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

長安城。

少陵原左近竹林茂盛。

穿過少陵原的滻水清澈見底,水下可見游魚擺尾而遊。

此刻秦王李世民正與他謀臣杜如晦一併於水邊垂釣。

杜如晦起了起魚鉤,笑着問:“沒想到秦王能放下軍國大事,偷得浮生半日閒,與卑職一同來此垂釣。”

李世民聞言笑了笑,言道:“父皇一直在說一統江山,一統江山,我有時候一直在想,江山是什麼,在長安城裡,是見不到江山的。我大唐的江山在田園之中,在這山川之中,在這少陵原之中,在每名大唐百姓的福祉之中。”

杜如晦露出讚歎的神色,出言言道:“秦王可謂一語中,處處都有江山。秦王你看,我所在的少陵原,故名鳳棲原,後漢宣帝杜陵建此,故而名爲少陵原。秦王可知道此水名叫什麼?”

李世民笑着言道:“克明這是在考孤麼?腳下釣魚此水,名爲滻水,通灞水,司馬相如在上林賦有云,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古人有云八水繞長安,這滻水,灞水就是八水之一。”

李世民,杜如晦二人一問一答,皆是博聞多識,不由相視大笑。

李世民笑容一斂,將魚竿一放,站起身來負手言道:“聽聞父皇有意,撤淮安王山東道安撫大使之職。”

杜如晦聞言露出沉思,李神通一貫與李世民交好,眼下李淵要收回李神通的兵權,這對於李世民而言並非是好消息。

李世民言道:“天子用人雖一貫是喜動不喜靜。但淮安王乃是他器重的人,雖這兩年在河北連連損兵折將,但眼下我大唐除了秦王殿下之外,並沒有其他可以替換淮安王的大將,此事恐怕是有人在後推動的。”

李世民看向杜如晦言道:“果真什麼都瞞不過克明你,正是太子與齊王在天子面前建議的,近來太子與齊王一直走得很近。”

杜如晦聞言言道:“這不奇怪。眼下大唐內是秦王與太子殿下二人分庭抗爭。秦王有軍方大將的支持,而太子則有名分大義。太子貴爲一國儲君,不能領兵在外,故而齊王有意結好太子,以得軍權。求得一席之地,而太子也有意結好齊王,以分秦王軍權……”

杜如晦看見,李世民獨自站立在河岸邊,望去令人感覺一股孤寂蕭索之意,當下停口不說。

李世民靜靜地言道:“自從晉陽起兵以來。孤早就明白會失去很多,也早就做好這個準備。只是沒有想到太子,竟然將三妹牽扯進來。”

“平陽公主?”杜如晦雙目一轉。隨即會意過來言道,“太子下得這是一步好棋啊!”

李世民轉過身言道:“你說是好棋?”

杜如晦言道:“不錯,平陽公主乃是陛下,太子都足以信賴。器重的人物,平陽公主巾幗不讓鬚眉,最重要是她對大唐皇位,全無窺探之心。”

李世民言道:“我怎麼不知,但是太子這一步好棋,我們該如何應對?”

杜如晦當下問道:“那秦王殿下胸中可有取代淮安王的人選?”

李世民緩緩點了點頭,言道:“只是他們都不如三娘合適。”

杜如晦笑着看着一旁的滻水。言道:“水至清則無魚,合適不合適有何關係,在陛下心中合適就好了。”

李世民進一步問道:“計將安出?”

無極宮中。

李淵正尋民部尚書、陝東道行臺左僕射劉文靜問事。不久中書令蕭瑀上殿送上公文,言道:“陛下,這是這幾日中書省議論關於河北道安撫大使,接替人選之事的奏摺,還請過目。”

李淵皺眉言道:“朕什麼說要換淮安王了?”

蕭瑀言道:“陛下真是貴人多忘事,前幾日陛下令太子傳旨至中書省的。”

李淵恍然言道:“此事朕一時疏忽了。不錯,確有此事,拿來給朕看一看。”

李淵將奏摺拿來仔細看了一遍,搖了搖頭,言道:“不妥,不妥。”

劉文靜問道:“陛下可是沒有合適人選?”

李淵直接將奏摺給劉文靜,言道:“你替朕合計合計。”

劉文靜當下接過奏章,看了一遍,故作驚訝言道:“陛下,這奏摺之上都是我大唐大將,足可坐鎮河東,爲何陛下言道不妥。”

李淵言道:“糊塗,若換了巴蜀,河東,河西,隴右,這些大將並非不可,但是河北道安撫大使,豈可輕託他人,這裡有我大唐的數萬大軍,數州之地,李重九,劉黑闥,宇文化及對此都是虎視眈眈,非一般大將可以守之。”

劉文靜點點頭,言道:“那麼陛下心中可有人選?”

李淵看向劉文靜,言道:“倒是有一人,朕有意高陽公主前往。”

劉文靜言道:“陛下既是遲遲未做決定,顯然高陽公主也有不妥之處。”

李淵點點頭,言道:“你說的沒錯,三娘也不小了,還沒有婆家,皇后臨終前交代朕一定照顧好她,這幾年朕將她留在長安,就是要她享這榮華富貴,不再戎馬奔波。”

劉文靜抱拳言道:“陛下這一番愛惜之意,實在令臣感動。”

李淵苦笑言道:“愛卿感動有什麼用,你也是爲人父母,也知天下父母都是無二的心思,朕不瞞你,我們父女失和已是多年……”

“公主殿下,還因當初求親之事埋怨陛下啊。”

劉文靜當初也是見證人,李虎前往李淵府邸,向李淵親自求親時,正是劉文靜爲李虎領的路,當年之事依稀在目。

劉文靜問道:“陛下今日是否後悔,當初之決定?”

無論從李芷婉與李淵父女之情,還是與李重九,翁婿沒有作成,反而爲大唐豎了一個勁敵。

李淵聞言看向劉文靜,虎目一動,冷聲言道:“朕行事俯仰無愧,一生從不後悔,李重九不足惜哉,只是苦了三娘罷了。”

“是,”在李淵的盛威之下,劉文靜低下頭言道,“那麼陛下的疑難,也就有了答案。”

“什麼答案?”

“若是李重九仍在河北,微臣以爲令高陽公主出鎮,實在爲難。”劉文靜回稟言道。

“那你胸中可有人選?”

劉文靜擡起頭,言道:“以微臣猜測,陛下心底實不想尋人代替淮安王鎮守山東,只是淮安王連連損兵折將,朝臣又有衆議,這纔有了此心。”

李淵微微點頭。

“那麼微臣建議不如將替字,更爲助字,遣一將增兵山東,以安局勢!”

李淵聞言撫掌大笑,言道:“知我者肇仁也。”

劉文靜微微一笑,心底卻感嘆杜如晦,果真是斷事如神,將李淵心底所想,料得絲毫不差。

李淵重新將奏摺拿起,這一回奏摺上諸將名字,當下都看得是個個順眼,當下言道:“肇仁你以爲誰可以勝任?”

劉文靜拱手言道:“略陽郡公,襄邑郡王即可?”

李淵聞言仔細思索起來。

因爲李淵是士族出身,故而極重用士族,特別是李家宗室,這也與他見前朝大亂,故而極不放心將軍權交給異姓將領有關。

如經略巴蜀的河間郡王李孝恭,是李淵從侄,領利、蒲、絳三州總管,駐紮河東的襄武王李琛,是李淵的七叔李蔚的孫子,也是從侄。還有就是山東道安撫大使李神通,乃是李淵從弟。

在往前說,太原郡未失守前,留守太原乃是齊王李元吉,甚至連晉陽起兵時,李淵親領三萬大軍進軍長安,而在長安呼應的,也是其女李芷婉的七萬人馬。

而諸子之中,李建成儲國,而出征在外,總領大軍,一貫是由李世民領兵在外。一是李世民能征慣戰,二是李淵只信任李世民一人。

後來李世民李淵擔心其功勞太大,將他調回,之後劉黑闥於河北再起,分是李神通,李元吉,李建成輪番上陣,這才平定的,而這三人還是李家的子侄。

故而中書省給李淵上的奏摺上,也是一排李字打頭的將領。

至於劉文靜所提的略陽郡公,襄邑郡王,他們本是代替李神通的備用人選。略陽郡公名爲李道宗,是李淵堂侄,之前與李世民渡河與李重九,反擊河東時,其有出色表現,被視作李氏宗室的後起之秀,稱作下一個李孝恭。

只是李道宗太過年輕,資歷差一點,否則倒是取代李神通最佳人選。

至於襄邑郡王名爲李神符,爲李神通的弟弟,之前一直負責李唐對樑師都征戰,戰功頗赫,也是取代李神通的有力人選。

中書省,劉文靜與聯名推舉這二人,令李淵這一次十分滿意。

李淵當下對蕭瑀,言道:“就這二人了,將奏摺拿到門下省議一議,就這麼定下。”

蕭瑀領命當下退下。

李淵心情略好,看向劉文靜言道:“肇仁,聽聞你近來與李密走得很近?”

劉文靜不知何故李淵突然提起,當下言道:“微臣與李密乃是姻親,故而有些走動,但也沒那麼親密。”

李淵點點頭,沒再說什麼。

倒是劉文靜一肚子存疑。

這時東宮之中,當下李建成得知李淵與劉文靜今日所言之事後。

當下李建成拍案大怒,言道:“好個劉文靜,竟壞我好事。”

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三百三十八章 幽州刺史府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六百八十二章 王道霸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五百一十七章 滅國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八百章 李世民的圈套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三百零七章 高句麗府軍第七十六章 騎射之威第三百六十一章 紅顏一怒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三百九十一章 黎陽之爭(第一更)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五百一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六十八章 玄甲精騎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七百二十三章 黃河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谷通守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五百章 收官之戰第八百零三章 溫泉宮內的暗鬥第四百六十一章 不可再忍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三百二十三章具裝甲騎的威力第七百三十九章 六宮之主第兩百五十一章 東西之爭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八百五十八章 堅守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八百一十二章 李世民的努力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之議第六百八十一章 爲了自己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兩百八十七章 名臣相助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五百二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一百零七章 千軍辟易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四百七十九章攻心爲上(第一更)第九十章 內附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四百七十三章 虎牢之戰前瞻第一百八十八章 烏侯秦水畔的喧囂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二章 入山尋敵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七百二十九章 徐州楚歌第八百二十九章 陰謀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婚第兩百四十二章 爲華夏威服狄夷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第八百四十二章 蒲津關之役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
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三百三十八章 幽州刺史府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六百八十二章 王道霸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五百一十七章 滅國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八百章 李世民的圈套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三百零七章 高句麗府軍第七十六章 騎射之威第三百六十一章 紅顏一怒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五百二十二章 昨日之事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三百九十一章 黎陽之爭(第一更)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五百一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六十八章 玄甲精騎第五十三章 月下名花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七百二十三章 黃河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谷通守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五百章 收官之戰第八百零三章 溫泉宮內的暗鬥第四百六十一章 不可再忍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三百二十三章具裝甲騎的威力第七百三十九章 六宮之主第兩百五十一章 東西之爭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八百五十八章 堅守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八百一十二章 李世民的努力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之議第六百八十一章 爲了自己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兩百八十七章 名臣相助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五百二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一百零七章 千軍辟易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四百七十九章攻心爲上(第一更)第九十章 內附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四百七十三章 虎牢之戰前瞻第一百八十八章 烏侯秦水畔的喧囂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二章 入山尋敵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七百二十九章 徐州楚歌第八百二十九章 陰謀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婚第兩百四十二章 爲華夏威服狄夷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四百一十三章 新羅的請求(第二更)第八百三十二章 伐唐決策(第一更)第八百四十二章 蒲津關之役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