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愚民還是教育?

楚國的滅亡,對於全天下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趙括的威望猛升,七國之民,不是尊敬他,就是懼怕他,哪怕是再愚蠢的人,也不敢輕視。作爲七國時代最後一位君子,作爲大一統時代貢獻最大的將軍,趙括本身在當代的威望已經沒有人能比得過他了。

楚國的滅亡,使得一王天下的腳步又快了很多,不,不能說是快了很多,是已經站在了門口,甚至是拉開了一王天下的大門,大門背後,就是統一的曙光,能見證這樣的偉業,是無數秦人都爲之自豪的事情,尤其是秦國的君王大臣們,這是他們爲之奮鬥了數代人的目標。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滅楚之戰,也成爲了將軍們最後的狂歡,在這次戰役裡,造就了李牧,蒙武,司馬尚在內的三位關內侯,以及數十位的高級爵位,就連蒙恬這樣的年輕人,也因爲他龐大的軍功,迅速升到了高級爵位,距離關內侯都不遙遠,而王翦和趙康,軍功也是摸到了頂,也就是徹侯的位置。

不過,趙括將徹侯的位置拉的太高了,只是憑藉着滅亡楚國時所立下的功勞,還是欠缺了一些。不過,他們並不急,因爲在他們面前,還有一個國家喚作齊國,滅亡齊國,同樣還能收穫一次軍功。李牧成爲了安武君,剛聽到這個名字,趙括也是被嚇了一跳,李牧這輩子怎麼就是跟武安兩個字過不去呢?

蒙武受封爲武功君,武功是關中內的一處縣城,同時成爲了蒙武的食邑,同時,司馬尚受封平陽君,這是在韓地的一處食邑,皆大歡喜,李牧成爲秦國的封君,心裡還是有些恍惚,不過,他也很喜歡在秦國的這段時日,在秦國,他不必費盡心思的去化解廟堂裡的那些陰謀,也不需要去上書君王告知是非。

他只需要安心作戰就好,沒有人會吞掉他的功勞,沒有人會不服從他的調遣,何況,他在這裡也認識了很多的朋友,司馬尚同樣如此,他一直都對前來秦國沒有太大的怨言,成爲秦國的封君,更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最開心的就是蒙武了,蒙武的父親蒙驁都沒有能得到封君的位置,他卻是得到了,這對他來說是個很大的成就。

他終於可以挺起後背,讓孩子們成爲自己這樣的人。

每次他告訴蒙恬武成侯在你這個歲數已經能擊退武安君的時候,蒙恬就會反駁武成侯在你這個年紀早就是徹侯了呢!

滅亡楚國並非難事,而治理楚國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楚國的內部太過雜亂,楚王曾經的痛苦,秦王如今是感受到了的。楚國的貴族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爲地方上差異巨大的風俗,而比起君王直接管理,不如將這些地方封出去,讓貴族們管理,戰時聽從自己的命令,其他時候繳納稅賦,這不是很好嗎?

可是秦國當然不肯像楚國那樣的治理當地,差異巨大的文化,並不意味着一定要進行分封,秦王從有功的將士裡挑選出了一批精銳官吏,將他們送到楚國來擔任官吏。秦國如今的人才空缺不再那麼巨大,因爲李斯在接替呂不韋之後,不斷擴大學室的規模,同時王翦的伐燕和趙括的伐楚,都讓很多士卒擁有了爵位,他們都是官吏的潛在人選。

加上趙括推廣三老孝悌制,地方上有賢名的人可以被舉薦到學室裡學習,這些都是變相的提高了官吏的數量,困擾秦國很長時日的官吏短缺問題,終於是得到了一定的解決,故而在滅亡楚國之後,秦國很快就派出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楚國,充實上下的空缺位置。

李斯跟呂不韋還是不太一樣的,呂不韋對時局的掌控力強大,眼光久遠,善於大方面上制定國策,而李斯就是個純粹的實幹派天才,比起說,他喜歡做,遇到困擾秦國的那些問題,他就要在短期內想出辦法來解決。李斯的執行力又高,堆積了很多年的問題,在他手裡得到了解決。

趙括坐在書房內,看着面前的紙張,修修改改的,如今的官吏尚且能通過軍功來提拔,可是以後要這樣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秦國需要很多人才,而華夏同樣也是如此,目前的教育事業還是一片空白的狀態,趙括想要在教育領域做出一些突破。秦國目前的教育,額,秦國沒有教育。

對,秦國要的是能打仗的軍人和能耕作的農夫,不去耕作學什麼文字呢?

而這些農夫們在戰場上立下軍功後,要是想要當官吏,就可以自己找老師學習,秦國的學室不負責啓蒙,學室負責的是普法,學室裡的學子們,往往都是自己學會了文字後,來到學室裡學習法律。故而,民間想要獲得教育,都是通過私學的方式...秦國對教育沒有限制,可是對參與教育的人卻有限制。

在國內私自教育別人文字的人,是要爲自己教出來的人負責的,也就是連坐,稍不留神,你很多年前啓蒙的一個孩子長大後謀反了,你也就跟着進去了....這導致秦國的教育事業一直都不太發達,趙括在來到秦國後,對學室做出了改變,在學室裡安排專門負責啓蒙的祭酒,想要擴大官吏規模。

爲了這一點,趙括還讓李斯等人編寫啓蒙教材。

可僅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華夏的教育事業真正起步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在首都設立太學,太學作爲全國最高學府,設立各種課程,由天下的名士來教導,教出來的精英若是足夠優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時,爲了增加人才儲備,漢武帝還在各郡推行國學,擔負着與太學一樣的使命。

趙括從後世而來,對教育系統是再熟悉不過,可是如果讓他來照抄後世的教育系統,似乎有些不妥,不說別的,就是長達二十多年的教育時間,就是這個時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這個時期人的平均壽命都不到四十歲,男子三十五歲,女子三十九歲。你讓他們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歲,這不太現實。

故而一定要在後世完整的教育基礎上進行改正,發展出教育事業,國家的強大就是在於他的教育,這些經過偉人親自認證的話,都是經得起推敲的。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來自於教育,趙括想要發展出秦國的教育事業,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大事業。

最先就是對幼童的啓蒙,對幼童的啓蒙當然還是可以被稱爲小學,由官來安排祭酒在地方設立小學,召幼童來學習文字知識,當然,學習的是統一的文字和語言,不只是學習先進的知識,還要學會做人的道理,要成爲一個德才兼備的大秦好少年。那這樣的小學是否要收費呢?

對於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讓他們花錢送子女來學習....這有些不太容易。在幾千年後,都有讀書無用論,很多父母寧願孩子跟着自己種地放羊,都不許他們去讀書,何況是在如今這個時代呢?孩子稍微長大,就要成爲家裡的一個重要勞動力,跟隨耕作,在這樣的情況,讓父母付錢將孩子送進學室,不行。

那要怎麼辦呢?

趙括叫來了韓非。

韓非很長時日都是陪伴在趙括的身邊,他將趙括這個老師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看待,對藝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他也是趙括諸多“孩子”裡比較年長的一個,藝的逝世,對韓非的打擊也很大,而深知趙括與藝深厚感情的他,也是非常的擔心,趙括會因此而崩潰,甚至是自殺。

可是,趙括並沒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樣沉迷在悲痛之中,在經歷了短期的沉默後,趙括又回到了從前,依舊在爲這片土地而勞累。趙括偶爾還是會開玩笑,臉上也不總是悲傷,偶爾會抱着自己的孫子,笑呵呵的給他們講故事。跟趙康不同,趙括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除卻偶爾會在找不到衣服的時候大喊藝的名字之外。

老師忽然將自己叫來,韓非心裡忐忑不安,他是真的害怕,趙括會給自己交代什麼事情。

不過,他來到趙括身邊的時候,趙括身邊堆滿了紙張,他看起來有些疲憊,可是還算健康,韓非也鬆了一口氣。趙括看着他,忽然開口說道:“我這次將你叫來,是爲了一項律法,我準備推行義務教育法。”,韓非一愣,義務教育?他並不是很能明白趙括的想法,趙括說道:“就是秦國的百姓,有義務接受教育,學習文字和語言,學習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韓非猛地站起身來,皺着眉頭,認真的說道:“老師!”

“我聽聞,想要治理國內的百姓,就不能讓他們明白太多的道理,讓他們懂得順從纔是最重要的事情!百姓們學習知識,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想法,他們就不願意聽從廟堂的決定,就不願意去做自己本分的工作...”

“你這個封建殘餘!”,趙括忍不住的破口大罵,過了片刻,他又冷靜了下來,他皺着眉頭,站起身來,認真的說道:“愚民,愚民,唉,你說,我四處征戰,平定戰亂,是爲了什麼?是爲了秦國嗎?是爲了政嗎?”,他搖着頭,認真的說道:“我是爲了生活在這裡的百姓。”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百姓們懂得越多,國家就越是穩定,國家的基礎是百姓,而不是君王...當百姓們都懂得道德,都擁有知識,他們會知道是非,有人詆譭英雄勇士,便有很多人出來討伐他...若是百姓愚蠢,他們纔會處處違反廟堂的命令,狂妄自大....”

“我不怪罪你,你所想要的是讓國家穩定下來,那我告訴你,當國內的百姓們都知道了是非,國家纔會變得愈發穩定,愚民之策,是不對的,你不只是秦國的大臣,你更是華夏的賢人....”,趙括說着,看着一頭霧水,還想要與自己爭辯的韓非,心裡卻有些無奈,韓非無法理解自己,或許荀子可以。

這不能怪韓非,韓非的主張就是國家掌控一切,而百姓更像是工具,百姓要爲ZF服務,而在趙括這裡,ZF纔是工具,是爲人民服務的工具,廟堂出臺的政策,首先要有利於民,有利於民然後纔能有利於國家,所謂的國家,本質就是生活在這個疆域內的百姓而已。

兩人的想法不同,趙括又認真的說道:“軍功制是不適用與和平年代的,等到天下太平,人才的選拔就要成爲難題,人才的定義也不能只是會打仗啊,我想要普及教育,就是爲了讓國家擁有更多的人才...而且教育也不只是培養人才,還是爲了培養道德,唉....我不知道該怎麼給你說。”

“總之,想要讓各國的百姓成爲一家人,就必須要通過教育,將他們融合到一起....要讓他們知道是非,要讓他們學到知識,若是將來的秦國,耕地裡的農夫都能翻閱農家的書來進行耕作,那我死也瞑目啦!”,趙括長嘆了一生,有些失望的看着韓非,韓非皺着眉頭。

他還是覺得,趙括的做法對秦國不利,培養人才可以,可是全面推廣文化知識,就會生出很多的不聽話的蛀蟲,不從事耕作,整日高談闊論...趙括也就不再強求他來幫着自己制定,他送走了韓非,就開始自己來制定。趙括非常的堅定,經過歷史證明的事情是不會出錯的。

哪怕自己的舉動讓秦國滅亡,趙括也不後悔,當百姓們都擁有了知識,秦國覆滅了,那就說明秦國的制度的確是不符合民心的,是百姓所厭惡的,而那樣的秦國,理當滅亡!

趙括就試着來制定入學的時間,因爲這個時代的孩子們較爲早熟,基本上十五十六就得上戰場,所以小學的入學年齡最小可以定在六歲,而受教育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好可以控制在五年,等到最小的學生十一歲左右的時候,可以離開小學,或者參與考試,再上中學,小學的定義只是簡單的啓蒙教育,而中學的領域就要高深一些。

培養比如律法,百家的思想,先進的軍事理論等等的實踐能力,中學的時間可以定在五年,等到五年的學業完成,他們就是十六歲,他們就可以去擔任基層的官吏,這樣一樣,基層官吏的位置源源不斷,隨後就是大學,大學定在咸陽,中學畢業後不願意去擔任基層官吏的可以考大學。

在大學就是要接受最頂尖人才的培養,從這裡走出來的人,起碼要具備能在郡縣裡擔任左右手的能力。

小學啓蒙,中學培養基層人才,大學培養高端人才,這就是趙括目前的想法。

至於學費的問題,趙括認爲,義務教育要定在小學,也就是說,小學這五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要接受教育...學費必須要有,不然秦國的國庫就要出問題,不過,可以削弱一些學費,對於家境十分困難的學生,可以給與一定的補助,而中學和大學,就是愛上不上了。

ps:二三子,這幾天我實在不敢看評論,人生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攻擊,從某站賬號到qq微信,再到起點私信,乃至是貼吧微博,我都被罵的狗血淋頭,甚至還有人不知從哪裡找到我手機號短信罵我,我很害怕,我再一次承認錯誤,我加個番外,補償一下大家,大家冷靜一些好嗎,再這樣罵下去,我真的要自閉了。

我發誓我再也不刀人啦!

第兩百五十二章 戈第四百六十七章 陳勝吳廣又何妨第兩百零九章 親小人,遠賢臣第一百二十四章 武安君與信陵君的初次邂逅第三百六十五章 秦王與齊王第三百五十五章 趙國的狂歡第九十五章 使者的末日(感謝抵不過蒼涼的盟主)第一百三十六章 孟子曰:捨生取義我和我的家鄉說幾句話,祭幾本書第兩百五十八章 武成君,您來了第四百九十八章 馬服君的葬禮第兩百零五章 趙括變法第四百八十四章 你想比一下國力嗎?第四百七十九章 現在知道了嘛?第兩百四十四章 君臣第兩百九十一章 會是第二個昭襄王第兩百四十八章 馬服子的危機第一百七十二章 白起老矣,尚能飯否?第兩百七十章 火熱的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韓人有什麼呢?第一百五十章 但使雲中飛將在第五十章 朽木能燃第七十章 魏不只有信陵君第十三章 殺身成仁(感謝鬼、欲的盟主)第五百零五章 海外探索第一步第四十三章 我願與您同死第五章 請斬我首第一百零七章 將將和第四百三十四章 從不曾滅亡的六國第四百九十二章 趙括家的草原雄主第六十三章 劍指北方第一百一十一章 騎劫的帶兵初體驗第三百一十七章 仁義的軍隊和正義的戰爭第九十九章 龐子使楚第四百零五章 北擊匈奴第六章 天下苦秦已久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買賣第一百六十四章 韓人有什麼呢?第三百四十四章 韓國的滅亡(下)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三位馬服君第兩百四十章 韓王的秦國十日遊第三百六十一章 我們的荀子第三百四十章 張平的歌第三百九十八章 報應第一百三十八章 令人髮指(感謝無奈錯愛的盟主)第七十四章 魏有龍陽君第三十八章 豎子趙括第三百四十五章 孩子,你在等誰?第三百零三章 只誅首惡第三百三十八章 馬服君與聯軍的碰撞第兩百九十三章 呂不韋變法第四百五十六章 你誰啊?!第一百九十六章 這纔是殺人啊第一百一十六章 雙方對弈第四十一章 河對面的長平第六章 天下苦秦已久說幾句話,祭幾本書第兩百九十四章 秦王二年第三百三十五章 馬服君的歸來第四百八十九章 趙括家的親戚趙高第兩百三十五章 兩口大黑鍋,鍋侯無疑第三十三章 真君子也第四十五章 最大的成效第五百零五章 海外探索第一步第兩百五十五章 這是爲了保護您第四百一十六章 攻城?攻心!第兩百九十章 我拿你當兄弟第三百八十九章 中山王第三百一十章 趙家三兄弟第十八章 憶廉頗壯時第兩百一十一章 不幸之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再見了,蠻夷第四百九十九章 甚至還不如韓王第五百零一章 一人一嘴可滅一國第三百一十九章 長城的會面第四百六十一章 二聖第兩百九十一章 會是第二個昭襄王第三百三十三章 驅逐姬丹第三百八十章 公子扶蘇第五十四章 趙國可伐也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括的軟肋第九十七章 武安君上陣第一百一十九章 被砍下的首級注視着一切第六十六章 魏有信陵君第兩百八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三十章 一個結巴的韓國青年第四百一十二章 挾趙括以抵秦國第兩百五十九章 欣喜的秦王第兩百四十四章 君臣第四百四十一章 能者多勞第兩百二十一章 王,對不起第三百四十八章 打不過秦國,還打不過你?第七章 曾母投杼第四百七十四章 東胡之狐第一百二十章 帶來毀滅的王令第四百九十六章 空蕩蕩的活着第一百八十六章 有賢人範子第四百二十九章 燕國的覆滅第二十四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
第兩百五十二章 戈第四百六十七章 陳勝吳廣又何妨第兩百零九章 親小人,遠賢臣第一百二十四章 武安君與信陵君的初次邂逅第三百六十五章 秦王與齊王第三百五十五章 趙國的狂歡第九十五章 使者的末日(感謝抵不過蒼涼的盟主)第一百三十六章 孟子曰:捨生取義我和我的家鄉說幾句話,祭幾本書第兩百五十八章 武成君,您來了第四百九十八章 馬服君的葬禮第兩百零五章 趙括變法第四百八十四章 你想比一下國力嗎?第四百七十九章 現在知道了嘛?第兩百四十四章 君臣第兩百九十一章 會是第二個昭襄王第兩百四十八章 馬服子的危機第一百七十二章 白起老矣,尚能飯否?第兩百七十章 火熱的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韓人有什麼呢?第一百五十章 但使雲中飛將在第五十章 朽木能燃第七十章 魏不只有信陵君第十三章 殺身成仁(感謝鬼、欲的盟主)第五百零五章 海外探索第一步第四十三章 我願與您同死第五章 請斬我首第一百零七章 將將和第四百三十四章 從不曾滅亡的六國第四百九十二章 趙括家的草原雄主第六十三章 劍指北方第一百一十一章 騎劫的帶兵初體驗第三百一十七章 仁義的軍隊和正義的戰爭第九十九章 龐子使楚第四百零五章 北擊匈奴第六章 天下苦秦已久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買賣第一百六十四章 韓人有什麼呢?第三百四十四章 韓國的滅亡(下)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三位馬服君第兩百四十章 韓王的秦國十日遊第三百六十一章 我們的荀子第三百四十章 張平的歌第三百九十八章 報應第一百三十八章 令人髮指(感謝無奈錯愛的盟主)第七十四章 魏有龍陽君第三十八章 豎子趙括第三百四十五章 孩子,你在等誰?第三百零三章 只誅首惡第三百三十八章 馬服君與聯軍的碰撞第兩百九十三章 呂不韋變法第四百五十六章 你誰啊?!第一百九十六章 這纔是殺人啊第一百一十六章 雙方對弈第四十一章 河對面的長平第六章 天下苦秦已久說幾句話,祭幾本書第兩百九十四章 秦王二年第三百三十五章 馬服君的歸來第四百八十九章 趙括家的親戚趙高第兩百三十五章 兩口大黑鍋,鍋侯無疑第三十三章 真君子也第四十五章 最大的成效第五百零五章 海外探索第一步第兩百五十五章 這是爲了保護您第四百一十六章 攻城?攻心!第兩百九十章 我拿你當兄弟第三百八十九章 中山王第三百一十章 趙家三兄弟第十八章 憶廉頗壯時第兩百一十一章 不幸之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再見了,蠻夷第四百九十九章 甚至還不如韓王第五百零一章 一人一嘴可滅一國第三百一十九章 長城的會面第四百六十一章 二聖第兩百九十一章 會是第二個昭襄王第三百三十三章 驅逐姬丹第三百八十章 公子扶蘇第五十四章 趙國可伐也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括的軟肋第九十七章 武安君上陣第一百一十九章 被砍下的首級注視着一切第六十六章 魏有信陵君第兩百八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三十章 一個結巴的韓國青年第四百一十二章 挾趙括以抵秦國第兩百五十九章 欣喜的秦王第兩百四十四章 君臣第四百四十一章 能者多勞第兩百二十一章 王,對不起第三百四十八章 打不過秦國,還打不過你?第七章 曾母投杼第四百七十四章 東胡之狐第一百二十章 帶來毀滅的王令第四百九十六章 空蕩蕩的活着第一百八十六章 有賢人範子第四百二十九章 燕國的覆滅第二十四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