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南陽

接下來幾天,不僅商團的籌備緊鑼密鼓展開,派遣荊北、荊南、廣西的信使相繼上路,軍情司也挑選一批密探,提前潛往大理國境及瀘水之畔刺探情報。

徐懷不再去想契丹先遣兵馬以及商團此行可能會遭遇的兇險,而將心思集中到南陽府接下來需要迫切貫徹下去的治理上來。

一方面,汝蔡申三州及淅川—武關四個戰區,都緊緊倚靠着南陽盆地;

一方面南陽盆地位居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擁有京襄路最爲富足的耕地資源——

襄陽府境內大半都是荊山、巫山東北麓的崇山峻嶺,耕地資源是遠遠不能跟南陽府相比的;荊北四縣除了地域縱深遠不能跟南陽府相比較外,白露湖以東的水患治理,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有成效——

這些都決定了南陽府在荊襄路的核心地位,也是制司最終設立於泌陽的關鍵原因;襄陽看似更具山河????????????????形勝之勢,但地方終究是太狹仄了。

後續如何更好的治理南陽府,將南陽府的土地資源充分挖掘出來,以及從路網、航運乃至工造等領域,進一步鞏固南陽府的核心地位,都是制司吏政的重中之重,而不單是南陽府衙的責任。

對唐白河的治理,以及秦楚故道、方城隘道、桐柏山道的修繕,徐懷也是要求制司直接負責。

桐柏山道,乃是南陽橫穿桐柏山連接淮源、楚山、信陽等地的通道。

早年王稟在盧雄的護送下,就是準備經桐柏山道前來南陽,卻不想在淮源被蔡鋌派遣的刺客追上。

桐柏山道位於淮源縣境內的部分,幾經修繕,已經非常完備了,爲溪澗、坡崗所斷的部門,也都修造橋樑、棧道,能供馬車快馳,不像以往只能馬揹人馱,還要中轉幾個渡口。

從桐柏山出來,沿泌水河北岸到泌陽城這一段,地勢平坦,道路的拓寬與平整都沒有什麼難度,主要是泌水河北岸的幾條支流,需要將原有的渡口改建成橋樑,這樣才能使南陽府與申州的物資、人物輸運、通行徹底順暢起來。

方城隘道乃是南陽北接汝、蔡二州的核心要道,從方城縣往南,驛道沿着白河東岸往南一直延伸到漢水北岸,也是荊湖連接河淮的主幹道。

不過,因爲南陽府上百年都沒有對唐河、白河進行徹底的治理,這條驛道常爲洪水所侵,路況堪憂;驛道的修繕需要與白河沿岸修堤之事結合起來。

秦楚故道橫穿東秦嶺,於先秦之時就是連接秦國與楚山的交通要道:

舊道千餘年前就從武關往東延伸,經西峽、內鄉,接到南陽重鎮宛城。

不過,前朝大力發展漢水、丹江航運,在荊紫寨與武關之間開闢新的驛道,商貿繁榮。舊道雖然沒有廢棄,一直都有車馬通行,但隨着重要性的下降,州縣修繕不力,路況也是很差。

制司已將淅川-武關一線劃爲戰區,抵禦關中進入商於塬的敵軍,這條秦楚故道的重要性則不言而喻。

不僅武關到宛城之間的舊道要進行徹底的修繕,從宛城到泌陽之間的驛道也要進行拓寬——

宛城-泌陽兩城之間早在幾百前就橫跨唐河、白河修建了驛道,也開鑿一條橫渠連接唐河與白河中游流段。

不過,橫渠疏於修繕、疏浚,僅能通行小舟;驛道缺乏修繕不說,爲溪河所斷的節點,也都以渡船相接,都沒有一座浮橋——車馬以及物資通行的效率自然就低得多。

以往不會覺得有多少不便,乃是州縣之間的物資、車馬流通頻率極低,規模也小,世人都習慣了緩慢而時日冗長的節奏。

制司以泌陽爲核心,自然需要進一步加強與西翼戰區以及白河以西縣鄉的聯絡。

除此之外,唐河流經????????????????南陽盆地西部丘陵區,汛季水勢大而河道狹窄,洪澇災害要比白河更爲嚴峻,需要在汛季時分流一部分河水進白河——這樣白河沿岸可以先修造長堤,而唐河長堤可以緩建。

同時白河在進入秋冬季之後,常常會因爲上游雨量降低而斷航,這時候尤其需要從唐遊中上游引流,保證一定的水位。

這些都可以通過在唐河中上游修造溢流堰壩以及在唐河與白河之間開鑿多道橫渠予以解決。

除了白河、唐河沿岸因爲洪澇災害,導致大量的田地荒廢外,在南陽盆地的邊緣坡崗淺山地帶,因爲水利設施的廢弛,也導致大量的坡地山田荒蕪,或勉強耕種但產出極低。

這些地方都需要修建大量的陂塘,去改善灌溉條件。

然而這一套做下來,在當世乃是一項浩大工程,粗粗估算,都不知道要填多少萬貫錢糧進去才行。

“虜兵奪下歧州天水及鄠縣等地之後,又遣十數萬兵馬殺入秦嶺之中,西秦、東川還是拼盡全力守禦乾佑、武州等地,令虜兵難以殺穿秦嶺防線——不管怎麼說,赤扈人這個秋冬一定會集結重兵於中路,唐白河的治理所需錢糧甚巨,是不是暫緩一兩年,等局勢稍稍緩定下來才着手實施?”

南陽府治理消耗極巨,史軫、韓圭等人都主張暫緩,將有限的錢糧都集中到汝蔡二州今年秋冬季的備戰上。

“今年秋冬虜兵註定會往汝蔡進逼過來,但這一仗不要指望三五個月能結束,持續三五年都有可能;對唐白河的治理,也不要指望能一時競功,今年入秋之後,還是要着手先動起來。”徐懷雙手抱於胸前,說道。

“使君打算築長壘與虜兵對峙,還是堅決不主動出擊?”史軫問道。

徐懷點點頭,說道:“虜兵雖然沒能殺透秦嶺,但關中、隴右、河西等地皆陷其手,他們除了現有的兵力外,還可以在佔領區源源不斷的籤徵青壯進入戰場,我們還不具備與之拼消耗的實力,求勝心切是大忌……”

雖說京襄具備與赤扈人在中路打一場大規模會戰的能力,但徐懷絕對不會輕易去打會戰。

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哪怕大獲全勝,自身也難避免慘烈的傷亡。

就像汝穎會戰,大越絕可以說是大獲全勝,前後殲敵超過十萬,但楚山及宣武各軍累積傷亡也有五六萬之多。

淮南大捷,大越成功將虜兵趕回淮河以北,殲敵五六萬,但此身傷亡則高達十四五萬。

這個秋冬季,制司倘若決意與赤扈人在中路進行大會戰,規模一定會遠勝之前兩次大戰,可能最終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四五十萬之多。

這種情況之下,就算制司成功將虜兵擊退,自身傷亡能低過十萬?

這樣的傷亡,對京襄還是太傷筋痛骨了!????????????????

不急着搞大會戰,就是倚托箕山以及目前建成的襄城、召陵、廣成等城寨,修建長壘,將虜兵進逼過來之時,動員二三十萬兵馬於長壘防線之後嚴防死守,不給虜兵可乘之機,將局面拖延下去。

虜兵在沒有找到新的進攻重點之前,極可能不會輕易撤兵,雙方極可能會在伊水-箕山-汝水一線長期對峙下去。

總不可能京襄內部的治理與建設,都就此停滯下來吧?

非但不能停滯,還一定要咬牙堅持下去,唯有如此,京襄纔不會因爲戰事的慘烈消耗而衰弱下去,纔有可能越打越強。

“那就在秦楚故道及方城隘道沿線,設立難民屯寨,將從上洛、藍田等地逃出來的難民填進去,以備青壯勞力匱缺。”韓圭主張道。

楚山堅守這麼多年,修堰築路等事早已經不僅僅是男丁的工作,健壯婦女也都填進去——這意味着十萬商州難民填進來,差不多能提供五六萬勞動力,至少短時間之前,制司不需要再從別地抽調青壯勞力了。

徐懷點點頭,贊同韓圭的提議,負手走到窗前。

史軫站起來,探頭見徐懷正盯着一枝探出院牆的杏枝出神,悠然說道:“先帝不幸辭世,幸虧使君痛下定決心除去鄭氏,要不然,實難想象楚山要如何面對今年秋冬的戰局啊!”

徐懷轉過身來,一笑,說道:“現在還沒有到感到萬幸的時候,最終還不知道要填入多少血肉之軀,才能最終將胡虜驅逐出去,乃至徹底消滅掉!”

韓圭、徐武磧等人當初都不贊同以那麼暴烈的手段除掉鄭懷忠、鄭聰父子,但以目前的局勢看,徐懷當時所做的決定,纔是最佳的選擇。要不然的話,今年秋冬,三四十萬虜兵如潮水從中路南涌過來,他們不要說主動迎擊出戰了,守又要如何去守?

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八十章 觀敵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敵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九十六章 請援第十八章 婚配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十三章 奪寨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十二章 安排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九十章 猜忌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一百三十四章 亂戰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第四十八章 胡姬暖香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零一章 賞功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戲靠演技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一百七十章 誘餌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三十章 西進第四十二章 夜話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一百章 死士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七十九章 惡世生賊心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
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八十章 觀敵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敵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九十六章 請援第十八章 婚配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十三章 奪寨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十二章 安排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九十章 猜忌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一百三十四章 亂戰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第四十八章 胡姬暖香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零一章 賞功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戲靠演技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一百七十章 誘餌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三十章 西進第四十二章 夜話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一百章 死士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七十九章 惡世生賊心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