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 父子

===

寫的很投入啊,強烈求票。

---

暮色低沉,諾大的紫禁城中,開始點燃起盞盞宮燈,幽長深遠的永巷之中,到處是提燈經過的太監宮人,一派熱鬧而忙碌的景像。

突然一聲“砰”的聲音響起,在乾清宮的頂端升起朵朵漂亮的禮花,在殿階下等候多時的朱慈烺也是精神一振……這禮花一放,崇禎是回到乾清宮中了。

今日早朝就議了很久的事,下午的午朝索性連在晚朝一起,一直議到天色將黑,這才皇帝回宮,羣臣散訖。

這在當時,也是很難得的景像了。

“小爺,”殿階上一個太監急匆匆的跑了下來,向着朱慈烺行了一禮後,道:“皇爺回來後氣性很不好,在明間殿裡揹着手轉悠,臉色氣的通紅,奴婢稟報小爺等候多時,皇爺直襬手,說是不見,叫小爺回宮好生反省,這幾天他有空了,再和小爺說話。”

說到這,那太監擡起頭來,很是不安的道:“瞧皇爺這樣子,委實是氣的不輕,小爺不如早些回去,免得再觸怒皇爺爲好。”

說話的是乾清宮的掌事太監吳祥,忠心老成,算是崇禎身邊幾個得力的人之一,因爲老實,也是一直留在身邊,沒和高起潛、杜勳等輩一樣被放出去監軍地方。

吳祥也確實是好心,到了此時,實在是大局已定,再爭也無濟於事。

而朱慈烺自己前來,不過是求一個心安理得罷了!他心中已經有了定論,所以不管崇禎如何暴怒,他也非要求見不可。

當下向着吳祥微笑道:“不礙事的,再替我上奏父皇,就說我不走,非見不可。”

這麼一邊說着,也是和吳祥一起上去,到了明間大殿之外,他停住腳步,吳祥入內,沒過一會兒,就聽崇禎在裡頭大怒道:“朕還沒找他,他居然就敢又跑來了?真真是當朕拿他沒有辦法?來人……”

“皇爺息怒……”

似乎是一個宮女先跪下,然後乾清宮中,也是跪了黑壓壓的一羣人,正在此時,周皇后已經聞訊趕來,紅着眼先看了朱慈烺一眼,然後便自己先進去了。

“嗨,你來做什麼!”

燈燭之下,可以看見崇禎在原地跺腳,而周後已經跪在地下,正在去除頭上皇后冠飾,免冠請罪。

適才最先跪下幫朱慈烺求情的是乾清宮的管家婆魏清慧,雖是女子,但人十分能幹精明,此時出來,到得朱慈烺面前勸道:“唉,真是何必……”

鬧出這麼大動靜,朱慈烺自己也是面色蒼白,但眉宇間仍然是一片倔強,他看了看魏清慧,搖頭道:“今日非是家事,而是國事,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見。”

魏清慧已經深知這位太子的脾氣,平時看着都是笑眯眯的,也不大惱人,架子也越來越小,對她們這些宮人也頗知寒暖,特別是殿下還查清了她的家世,許諾將來早點放她出去。

一般的宮中女子,除非是受到寵幸,或是一門心思要向上爬的,不然都想着早點被放出宮,朱慈烺有此承諾,魏清慧自然也是事事照顧。

其實,以朱慈烺現在的地位形象,就算沒有這些事先下的功夫,魏清慧等人也會實心相幫的。

“既然如此,”這個宮女頭領也是很有決斷的人,當下咬着嘴脣點一點頭,向着朱慈烺道:“小受大走,請小爺自己當心!”

她是深知崇禎心思的人,有這種說法,朱慈烺心也是猛然一沉。

今天的他,也是實在破釜沉舟了!

南遷之議不行的話,就是在京城等死,除非他自己想辦法,青衣小帽易裝而行,帶上王源李恭等向個貼身的伴當護衛,反正他在城外有馬,有錢,一路直奔向南,二十來天就到了。

但沒有皇帝的旨意,他這個太子拿什麼名義去南邊?在文官向來與皇權對立,而武將也不受節制的今天,一個十五歲的空頭太子,沒有自己的班底,只有幾個東宮講官還算親信,還有一些六品以下的京宮武官支撐,這麼點班底,去南京找死麼?

崇禎一道詔旨,自己還得乖乖回來!而且,十之八九還保不住太子的儲位!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拼力一搏!

……

……

今天下午朝議,果然是崇禎將昨天左中允李明睿的建議拋出來,然後便是王家彥、李邦華等幾個重臣表態支持。

但他們的表態並不重要,在崇禎和羣臣心中,內閣的態度纔是最關鍵的。

而陳演和魏藻德等閣臣俱是沉默不語,崇禎詢問時,唯有叩頭而已。

內閣這樣的態度,就是並不支持,不肯爲這次親征南遷背書負責。這樣的態度,已經是叫崇禎猶豫不決,而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激烈的表演,更使得廷議趨向於原本的歷史軌跡。

“我大明以天子守國門,坐鎮京師,撫育萬方!如果聞賊警訊至便讓城而走,試問,前方將士守土官員又將如何?如果景泰年間亦是聞強敵至而先走,哪裡還有現在的大明天下!”

一席話說的慷慨激昂,殿中羣臣一時無語,李邦華和李明睿等人面色如死,王家彥氣的跺腳,倒是龔鼎孳和陳名夏等年輕文官彼此對視一眼,都是看到對方眼神中的譏嘲之意……還有人對這個朝廷和大臣們有信心?

真是天大的笑話!

殿廷中風向一變,等候在外的朱慈烺便已經知道消息。崇禎身邊,現在頗有幾個肯給他通風報信的人,金銀收買之下,什麼消息都弄的到。

原本按他的想法,內閣不表態很正常,畢竟滋事體大,以現在內閣的幾個老油條的擔當,絕不會出來力挺,況且,現在朱慈烺也隱隱感覺到,歷史的記錄未必全部是翔實可信的,就他的觀察和情報來說,陳演和魏藻德等人不是庸碌,相反,他們很精明。

能混入大明內閣的,有幾個是真正的庸人?

既然精明而持眼下的這種態度,究竟的目的就可堪玩味了。這一次提前發動,他也是有意要改變史實,既然發動日期提前,態度也很堅決,卻要看效果如何?

結果內閣是不說話,但朝堂之上,卻仍然出來一個慷慨激昂的光時亨!

這他孃的棋子和陰謀的味道太明顯了吧!

爲什麼是他?

爲什麼總是他?

不給自己人下絆子找麻煩是真的會死啊……

光是亨得意洋洋,一臉正氣,在文華殿金臺下侃侃而言,顧盼自雄的當口,朱慈烺已經有所決斷了。

熟知歷史,使使小陰謀技巧,甚至改變了一些歷史的軌跡,都是在取巧,用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在取笑。

騰挪小巧功夫,躲在幕後做點小文章。

甚至還收伏買通自己的講官,營造出太子機敏好學的一些好名聲,再加上同內操武官的配合,太子允文允武的形象也算建立了一點出來。

但,這些夠嗎?

明顯是不夠!

政治人物,一定要有擔當,關鍵時刻,別人都慫包軟蛋的時候,自己要能頂硬上。曾國藩所謂的“挺”字,不外如是!

光時亨的論述也到了最後關頭:“是故……臣請誅左中允李明睿,以謝天下!”

說到最後,口水委實噴了不少,但時光亨仍然中氣十足,並且態度越發激烈起來。

“兒臣亦請誅兵科給事中時光亨,以妄言干政、不識大體貽誤軍機等罪,將其立下刑部獄,詔示天下按誅以爲來者鑑!”

聲音猶未落,長身玉立,頗具英偉之氣的朱慈烺,也是從文華殿一側昂然而入!

這裡是曾經的太子正衙,是早年太子講書學習的地方,嚴格來說,還可以說是他的地盤。此地距離東宮極盡,通傳消息也快,等朱慈烺決定的時候,正好也趕上了光時亨收尾的光景。

常朝議政,皇太子昂然直入,並且揚言要誅殺說話的言官大臣……羣臣自是一片譁然。

陳名夏和龔鼎孳都是清班,兩人位置相近,原本聽着光時亨這廝不停的放炮,兩人都是一臉的無聊神色,此時卻都是精神一振!

龔鼎孳抵一抵陳名夏,輕聲道:“如何?”

“嘿嘿,”陳名夏只盯着朱慈烺不放,口角不動的道:“不管怎麼說,我佩服太子殿下的膽量啊……”

“我也是。”

“不過出場容易收場難啊……”陳名夏滿臉擔憂之色,道:“殿下是這一件事的幕後主使看來是沒錯了,但皇上之前不知道,現在也是全明白了。本朝制度,太子不能干預國政,更不能結黨!此番太子連犯大忌,我看……”

說到這,陳名夏就閉上了嘴巴。

身處殿堂之上,廷議之時,雖然因爲朱慈烺的出現,大家都是在議論紛紛,一時也沒有人盯着他們,但無論如何也不方便說的太多!

不過,陳名夏的未盡之言,龔鼎孳也是心中瞭然。

這位小爺,真是膽包着身,叫人十分敬服。而且見事精明,知道光時亨是拿大義來將皇帝,把皇帝放在火上烤,用心十分的險惡。

不過,眼前這位九五至尊實在不是什麼精明的主上……恐怕這位臉色已經變的十分難看的皇帝,心心念唸的是在忌憚皇太子分他權柄,暗中結黨之事,還有,皇上因爲萬曆皇爺和天啓皇爺的教訓,對祖制家法和各種規矩看的十分要緊,步步都不肯行差踏錯,所以哪怕就是東林黨這些善咬人的書生也是抓不着皇爺的錯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時間久了,怕是皇帝自己都不知道“犯規”二字怎麼寫。

守規矩是對的,但守的太厲害了,就是“墨守成規”或是“不知變化”了。

皇太子就算說的十分有理,怕也繞不開祖制這一道關卡去啊……

“你出來做什麼!”崇禎果然是十分惱怒,坐在御坐上,雙眼也是死死盯着朱慈烺,口中低聲喝道:“速速退下!”

朱慈烺已經跪下,聽着崇禎的話,卻是隻碰一下首,然後昂起頭來道:“兒臣在外,聽了這光時亨的話,十分憤怒,所以貿然進殿,違制之處,請父皇儘管責罰就是。”

“知道錯就快些下去!”

“兒臣尚有話!”

“不要再說,下去!”

崇禎已經十分憤怒,連聲怒喝。在他的這種盛怒的怒氣下,很少有人敢於堅持下來,但朱慈烺進來之前,也是考慮到全部的後果,考慮清楚後他才進來,幾句話就叫他退下,又怎麼可能?

“兒臣說完自然會退下。”昂首挺胸,朱慈烺只是沉聲道:“光時亨真是妖言惑衆!天子守國門確是祖制,但也需看時勢!時勢變了,豈能墨守成規而不變?外無必救之兵,則內無必守之城。今山西一帶無兵無將,京師之中,京營兵不滿萬人,內部空虛已經到極致!而關寧兵尚未有明旨調動,南北諸鎮兵馬人心浮動,缺乏糧餉,調度失靈……試問,闖賊至京時,有幾鎮兵馬來勤王,京城之內,能募集多少兵馬守城?又有多少銀兩犒軍,有多少糧草支應待援?內外俱無成算,閣臣並兵部俱無應對之策,國家大政,放眼處豈只能是在這天子守國門的虛驕無用之詞上?光時亨只顧邀名,以妖言惑衆,實在是十分可惡,斬之亦不能抵其罪,實在是應該剝皮實草,以爲來者之戒!”

“說的真是十分痛快啊……”

“太子真明白人。”

“果然一語中的!”

羣臣之中,當然是有不少明白人。只是,上位糊塗,說的明白話當糊塗話來聽,白把俏媚眼遞給瞎子看,十分不值。

而皇太子的這一番話,卻是說的井井有條,層次分明,十分佔在理上!

果然便是以崇禎的性子,聽到最後,也是頗有被觸動的樣子。適才的暴怒也是不見了,只是剩下狐疑,雙眼也不再死盯着朱慈烺看,而是打量着面色灰白的光時亨。

果然如太子所說的話,這廝真的是十分的可惡該殺啊……

殿中一時沉寂,而羣臣中顯然也是有不少人贊同太子的話,甚至皇帝也有被打動的模樣……朱慈烺也是暗暗鬆了口氣,自己這拼死一搏,看來是要見效了!

“臣以爲,皇太子諸多逾規違制,當由皇上處斷,臣不敢妄言。但臣以爲,殿下所言,盡是虛妄!”

最爲關鍵之時,重臣範景文越班而出,躬身而奏。

這位年將逾花甲的重臣一開腔,原本有不少躍躍欲試的人又退縮了回去。

崇禎臉上也是露出鄭重的神色,拂一下衣袖,道:“範卿可細細明言。”

“至尊者,天子,至大者,道理。前方浴血廝殺,後方卻在叫着親征,實則是南遷逃走,沒有這個道理。”

範景文向來以清正敢言聞名,說話也是質樸無華,一聽他這麼開口,朱慈烺便是心一沉,知道大事去矣。

“於今之勢,首在振作人心,如是皇上向南,人心一發而不可收拾,試問,後事將如何?天下人將何以看吾皇?”

範景文果然是十分的老辣,句句話都是說在崇禎心底深處。

這位帝王,愛惜羽毛實在是到了靈魂深處,崇禎可以說是一個有政治潔癖的政治人物,他唯一在意和要求的,便是自己在歷史上的名聲必須是清白無暇,必須是遠遠高於自己的皇祖父和父、兄!

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比這個更要緊的了。

天下洶然之時,他這個天子不說守備國門,以激勵民心,卻是背身而逃,逃走若是能翻盤也罷了,要是還舉盤皆輸,豈不是天大笑話?

他不肯逃,其內心就在於範景文的話語之間!

“於今之策,臣以爲除了固結人心,堅守待援外,實在也談不上別的事。”說到最後,範景文看了看朱慈烺,淡淡道:“至於太子殿下,年未及弱冠,又豈能有什麼見識?適才所說,多半是出於他人授受,臣還聽說,左都御史李邦華曾有請太子南下監國之議,臣以爲,此輩不過是希圖富貴,以殿下衝齡,未曾知世事艱難,不曾知軍旅兵戈,不知農事稼穡,監國何益?監國何宜?不過就是李邦華等人一已之私罷了!今肯請皇上,幡然振作,嚴懲奸佞,太子殿下返東宮讀書思過,則善莫大焉!”

看着這有清節之名的老臣侃侃而言,看向自己時,也是一臉的剛愎神色。朱慈烺心中明白,此人未必和陳演是一條心,這一番話,倒是十之八九發自內心。

這樣的迂腐儒臣,總是以爲真理就在自己手中,而以他們的感召力來說,遠非自己這個年幼的太子可比啊……

果然,一席話說的崇禎大爲動容,而羣臣也是靜默無語,班列之中,只有陳名夏等人面露冷笑而已。

“朕想清楚了……”崇禎也是十分動了感情,步下金臺,竟是親手將範景文扶起,衆人看的清楚,崇禎連眼眶也是紅了。

這位向來嚴剛堅毅的皇帝看向羣臣,語氣淡然而感情十分真摯,濃烈而又深沉:“朕即位以來,自詡無失德處,天若佑朕,則國家自會渡過此劫,若非如此,大明也是以天子守國門,朕按誅過不少喪權失土的大臣,難道事情臨頭,朕卻只能誅除大臣,自己卻落荒而逃?”

說到這,崇禎微微一笑,向着衆臣道:“朕意已決!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若國運天命真不在吾,吾亦無愧於社稷,臣民!”

說罷,向着朱慈烺厲聲道:“朕撫育萬民,治理國家十餘年,尚且不敢說事事順手稱心,你一個幼齡孩童,也敢妄議國政?但念你也是憂心國事,所見也不是全無道理可言。今日之事,朕也不再罪你了,你先下去,去閉門思過!”

話語雖嚴,但其實也是給了朱慈烺一個臺階下,處分是肯定不會有,最多也就是閉門罰過,也就罷了。

這個皇太子,雖然範景文號稱不敢說什麼,但一腳一腳的踩在朱慈烺的臉上,十分的折辱,而他的話,在不少大臣中也頗有市場。畢竟大明這幾十年來已經不以言罪人,文臣勢力,也是足以對抗皇權。崇禎在有意無意之間,也算是迴護這個實在有點大逆不道的兒子了啊……

一場廷議,最後居然還是如此結果,朱慈烺緊咬嘴脣,鮮血流了下來也是不自知。

自己還真是力量太小了呢……怎麼撲騰,也扇不動這般沉重的歷史啊。一切軌跡,最少在目前來說,還是按既有的方向在走啊……

他咬緊雙脣,在殿上碰一下頭,然後便昂然而出。

不論如何,爲了自己,爲了長平和昭仁,爲了周後和袁妃,爲了幾個其實不大親近的兄弟,他也非得堅持到底不可!

哪怕是……爲了眼前這位皇帝,崇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愚昧是愚昧,迂腐是迂腐,但適才崇禎言說的時候,臉上散發的光彩還有其中的人格魅力,不身處其間的人,又能如何明白這其中蘊藏的深刻含意!

……

……

“小爺,皇爺叫進去。”

就在這呆立的功夫,裡頭已經叫進,朱慈烺微微一笑,略整衣冠,大步而進。

崇禎正怒氣勃發,雙眼瞪視着朱慈烺的來處,而周後布衣荊釵,正跪在地上替朱慈烺謝罪。

今日之事,要說朱慈烺擅專之處也真的是大膽,如果崇禎追究起來要廢他這個儲君,怕也是十分有可能。

“兒臣叩見父皇!”

“你不必起來了!”崇禎十分憤怒,喝道:“你打量朕真的廢你不得?朝議之事,朕已經包容你了!”

“是,兒臣心中清楚,也十分感念君恩。”朱慈烺昂起頭來,語意十分堅決的道:“但光時亨所說,確實無理,兒臣還是請父皇急速做南遷之計,困死在京師無有益,到南京涮新吏治,整頓軍隊,掌財賦之地,還有中興的機會!”

說着,自己便是連連碰首,通通有聲,便是額角碰出血來,也是沒有停止。

今日不管是闖入朝議也好,或是現在入乾清宮再次懇請,朱慈烺都是打定主意,要出盡全力爲止!

大限就在眼前的人,還在考慮藥有沒有副作用,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就算太子被廢了又如何!

他如此強項,崇禎卻是越發惱怒,他的性子就是如此,太柔弱了他瞧不起,太強直了他又疑心人家瞧不起他,原本這個兒子他是要保全的,因爲朱慈烺的文武之資叫他十分欣賞,而見事也越來越明白,國家傳給這個嫡長子,崇禎還是放心的。

若非如此,今日朝議之後,他就可能叫人傳旨把太子關押起來!

但這個兒子十分不明白自己的苦心,居然還敢如此堅持,形跡簡直類似要挾!

周後十分明白崇禎的性子,此時也是十分驚惶,她正要上前阻擊朱慈烺,卻只覺得眼前一黑,感覺腳底晃了一晃,而乾清宮四周燈火也是猛然一晃!

“地震?”

衆人都是面色慘白,朱慈烺連忙起身,先將周後推到御案底下,然後又上前張臂抱住崇禎,道:“父皇快避一避。”

崇禎面色發白,看了朱慈烺一眼,並不躲避,踱到門前,父子二人一併向外,卻見外頭陰風呼嘯,飛沙走石,天地之間一片蒼涼,數十步外,就是什麼也看不見了。

“唉,這是天地示警啊……”

崇禎面色十分難看,前幾天,鳳陽地震,整個北京都在議論此事,現在京師又有這種異象,這豈不是在示警?

他心中十分難過,看看朱慈烺,又覺得畢竟這兒子忠心耿耿,也是一片孝心,當下便長嘆一聲,用力拍了拍朱慈烺肩膀,柔聲道:“吾兒你不明白,朕不到最後關頭是不能走的。治理天下,德才俱備,德要在才前。那些大臣,一個個眼睜的老大在盯住咱爺們,稍有不慎,就是亂蜂蟄頭啊……”

這麼託心置腹的話,崇禎不是感動到了十分也不會說的,到這時,朱慈烺也是悚然一驚,心中明白,明末文臣勢力之大,崇禎的種種優柔寡斷之處,現在看來,也是有他的道理和苦衷在啊……

“只是,父皇……”

“朕知道,朕知道!”短暫的軟弱之後,崇禎又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姿,他的手半舉在空中,向着朱慈烺道:“你不是有內操兵?派一些在外頭,哨探打聽,一旦賊兵犯境而京師仍然沒有辦法,咱們就走,如何?吾兒放心……朕不會叫你困死在城中,朕要叫你當一個太平天子,吾兒才學過人,性子也很象朕,大明天下交給你,朕是很放心的了……”

“是,兒臣明白了。”此時此刻,朱慈烺也是再沒有話說,他的眼光與崇禎一起,只是看向一片蒼茫的天空,在那裡,並沒有崇禎在幻想的太平盛世,所有的,只是黃沙漫卷,帶來的,只是威嚴肅殺的天地之威!

第257章 序幕(3)第236章 轉折(16)第160章 南京(48)第328章 決勝(3)第161章 南京(49)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六章 南京14第72章 六率第50章 哭廟第313章 會戰(49)第313章 會戰(49)第296章 會戰(32)第100章 立基(2)第227章 轉折(7)第66章 熱血(9)第100章 立基(2)第333章 決勝(8)第276章 會戰(12)第167章 淮上(5)第211章 收穫(4)第97章 風雲(13)第67章 熱血(10)第327章 決勝(2)第22 選擇第247章 轉折(27)第251章 轉折(31)第324章 會戰(59)第71章 犧牲第207章 餘波(16)第221章 轉折(1)第二卷南方第二百五五章 序幕1第99章 立基(1)第156章 南京(44)第317章 會戰(53)第164章 淮上(2)第320章 會戰(38)第116章 南京(4)第68章 熱血(11)第17章 渭南第318章 會戰(54)第217章 收穫(10)第273章 會戰(9)第18章 非常第290章 會戰(26)第179章 變化(5)第59章 熱血(2)第92章 風雲(8)第75章 告示第93章 風雲(9)第308章 會戰(44)第201章 餘波(10)第183章 變化(9)第二卷南方第二百五五章 序幕1第216章 收穫(9)第40章 陣列第268章 會戰(4)第175章 變化(1)第259章 序幕(5)第85章 風雲(1)第37章 羣英會(7)第260章 序幕(6)第71章 犧牲第287章 會戰(23)第197章 餘波(5)第270章 會戰(6)第100章 立基(2)第6章 人心第159章 南京(47)第323章 會戰(58)第171章 練兵(3)第67章 熱血(10)第81章 擇賢第224章 轉折(4)第54章 理想第143章 南京(31)第46 父子第347章 決勝(22)第72章 六率第283章 會戰(19)第81章 史公第207章 餘波(16)第112章 立基(14)第114章 南京(2)第80章 福王第298章 會戰(34)第68章 熱血(11)第184章 變亂(1)第293章 會戰(29)第210章 收穫(3)第59章 熱血(2)第172章 李巖(1)第233章 轉折(23)第199章 餘波(7)第347章 決勝(22)第158章 南京(46)第41章 走路第198章 餘波(6)第163章 淮上(1)第79章 爭執第97章 風雲(13)
第257章 序幕(3)第236章 轉折(16)第160章 南京(48)第328章 決勝(3)第161章 南京(49)第二卷南方第一百一二十六章 南京14第72章 六率第50章 哭廟第313章 會戰(49)第313章 會戰(49)第296章 會戰(32)第100章 立基(2)第227章 轉折(7)第66章 熱血(9)第100章 立基(2)第333章 決勝(8)第276章 會戰(12)第167章 淮上(5)第211章 收穫(4)第97章 風雲(13)第67章 熱血(10)第327章 決勝(2)第22 選擇第247章 轉折(27)第251章 轉折(31)第324章 會戰(59)第71章 犧牲第207章 餘波(16)第221章 轉折(1)第二卷南方第二百五五章 序幕1第99章 立基(1)第156章 南京(44)第317章 會戰(53)第164章 淮上(2)第320章 會戰(38)第116章 南京(4)第68章 熱血(11)第17章 渭南第318章 會戰(54)第217章 收穫(10)第273章 會戰(9)第18章 非常第290章 會戰(26)第179章 變化(5)第59章 熱血(2)第92章 風雲(8)第75章 告示第93章 風雲(9)第308章 會戰(44)第201章 餘波(10)第183章 變化(9)第二卷南方第二百五五章 序幕1第216章 收穫(9)第40章 陣列第268章 會戰(4)第175章 變化(1)第259章 序幕(5)第85章 風雲(1)第37章 羣英會(7)第260章 序幕(6)第71章 犧牲第287章 會戰(23)第197章 餘波(5)第270章 會戰(6)第100章 立基(2)第6章 人心第159章 南京(47)第323章 會戰(58)第171章 練兵(3)第67章 熱血(10)第81章 擇賢第224章 轉折(4)第54章 理想第143章 南京(31)第46 父子第347章 決勝(22)第72章 六率第283章 會戰(19)第81章 史公第207章 餘波(16)第112章 立基(14)第114章 南京(2)第80章 福王第298章 會戰(34)第68章 熱血(11)第184章 變亂(1)第293章 會戰(29)第210章 收穫(3)第59章 熱血(2)第172章 李巖(1)第233章 轉折(23)第199章 餘波(7)第347章 決勝(22)第158章 南京(46)第41章 走路第198章 餘波(6)第163章 淮上(1)第79章 爭執第97章 風雲(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