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

在周鶴、王番等人反覆奏請下,紹隆帝勉強同意周鶴、高純年、汪伯潛、王番等相爲首,於朝英殿會集羣臣集議渡淮及軍功授田等事。

隨着集議的召開,徐懷十一月底上奏的《奏請率天下勤王兵馬渡淮作戰條陳》《奏請授田軍功將卒條陳》兩封奏疏也迅速在建鄴市井坊巷間傳抄開來。

有關天宣聖帝及宗室子弟從汴梁被擄後的種種慘狀,雖說官方一直諱莫如深,但坊間並非沒有種種傳聞。

之前這些傳聞的來源主要有二:

一個是被押送漠北途中,有少數官員趁赤扈看押懈怠,成功逃了出來。他們目睹了天宣帝及宗室子弟被押送漠北途中的遭遇,逃歸後講述給家人、奴婢知曉,悄然傳播開來。

一個是河淮等地的降附漢臣,有一些官員這幾年遠赴萬里的漠北王廷覲見虜帝,得見天宣帝及宗室子弟被送到漠王之後的狀況,這些事在他們的任地傳開後,也漸漸傳到江淮地區????????????????來。

不過朝堂這些年對坊巷間私議也是嚴厲封禁,即便無法完全禁絕,但除了傳播、影響力有限外,絕大多數人聽到這些傳言,也都是將信將疑。

甚至大多數人都天真的以爲赤扈人將天宣帝及宗室子弟擄至漠北囚禁起來,應該不會失了基本的禮數,也有人從心底不願意承認穀道破裂這種匪夷所思的傳聞。

平涼郡公、樞密副使、京襄路制置安撫使、提舉天下兵馬勤王招討使徐懷《渡淮條陳》在坊巷間傳抄開來,像“……天宣聖帝、宗室子弟、後宮妃嬪乃煌煌之軀,貴不可言,然與王公大臣萬餘衆被胡虜擄至漠北,冰天雪地,受裸體赤足之寒;飲漿食泥、不如牲畜;蓬頭垢面、役以奴婢;而妃嬪皇姬之軀更是備受胡虜侵凌蹂躪、慘絕人寰……”等有關天宣帝及宗室子弟被擄至漠北之後的生存狀況描述,就像一塊巨石砸入平靜的湖泊,頓時在民間掀起狂波巨瀾。

以徐懷的身份及地位,奏疏的傳出,無疑是直接坐實種種匪夷所思的傳聞。

民間激憤之餘,不僅迅速掀起“渡淮殺虜、以雪國恥”的熱議風潮,對天宣年間投降政策的譴責、反思聲音也響亮起來。

對建鄴水師潰滅以及合肥淪陷的追責,雖說並沒有因爲楊茂彥下獄流放而徹底平息,但之前一段時間朝野的心思還是放在對淠水河口虜兵的圍殲上,朝中彈劾汪伯潛的聲音也非常的零星,都被紹隆帝以樞密院需人主持搪塞掉。

而此時對天宣年間投降政策的反思聲音響亮起來,很多人驟然發現此時的樞密使汪伯潛以及之前的御營使楊茂彥等人,竟然都是天宣年間的議和派中堅大臣,甚至汪伯潛其人當年不僅不遺餘力主張將河北等割讓給赤扈人求和,還爲此擔任過割地使,曾前往相州等地勸降堅守抵抗的義軍,爲當地軍民所逐驅。

也有人據此痛斥汪伯潛之前附從荊南制

置安撫使“不戰屈敵”之議,本質就想着要再次向赤扈人屈膝求和。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不僅僅是言官站出來彈劾汪伯潛、葛伯奕,而是每天都有成羣結隊的士子叩閽上書清肅天宣年間的投降大臣,嚴懲樞密院汪伯潛;憤怒的民衆臘八節這一天破門衝進汪伯潛的府邸之中。

趕來的府軍也不敢輕易動用武力驅趕憤怒的民衆,只是會同侍衛將汪伯潛及家屬倉皇逃離府邸。

朝堂之上也紛紛上書奏請紹隆帝罷黜汪伯潛樞密使之職,革職查辦。

臘月十二日經過廷議緊急磋商,紹隆帝最終下詔罷免汪伯潛樞密使之職,改任提舉宮觀使(專爲罷退大臣所設)。

對新的樞密使人選,有人提議請回胡楷。

周鶴、王番等人反對稱胡楷遠在廣西南路橫州路途遙遠,派遣信使前往橫州下詔,即便路途順利沒有耽擱,等胡楷趕回京中赴任,至少也要四五個月時間過去了,然????????????????而樞密院卻不能這麼長時間缺了人主持。

有人提議顧藩,顧藩以不擅兵陣之事上書推辭。

有人提議王番,王番以資歷不足以服衆推卻。

有人提議韓時良,周鶴等人又以韓時良需統領大軍征戰沙場反對。

爭議數日,最終以資歷雖淺,但曾在建繼帝期間出任過樞密院都承旨,熟悉樞密院事務的錢擇瑞,以樞密事籤院事暫領樞密院諸房事務。

爲平息民憤,渡淮作戰以及軍功授田等事也很快獲得廷議通過,最終韓時良改任淮東路制置安撫使,率部駐守楚州、揚州等淮東重鎮,其中葛鈺改任揚州府知府兼領兵馬都監,率部駐守揚州——

劉衍以樞密副使接任淮西路制置使,統攝淮西軍政事務,乃任提舉天下兵馬勤王招討副使,協助徐懷籌備渡淮作戰。

鄧珪以淮西路制置副使兼知壽州、兵馬都監,在原淮東軍及淮東水營的基礎之上,新編宣武軍(三鎮)、壽春水軍;以鄧珪出任都統制,另任朱潤等四大統制將領分領步甲精銳及水軍。

楊祁業出知濠州、兵馬都監,左右驍勝軍合編驍勝軍(四鎮),以楊祁業爲都統制,另以樑文江、解忠等人爲統制將。

長期以來,除了京襄這些年斬獲虜兵首級太多,除了選鋒軍獨立成軍,天雄軍還分設五名統制官,其他諸部禁軍,包括宿衛禁軍在內,地位及職銜與知州相當的統制將的設立受到嚴格的限制。

這也是當世武將地位不顯延續下來的一個弊端。

這一次重編宣武軍、驍勝軍,在鄧珪、楊祁業之下新提拔數名統制將,也算是一種平衡。

光州劃入荊襄路治下,軍功授田也將在光州境內率先展開,前期以靖勝軍軍功將卒爲主;劉師望出知光州兼兵馬都監,主持授田等事。

顧藩調歸中樞接替高純年出任御營使兼兵部侍

郎;王番以參知政事兼領御營副使,專司諸軍眷屬北遷授田之事。

至此,大越四大主力兵團天雄軍、靖勝軍、宣武軍、驍勝軍基本沿淮河汝、蔡、申、壽、濠五州展開,進行渡淮作戰前的最後準備。

雖說王番以參知政事兼領御營副使,在朝中專司軍功將卒眷屬北遷授田之事,但事實上徐懷在決意推動渡淮作戰之後,就已經從京襄各地抽調數萬輜兵進駐光州,在歸德軍渡淮北撤所遺的城寨塢堡基礎上,修繕並修建更多的屋舍。

除此之外,徐懷還下令從京襄各地調來上萬頭耕牛,四十萬石糧以及服被、耕作所需的農具十數萬件,基本保證靖勝軍將卒十數萬家小十二月底陸續遷到潢川、光山、固始、商城四縣就立刻得到有效的安置,並着手授田工作。

至於淮河凍封,東路虜兵會不會再度南下,此時已不在徐懷顧忌範圍之內。

不提虜兵銳氣嚴重受挫,就算平燕王屠????????????????哥真提兵渡淮南下,大越在淮河南岸有靖勝軍、驍勝軍、宣武軍外加天雄軍一部、選鋒軍一部及燕部援騎總計十二萬精銳戰兵,以及八萬諸路勤王兵馬相待,他不憚將反攻河淮的會戰提前到這個冬季。

徐懷將提舉天下兵馬勤王招討使司行轅遷入壽春城中,除了劉衍率一部兵馬坐鎮廬州,主持淮西難民返鄉、休生養息等事,魏楚鈞所領的五路度支使司行轅也應徐懷的要求,一同遷入壽春城中。

作爲淮中重鎮、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壽春,在經歷新一輪持續一年半之久的淮南會戰之後,再度變得殘破不堪;大體只有內城建築保存完好。

不過新駐進來的宣武軍將卒士氣高昂。

宣武軍在此前的戰事中,所斬獲的戰功沒有那麼耀眼,但也陸續有一部分將卒在壽州霍邱、六安兩縣得到授田。

江南素來物價騰貴,汴梁淪陷,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南涌,使得江東、浙東的田價更是飛漲到一個極其離譜的地方,一畝良田動輒二三十貫甚至三四十畝錢。

也就是說,就算朝廷在江東、浙東等地放開軍卒眷屬置辦田宅的限制,提着腦袋上陣的將卒,每斬獲一顆虜兵首級,也僅能換得一畝田地。

然而在六安、霍邱等地軍功授田,一顆首級功就能換屋舍兩間、菜田兩畝、桑麻田三畝、水田五畝(以三十畝爲限);兵卒服役期間,其戶攤丁入畝的田稅減半徵收,剩餘一半則以一部分兵餉進行抵衝。

兵卒滿十年退出營伍或致殘退役、或戰死,授田一次補足到三十畝,期間立功授田已滿者,另給相應恤銀若干——其個人名下的口糧田作爲功勳田,減免所有田稅;縣鄉吏員以及官辦諸場遇缺,優先從退伍老卒中補選,軍卒子弟從業及科舉的限制一律取消,甚至還有優待。

相比較以往,軍卒待遇可以說是天差地別,士氣如何不旺盛?

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臉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三十章 探路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九章 馳援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十八章 婚配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一百二十三章 總歸要打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四十二章 隨風潛入夜第一百章 大捷第二百章 議事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六十四章 長夜驚魂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五十章 編軍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十章 去淮川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一百三十九章 誤入虎口疑花境第十二章 北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五章 惡緣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一百六十六章 潰兵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
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臉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三十章 探路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九章 馳援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十八章 婚配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一百二十三章 總歸要打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四十二章 隨風潛入夜第一百章 大捷第二百章 議事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六十四章 長夜驚魂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謀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五十章 編軍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十章 去淮川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一百三十九章 誤入虎口疑花境第十二章 北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五章 惡緣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一百六十六章 潰兵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