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京襄

朝堂與地方都擔憂孫彥舟等賊將招安後獨立統領的兵馬規模太大,有尾大不掉之憂,但又迫切想在今年秋冬之前徹底平滅洞庭湖匪患。

紹隆帝對此也極爲在意。

這畢竟是先帝在位時都不能解決的大患,他登基一年就能徹底剷除,這樣可以大書特書的“豐功偉績”,他又怎可能不熱切?

還有一個就是誰不希望看到楚山再有借剿撫湖匪壯大自身的機會了。

不過,對洞荊聯軍是剿是撫,如何剿撫,誰都無法忽視楚山的意見。

南蔡水軍主力都已經進入桑赤湖,又在赤山灣建立了水營基地,兵馬能快速沿着洞庭湖西岸水陸並進南下,迫使洞荊聯軍在石首縣南部集結大軍加以防備。

楚山沒有鬆口,不管朝廷答應的條件多誘人,洞荊聯軍都不敢輕易離開老巢,到指點的城池集結,更不要說輕易將十數萬規模的兵卒家小都交出去了。

誰不怕在人馬轉移的過程當中,南蔡招討司的主力像一把利劍毫不留情的直插進來?

赤山寨的潰滅,誰還不夠他們警惕嗎?

魏楚鈞、高峻堂也很清楚死結所在,面對徐懷的強硬要求,他們都表示要遣人先跟孫昌裕、葛???????????????伯奕商議才能決定。

至於京襄制置司設立的諸多細節問題,徐懷提出諸多要求也談不上過分。

楚山轄汝蔡二州以御京西、河洛之敵,除了僑置南蔡縣,朝廷每年還要從荊湖等地調拔三百餘萬貫錢糧補充軍資不足,現在將南陽、襄陽、荊北四縣合併汝蔡二州設立京襄制置司,照帳面上是沒辦法彌補如此巨大的缺額的。

再說了,淮西、淮東以及東川、西秦四路都在擴大兵馬編制,楚山戰兵規模不可能還繼續限制在四萬人左右,倘若繼續擴編,軍資缺口就更大。

朝廷在京襄制置司設立之後,不想額外貼補軍資,就得允許京襄制置司在南陽、襄陽徵沒私佔田地實施軍屯;當然截止京襄制置司設立之前的應撥錢糧,徐懷還是要伸手找朝廷討要的。

驛騎在長林、江夏、岳陽以及建鄴之間馳騁、傳遞消息。

荊南、荊北制司最終決定對洞荊聯軍施以更大的壓力,除了荊南兵馬進一步集結外,荊北兵馬也通過荊江,往荊江南岸公安、石首等地集結,形成夾擊之勢,迫切洞荊聯軍低頭。

以孫彥舟爲首的洞荊聯軍主力在澧州、鼎州東部的西洞庭湖沿岸地區,已經被完全封鎖住,荊北、荊南以及南蔡招討司集結水步軍將近十萬,單純從兵馬規模上,已經不比洞荊聯軍低多少了。

孫彥舟等賊將最終於七月下旬同意接受兵馬縮編三萬、駐戍分置的招安條件,紹隆帝下旨新置歸德軍收編歸順的洞荊聯軍,以孫彥舟爲統制,胡盪舟等授都指揮使、都虞侯等將職,移駐光州。

不過,徐懷最終沒有同意將羅山劃歸光州,理由就是此時還需要對歸德軍保持警惕。

羅山仍是申州的西門戶,同時又荊湖北路的北門戶,楚山之前花費大力氣修建新城,完善外圍的塢堡防禦,又正當溮河下游,信陽河谷的藩屏之地,徐懷此時怎麼可能交給孫彥舟、胡盪舟等歸順將領防守?

朝廷最終作罷。

與此同時,京襄制置安撫司也正式宣告成立,轄汝、蔡、申(戰州)、南陽府、襄陽府及荊州,徐懷出任京襄制置安撫使,總攬軍政。

制司衙署從舞陽遷至南陽府泌陽縣。

紹隆帝爲示寬厚,還特地將鄭懷忠之前在泌陽城修建的府邸賜給徐懷。

不過,鄭懷忠在泌陽城修建的府邸,佔地高達三十餘畝,近三百間屋舍。

徐懷此時還沒有奢闊到,霸佔這麼大的宅子,最終還是將這座府邸進行分割,將原郡公府東北角的私人園林作爲私人宅邸使用,與柳瓊兒、王萱居住其中。

這座名爲靜園的私人園林,佔地也將近五畝地了,亭臺樓閣一應俱全,還有一座小湖,湖石假山一應俱全。

郡公府邸的其他部分,徐懷則統統劃歸制司衙署使用,而不是在城中再清出一塊地皮出來大興土木。

包括武士齋舍在內,原行轅各部監院直到九月下旬才完全遷徙,諸多雜亂事務也是到這時候才暫告一段落。

徐懷舉薦徐武江出知荊州,兼領荊州兵馬都監,下轄章山、樊臺、長林、赤山、監利都巡檢司——監利受匪患最烈,縣隸民戶七萬餘口,最終僅剩不到兩萬,朝廷最終同監利撤縣置都巡檢司,併入京襄路荊州治下;赤山灣則劃入監利都巡檢司治下。

都巡檢司轄區實施軍管軍屯,兼司衛戍,而當陽、荊門、江陵三縣所清查出來的私佔田地,則統統充入都巡檢司進行屯墾。

建繼帝在襄陽登基之後,爲擴大賦稅,對襄陽府的私佔田地進行過一次充分的清查,但當時爲了減少矛盾衝突,清查出來的私佔田地直接登籍造冊,按照正常的稅賦進行徵繳,並沒有作充公處理。

徐懷舉薦程倫英出知襄陽府,另使潘成虎出任襄陽府兵馬都監,對規模高達一萬人衆的襄陽府軍進行整編換血。

除此之外,襄陽府也就是在減租減佃等方面需要一些作爲,其他基本都保持原狀。

真正需要動大手術的,還是南陽府。

南陽府轄唐鄧二州十五縣,隸民戶七十餘萬口,滯留饑民二十餘萬,此外徐懷還計劃將荊州、南蔡過剩的十餘萬饑民遷到南陽來安置,這將是一個持續數年去一步步落實、改善的艱鉅重任。

同時制司設於南陽,南陽也將是楚山抵禦京西、河洛之敵最重要的支撐。

南陽知府由史軫兼領,清田之事由蘇老常直接負責,另外範雍出任南陽府兵馬都監——南陽府兵馬都監司基本上會在每個縣都設立都巡檢司,掌握所有清理充分的田地以及荒山、河谷,諸縣縣尉司的職權也都合併到都巡檢司的掌控之下,然後會在都巡檢司之下進一步廣設的巡檢司(糧棧),將鄉兵操練以及賦稅徵繳等事,從地方宗紳手裡收過來。

也就是說,南陽府通判周運澤以及諸縣知縣等官員都要保留下來,後續也受中樞調任,徐懷暫時也只能通過都巡檢司,最大限度的掌握縣域權柄。

汝蔡申三州,將執行戰區制,分設汝州行營、蔡州行營及申州行營,分別以王憲、陳子簫、徐心庵出任行營統制——除了天雄軍左、前、右三鎮戰兵分別駐守三州外,各編一萬到一萬五千人馬規模的守兵;不過王憲、陳簫、徐心庵三人主要負責戰區防務,三州其他事務則另行委任通判兼行營長吏等官吏負責。

在洞荊聯軍接受招安之後,南蔡招討司隨即撤裁,唐盤率領後軍與選鋒軍作爲戰略總預備隊,調回南陽府駐紮下來;南蔡水軍也進行相應的裁減,保留一廂人馬,劃入荊州兵馬都監司序列;多出來的人馬一部分返回信陽|水軍,接受申州行營的統制,一部分歸入輜兵、屯兵序列。

而在制司,徐懷打破漕司、憲司、軍(帥)司、倉司舊有的框架,設立選吏司、度支司、清田司、刑獄司、軍情參議司、都水監、工造監、煤鐵監、學政司等部門,由史軫、蘇老常、韓圭、周景、郭君判、徐武坤、徐武良等人執掌。

鑄鋒堂則正式歸入制司衙門,與諸監司並列。

雖說截止到當下,制司錢糧勉強夠週轉,但鑄鋒堂於南蔡前後總計拆借一百五十萬貫悉數耗盡——這筆拆借除了每年需要支付十數萬貫錢息外,最終這個大窟窿,還是需要制司去填補。

此外,隨着赤扈騎兵主力再次南下,汝蔡申三州的軍資度支將再次大規模上升外,南陽要進行大規模的屯寨建設,近四十萬饑民需要逐步去安置,荊州逾四十萬饑民的安置工作只能說初步完成,後續大量的屯寨、垸堤、大堰建設,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投入錢糧。

屯墾想要見成效,甚至指望屯墾反哺軍資,至少需要三五年的經營,但在接下來三五年之內,京襄的度支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這還是在兵備不進一步擴張的情況下。

紹隆帝最後能爽利同意設立京襄制置司,無非也是看到這點。

對此,史軫、蘇老常等人的主張是鑄幣。

在東川、西秦制置司相繼成立之後,高峻陽、顧繼遷爲籌措養軍錢糧,都相繼以制置司的名義鑄造鐵錢,甚至一枚鐵錢不再是僅僅充當一文銅錢使用,而是“值十”、“當百”,強行在東川、西秦路推廣,用於發放兵餉、俸薪,從民間徵購物資。

京襄想要彌補巨大的缺口,最好的辦法就是效仿東川、西秦,以制司名義發行鑄幣。

“這說白了還是掠奪,好不容易平抑下去的糧價,隨即會再次爆漲???????????????起來,”徐懷站在靜園小湖旁,聽史軫提出鑄幣的建議,蹙着眉頭,說道,“說到底還飲鴆止渴!”

東川、西秦鑄鐵錢,徐懷早就聽說了,雖說兩路制置都籍此補充軍資不足,但大規模鑄造鐵錢,極速貶值的損失卻需要兩路民衆共同承擔。

“雖有很多後患,但此時不飲不行啊……”史軫說道。

“鑄鋒堂拆借之法可以繼續施行。”徐懷說道。

“鑄鋒堂對外拆借幾無可能,而在京襄諸州縣之內拆借,除了強行攤派,要不然進展也不會太樂觀,”蘇老常站在一旁,說道,“接下來在南陽、襄陽、荊州大規模進行清地,又要搞減租限佃,手裡掌握大量錢糧的宗紳士族,即便明面上不敢反抗,內心也是怨恨無比,哪裡肯再主動將錢糧拆借給制司度支?除了宗紳士族之外,我們總不可能向中下層民衆拆借錢糧吧?”

“我看未嘗不可,”徐懷很早就在琢磨這事,只是現在纔有機會提出來,說道,“中下層貧民手裡是沒有多少餘錢,但是積沙成塔,京襄三四百萬庶民要是將手裡的餘錢都匯聚起來,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

“貧民手裡僅有三五貫或一兩貫餘錢,總不是至於使鑄鋒堂找上門去,一戶戶拆借吧?”蘇老常頭痛的問道。

爲僑置南蔡縣建設所需,鑄鋒堂於襄陽、江夏等地拆借錢款,都是找當地的大商賈、大宗族所辦的質庫典鋪,其中王氏一族總計就拆借錢款二十餘萬貫,因此拆借較爲簡便。

倘若找中下層貧民拆借,每一筆拆借細微到三五貫甚至三五百錢,那要想籌到一百萬貫錢款,其中得發生多少筆拆借?

這得投入多少具備記賬能力的人手,才能完成?

“不需要那麼複雜,東川、西秦鑄制鐵錢,我們可以直接鑄制值十錢、百錢的計息鐵券?”徐懷說道,“相比東川、西秦鑄制鐵錢直接拿去徵購錢糧、發放兵餉俸薪,最終導致民間物價飛漲,我們所鑄的鑄鐵券放出去到約定年限之後,是要計算錢息進行償付的——這也意味着我們鑄多少鐵券,最終還是要與制司的財賦、度支統籌起來覈算,其本質還是從民間拆借,對民間物價的干擾也會甚微……”

“使君此策卻是想我等所未想,未嘗不能一試!”史軫沉吟說道。

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一百四十五章 將行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一百九十五章 奪寨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一章 七寸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十一章 節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四章 嶽海樓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六十八章 劃清界線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五十章 編軍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八十七章 攻城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擇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七十二章 陣前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一百七十章 誘餌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九十一章 姦情敗露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二十四章 南侵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十六章 京襄
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一百四十五章 將行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一百九十五章 奪寨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一章 七寸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十一章 節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四章 嶽海樓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六十八章 劃清界線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五十章 編軍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八十七章 攻城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擇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七十二章 陣前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一百七十章 誘餌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九十一章 姦情敗露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二百零八章 小童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二十四章 南侵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十六章 京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