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

幽州刺史府內,燭火通明。

今日政事堂議論了一日,衆官吏早就十分疲倦了。

不說溫彥博,盧承慶等人,就說魏徵如此一日工作八個時辰的工作狂,此刻精神都有些疲倦。唯獨只有李重九反是神采奕奕。

李重九目光掃過衆人,衆臣都勉強坐直,而早就精力不濟的溫彥博揉捏了一下雙眼,強打起精神,衆人都知開國立朝,最重就是定下一國之制,有了制度,之後典章法度纔有了行駛的可能。

故而溫彥博等人都是一刻不敢怠慢。

溫彥博先是問道:“爲何王上言,三代之治,不可持呢?”

先秦諸子,除了法家之外,無人無不推崇三代,所以而今讀書人,都認爲三代乃是最爲典範朝代,否則也不會有王莽當初託古改制之事。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諸位都累了,反正今日肯定是要談到入夜,也不急於一時,就在刺史府下榻休息。”

衆官吏一併道是。

李重九向外問道:“廚房都準備什麼點心呢?”

外人稟報言道:“啓稟王上,夫人擔心您議事太遲,故而早令廚房備下了銀耳瘦肉粥。”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能盛幾碗,夠我與幾位愛卿共食?”

“那是當然了,夫人命人給您熬了一大鍋了,小竈的火也沒有熄,王上有什麼想吃的,儘管吩咐下人去做。”

李重九不由深贊楊娥皇的體貼,言道:“那好,你們看有什麼做的,隨意送上幾樣來,不過銀耳瘦肉粥必須先端上來。”

不久冒着熱氣的銀耳瘦肉粥,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雖分量不多,但十分精緻。

“多謝,王上賜宴!”

魏徵等人早已是飢腸轆轆,一併稱謝之後,就拿起勺子喝粥進食。

李重九亦朵頤大嚼,不久廚房又奉上一籃子羊肉蔥餅,還有一鍋鯽魚熬得魚湯。

天寒地凍中,衆人喝着熱氣騰騰的魚湯,就着羊肉蔥餅,不多時各個吃得十分愜意,疲倦之情一掃而空。

王珪更是長舒了一口氣,笑道:“多久沒吃過如此飯食了。”

衆人皆是放下碗筷,伸了個懶腰,重新回到正題。

李重九言道:“三代之時,一方所治,口不過數萬,故而君主處理政務,下能通上,有過即改,故而政治清明。”

“而隋室喪亂之因,乃其君自專,其法日亂。天子萬乘之重,又自專政務,日斷十事而五條不中,中者也就罷了,其如不中者如何,下意不能通上,改過時,悔之已晚?一日萬機,己多虧失,積年累月,這才積重難返。”

李重九的話,簡而言之,三代之時,君王治下人口較,地方不廣,所以言路便達,下不能瞞上,這點放在現在就很容易解釋,現在但凡人口衆多的大國,政治就很難清明,但彈丸小國,因爲容易治理,反而卻十分富庶,百姓生活指數高。

溫彥博不是容易被說服的人,當下問道:“那如此要大治,何其難也?”

李重九言道:“故而吾認爲,天子必須任用賢良,高居深視,百司各奉其職,讓廟堂之上,盡是盈正君子,而遠離苟營小人。故而我決定先定製,再定法,否則典章再齊備,若官吏都不思遵守,典章法度又有什麼用?”

李重九這番話,是近代政治思想認識的菁華,但溫彥博,王珪等人竟是一併點頭,表示理解,這倒是令李重九頗爲意外,看來真是不可低估這個時代精英的智慧。

王珪問道:“那麼按王上的意思,我們應是拋開先人之法,自定體制嗎?”

李重九搖了搖頭,這當然是不可以的,如果說國人追崇三代之制,是一種返古逆流而動的錯誤,那麼拋開一切,自創體制,那麼就是烏托邦了,那是空想主義。旁人想想也就罷了,若爲政者也是如此頭腦不清晰,這就是一種病,必須治。

李重九言道:“孤大體還尊崇隋室五省六曹,在此之上,孤稍作修改。”

聽李重九不準備大作更張,衆人都放下心來,現在幽州好容易纔有了一些爭霸天下的苗頭,絕不能東改西改,當作試驗田來對付,那一切就別提了。

溫彥博在中書省任過文林郎,故而深悉隋朝的典章制度。

溫彥博言道:“所謂五省六曹,五省,分別爲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和內侍省,而尚書省,六曹吏、戶、禮、兵、刑、工。”

“五省之中,秘書省,掌圖書籍藏整理,國史編纂,天文曆法,可謂清閒,而內侍省,則爲侍奉內廷的宦官,故而大隋官吏們,將不重要的秘書省和官宦擔任的內侍省去除,直接稱爲三省六曹制。”

李重九點點頭,三省六曹,已是十分接近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省六部之制了。

實際上唐承隋制,三省六部制大體上不變,三省由天子直隸,授命御天下億民,萬里疆土,六部而直轄尚書省。

一般中書省起草政令,交給天子,天子批示允可後,交給門下省,門下省通過後,書上可之,即可交給尚書省實施。而不可,則打回中書省修改,重新走一遍流程。

只有中書門下二省,以及皇帝親允三者親允的政令,才交由尚書省六部來具體實施,天下各州,郡,縣,軍州都直接向六部負責。

說白了,就是所謂的權力,就是決策權,議政權,行政權三者。中書省議政,門下省和皇帝決策,尚書省行政,再說白一點,就是中書省提議要去幹什麼,門下省和皇帝一起拍板拿主意,尚書省去幹活。

而一千年之後的明朝,變成內閣提議要去幹什麼,皇帝或者太監拍板拿主意,六部去幹活。

大隋的體制,之後延續唐宋元明清數朝,乃至於千年後的大明朝,在三省六部的基礎上,也就改進了這麼多。

而在秦漢之時,決策權,議政權,行政權都只有丞相一人擔之,所謂的三省就是將相權三分,而達到權力制衡。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就三省六曹,不,三省六部更順耳一些,就依此官制而行。”

衆人聽了頓時點頭,但不由又想,趙王這完完全全就是承襲舊制,哪裡有改制的地方。

魏徵心覺得不妥,看向衆人,他實際心底早有一番定計,當下見衆人不語,直接言道:“王上剛纔所說,隋室之失,天子日斷十事而五條不中,這是何故,乃是天子當初廢門下省所致。故而微臣建議,王上應重門下省,不再重蹈前朝之誤。”

說到這裡,衆人皆覺得魏徵說的一針見血。確實如此,楊廣此人孤傲而自負,他對臣下說朕生性不喜人諫,於是將門下省的諫官統統都開革解僱掉了,從此行使一票否決權。

而相反如李世民,卻成了從諫如流的名君,原因是因爲李世民有一個強大的門下省。歷史上如王珪,魏徵,張玄素都是門下省的諫臣,其中最有名的還是魏徵了,他在門下省任諫議大夫時,一人總共封駁了兩百多條提議,其中不少是李世民本人的。

魏徵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李世民也說,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這君臣一唱一和,原因正在於此。

因此當魏徵所要着重門下省時,李重九彷彿看見了另一個時空上,已登基爲皇帝的自己,罷朝之後怒氣衝衝的返回宮殿,對皇后楊娥皇言道:“吾誓殺此田舍漢。”

楊娥皇問道:“陛下,是哪個田舍漢?

自己回答言道:“不是魏徵,還是哪個混蛋,每朝會時必辱我。”。

之後楊娥皇回到寢宮換上了一身朝服,立於庭中。自己吃驚的問道:“你這是幹嘛?天冷嗎?”

楊娥皇一副溫柔賢淑的樣子言道:“臣妾聽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言進諫,乃陛下賢明之故也,妾敢不賀!”

於是自己只能打落門牙往肚裡吞,還要佯裝一副十分欣喜的模樣,而一旁不知道潛伏哪個旮旯的史官,看到這一幕,奮筆疾書,留下這一段千古佳話。

李重九看向魏徵,但見溫彥博,王珪等人已是暗暗點頭,顯然這着重門下省的提議得到他們的支持。這很簡單,說白了,用門下省的臣子之權,來遏制李重九的君權,有哪個臣子有不喜歡的。

想到這裡,李重九不由暗罵一聲,自己推出這三省六部制來,可不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的。不過這魏徵也委實狡猾了,若是自己不同意,不就是走回楊廣的老路,成爲一樣的昏君嗎?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魏愛卿言之有理。但是……”

還是一如既往的先肯定,李重九將話鋒一轉,言道:“眼下大業草創,李唐虎視眈眈,突厥雄據塞北,天下還有十數諸侯。吾要掃平羣雄,大戰上百戰,小戰無數,若事事商議,豈非坐失戰機?另外各郡剛剛百廢待興,大小之事,千頭萬緒,若任何之事都要孤王看過一遍後,門下省再看一遍,豈非誤事,耽擱了萬千生計。”

“此法太平盛世時,行之猶可,但天下大亂之時,絕不可取。”(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本站)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三白三十二章 薛家出仕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二雄相會第八百五十六章 奇襲子午谷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七十六章 騎射之威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七百四十五章 李唐退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千里戈壁第五百一十八章 不是隻有你一人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七百九十四章 大捷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三百五十七章 勢不可擋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三百一十七章 矛和盾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五百五十五章 五牙大艦第七百二十四章 火攻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四十七章 遭人眼紅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一百七十章 爭風吃醋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四百零三章 郡試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四百八十四章 上屋抽梯第八百一十一章 李元吉降趙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五百六十五章 五牙大艦顯威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挾?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兩百九十七章 酒坊私營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房之爭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一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五十四章 盛世當歌舞第一百五十七章 歷經考驗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四百零三章 郡試第五百八十一章 洛陽之宴(第二更)第四百二十六章勁敵(大家新年快樂)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四百三十六章天時人和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七十六章 騎射之威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一百一十七章 胡馬渡陰山第十章 搶婚
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三白三十二章 薛家出仕第三百七十九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二雄相會第八百五十六章 奇襲子午谷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一百六十六章 魚與熊掌?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七十六章 騎射之威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七百四十五章 李唐退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千里戈壁第五百一十八章 不是隻有你一人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七百八十九章 已成困獸第七百九十四章 大捷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三百五十七章 勢不可擋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三百一十七章 矛和盾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五百五十五章 五牙大艦第七百二十四章 火攻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四十七章 遭人眼紅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一百七十八章 偷城第一百七十章 爭風吃醋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四百零三章 郡試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四百八十四章 上屋抽梯第八百一十一章 李元吉降趙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五百六十五章 五牙大艦顯威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挾?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兩百九十七章 酒坊私營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三十八章 真人不露相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房之爭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五百一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四百零一章 大義名分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兩百九十二章 深入草原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五十四章 盛世當歌舞第一百五十七章 歷經考驗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四百零三章 郡試第五百八十一章 洛陽之宴(第二更)第四百二十六章勁敵(大家新年快樂)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二章 誤打誤撞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四百三十六章天時人和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七十六章 騎射之威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一百一十七章 胡馬渡陰山第十章 搶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