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能者多勞

趙括終於擔任官職,而因爲他的爵位,以及那可怕的威望,大學祭酒這個官職一出現,雖然位置是在九卿之列,卻被羣臣認爲是不遜色與三公的位置,只聽說過人因爲官職而變得顯赫,而官職因爲人而變得顯赫,卻是罕見的。正是因爲如此,從趙括之後的大學祭酒,都成爲了一個榮耀的象徵,想要擔任這個官職,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學術成果和民間威望。

趙括從秦王那裡領命後,就開始忙碌了起來,他要在咸陽內建立第一所小學,這是官辦學的起點,或許將是歷史上的第一次,趙括笑了笑,他已經能想到,數千年的學子該是如何抱怨着自己....不過,這都是爲了你們好啊。趙括將小學的地點放在了咸陽城西,在這裡收購了一位官大夫準備出售的三處別院。

官大夫聽聞是趙括想要買下自己的別院,在這裡修建小學,激動的手舞足蹈,說什麼也不肯拿錢,執意將這些別院送給趙括。可這是違法的,在秦朝,官吏之間送禮是被看作賄賂的,當然沒有人敢說趙括接受賄賂,可趙括還是不願意違背律法,他親自拿着錢,以不少的代價從這位官大夫手裡買下了別院。

官大夫對左右說:“因爲我今天的行爲,後來人一定會將我當作貪圖錢財的小人了!”

趙括選好了地址,光是有一個建築還是不行的,要有足夠的老師,然後就是教材等事情...如今的教育與後來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如今的人口非常的少,因爲常年的戰亂,災害,華夏各地的人口加起來大概都不到兩千萬人,十四歲以下孩童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十。

所以各地可接受教育的孩童數量是不超過四百萬人的,在這四百萬孩童裡,還有很多的尚未長大的嬰孩,還有很多的女孩,所以全部加起來,大概也只有百萬左右的教育孩子。趙括並不歧視女性,他也不覺得可以剝奪女性的受教育權力,可是不同的時代有着不同的侷限性,女性的解放是在數千年後完成的,在如今這個時代,就是有人想要解放女性,女性本身都不會同意。

因爲長期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風氣,決定了這一切。

先秦對女性還是比較包容,可即使如此,女性還是不能擔任官職,不能參與戰爭,基本上也得不到爵位,秦國鼓勵農耕紡織,紡織當然就是女性的事情,可是女性紡織的成果並非是給與女性爵位,而是給與她的良人,她的父親,或者孩子這類。在此時女性是可以出門的,當然也可以擺攤做生意,可是,因爲秦國本身是耕戰式社會,而女性不是非常適合耕戰,故而地位不高。

可是對比各國,反而是秦國這個耕戰式社會裡的女性地位更高,丈夫不能家暴妻子,否則要剃鬍須,女性可以外出,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配偶,可以從事行當...趙括覺得,秦國女性地位高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也是因爲戰爭,在戰爭時期,男性都外出打仗,留守的女性往往要負責很多事情。

有些時候,甚至要在耕地裡承擔丈夫的義務,辛勤耕作。

而男性戰死太多,勞動力就由女性來承擔,久而久之,女性的地位就有所提高,這跟一戰二戰之後女性地位猛增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人都覺得在先秦進行教育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這是後來人也沒有能辦成的,問題是,這個時代的生產力雖然很低,可是他的人口也很少,將一百萬的可接受教育的孩童分散在秦國各縣去,按着秦國的縣數量計算,平均下來每個縣大概要承擔數百個學子,這並非是很困難的事情....

咸陽作爲秦國最大最富裕的經濟中心,這裡的人口剛剛超過二十萬人。在另外一條歷史線上,秦王不斷的遷徙各地的人來到咸陽,方纔造就了華夏第一座擁有近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可惜教育卻不能平均來計算,秦國各地的發展極其不平衡,有咸陽邯鄲這樣的大縣城,也有武遂,柏仁這樣幾千人的小縣城。

也就是說,咸陽的小學可以要承擔數千數萬的學子,而有些縣城裡的小學可能只有幾十個學生...

這些都是需要趙括親自來解決的問題,包括啓蒙的教材要做到統一,還有學田的設立,以及對老師的編制問題...趙括一頭扎進教育的海浪之中,開始來打造華夏的教育事業。趙括這個人做事,非常的認真,而且不怕辛苦,在老師的問題上,如今的秦國非常的需要官吏,故而認識字的都去當了官,趙括不能跟嬴政去爭奪這些人才。

秦國如果想要在各地設立官學,完成對孩子的全部教育,怎麼也需要個十萬以上的老師,這樣的編制,對秦國是巨大的挑戰,因爲秦國要養活這些老師,還要能找出這麼多的老師出來。故而如今的教育難題是在老師身上,並非是學生。趙括苦思冥想,也沒有找到什麼太好的解決辦法。

若是想要解決這樣的難題,那就只能是等待天下太平,等到各地的官吏充足,才能建立這樣規模的學校體系。

不過,如今只是在關中地區進行嘗試,那老師還是足夠的,趙括不只是秦國的武成侯,他還是雜家馬服派的創立者,他的徒子徒孫遍佈各地,趙括只要開口,就能得到足夠的老師...而教材的問題,當初李斯所書寫的啓蒙教材,還是可以應用的,除卻這些之外,趙括還需要不同課程的教材。

語文的教材當然也不能只是啓蒙教材這麼簡單,趙括只能是回憶着,又編寫了幾個簡單的小故事,作爲孩子們最初能接觸的故事,他所寫的都是些宣揚道德的故事,正好,編小故事並不是難事,而韓非就很會編故事,這是華夏寓言之王,而數學課程嘛,趙括看向了張蒼。

這些時日裡在我家看了這麼久的書,也該報答一下了。

張蒼就被趙括抓起來編寫教材,不得不說,他這些年讀的書還沒有白費,張蒼在明白趙括的用意之後,按着趙括所說的,完成了兩套適合初學者的數學教材,只用了不到兩天,這位華夏數學家,還是有些東西的。因爲小學的學制被定爲兩年,故而所需要的教材當然也就是兩套,可都是些很基礎的東西。

對這些孩子們的教育,應當就是在認字,算數,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趙括在心裡想着,忽然,他又下意識的想到了新的東西,應當加上衛生教育,體育大概是不用教的,畢竟這些孩子們長期都在耕地裡幫着父母,說他們疏於鍛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有些時候也可以組織運動會,進行個比賽之類的。

主要還是這個衛生健康教育,勤洗手,不要用髒手觸碰眼睛,注意衛生,不要隨地大小便這些最簡單的東西,這些簡單的知識反而能起到一些很重要的作用...趙括整日都在府裡忙碌,張蒼也無法安心看書,只能是跟在他身邊,幫助他,從前擔任過學室祭祀的成蟜,此刻也是回來幫助趙括。

坐在內室裡,三個人就跟着教材,老師等問題展開辯論,或者就是埋頭書寫,談論課程的安排,以及休息時間,學田等事務。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時間一天天的流逝,趙括所需要的小學也正式在咸陽動工完成,他將原先的別院按着自己記憶裡的模樣改成了學校,甚至在學校完工之後,趙括還忍不住的拿出紙筆,當場書寫了一個學海無涯的字樣,掛在了牆壁上。就在趙括非常忙碌的時候,有一個老朋友找到了他。

老朋友是農家的展,展看起來歲數極大,其實只是因爲在耕地裡風吹日曬,實際上,他只是比趙括年長几歲而已,這些時日裡,展一直都在忙着選種育種,秦國對各地的征服,讓展也可以在更多的地方施展自己的志向。趙括真的是很敬重這些人,這些人四處奔波,所想要的只是讓農民有更好的收成,讓天下人不會餓死。

展看起來還是很硬朗,這些年的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無數的刻痕,這讓他愈發的消瘦,可那消瘦的身體,卻顯得那麼精幹,展眯着雙眼,臉上永遠帶着一種屬於老農的憨厚與狡猾,“我剛剛從魏地回來...天下最肥沃的耕地,都聚集在河水兩岸,近七成的農民都生活在河水邊上..我終於明白鄭國爲什麼那麼急着要在河水沿岸動土了...”

趙括認真的聽着展說起各地的農業發展情況,兩人又談論起了燕地的農業發展情況。華夏在經歷了早期的原始刀耕火種狀態後,到如今是迎來了一次巨大的進步。主要原因當然是井田制的消亡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出現,土地私有增加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加上鐵器的發展,農具更新,而水利工程也出現在各地。

魏國的漳水渠,秦國的鄭國渠,都江堰...五穀的概念正式出現,專門研究農業的農家發現,發展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給莊稼施肥可以增加產量,耕作要深耕,要碎土,要除草。周時起畝作壟技術又在此刻得到了發展,農家根據這辦法,制定了在高旱田裡將莊稼種植在壟溝裡以防旱,在低溫田裡將莊稼種在壟青裡紡澇的耕作辦法。

這讓這個時代出現了連種,複種等高級的耕作方式。除卻在耕作,在園林,畜牧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甚至還出臺了相關的法律,這是全世界最早的畜牧法。

展今天找到趙括,當然不是爲了跟他炫耀這些時日裡農家所取得的成果,他找到趙括,是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編寫農書....農家是有自己的書,喚作《神農》,這是農家的先賢許行所編寫的,許行跟孟子在同一個時代,離現在不算遙遠,跟龐公或許是一個時代的。

他依託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打草織蓆爲生。許行率門徒自楚抵滕國。滕文公根據許行的要求,劃給他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經營效果甚好。大儒家陳良之徒陳相及弟陳辛帶着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拜許行爲師,摒棄了儒學觀點,成爲農家學派的忠實信徒。

同年孟軻遊滕,遇到陳相,展開了一場歷史上著名的農儒論戰,從孟子罵他南蠻大概能知道他是楚國人...他以農事爲主業,同時也從事手工業生產,他還意識到市場貨物交換的重要作用,並對物價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認識。他的《神農》也成爲了農家的主要書籍。

可問題是,《神農》是政治類書籍,是許行假借神農來勸說君王該如何行事的書籍,並非是一本農業技術類書籍。值得一提的是,當今的展,就是許行的徒孫。展想要編寫一本關於農業技術的科普書,展種地和鑽研是可以的,可是寫書並非是他的強項,他不知道該如何將自己的理論簡單的書寫出來。

他就想到了自己還有一個非常擅長寫書的朋友,就來到了趙括的身邊向他求助。

學校當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在耕作面前,學校的事情就可以暫時放下了,因爲如今還有很多人吃不飽飯,這纔是最重要的。如果真的有一本書可以闡述各種農業耕作技術,秦國那些官吏們爲了大比絕對會在治下全力的推廣...這是很好的事情啊,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趙括毫不猶豫,即刻答應幫忙。

“您若是忙着編農書,那官學的事情怎麼辦呢?我們得抓緊時間召足夠的祭酒啊...”,張蒼有些困惑的問道。

趙括看向了他,眯着雙眼。

“蒼,我聽聞,能者多勞啊!”

“嗯????”

第一百零二章 請您活捉白起第四百四十五章 後勝瘋狂的計劃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強陣容第一百七十一章 道貌岸然第三百一十六章 廉頗出走第二十二章 孃胎裡的始皇帝第三百二十四章 在這一年,魏國死掉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陳勝吳廣又何妨第五百零四章 徐福面聖第兩百二十九章 虞卿啊,虞卿第四百三十章 商朝是我們的,思密達第七十九章 言而有信第一百八十九章 將相不和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王天下的戰略第三百一十三章 王第四百六十八章 黃石公第三十九章 秦所畏者我也第二十章 趙相齊人田單第一百零二章 請您活捉白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塑料父子情第五百零五章 海外探索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三章 滅國並非是沒有原因的第三百二十章 明君還是昏君?第兩百九十章 我拿你當兄弟第兩百八十六章 璀璨的星辰( 感謝流風雪若的盟主)第四百二十五章 三老制和孝悌制第兩百五十九章 欣喜的秦王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括的軟肋第兩百三十八章 舌戰羣家第一百七十二章 白起老矣,尚能飯否?第一百二十五章 馬服君的勝利(三合一大章)第三百二十七章 信陵君已死,出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羣英璀璨的趙國第四百四十三章 趙括的解放女性計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鐵血與仁義的決鬥第二十六章 孰不能死第三百八十五章 移民關內第四百一十八掌 通讀馬服書的老單于第四百二十三章 關於騎兵的構想第五章 請斬我首第三百四十四章 韓國的滅亡(下)第三百四十三章 韓國的滅亡(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東胡之狐第二十二章 孃胎裡的始皇帝第三百八十五章 移民關內第兩百八十五章 帶不走的學問第三百八十五章 移民關內第五百零一章 一人一嘴可滅一國第二十章 趙相齊人田單第三百零四章 函谷關之難第四百八十八章 永別了,最後一位國相第四十六章 我是楚人的兒子第兩百六十八章 抉擇第九章 遣使何方第兩百九十六章 秦王三年第兩百三十九章 趙姬與藝第三章 始皇帝之父第一百三十六章 孟子曰:捨生取義第五百零一章 一人一嘴可滅一國第四百三十二章 華夏糧倉第三百二十八章 戰爭與友誼第兩百八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四百一十二章 挾趙括以抵秦國第兩百六十四章 《桃山論》第兩百章 武安君與信陵君的第二次邂逅第三百七十三章 賢相與名將第兩百九十八章 十年之期已到,恭迎信陵君第九十二章 名將的誕生與消逝第三百三十一章 請您獻城第三百五十七章 天子一怒第兩百八十八章 臥薪嚐膽的韓王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到底做了什麼?第三百九十九章 馬服山的愛情傳說第十三章 殺身成仁(感謝鬼、欲的盟主)第四百三十八章 悲痛帶來的成長第三百五十二章 長安君的改變第兩百九十四章 秦王二年第四百零六章 並非易事第三章 始皇帝之父第三百二十七章 信陵君已死,出兵第四百一十七章 主力與偏師第六十章 重新編制第三百八十一章 強大的秦國第四百八十八章 永別了,最後一位國相我和我的家鄉第四百七十六章 留侯之所以是留侯第三百八十二章 燕地豪俠第三百四十一章 將馬服君迎回趙國第三百九十九章 馬服山的愛情傳說第兩百六十五章 該給他們什麼爵位呢?第三十七章 太行山賊寇第一百一十八章 魏醋王第兩百一十章 驚天密謀第四百六十七章 陳勝吳廣又何妨第六章 天下苦秦已久第兩百六十五章 該給他們什麼爵位呢?第四百六十一章 二聖說幾句話,祭幾本書第四百零一章 不讓人省心第兩百八十五章 帶不走的學問
第一百零二章 請您活捉白起第四百四十五章 後勝瘋狂的計劃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強陣容第一百七十一章 道貌岸然第三百一十六章 廉頗出走第二十二章 孃胎裡的始皇帝第三百二十四章 在這一年,魏國死掉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陳勝吳廣又何妨第五百零四章 徐福面聖第兩百二十九章 虞卿啊,虞卿第四百三十章 商朝是我們的,思密達第七十九章 言而有信第一百八十九章 將相不和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王天下的戰略第三百一十三章 王第四百六十八章 黃石公第三十九章 秦所畏者我也第二十章 趙相齊人田單第一百零二章 請您活捉白起第一百三十四章 塑料父子情第五百零五章 海外探索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三章 滅國並非是沒有原因的第三百二十章 明君還是昏君?第兩百九十章 我拿你當兄弟第兩百八十六章 璀璨的星辰( 感謝流風雪若的盟主)第四百二十五章 三老制和孝悌制第兩百五十九章 欣喜的秦王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括的軟肋第兩百三十八章 舌戰羣家第一百七十二章 白起老矣,尚能飯否?第一百二十五章 馬服君的勝利(三合一大章)第三百二十七章 信陵君已死,出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羣英璀璨的趙國第四百四十三章 趙括的解放女性計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鐵血與仁義的決鬥第二十六章 孰不能死第三百八十五章 移民關內第四百一十八掌 通讀馬服書的老單于第四百二十三章 關於騎兵的構想第五章 請斬我首第三百四十四章 韓國的滅亡(下)第三百四十三章 韓國的滅亡(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東胡之狐第二十二章 孃胎裡的始皇帝第三百八十五章 移民關內第兩百八十五章 帶不走的學問第三百八十五章 移民關內第五百零一章 一人一嘴可滅一國第二十章 趙相齊人田單第三百零四章 函谷關之難第四百八十八章 永別了,最後一位國相第四十六章 我是楚人的兒子第兩百六十八章 抉擇第九章 遣使何方第兩百九十六章 秦王三年第兩百三十九章 趙姬與藝第三章 始皇帝之父第一百三十六章 孟子曰:捨生取義第五百零一章 一人一嘴可滅一國第四百三十二章 華夏糧倉第三百二十八章 戰爭與友誼第兩百八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四百一十二章 挾趙括以抵秦國第兩百六十四章 《桃山論》第兩百章 武安君與信陵君的第二次邂逅第三百七十三章 賢相與名將第兩百九十八章 十年之期已到,恭迎信陵君第九十二章 名將的誕生與消逝第三百三十一章 請您獻城第三百五十七章 天子一怒第兩百八十八章 臥薪嚐膽的韓王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到底做了什麼?第三百九十九章 馬服山的愛情傳說第十三章 殺身成仁(感謝鬼、欲的盟主)第四百三十八章 悲痛帶來的成長第三百五十二章 長安君的改變第兩百九十四章 秦王二年第四百零六章 並非易事第三章 始皇帝之父第三百二十七章 信陵君已死,出兵第四百一十七章 主力與偏師第六十章 重新編制第三百八十一章 強大的秦國第四百八十八章 永別了,最後一位國相我和我的家鄉第四百七十六章 留侯之所以是留侯第三百八十二章 燕地豪俠第三百四十一章 將馬服君迎回趙國第三百九十九章 馬服山的愛情傳說第兩百六十五章 該給他們什麼爵位呢?第三十七章 太行山賊寇第一百一十八章 魏醋王第兩百一十章 驚天密謀第四百六十七章 陳勝吳廣又何妨第六章 天下苦秦已久第兩百六十五章 該給他們什麼爵位呢?第四百六十一章 二聖說幾句話,祭幾本書第四百零一章 不讓人省心第兩百八十五章 帶不走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