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遼藩

收復全遼後,遼王吳三桂把王府設在瀋陽,洪承疇也算是他的老相識了,當年鬆錦大敗前是他的老上司,出於對洪承疇才能的欽佩,所以一定要替此人求情開脫。而洪承疇也非常想得開,把當年吳三桂領着關寧鐵騎帶頭逃跑的事情忘了個精光,到了遼王幕府中後就一門心思地幫吳三桂出謀劃策。

設立遼王府後吳三桂第一件事就是籌劃如何徵稅,雖然大順治下實行三年免徵的政策,但現在遼東是他吳三桂的藩地而不是順王直轄,不必嚴格遵行這個政策。據吳三桂所知,李成棟到任後立刻就開始徵稅,同時拍着胸脯向牛金星保證給順廷的貢金一個子也不會短少——各個藩國都需要向順廷繳納貢金,之前許平一直沒有時間去上任、現在被奪爵沒有這個麻煩需要操心了;這次收復了山西后李定國留在自己的藩國內,但表示他無力繳納貢金,至少在免徵期間交不出來;孫可望則找藉口不去上任,既然秦王沒有開幕府,自然也沒有貢金問題。

而吳三桂則計劃效仿李成棟,他甚至認爲這也是牛金星同意劃分藩國的一個原因——吳三桂曾在北京聽見過一些傳言:太師對無差別進行免徵頗有微詞。

“陛下不好自食其言,所以就開藩讓我們分攤一些,”吳三桂對洪承疇稱得上是推心置腹,故人見面後就拜對方爲國相,持弟子之禮,還稱對方纔濟天下屈居在瀋陽太委屈了:“只要把貢金十足地繳上去,我斷定陛下和太師是不會說什麼的,相父以爲如何?”

“大王說得不錯,眼下陛下和太師是不會說什麼,但以後呢?如果大王什麼都不說,那豈不是會被天下、後世恥笑?說陛下口口聲聲說什麼三年免徵,然後借刀殺人。”在吳三桂面前,洪承疇也不賣關子,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可這陛下難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大王,陛下之武功不如衆功臣,這點和明太祖不同,所以非得分封諸藩來酬勞不可,但大王見過坐穩了位置後不削藩的麼?就是陛下不削、陛下的後世子孫難道也不會削麼?至於太師,倒確實如大王所說,是抱着讓諸藩去收稅,然後靠各藩貢金來渡過眼下難關的心思,但要說太師他不想削藩,那臣是說什麼也不信的。大王請看,自古想不被削藩,首先就要自己有力,有力朝廷就是想削藩也得掂量掂量;其次是不能給朝廷藉口,如果朝廷削無錯之藩,就得提防其他強藩兔死狐悲。”許平的藩王之位洪承疇認爲順王遲早還得還給他,尤其是如果殘明遲遲不能掃清的話,順廷就是爲了鼓勵臣屬的進取之心也得做個樣子,但是他認爲等將來天下太平後,李成棟而不是許平多半會是第一個倒黴的:“蜀王在大災之年爲了取悅朝廷而徵稅進貢,聽說還強徵湖廣的百姓填川給他種地好徵糧、徵賦,這是多大的惡名啊?將來朝廷渡過難關之後,陛下責之以陽違朝廷明令,順勢就削了蜀藩——這幾年的稅賦借李蜀王的手拿到了,惡名全被蜀王背去了,藩也削了,大家還得歌頌陛下言而有信、爲民做主。太師之所以對李蜀王不聞不問,就是存了這個心思了。”

這話聽得吳三桂背上流汗,他仔細一想確實很有這種可能:“那不能學蜀王了,可更不能學晉王啊,他不上繳貢金,說要與民休息,這不是明目張膽地在收買人心麼?所謂恩出於上,這藩國不但與朝廷無用,還與朝廷爭奪民心,我要是學晉王,肯定會被太師視爲心腹大患的。”

“當然不能學晉王,光不上繳貢金這一條就足夠削藩了,所以大王既要上繳貢金,也不能徵稅”

“又要繳納貢金,又不徵稅?這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相父,我已經沒有什麼家財可散了。”吳三桂見洪承疇並無太多慌張之色,有些不滿地說道:“相父你就不要賣關子了,本王洗耳恭聽。”

洪承疇心裡大叫委屈,剛纔他還沒有說完就被吳三桂打斷了,他當然不敢和對方搶話所以只有靜靜地聽着,結果一頂大帽子就扣過來了,但洪承疇也不會傻到替自己辯白,他立刻答道:“不但要進貢、免徵,而且大王還不能忘記了富國強兵,若是遼藩虛弱無力,那就是做得再好也難逃削藩的下場。”

“這都要錢啊。”

“是的,而來錢最快的辦法,莫過於和閩粵做生意。”

“你是要我私通殘明?”吳三桂大吃一驚。

“不是私通齊公,只是和他們做生意,正經買賣。”洪承疇解釋道,不過立刻又補充了一句:“其實要想不被削藩,私通齊公倒是個不錯的辦法,狡兔死、走狗烹,齊公一日不滅,遼藩一日就不除,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大王日後可以從長計議,當務之急就是怎麼從閩粵那邊掙到錢。”

“閩粵的錢可不好掙啊,”吳三桂搖頭道:“倒是我想強兵的話,非要從閩粵買東西不可,我能造的東西他們都有,而他們能造的我們不能。”吳三桂並非不想自力更生生產軍火,可是這也需要錢,而即使能夠徵稅,吳三桂覺得也就夠關寧一系的賞賜、俸祿再加上給大順的貢金罷了,連軍費都很緊張,更不用說培養自己的工匠人才,想到遼藩這百廢待興的局面,吳三桂又是一聲長嘆。

“大王這真是妄自菲薄了,”聽到這連聲的長嘆後,洪承疇連忙安慰道:“大王富有全遼,怎麼還會怕掙不到錢呢?大王手裡有的東西,有太多閩粵都需要了。”

其實這些日子洪承疇已經和一些閩粵商人有所接觸,所以才這般胸有成竹,如果沒有這點底氣,洪承疇今日聽到吳三桂說要徵稅後也不敢斷然反對。

“比如什麼?”

“大處,閩粵要造船、需要木材;鍊鋼制鐵,需要煤炭礦石;小處,鹽、米、獸皮、藥材,那真是太多、太多了,大王怎麼會擔心掙不到錢呢?”

“這些東西難道有什麼是閩粵沒有的麼?”吳三桂聽了之後大失所望,他還以爲洪承疇有什麼除了遼東其他各處皆無,而且需求量又大可以讓他狠狠撈一筆錢的東西。

“如果真有什麼東西是除了遼藩其他地方都沒有,而且不可或缺的話,太師難道還會把這東西白送給大王不成?不是說閩粵有我們就不能賣了,我們只要賣得比閩粵本土出產便宜就行了。”

雖然吳三桂沒有做過買賣,但是他並非對商業一無所知,洪承疇這話讓他覺得匪夷所思,一瞬間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找錯了國相:“從遼東萬里迢迢地運去閩粵,且不說我們還沒有船需要向海商或租或買,不說這一路上的風波漂沒,就是十足十地運到了,我們怎麼還得加上這一路上押運人的吃喝吧,需要有人裝船卸貨吧,需要清修港口吧這怎麼可能賣得比閩粵本地產還便宜呢?”

“因爲閩粵得付工人工錢。”洪承疇淡然地答道。

今天被洪承疇帶一個人來見吳三桂,私下裡這人被洪承疇稱爲財神爺,吳三桂放下王爺的架子,和這個商人在瀋陽的王府花園共進午餐。

“鄙人柳振業,先考諱上清下揚,或許遼王曾經聽過。”

吳三桂把這個名字在心裡默唸了一遍,臉色一變連忙詢問道:“可是齊公麾下的柳將軍?”

“正是。”

吳三桂投向洪承疇的臉色變得很難看,顯然是責怪他竟然連這種重要的事情都沒有打探清楚。

“齊公賦閒後,先考憤而辭去軍職,效仿陶朱公故事。”柳振業說他父親沒能熬到齊公出任練兵總理就過世了,而他本人也對軍務沒有什麼興趣,就一直留在商人行列中:“鄙人是工農銀行的最大股東,這個銀行本是齊公在福寧鎮總兵任上建立的,主要是替福寧鎮的軍戶儲存積蓄,後來因爲經營不善一直虧損”

柳振業剛纔向吳三桂簡要介紹了一下銀行的作用,就是替百姓存錢並且付給他們利息,聽完後吳三桂心說:這樣的冤大頭豈能不虧損?

“大都督府關閉前後,銀行的生意雖然遍佈全閩、在廣東和江西也有了業務,但仍是每況愈下,虧損超過二百萬兩”

吳三桂對此一點兒也不感到奇怪,他覺得等這送人錢的商行生意遍佈全國時,虧損得更多也不稀奇。

“後來齊公作價一兩銀子,把工農銀行賣給了先考等五個人,先考獲得了其中四成的股份”

黃石並不認爲銀行應該虧成這個樣子,不過他人在京師鞭長莫及,所以乾脆賣掉了事,大部分他在福寧鎮建立的產業,包括一些學校都如此這般處理掉。剛好那個時候柳清揚被福建理事會趕下臺,黃石就把這個銀行送給他。而吳三桂則在暗暗感嘆柳清揚不愧是黃石的嫡系,居然這種爛攤子也肯去替他收拾,後來早亡大概就是鞠躬盡瘁了吧。

而柳振業自稱他父親接手後,銀行迅速地扭虧爲盈,五個股東都賺了個飽:“工農銀行是老字號了,現在閩粵贛三省半數的百姓都會把錢存在我們銀行裡。”

柳振業告訴吳三桂他可以提供給遼藩貸款,不過他需要首先知道遼藩打算如何償還這筆貸款的本息。對面的散財童子搖身一變突然成了面目可憎的放高利貸的,這讓吳三桂嚇了一跳,又是一番解釋後,吳三桂總算明白了:“這個銀行的生意,就是向老實本份的人借錢,然後拿出來放貸子嗎?”

“是的,”柳振業似乎一點也不覺得可恥,正色答道:“大部分人不懂該如何放貸,不懂得分辨好壞人,不懂得如何取保。我們雖然給的息錢要比貸息低一些,但是老實人坐着收錢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

“柳小將軍高見。”吳三桂笑呵呵地應道,他方纔話一出口就後悔了,覺得不該說這種得罪對方的話——雖然對方是這樣一個卑鄙無恥、破壞世風的商人,不但放貸子還唆使誘惑良民都去放貸子。

幾年前,許平帶着兵馬攻打浙江的時候,柳振業和其他幾位股東對着來貸款的張再弟拼命地哭窮,最後只貸給了齊國公二十萬兩銀子。而現在他們不但提供給福建、廣東、江西的政府鉅額低息貸款,還開始向北方發展生意。

“遼王殿下想貸一筆錢。”洪承疇替吳三桂說道。

“多少?”

“五百萬兩?”洪承疇趾高氣揚的說道,其實他的底線是得設法借到五十萬兩銀子的啓動資金,他希望這個工農銀行能夠提供其中的大部分,當然事關遼藩體面,所以先一口氣說十倍讓對方意識到他們是在和一個堂堂的藩國做買賣,而不是什麼只能做幾十、幾百兩生意的小商販。

柳振業臉色一變不變,微微頜首道:“好吧,願爲大王效力。”

這次來遼東之前,工農銀行內部就希望能夠壟斷遼東的金融生意,所有的精明商人都知道只有壟斷纔是高效的,而競爭會讓利潤大大地降低,而福建、廣東內部以前是理事會、現在是卿院始終在阻礙着他們夢想的實現。前兩年,在山東由於擔心風險所以和多位同行聯手與大順的鐘防禦使合作,結果導致了利潤的極大損失,這次工農銀行內部已經達成協議,決心冒險來獨家滿足遼東對金錢的需要。

在聽到洪承疇的這個數字後,柳振業心中也是長長地籲出了一口氣,因爲這個數字在工農銀行的能力範圍內,甚至比他們預測的還要少。

柳振業表示他需要去看一看遼藩打算用來作擔保和還款保證的礦山、港口,他表示可以介紹給遼藩一些實業大亨來開發這些礦藏,遼藩和工農銀行的這些關係戶合作也是貸款的條件之一。

第424章 養士第356章 南下第1章 序章 (1)第83章 脫身 (2)第505章 道義 (2)第87章 決裂第156章 頹勢 (1)第109章 許州 (1)第417章 認親第37章 敲打 (2)第76章 斷後第503章 義釋 (2)第435章 儲備 (1)第458章 風氣第176章 啓蒙 (1)第405章 召見第239章 矛盾 (2)第40章 疑雲 (1)第313章 犧牲 (1)第294章 紕漏 (2)第110章 許州 (2)第538章 逃竄 (1)第512章 家書 (1)第445章 倒戈第399章 懸念第231章 補充 (2)第512章 家書 (1)第357章 湖廣第124章 壓力 (2)第332章 重逢 (2)第65章 罪行第256章 弱點 (2)第542章 大捷 (1)第74章 兵賊第404章 禁旅第98章 兵權 (2)第475章 逆流第316章 衝鋒 (2)第53章 離別 (1)第58章 誘惑 (2)第515章 軍種 (2)第131章 接戰第507章 協議 (2)第135章 回憶 (2)第474章 輪迴 (2)第394章 決策第428章 自保 (1)第444章 結黨第504章 道義 (1)第383章 忻州 (1)第502章 義釋 (1)第560章 組閣 (1)第381章 疑案 (1)第130章 修正 (2)第297章 轉折 (1)第460章 審判第129章 修正 (1)第531章 纏鬥 (2)第161章 善後 (2)第516章 調任 (1)第339章 交易第146章 小將 (1)第561章 組閣 (2)第335章 對話第260章 志向 (2)第411章 叛離第255章 弱點 (1)第374章 改元第226章 默契 (1)第238章 矛盾 (1)第73章 山口第513章 家書 (2)第194章 消耗 (2)第151章 拖延 (2)第58章 誘惑 (2)第372章 破關 (2)第212章 譁變 (1)第120章 摧枯 (2)第513章 家書 (2)第423章 奸黨第360章 守夜第179章 彷徨 (2)第19章 遲疑 (2)第150章 拖延 (1)第563章 黨務 (2)第327章 投效 (2)第371章 破關 (1)第409章 詔獄第72章 義軍第212章 譁變 (1)第331章 重逢 (1)第313章 犧牲 (1)第120章 摧枯 (2)第582章 開始 (1)第316章 衝鋒 (2)第315章 衝鋒 (1)第387章 民心 (2)第175章 新政 (2)第327章 投效 (2)第345章 前驅 (2)
第424章 養士第356章 南下第1章 序章 (1)第83章 脫身 (2)第505章 道義 (2)第87章 決裂第156章 頹勢 (1)第109章 許州 (1)第417章 認親第37章 敲打 (2)第76章 斷後第503章 義釋 (2)第435章 儲備 (1)第458章 風氣第176章 啓蒙 (1)第405章 召見第239章 矛盾 (2)第40章 疑雲 (1)第313章 犧牲 (1)第294章 紕漏 (2)第110章 許州 (2)第538章 逃竄 (1)第512章 家書 (1)第445章 倒戈第399章 懸念第231章 補充 (2)第512章 家書 (1)第357章 湖廣第124章 壓力 (2)第332章 重逢 (2)第65章 罪行第256章 弱點 (2)第542章 大捷 (1)第74章 兵賊第404章 禁旅第98章 兵權 (2)第475章 逆流第316章 衝鋒 (2)第53章 離別 (1)第58章 誘惑 (2)第515章 軍種 (2)第131章 接戰第507章 協議 (2)第135章 回憶 (2)第474章 輪迴 (2)第394章 決策第428章 自保 (1)第444章 結黨第504章 道義 (1)第383章 忻州 (1)第502章 義釋 (1)第560章 組閣 (1)第381章 疑案 (1)第130章 修正 (2)第297章 轉折 (1)第460章 審判第129章 修正 (1)第531章 纏鬥 (2)第161章 善後 (2)第516章 調任 (1)第339章 交易第146章 小將 (1)第561章 組閣 (2)第335章 對話第260章 志向 (2)第411章 叛離第255章 弱點 (1)第374章 改元第226章 默契 (1)第238章 矛盾 (1)第73章 山口第513章 家書 (2)第194章 消耗 (2)第151章 拖延 (2)第58章 誘惑 (2)第372章 破關 (2)第212章 譁變 (1)第120章 摧枯 (2)第513章 家書 (2)第423章 奸黨第360章 守夜第179章 彷徨 (2)第19章 遲疑 (2)第150章 拖延 (1)第563章 黨務 (2)第327章 投效 (2)第371章 破關 (1)第409章 詔獄第72章 義軍第212章 譁變 (1)第331章 重逢 (1)第313章 犧牲 (1)第120章 摧枯 (2)第582章 開始 (1)第316章 衝鋒 (2)第315章 衝鋒 (1)第387章 民心 (2)第175章 新政 (2)第327章 投效 (2)第345章 前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