着張彥卿。張彥卿提着刀,刀尖上還在不斷滴血,他看着衆人,道:“我等世受李家厚恩,如何能降周軍,從現在起,如果誰敢說一個降字,他們兩人就是下場。”

兵馬都監鄭起業素知張彥卿最愛此子,見其毫不手軟地殺掉了張保,知其要和楚州共存亡,抽出長刀,道:“楚州城高牆堅,糧食充足,我們和周軍決戰到底。”張彥宏是張彥卿的族人,他毫氣沖天地道:“楚軍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城牆上衆將齊呼:“誓死不降周軍,決不投降。”

鄭起業看着張彥卿的眼光也有了些敬意,南唐國主是個多疑之人,在各軍中派出都監,作爲自己的代表,監視着將領地行動,而這些都監的家人全部集中在杭州城內,若哪一軍將領投降了周軍,則都監的家人必死無疑。

由於都監代表着國主,又身負監視職責,許多根本不懂軍陣的都監掌握了各軍大權,周軍兵鋒剛至,這些權傾一時地都監也就顧不上南唐主子和家人,投降得最爲迅速。

鄭起業是這些都監中少有的正直之人,他初到楚州之時,和張彥卿產生了尖銳的衝突。張彥卿最爲痛恨都監製度,他無法改變朝廷的決定,因而對新到地鄭起業極爲冷淡,把他當菩薩供起來,卻不讓他經手具體之事。鄭起業當然不願意成爲傀儡,兩人針鋒相對較量幾個回合之後,都知道對方不是易與之輩,各自退後一步,這樣才總算沒有兩敗俱傷。

可是,張彥卿今天地舉動,讓心高氣傲地鄭起業也大大折服。鄭起業看城下有十數面黃龍旗隨風飄展,對身後兩人道:“你們到城樓去,痛罵周主柴榮,給我狠狠地罵。”又對身後親兵道:“把張保的屍首收斂好,下去準備一口好棺木。”張彥卿聽到了鄭起業地吩咐,他仍然全神貫注地看着城外,懸出一顆濁淚。

兩位受命罵陣的軍士是軍中最有名的傳令兵,也是著名的大喉嚨,兩人來到城樓上,挺胸站立後,深吸一口氣之後,就如罵街婦人一般,酣暢淋漓地把柴榮的女性家屬問候個遍。

柴榮等大周君臣聽到如此難聽下流的辱罵,臉色頓變。柴榮突然扭轉頭,指着兩名罵人的軍士,對身後的馬仁聘道:“馬將軍箭法無雙,今日就讓三軍領教將軍神箭吧。”

馬仁璃騎着一匹不起眼地五花馬,走到護城河邊,他取下兩支弓箭扣在手中,稍稍看了看角度,開弓便射,兩支箭如流星一樣飛上城樓,分別射在兩位大喉嚨的咽喉上,咒罵聲噶然而止。

周軍精神大振,萬人齊呼。

侯大勇在高平之戰就認識神箭手馬仁聘,當日黑雕軍擊殺北漢第一驍將張元徵之時,馬仁聘正守衛在柴榮身後,他躍馬而出,連發三十箭,箭無虛發,讓北漢軍爲之喪膽。此時,馬仁聘在百步之外射殺敵軍,力量之大,箭法之精,讓侯大勇也暗自咋舌,心道:馬仁聘的箭法不輸於劉黑狗。

正在這時,侯大勇身後也躍出一騎,他來到護城河邊,拉開弓箭,拉弓便射,二支鐵箭直飛護旗軍士,兩箭如閃電,楚州護旗軍士根本沒有反應過來,就被射倒在地。

周軍軍士再見神箭,大感過癮,呼聲雷動。

此人正是黑雕軍第一神箭手劉黑狗,他見到馬仁聘箭法了得,手心發癢,也出陣射了兩箭。周軍軍士呼聲未停,劉黑狗再次發了兩箭,這兩箭卻是射向高高飄揚的楚州軍軍旗,由於距離過遠,劉黑狗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就連發了兩箭。城裡、城外的軍士都眼睜睜地看着楚州軍軍旗,只見鵰翎箭飛過,軍旗晃晃悠悠地掉了下來。

張彥卿等諸將面如死灰,楚州軍三軍集體噤聲。

第74章 回到大梁(五)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19章 南下之路(三十四)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第18章 發現密室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76章 回到大梁(八)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270章 鹿死誰手(三十三)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363章 蕩盡羣雄(四十一)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293章 南下之路(八)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332章 蕩盡羣雄(九)第145章 爭奪河套(十)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2章 神出鬼沒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160章 爭奪河套(二十五)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第48章 回鶻大軍(二)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319章 南下之路(三十四)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322章 南下之路(三十七)第269章 鹿死誰手(三十二)第4章 黃牛軍寨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171章 爭奪河套(三十六)第264章 鹿死誰手(二十七)第39章 節度三州(三)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10章 攻破總壇第7章 跬跳行動(二)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88章 鏖戰西北(一)第234章 決戰幽雲(二十五)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15章 高平血戰第242章 鹿死誰手(四)第316章 南下之路(三十一)第5章 操持家務第285章 鹿死誰手(四十九)第340章 蕩盡羣雄(十七)第33章 決戰鳳州(十三)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231章 決戰幽雲(二十二)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235章 決戰幽雲(二十六)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206章 廟堂之高(三十六)第16章 人事安排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八)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148章 爭奪河套(十三)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12章 招賢納士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八)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20章 澶州城外第19章 李暉到任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282章 鹿死誰手(四十六)第10章 攻破總壇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101章 鏖戰西北(十四)第5章 操持家務第164章 爭奪河套(二十九)第12章 拒捕出城第246章 鹿死誰手(九)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三六十七章 蕩盡羣雄四十五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2章 開辦實業第195章 廟堂之高(二十五)第299章 南下之路(十四)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
第74章 回到大梁(五)第143章 爭奪河套(八)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19章 南下之路(三十四)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第18章 發現密室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76章 回到大梁(八)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270章 鹿死誰手(三十三)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92章 鏖戰西北(五)第363章 蕩盡羣雄(四十一)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293章 南下之路(八)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6章 蛙跳行動(一)第332章 蕩盡羣雄(九)第145章 爭奪河套(十)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2章 神出鬼沒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160章 爭奪河套(二十五)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172章 爭奪河套(三十七)第48章 回鶻大軍(二)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319章 南下之路(三十四)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322章 南下之路(三十七)第269章 鹿死誰手(三十二)第4章 黃牛軍寨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171章 爭奪河套(三十六)第264章 鹿死誰手(二十七)第39章 節度三州(三)第215章 決戰幽雲(六)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10章 攻破總壇第7章 跬跳行動(二)第286章 南下之路(一)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88章 鏖戰西北(一)第234章 決戰幽雲(二十五)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15章 高平血戰第242章 鹿死誰手(四)第316章 南下之路(三十一)第5章 操持家務第285章 鹿死誰手(四十九)第340章 蕩盡羣雄(十七)第33章 決戰鳳州(十三)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231章 決戰幽雲(二十二)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235章 決戰幽雲(二十六)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206章 廟堂之高(三十六)第16章 人事安排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八)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148章 爭奪河套(十三)第104章 清水河畔(一)第120章 經營同心(六)第144章 爭奪河套(九)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12章 招賢納士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八)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20章 澶州城外第19章 李暉到任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282章 鹿死誰手(四十六)第10章 攻破總壇第243章 鹿死誰手(五)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101章 鏖戰西北(十四)第5章 操持家務第164章 爭奪河套(二十九)第12章 拒捕出城第246章 鹿死誰手(九)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三六十七章 蕩盡羣雄四十五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09章 廟堂之高(三十九)第2章 開辦實業第195章 廟堂之高(二十五)第299章 南下之路(十四)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256章 鹿死誰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