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殿議

次日紹隆帝於紫宸殿召見周鶴、胡楷、高純年、汪伯潛、顧藩、朱沆、王番以及臥病宅中的文橫嶽等人,商討文橫嶽出任淮東制置使等事。

見羸弱枯瘦的文橫嶽坐在鏽墩上身子都有些不穩,周鶴、高純年等人默不作聲,暗中揣測陛下選用文橫嶽的用意,朱沆卻是於心不忍,勸諫紹隆帝另選賢能,說道:

“文公抱恙在身,尚需康養,陛下……”

“臣願往淮東!”

文橫嶽以進京服喪之名離開襄陽,之後又稱病留在建鄴,心裡早就矛盾之極,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是對是錯,在宅中很是鬱鬱寡歡。

而此時見新帝對他竟然還是如此信任,要用他出任淮東制置使,文橫嶽滿心以爲自己之前小看了紹隆帝的胸襟,頓時間滿是愧疚。

他哪裡還顧及自己孱弱不堪的身體,當即顫巍巍的走到殿中俯首跪拜接下鎮守淮東的重任。

文橫嶽他自己都不顧病軀難堪,一口應承下來,朱沆看了默不作聲的胡楷一眼,也不再說什麼。

顧藩此時進言道:

“楚州等城駐軍龐雜,家小附隨,行動遲緩不說,營舍、糧秣都靡費甚巨。雖說敵軍渡淮攻來,雖說有家小附隨,將卒守禦城池的心志會異常堅定,但因種種擔憂,出城作戰或不同城池之間的調動、增援,卻難免有所推諉。倘若城池被圍,死傷慘烈不說,糧秣之消耗更爲巨大,難以持續。壽州解圍時,存糧堪堪夠用,將卒家小也死傷萬餘,我們應當鑑之。此次若調神武軍駐守淮東,臣以爲可效祖制,着文公率鄧珪等將統領神武軍將卒往戍楚州等城即可,由御營司於江南東路擇地建造駐寨安置宣武軍將卒家小,遣官吏妥善照看,新募之卒也於駐寨操訓嫺熟再輪番補入營伍。如此一來,不僅將卒調動迅速,淮東糧秣、營舍所耗能節儉許多,將卒也能心無旁鶩爲朝廷守禦疆土……”

聽顧藩此言,包括紹隆帝在內都是一愣。

以壽州、楚州爲核心的淮河中下游防線,是建鄴最爲直接阻礙敵軍南下的屏障,是絕不容有任何閃失的。

淮東軍心不穩,他們因此纔想着調宣武軍隨同文橫嶽前往淮東,胡楷、朱沆以及周鶴、高純年都是贊同的,也不覺得此事非要先徵求鄧珪的同意不可——紹隆帝想在京畿之側換上嫡系兵馬拱衛的心思,他們是不會說破的。

然而要將宣武軍將卒與家小分作駐區與戍區,分別接受御營司、樞密院的管轄,衆人不是不想,簡直可以說是想死了。

胡楷、朱沆作爲士臣的一分子,他們對大越更是忠心耿耿,當然希望朝廷能更穩定、更有效的控制、調動軍隊,希望文武將吏都能同心同德爲抵禦外侮、收復中原效力。

然而這個節骨眼上,誰敢輕易去碰這個敏感區?

朝廷是可以直接下旨,鄧珪人在建鄴,也不大可能會抗旨不從。

問題是鄧珪此時在建鄴滿口答應下來,他人回到廬州之後就找各種藉口拖延,朝廷要怎麼辦?

其他統兵將帥得知此事後,會有怎樣的態度?

倘若淮東軍將誤以爲此舉最終目的乃是針對他們,岌岌可危的軍心,會不會直接炸裂開來?

不要說周鶴、高純年、胡楷、朱沆、汪伯潛等人了,比誰都迫切將天下權柄掌握一人手中的紹隆帝,一時間都不知道要怎麼接顧藩的話。

他不明白顧藩昨日還苦勸他戒急用忍,今日進言竟然膽子就大到這一步?

見周鶴、高純年、胡楷、朱沆等人甚至文橫嶽都一臉詫異的朝他看過來,似乎以爲是他唆使顧藩在今日殿議中提及此事,紹隆帝也不滿的看向顧藩問道:

“胡虜猖獗,踐踏中原,將卒效力朝廷,奮不顧身以御外侮,朕怎忍心將他們與家小分開,不得團聚?”

王番也非常不解的瞅着胡楷打量,見胡楷一臉震驚,猜測胡楷事前並不知情,心裡就更是疑惑不解。

紹隆帝登基之後,王番最終以文淵殿學士、參知政事留在中樞,躋身宰執之列,但王番心裡清楚,這僅僅是紹隆帝對楚山表面上的妥協,他在朝中的地位其實非常的尷尬。

胡楷、朱沆以及錢擇瑞等人也都有意疏遠於他。

張辛、劉衍以及鄧珪乃是建繼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將帥,而建繼帝又將軍政之事交給胡楷執掌,很多時候張辛、鄧珪、劉衍等將帥跟胡楷走得非常近。

建繼帝駕崩,紹隆帝登基即位,朝中必然也將新舊更替,很多人都會理所當然的將張辛、鄧珪、劉衍等人視爲胡楷的嫡系,也以爲胡楷可能會藉助張辛等人的支持,繼續坐穩樞密使的位子。

鄧珪同意宣武軍駐戍分置這事,胡楷毫不知情不說,此時還是經顧藩之口提出,不要說王番了,周鶴、高純年等人都很驚訝,都朝顧藩看去,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顧藩振聲說道:

“臣薦鄧侯往戍淮東,知道應該避嫌,但淮東之守禦茲事體大,臣不敢心存一絲懈怠,昨日回到宅中也是輾轉難眠,最後按捺不住,還是將鄧侯請到宅中詢問軍策。臣與鄧侯在宅中抵膝相談,以爲鄧侯對朝廷、對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鑑,才勸其效行祖制,分置將卒與家小以利戰事,鄧侯當時便欣然應允,絕無作僞……”

“哦,此事當真?”紹隆帝抓住龍椅扶手,傾身問道。

“字字爲真,陛下可召鄧侯詢問。”顧藩說道。

紹隆帝興奮得要從龍椅上站起來。

倘若鄧珪還跟楚山藕斷絲連,顧藩舉薦鄧珪擔任淮東制置副使,轉頭私下去見鄧珪,這當然是犯忌諱的事情,紹隆帝當然會猜測顧藩是否有其他圖謀。

倘若鄧珪真心對朝廷,對自己忠心耿耿,真有意接受宣武軍駐、戍分置,紹隆帝怎麼會怨顧藩私見鄧珪?

他高興都來不及,都恨不得顧藩沒有早一點探明鄧珪的真正心意。

紹隆帝待要張口直接宣鄧珪進宮來見,但猛然想到一件事:

鄧珪有沒有可能是誤以爲顧藩勸其駐戍分置,乃是奉旨行事,他人在建鄴,擔心會被扣押,纔不得不虛與委蛇先應承下來,實際並非他的本意,顧藩得意忘形,被鄧珪欺瞞住了?

紹隆帝性情陰柔多疑不假,但經歷汴梁淪陷之後的種種變亂,卻也早非當初在嵐州任性妄爲之人。

而且他也知道這事要是搞砸了,後果絕對比楚山意圖強佔荊襄還要嚴重。

“淮東乃建鄴之藩屏,朕倘若不信任鄧侯,就不會想着調他助文公去守禦淮東。因此朕也不希望鄧侯心裡有什麼不痛快、不甘願,如何守好淮東,朕不能不聽從文公與鄧侯的主張,”紹隆帝稍作沉吟,對胡楷說道,“這事還要你親自走一趟,倘若鄧珪另有更好的想法,這事不提也罷。”

“臣遵旨。”胡楷說道。

“你且先去。”紹隆帝迫不及待要胡楷這就趕去見鄧珪,確認鄧珪到底是虛與委蛇,還是真有心接受宣武軍駐戍分置。

鄧珪此次進京已經有十數日了,紹隆帝還沒有下旨允許他離開建鄴,他平時就到樞密院應卯。

胡楷走出宮門,得知鄧珪今日還在樞密院,便直接趕回樞密院見到鄧珪。

摒退左右,胡楷開門見山問道:“宣武軍駐戍分置,乃是你主動找顧藩提起的?”

“樞相是明白人啊,”鄧珪拱拱手笑道,“鄧珪身爲人臣,當然得急陛下之所急、想陛下之所想。不過,這樁大功送給顧相了,還請樞相見諒啊。”

“淮東絕不容有失,鄧侯能顧全大局,先帝也能含笑九泉……”

胡楷此時都有些看不透鄧珪了,但宣武軍駐戍分置對大柱已經有所搖動的大越朝廷來說,終究是大利而非大弊。

哪怕鄧珪最終選擇跟顧藩走到一起,通過顧藩爭取紹隆帝的信任,他又要去計較什麼?

胡楷暗自感慨一番,又說道:“鄧侯你現在就隨我進宮去見陛下吧……”

鄧珪起身伸手請胡楷先行,他緊隨其後往紫宸殿而去。

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狹路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七十章 誘餌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二百零五章 奪帝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十章 去淮川第三十八章 定策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七章 初冬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二十章 舊吏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七章 初冬第九章 馳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十一章 節制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十二章 安排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七十八章 亂夜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謀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啓程
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狹路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七十章 誘餌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二百零五章 奪帝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零四章 困城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十章 去淮川第三十八章 定策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七章 初冬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二十章 舊吏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七章 初冬第九章 馳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十一章 節制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十二章 安排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七十八章 亂夜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謀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