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

午後衆人進入南蔡城,初建的南蔡城沒有想象中的冷落、空寂,甚至還相當的繁榮、熱鬧。

這除了鑄鋒堂將南蔡當成最爲核心的商貨中轉基地進行打造,將楚山所產的茶鐵瓷器以及所需的棉麻草藥都主要經南蔡中轉,吸引大量商賈雲集過來外,南蔡在建城的同時,還大規模發展鐵器製作、織造等業。

鐵器作坊,乃是方便楚山運出的鐵料,在南蔡加工製成各種鐵器成品販售各地,甚至將一部分兵甲製備,分流到南蔡來——這比在楚山製成鐵器運往荊湖各地,一是運輸更爲便利、成本更爲低廉,同時也發揮流民匠戶的作用。

目前楚山在汝、蔡兩州也面臨田少人多的問題,所開墾的田地主要種植各種糧食,棉麻種植規模極有限,每年需要從外部輸入大量的棉麻解決軍民穿衣禦寒的問題。

其中僅楚山軍每年所需的被服就高達二三十萬套。

之前朝中拔給楚山的錢糧,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直接拿布匹進行折算,朝廷從各地徵收的布匹,在運到楚山後,再由淮源、楚山等地的被服工場縫製出各式成品。

南蔡人多地少,即便三大垸全部建成也只能開墾出三十萬畝糧田,遠不足以承載逾二十萬人丁;後續除了要想辦法進行分流,大規模發展對勞動力需求極高的手工業,也是徐懷一再強調的容納人口、增漲賦稅的有效途徑。

因此,從荊湖等地收購棉麻,集中到南蔡紡成紗線、織成布匹,甚至直接縫製被服成品,再運往楚山,也是此時南蔡縣司及諸鄉司正重點推進的工作。

下面諸鄉司的織造院發展推進較晚,目前纔剛剛起步,畢竟紡車織機的製作也需要時間,但南蔡城裡重點建設、發展的織造院,此時已經招募了上千織工運作起來。

此外,制燭、造紙、刻印等業也相繼發展出一些雛形來,城南船場也着手大規模招募工匠,加上雲集過來的商賈、四周遷入的民戶、官吏家屬,此時的南蔡城裡已經形成近萬人口的居住規模。

這對新置的僑縣而言,已經可以說相當繁榮了。

當世很多縣級城池,居住規模甚至都不足千人。

上萬南蔡兵馬也已完成集結,此時都集中入駐城裡的各處營舍,但這個節骨眼裡嚴禁隨意離開營舍走動,要不然城裡還要熱鬧幾分。

徐懷進城後,也沒有前往靖勝侯府落腳歇息,而是直接前往縣尉司大院。

傳統禁軍兵卒來源複雜、參差不齊,通常都是用厚賞及賦于軍將武吏對下屬將卒的生殺予舍之權、實施嚴酷的階級法進行管制。

這在保證禁軍具有一定戰鬥力的同時,卻也造成禁軍內部的凝聚力不足以及作戰韌性差強人意,遭遇強敵也極易發生不可遏制的潰逃與投敵。

建繼帝於襄陽登基之後,整編所得的左右宣武軍、驍勝軍等御營禁軍乃至神武軍、淮王府軍以及顧繼遷、高峻軍所統領的兵馬,除了從太原軍民檢選健銳補充進去,同時也收納大量被赤扈人打散的逃兵潰卒。雖說殘酷血腥的戰爭,令諸軍戰鬥力得到長足的長進,但治軍並沒能徹底擺脫傳統階級法的限制。

楚山立軍之初,徐懷就着意破除舊有將卒之間的人身管制關係,嚴禁私刑,注重提高普通兵卒及底層武吏的社會地位,注重對將卒家屬的配田配房等安置措施,同時還更注重對基層軍將武吏的培養與教育;前期成立勵鋒院,後期在州學之下設立專門的武士齋舍,定期選拔各級軍將武吏進行修習。

南蔡兵馬以及基層軍將武吏,所行之法也是承續楚山軍由之以來的傳統,但他們主要來自盤龍寨大捷之後所俘的流民、饑民,對此次進剿洞荊賊軍心裡還是有很大的疑慮與困惑。

在得知徐懷正式獲得樞密院的徵調進剿令狀之後,周景、範宗奇等人也即刻對南蔡兵馬進行宣導,但效果並不太明顯。

在正式開拔,徐懷也無法顧及連日來馬不停蹄的勞累,他趕往縣尉司,要親自對召集到縣尉司大院的三百多名隊率、都將等基層軍將武吏進行最後的動員。

從南蔡流民招募、選拔的隊率、都將等基層軍將,前期主要是在南蔡州學分舍進行修習,暫時還沒有機會來得及編入選鋒軍進行進一步的歷練。

他們大多數人,徐懷也不熟悉,但現在就要用這批軍將武吏,也是形勢所迫。

徐懷等一干人進入縣尉司大院,先宣佈正式南蔡剿匪統制司,南蔡縣尉司及諸鄉司以及相應人馬,都統統納入統制司的管制。

徐懷自領統制,王舉、郭君判、周景、張雄山、韓圭、姜燮、徐勝等人兼領參軍事,分掌令函、軍情、輜重、監察、傳驛諸職事。

南蔡兵馬統編入楚山左軍序列,範宗奇以副統制兼領左軍第六廂都指揮使、烏敕川、韓奇虎出任左軍第八、第九廂都虞侯;王峻接任南蔡縣尉,統領南蔡縣尉司所轄的水軍、縣守軍及諸鄉司所屬的鄉兵人馬,併兼領工輜營。

除了新編左軍第七、第八、第九廂人馬外,南蔡縣尉司所轄的水軍及縣兵也擴編到三千人衆。

在對三廂所屬的指揮使、都將、隊率等各級軍將武吏進行正式授銜之後,徐懷也親自對所有軍將武吏進行動員講話:

“……汴梁失陷前,雖說外有邊患,內有惡吏劣紳盤剝,朝中也有奸佞當道,殘害忠良,但絕大部分民衆大體都還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日子。赤扈鐵蹄南侵,將平靜徹底打破,不計其數的老弱婦孺慘遭屠戮,不計其數的父老鄉親被迫背井離鄉,流落江淮、荊湖,食不裹腹、衣不蔽體,道旁餓俘凍斃風雪者不知凡幾——

“……造成這一切的最一罪魁禍首是誰?是官兵還是胡虜?倘若我們不抵抗,甚至忘掉數百萬族人慘死、上千萬人家園被侵佔的血仇,不想着收復中原,不想着從胡虜手裡重新奪回我們被侵佔的家園,也不去管此時仍然留在河淮、河東、河北、關陝等地、在赤扈人鐵蹄苦苦掙扎的父老鄉親,但赤扈人佔據中原之後就會滿足了嗎?赤扈鐵蹄就不會繼續南下,坐看我們守住這半壁江山、苟喘延息嗎?大家心裡很清楚,天下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很多人心裡又想,我們北上去跟胡虜作戰,大多數將卒是心甘情願的,但爲什麼要出兵去進剿洞荊賊軍?他們中很多人跟大家一樣,都是苦無生計,都是在餓死之前被迫落草爲寇,拼一線最後的生機……”

“……你們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已經有些弱小了,面對一個彪型大漢,需要拼盡全力才能堪堪抵擋住,這時候卻有一人在後面拽他的袍襟,拖他的後腿,他還有抵擋住強敵的希望嗎?現在虜帝遇刺身亡,新的虜帝還沒有即位,我們好不容易有一點喘息之機,我們更迫切的是不是要先解決拖我們後腿的這個後患,接下來才能極盡全力去抵擋強敵?”

【推薦下,野果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www.yeguoyuedu.com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說洞荊賊軍也好,說洞荊聯軍也罷,我比在座諸位更清楚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是迫於生計,我比在座諸位更清楚他們中絕大多數只是爲了在餓死、凍死之前掙扎一條活路,就像溺水者沉到塘底前拼命的去抓任何能抓住的東西。但是我們身邊出現沉塘者,我們要怎麼做?是放任他們將我們一起拖往塘底,是將他們踢到一旁不理不睬,還是一棍子先將他們打暈,然後想辦法將他們拖上岸?你們要相信,此次進剿洞荊聯軍,絕不是爲了多造殺戮去換取什麼戰功。我徐懷不稀罕這些戰功——盤龍寨一役,我徐懷有濫殺過半點無辜?”

“……我們此次進剿洞荊聯軍,但最終的目的,我們是爲了解救更多沉淪亂局之中無法自拔的老弱婦孺。因此,我們反反覆覆強調我們的軍紀,第一,我們嚴禁濫殺、虐待戰俘,第二對老弱婦孺,我們不僅嚴禁劫掠、傷害,還要盡一切可能的提供救護,第三,對那些姦殺擄掠犯下大惡的匪首以及冥頑不化的追隨者,我們也一定要狠狠的予以打擊,不能心慈手軟。我們此次進剿,作戰越是順利、越是快速,對真正的無辜者傷害纔會降到最低……”

“……這次時間很緊迫,倉促間我只能將隊率、都將以上的軍將武吏集中起來,告訴你們這次進剿作戰的目的、宗旨。你們回去後,不僅要現在就要將這些想法告訴手底下的將卒,在開拔、進軍的途中,以及在洞荊聯軍作戰過程中,都要記得時時刻刻跟手底下的將卒宣講。你們自己也要時時刻刻去琢磨這裡面的道理。”

不管士臣羣體、以高峻陽、鄭氏爲代表的西軍將帥,以及淮王府諸將對徐懷如何看不順眼,但自桐柏山匪亂以來,徐懷屢屢斬獲勝捷,在楚山全軍早已經建立起近乎傳奇的形象。

南蔡兵馬雖然操練爲時尚短,前後僅九個月,選拔出來的基層軍將武吏,主要也是在南蔡州學分舍進行修習,但盤龍寨一役以及民間流傳的種種傳聞,兼之州學分舍及縣尉司、諸鄉司(巡檢司)將吏皆楚山嫡系,都潛移默化的鞏固了在他們心目的地位,甚至會更加的傳奇化。

徐懷將基層將吏召集起來,親自進行動員,效果當然非周景、範宗奇等能及。

夜裡縣尉司大院也是架起十數堆篝火,分批將三十多頭羔羊剝皮架到篝火上烤熟上,徐懷與諸將吏痛快淋漓的祭了一回五臟廟,爲開拔作戰進行最後的準備……

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零七章 獵物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十二章 無事也無非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三十章 西進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十九章 援至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陣前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營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三十章 探路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二百章 議事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十五章 制司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一百六十八章 劃清界線第十二章 北城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二十三章 總歸要打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八十三章 鐵橋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二十章 問策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
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零七章 獵物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十二章 無事也無非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三十章 西進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十九章 援至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陣前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營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三十章 探路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二百章 議事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十五章 制司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一百六十八章 劃清界線第十二章 北城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二十三章 總歸要打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八十三章 鐵橋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二十章 問策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