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九章 不孝有三

七月十五,祭祀太廟。

老楊家的太廟裡,楊銘也就知道祖父楊堅和曾祖楊忠,再往上的一個都不認識,但是宗廟的記錄當中,他們老楊家,是漢太尉楊震八世孫,五胡十六國時期燕國北平太守楊鉉的後代,楊鉉是楊堅的六世祖。

楊鉉的有個兒子叫楊元壽,在北魏時期任武川鎮司馬,而衆所周知,關隴集團就是六鎮起義發的家,武川鎮就是六鎮之一。

關隴集團的核心人物,就是北魏時期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其中柱國大將軍宇文泰、李虎、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大將軍侯莫陳順、宇文導、賀蘭祥、楊忠,都是武川鎮出來的。

而關隴集團的第二代領袖宇文泰,是李世民的外曾祖父,李虎是李世民的曾祖父,這就是爲什麼,是唐代隋,李代楊,因爲人家有這個底蘊。

而楊素,是漢太尉楊震的十六世孫,他們家的族譜可以追朔到楊震的兒子楊奉。

這就是爲什麼,是楊約代爲主持祭祀,因爲太廟最上面那個楊震的牌位,真的是他的祖宗。

什麼事情,都沒有祭祖大,楊約主持,楊銘領銜宗室,於太廟開始了盛大的祭祀禮。

楊約是負責主持,並不是他祭祖,而是他來協調太常寺、光祿寺、宗正寺、鴻臚寺來主持祭祀大典。

皇帝在,自然不用楊約統籌安排,而現在,楊廣將這個任務交給楊約,楊約纔有權力協調各個部門,準備貢品,準備祭詞,清掃太廟,僧、道還擺壇社醮,鼓吹署還有鳴鑼擊鼓與絃樂伴奏。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都是楊約來總領,差不多相當於紅白事的主持人。

而楊銘等一干宗室,要身着禮服,進入太廟之後,在大祭祀的引領下,什麼時候跪,磕頭幾個,燃香幾柱,口中念什麼詞,都是有規矩的。

祭祖過後,差不多半個月,楊廣的回信從運河半道的一座行宮給送來了。

信上也是在詢問楊銘,關於楊約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僞,一定要查清楚。

而這個時候,觀王楊雄與黃鳳麟陳孝意他們,也都查清楚了,當日祭祖的,確實是玄縱,並不是楊約。

華陰縣那邊,有人說見到的是楊約,有人說見到是楊玄縱,但是叔侄倆體型太像,面容又相彷,所以很容易混淆。

但是查看出入記錄,以及城內摸底調查之後,基本確定,確實跟楊約沒有關係。

楊雄完全是在走過場,整個過程一點都沒有認真對待,黃鳳麟一看這架勢,就知道自己可以隨便安排了,所以整個桉子全都是他來負責記錄查辦的,陳孝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是應付差事。

裴寂這下徹底懵逼了,雖然他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但是這個時候不認錯,下場會很慘的,他怕秦王找個由頭,把他給辦了。

於是他在朝會上主動請罪,說是自己疏忽大意,沒有查清楚就矇蔽了陛下,罪該萬死。

這就叫聰明人,能屈能伸。

他這個態度,楊銘還真就不好弄他,因爲御史臺的風聞奏事,風聞兩字本來就帶着真假難辨的意味,意思是,只要你聽說了,就得上奏,至於真假,皇帝自然會查清楚。

事情大概就是這樣了,於是楊銘將楊雄他們查到的所有卷宗都整理好,以奏疏的形勢上呈皇帝,隨後他又以私人名義寫了一封信,派人遞送給老爹楊廣。

當楊廣收到這些卷宗的時候,已經臨近十月份了,因爲楊廣現在,已經順利抵達揚州,住進了江都宮。

江都是郡,首府是揚州。

他在去江都的路上,還撈到一個美人,是個有夫之婦,名爲吳絳仙,被楊廣封爲崆峒夫人。

目下的楊廣,最爲寵幸此女,幾乎日夜偷歡,不理政務,楊銘發來的卷宗,擱置了半個多月,他才從女人的香閨中脫出身來。

不得不說,在某些方面,楊廣比自己的三兒子,強上太多,至於二兒子,就不好說了,暫且稱之爲不相伯仲吧。

這天,楊廣一身便服常衣,於成象殿召見諸臣議政,這段日子可是瀟灑壞了,連禮服都懶得穿了。

“諸卿可知,江都百姓,如何讚頌朕?”楊廣笑道,他這是直言不諱的讓大家拍他馬屁呢。

宇文述喜道:“何稠制儀仗,缺羽毛,有仙鶴自銜其羽而獻之,所以江都民間都在盛傳,天子造羽儀,鳥獸自獻之,天子實爲聖人降世。”

“恐是爾等爲討朕喜,所編織耳,”楊廣大袖一捲,哈哈大笑,表情頗爲受用。

宇文述頓時裝作一臉惶恐道:“臣怎敢編造此言?如今江南皆在風傳,陛下可遣人聞之,便知究竟。”

其他人也是微笑附和,說什麼確實聽說過這樣的傳言。

楊廣心情大好,慵懶的以肘抵膝,拖腮笑道:

“朕初臨揚州,便免除揚州賦稅,大赦囚犯,如此豐恩厚典,自然得萬民稱頌。”

這就是花錢賺吆喝,楊廣來揚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免除揚州城五年賦稅,外加舊總管府轄區三年賦稅。

原來的揚州總管,總督四十四州軍事,這些地方,全都免稅三年。

首先,這樣的做法,確實對江南地區有着極大的安撫作用,無論世家大族還是普通老百姓,肯定都非常高興,三五年不用繳稅,這絕對是大好事,所以這項舉措,是有正面意義的。

但是,你免的錢太多了,半個南方不交稅,這是什麼概念?

先是營造東京,然後是廣通渠,北邊都快被你拖垮了,你現在來造福南方人了?

三五年之內,江南收不上一個錢的稅,那麼楊廣的開銷,必然是得北邊供着,但是楊廣的開銷實在是太大了。

就現在,整個江都的百姓,都去了江邊,圍觀你的豪華船隊呢。

龍舟一艘(皇帝),翔螭一艘(皇后),浮景舟九艘(高等級嬪妃),盪漾水彩舟三十六艘(低等級嬪妃),五樓船五十二艘(正三品上),三樓船一百二十艘(四品官、僧、道),二樓船兩百五十艘(五品官、各國使節),黃篾舫(五品以下),另外還有鳳艒、黃龍、赤艦等船,共計五千一百九十一艘。

關於楊廣南巡江都的景象,資治通鑑記載: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

事實上,直到現在,還有一千多條船沒到江都呢。

在衆人熘須拍馬,逢迎半晌後,楊廣心情舒暢的令高野從卷宗當中挑選一些重要的出來,簡單處理一下。

他現在沒心情處理政務,崆峒夫人吳絳仙正穿着透明薄紗,在後面寢宮等着他呢。

那麼,什麼奏疏纔是重要的呢?

首先看人,上奏疏的人重要,那麼奏疏就重要。

楊銘當仁不讓了。

卷宗很厚,楊廣實在是懶得看,只挑了最後的彙總,大致翻閱了一下。

剛看完,他的眉頭便緊鎖在一起。

老三的膽子,是越來越大了,敢把這樣的結果,給朕呈上來?他是覺得朕好湖弄?

啪的一聲,楊廣將奏疏扔在一旁,

衆人見到皇帝動怒,也是不敢吱聲,唯有來護兒小聲問道:“奏疏中所載何事?竟引陛下動怒?”

“自己不會看嗎?”楊廣語氣慍怒道。

來護兒起身,小心翼翼的將奏疏拿起來,看完之後,又遞給身旁的宇文述。

接着,衆臣紛紛傳閱,楊玄感的表情變化最大。

狗日的裴寂,老子早晚辦了你。

宇文述心花怒放,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極好的落井下石的機會,因爲陛下動火了,那麼順着陛下的火,才能引到秦王身上,好好的燒他一燒。

宇文述皺眉道:“楊約不尊君上,乃大不敬,這麼大的事情,秦王爲何會讓觀王帶着兩個小吏去做呢?刑部大理寺竟然完全沒有參與,真是匪夷所思。”

他的話,明擺着有拖秦王下水的意思,蔡王楊智積在當年的仁壽宮之變時,與楊銘結下了交情,而他也收到京師的家書,說是楊銘重用宗室子弟,這麼看的話,秦王就是自己人。

於是他先是瞥了玄感一眼,也跟着道:

“也許真的是看錯了,楊中書半道祭祖,可能性確實不大,畢竟他是奉旨回京,祭品都沒有準備,怎麼祭祀?沒聽說空着手能祭祖的。”

楊玄感沒想到有人竟然幫忙,心中大喜,也趕忙道:“稟奏陛下,叔父絕對是被人造謠中傷。”

“呵呵”楊廣冷笑道:“你給朕一個理由?”

楊玄感義正言辭道:“叔父楊約,膝下無子,無後者爲大不孝,怎堪祭祖大事?”

這個理由完全站得住腳,只不過楊約無後這種事,連楊廣都不好意思提,沒曾想當着這麼多人的面,楊玄感給揭露出來了。

誰都知道楊約那方面不行,但沒人敢說出來,因爲這是揭人家的短。

楊廣點了點頭,陷入沉吟,確實,楊約沒有子嗣,是個大缺陷,你都給祖宗絕後了,你有什麼資格祭祖呢?

雖然有個繼子玄挺,但繼子終究是繼子。

虞世基這個人,在洛陽的時候,已經被楊暕順利收買,值此關鍵時刻,自然也會站出來落井下石,

“裴寂一向謹慎小心,若無確切根據,想來不會中傷楊中書,正如許國公所言,秦王實不該讓刑部大理寺置身事外,不合法理,楊中書與秦王是姻親,會不會有徇私之嫌呢?”

蘇威立即反駁道:“卷宗之上,記載明確,秦王因擔心三司會審,延誤祭祀太廟,所以才如此行事,虞侍郎是覺得,殿下會徇楊約的私,而不理會對方逾制之舉?如果楊約真的半道祭祖,不單單是對陛下大不敬,也是藐視宗室,秦王身爲宗室一員,豈能放過?”

牛弘看向蘇威,笑道:“虞侍郎的意思,是說秦王不顧宗室,也要包庇楊約,我聽着都覺得可笑。”

“我可沒這個意思,你不要亂說,”虞世基趕忙喊冤。

楊恭仁更是冷哼道:“而且虞侍郎的言外之意,是家父也有徇私之嫌嘍?”

他爹楊雄,是調查的總負責人,所有桉詞卷宗,都是楊雄審理經辦的,宇文述他們懷疑調查有貓膩,無疑把楊恭仁的爹也給捲進來了,人家能高興嗎?

這時候,民部尚書長孫熾看向皇帝,陳述道:

“陳孝意此子,忠心耿直,潔身自好執法嚴明,他既然也是經辦人之一,這個結果,臣以爲不會有錯。”

楊恭仁又不高興了:“你這話什麼意思?我父親就不忠心了?秦王將桉子交給我父,本意就是因爲他老人對陛下忠心耿耿,絕無包庇任何人的可能,陳孝意一個小小的侍御史,忠心耿直還輪不到他。”

長孫熾無言以對。

觀衆臣相爭,楊廣頗爲自在,像是看戲一樣,悠然自得,但是他心裡,還是對自己的兒子不太放心,老三的城府太深,做事又縝密,他要想包庇楊約,保準別人查不出什麼貓膩。

這時候,高野湊至楊廣耳邊,小聲道:

“秦王是有家書的,與卷宗是一起送來的,家書眼下在皇后那裡,要不要現在取來?”

楊廣頓時皺眉:“既然有信,爲何在皇后那裡?”

“因爲信有兩封,一封是給陛下,一封給皇后,皇后認爲,應該是普通的請安信箋,所以都收起來了,”高野道。

“湖塗,”楊廣沉聲道:“將信取來。”

他了解自己的兒子,如果只是單純請安,不至於爹孃各一封,而且老三以前就幹過這種事,明裡一套,暗裡一套。

當楊廣看完自己兒子的來信後,徹底釋懷了。

楊約這個狗東西確實去了,但不是祭祖,而是祭奠兄長楊素,這就無可厚非了,因爲楊素死的時候,楊約並不在京師,而在洛陽監修運河。

何況人家倆兄弟一向感情深厚,死前沒能相見,如今既然是順路,祭拜一下也是無所謂的。

老三也是爲了大事化小,免得影響他們老楊家的宗廟祭祀,所以纔將事情壓了下來。

還是老三顧大局啊

一零五章 玉體橫陳九八章 藝人第644章 苛捐雜稅第507章 殘部補充第593章 你比我會說話一一零章 請假借口第607章 捨己奉公二三七章 救人第669章 大冢宰九七章 吃軟飯第623章 朱雀門下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第682章 虎落平陽被犬欺八八章 紅拂私奔第478章 倚老賣老第490章 非大不可第701章 自命不凡四四五章 獨孤家的問題二八五章 消除疑心二八六章 守門小卒第577章 口是心非基本素養第687章 火燒糧草三二四章 談判二八九章 一條破船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三五八章 三千大軍二七零章 一夜掛倆第563章 有失遠迎第499章 羈縻政策第649章 滎陽有反賊第522章 自詡逍遙仙第765章 獎勵一畝地二二二章 牛、羊、豬第514章 野心二二二章 牛、羊、豬二一一章 妾妃一六零章 傳國玉璽四零三章 問罪民部一五零章 改姓宇文七六章 至善至孝第620章 明軍不滿餉第676章 吃得苦中苦第631章 做一個有用的人第616章 劉皇叔的眼淚第720章 做人要給自己留退路一七三章 龍子龍孫一零八章 放水養魚二四八章 風流天子第518章 西方之劫二五八章 什麼叫忠僕第588章 豪放派二六九章 羣英薈萃第580章 家規六條二四五章 一切順利第648章 兩撇鬍子四二三章 算計兒子四六五章 營防堡壘四四二章 不是你的六十章 兩難第579章 弔唁長孫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一八七章 仁壽宮之變(四)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二十六章 河東裴二二四章 齊王幕僚一四零章 量刑過重四一八章 吏部選官三七四章 何爲大雅第623章 朱雀門下一三七章 預算開支四一二章 獨孤懷恩第571章 心如花木,向陽而生第698章 一鍋飯一三八章 大興來人九三章 祖籍九江一一三章 我可真冤第552章 弒君者一二八章 要錢要命一二五章 玄感禮物第703章 如嫡五十章 破鏡重圓第544章 表哥表弟第601章 古今用兵無出其右者三零八章 血濺朝堂三一三章 永安宮下一玩伴一零一章 自命不凡二五七章 一代權臣四四六章 朝堂爭鋒二一七章 葬於洪瀆川三八七章 接受挑戰一二九章 發佈公告三一七章 秦王入陣曲第734章 禮部侍郎一六二章 三公三師第649章 滎陽有反賊第727章 吃虧是福四一一章 私下見面九二章 建成小兒二四九章 兩個兒子二十一章 開國第一功臣
一零五章 玉體橫陳九八章 藝人第644章 苛捐雜稅第507章 殘部補充第593章 你比我會說話一一零章 請假借口第607章 捨己奉公二三七章 救人第669章 大冢宰九七章 吃軟飯第623章 朱雀門下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第682章 虎落平陽被犬欺八八章 紅拂私奔第478章 倚老賣老第490章 非大不可第701章 自命不凡四四五章 獨孤家的問題二八五章 消除疑心二八六章 守門小卒第577章 口是心非基本素養第687章 火燒糧草三二四章 談判二八九章 一條破船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三五八章 三千大軍二七零章 一夜掛倆第563章 有失遠迎第499章 羈縻政策第649章 滎陽有反賊第522章 自詡逍遙仙第765章 獎勵一畝地二二二章 牛、羊、豬第514章 野心二二二章 牛、羊、豬二一一章 妾妃一六零章 傳國玉璽四零三章 問罪民部一五零章 改姓宇文七六章 至善至孝第620章 明軍不滿餉第676章 吃得苦中苦第631章 做一個有用的人第616章 劉皇叔的眼淚第720章 做人要給自己留退路一七三章 龍子龍孫一零八章 放水養魚二四八章 風流天子第518章 西方之劫二五八章 什麼叫忠僕第588章 豪放派二六九章 羣英薈萃第580章 家規六條二四五章 一切順利第648章 兩撇鬍子四二三章 算計兒子四六五章 營防堡壘四四二章 不是你的六十章 兩難第579章 弔唁長孫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一八七章 仁壽宮之變(四)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二十六章 河東裴二二四章 齊王幕僚一四零章 量刑過重四一八章 吏部選官三七四章 何爲大雅第623章 朱雀門下一三七章 預算開支四一二章 獨孤懷恩第571章 心如花木,向陽而生第698章 一鍋飯一三八章 大興來人九三章 祖籍九江一一三章 我可真冤第552章 弒君者一二八章 要錢要命一二五章 玄感禮物第703章 如嫡五十章 破鏡重圓第544章 表哥表弟第601章 古今用兵無出其右者三零八章 血濺朝堂三一三章 永安宮下一玩伴一零一章 自命不凡二五七章 一代權臣四四六章 朝堂爭鋒二一七章 葬於洪瀆川三八七章 接受挑戰一二九章 發佈公告三一七章 秦王入陣曲第734章 禮部侍郎一六二章 三公三師第649章 滎陽有反賊第727章 吃虧是福四一一章 私下見面九二章 建成小兒二四九章 兩個兒子二十一章 開國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