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內聖外王

第316章 內聖外王

“第一個就藩地,孟加拉邦……”

“這塊地方位於天竺東部的強伽河三角洲,擁有大片的溼地,這地方不不適合耕種,需要向西北出兵六十餘里外才有大片城鎮人口和耕地。”

“儘管此地地理條件似乎不行,但這一地點被選爲就藩地,是經過仔細選擇的。”

“這地方西有胡格利河,北有河灣,東面九里處有鹽湖,可以方便進行曬鹽來獲取大量食鹽。”

“而且,胡格利河流經加爾各答處河面寬闊,河水也深,適合建造港口。”

“唯一的缺點是這一地區有窪地和沼澤,有害健康,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來開墾爲耕地。”

“此地有三個村子,人口三萬左右,如果拿下這裡,基本就可以養兵上千,作爲一個就藩地向北攻掠城鎮。”

“北部最近的城池佈德萬,其中有八萬多人口,每年這些人口給莫臥兒繳納的賦稅在大約三千兩銀子左右。”

“孟加拉邦內十七個城鎮,根據北鎮撫司的估計,穩定統治後,這接近浙江一省之地的地方,按照三十賦一的稅率,能產出八十萬石田賦,七萬餘兩稅收。”

“現在將對它競拍,起拍價一萬兩……”

自然、最後所斂的錢財也是龐大的,僅僅靠拍賣資格,國庫淨收入五十二萬三千五百兩銀子。

要是這種的行爲多來幾次,戶部豈不是立馬富裕起來了?

但漢人王朝,如果大明被推翻,朱氏子孫遭受屠戮,那麼其他朱氏子孫就會用這個作爲藉口,爆發與新王朝的戰爭。

第二塊就藩地,周藩出手,周王朱肅溱用六萬兩的銀子拿下一省之地的就藩地。

“屆時如果要諸藩要遷移,豈不是能遷移走數百萬人?”

等朱由檢拿到這份文冊的時候,已經是黃昏了,而文冊上所記錄的銀兩也讓朱由檢高興的眯了眯眼。

最後,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而且屬於落後民族統治先進民族。

這麼一來、他倒是更期待之後的競爭了。

朱常洵一直坐的很穩,他在等第三塊就藩地,而當第三塊就藩地喊出時,他當即舉牌道:

“蜀王府,五萬兩!”

“況且、就算真的遷移數百萬人,也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

藩王們對於就藩地的激動程度,遠遠超過了朱由檢和畢自嚴的估計,最後當就藩地全部賣出時,獲得資格的只有二十七位親王,七十一位郡王。

朱氏子弟有一個天然優點就是,朱元璋是從蒙元手中奪得的天下,而對於漢人來說,即便不齒後世朱氏皇帝,但三王二恪的制度依舊要撿起來。

第二、清朝人口數量龐大,勞動力短缺的情況較少,對工業化需求較小。

“那唐王世子呢?”朱由校皺眉,他不太喜歡朱碩熿這種寵溺幼子而忽視長子的行爲。

畢自嚴呼吸都灼熱了不少,他沒想到只是一個名額,就能賣出十萬兩銀子。

首先,缺乏思想基礎。當時歐洲剛剛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啓蒙思想逐漸普及,這爲工業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二十七位親王,七十一位郡王……一百一十三營二哨,看來他們很有銀子啊!”

區區五萬兩銀子,相比後續的投入,簡直微不足道。

周藩的下場,自然沒有人和他怎麼競爭,主要還是晉藩和代藩、趙藩等強藩。

“這若是開拓失敗,恐怕朝廷這次不僅不賺,反而還要虧本……”

官學和私學被摧毀,僅靠數量稀少的族學,根本不足以讓百姓懂得什麼事民族大義,民族廉恥和民族屈辱。

當最後一人也撤走的時候,畢自嚴驅散諸多大漢將軍,自己親自在朱由校旁邊的桌前攤開紙條,記錄情況。

“人越多,需求就越多,貿易量就越大,朝廷的關稅收入也就越多。”

畢自嚴說着的時候,朱由檢也看到了諸藩對兵馬調動的申請。

最後、蜀王朱至澍以十萬兩的價格,拿下了孟加拉邦就藩的資格。

朱由檢說着、而畢自嚴則是擔心道:“會不會引起諸藩牴觸?”

他請僱拱衛營七營,共計兩萬一千多人。

第一點的思想問題,這注定和君主專制發生碰撞,朱由檢自認爲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的手段。

“眼下國庫還有多少銀子和糧食?”

“若是這樣的災害持續數年,持續數省,朝廷賑災賑不過來,那到底是看着百姓餓死,還是把他們送出去?”

不過出乎他和畢自嚴預料的是,面對這些小藩地,只有七個親王,以及三十多個郡王下場,並且將九十多塊地方全部搶到了手中。

“其他的諸如楚王、周王等藩王也佔據諸多田畝,但凡賣出一部分,都能換得數百萬兩銀子。”

“給齊王看吧,吾已經看過了。”

“你算過沒有,這一百一十三營二哨抽調後,朝廷能入多少銀子?”朱由檢打斷畢自嚴的話詢問。

正如歷史上李自成沒有真想崇禎死,也沒有弄死朱慈烺,而是給崇禎三個孩子都封王一樣。

況且、這一場大案還沒有徹底結束,別的不說、單單商賈都沒有被收拾完畢。

他們並不是爲了報仇,而是爲了入主中原,逐鹿天下。

他想要爲自己的小兒子爭取一個最大的藩地和藩國,但唐藩雖強,卻強不過蜀藩。

朱氏的子孫性命會隨着思想解放而保下,不爲別的,就單憑朱元璋驅逐韃虜的功績,和朱由檢、朱由校解放民智。

顯然、這兩人想要競爭其他藩地,不想和朱至澍硬碰硬。

在詢問之餘,他拿起筷子對自己桌上的飯菜夾動,並示意畢自嚴也邊吃邊說。

明代官學數量到清代,數量不足十分之一,老百姓被牢牢拴在土地上,官員在迂腐地讀四書五經,整個國家死氣沉沉。

當一切結束後,諸藩也開始起身,有條不紊的登上自己王府的象輅,撤離了太廟。

對於這樣的數據,畢自嚴也作揖道:

“二十七位親王僱傭七十四營,需要交一千四百八十萬兩銀子,這些銀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遷移百姓一事,還是依照齊王殿下所規定的,二十畝一人,百畝一戶,一人十兩的價格進行遷移。”

清朝爲什麼沒有像西方一樣爆發工業革命?

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不具備工業革命的條件。

當他們安定下來後,晉藩、趙藩、代藩、秦藩等諸多親王也開始對天竺西側的沿海平原開始下手。

不過、那樣的可能,只能說明朱氏子孫連這種沒有政治能力的人都對付不了,這麼一來、死了也是活該。

太廟前、畢自嚴說完,用指頭大小的木槌打了一下面前人頭大小的銅鐘。

伴隨着銅鐘被敲響,畢自嚴不再說話,而太廟之下的諸多藩王中,率先舉起牌子的卻是讓人意想不到的一名年輕郡王。

三娘子案、爆發至今,牽扯從御馬監到五軍都督府,再到文官,涉案的田地府邸折色後,銀兩高達一億兩千萬兩銀子。

至於他本人,則是拿着這本記錄好的文冊走出了東華門,然後乘坐馬車趕往了齊王府。

這第一次叫賣的成功,也讓畢自嚴開始聲情並茂的介紹起了第二塊和第三塊就藩地。

這羣傢伙朱由檢還沒有收拾他們,如果不是朝廷的力量還不足以覆蓋整個大明,手中書吏和官員數量太少,朱由檢早就把他們一鍋端了。

因此他想的辦法很簡單,海外藩王就藩,不僅僅是爲了擴大華夏基本盤,也是爲了保住朱家子孫。

至於藩國力量會不會不夠威脅新王朝?這也不用擔心。

“此次僅僅就藩名額便收取諸藩銀兩五十二萬三千五百,唯一的問題就是諸藩對於調動兵馬的數量有些多……”

“對於這個問題,諸藩可以將請調撥的兵馬數量寫在紙條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王府藩號,之後諸位就可以離開了。”

“發了軍餉俸祿、還有宗室們的俸祿後,眼下還有現銀一千九百六十七萬四千三百餘兩銀子,太倉在二月份的南糧北調後,還有三百多萬石的糧食。”

“數百萬人,也不過就是一場大災罷了。”

“倒也不至於,蜀王府擁田百萬,但府內分爲諸多郡王,蜀王府能控制的也就幾十萬畝,其餘藩王也是一樣。”朱由檢解釋了一下,隨後若有所指的開口:

“不過即便如此,諸多藩王的家產,居然不如三娘子案官員所牽扯的錢財,倒是有趣……”

而當時的清朝正值封建社會的頂峰,建虜瘋狂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摧毀宋代、元代、明代遺留的官學、私學。

朱由校見自家弟弟用一個名額,就從三位藩王手中掏出十幾萬兩,當即也有些飄飄然。

“他們能怎麼牴觸?”朱由檢輕笑,並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來。

“等他們打下了就藩地,要遷移百姓過去,並且訓練自己的兵馬,需要購買甲冑火器的時候,這些白條就有用處了。”

在申請中,不出朱由檢意外,申請兵馬數量最多的,果然是盯上了莫臥兒孟加拉邦的蜀王朱至澍。

“藩王的錢財,大頭在這麼多年買賣的土地上,諸如蜀王府田畝百萬,以眼下成都府田價一畝七兩銀子來算,便價值七百萬兩銀子。”

其次是周王的五營,福王、晉王、代王、秦王、楚王、趙王的四營。

“朱器圩?”

“建吧……”朱由檢沒有解釋,如果這場大旱真的輕輕鬆鬆就結束,他就不需要佈置這麼多年了。

儘管其中近七成是田地,而田地被朱由檢以分地的方式流放到市場中。

見狀的諸藩,雖然心中還有很多問題,但紛紛取筆寫下了關於自己需要多少兵馬的兵力數量。

“現在的問題是,那七十一位郡王中,大致只有僱傭一營的十二名郡王能拿出銀子來,剩下的五十九位郡王,都是以資產做抵押,五倍貸款銀子來強行開拓就藩地。”

這麼一來、他們最小者也有數縣之地,轄民十數萬,大者有三府之地,轄民數十萬。

“江南洪澇倒是在殺了不少犯官後,用抄家所得的二百餘萬兩銀子賑了災。”畢自嚴迴應道:

“只是北方,上次的賑災錢糧運抵各省後,確實平抑的糧價,但這旱情還在繼續,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那幾百萬兩錢糧,頂多撐到十月。”

當一名郡王開口就三萬兩銀子的時候,所有人都愣住了,他們都在想朱器圩是誰。

工業革命需要三個條件。第一是勞動力需求,第二是煤炭供應,第三是市場。

王安解釋,而朱由校也微微頷首表示知道了。

別管三娘子案中有沒有這個人的名字,只要朱由檢說有,那這人的名字就在上面。

“我知道還有五位親王和五十二位郡王沒有獲得就藩地的資格,不過諸位不用生氣和着急。”

很簡單的一個手段,哪怕藩國力量不足,並且不會挑釁新王朝,但新王朝爲了大明經濟圈的這個概念,加上日益增加的關稅,他們也會爲了示好而優待朱氏子孫。

但是僅僅府邸店鋪和現銀,大明朝已經收入三千多萬兩現銀。

“這倒也是……”畢自嚴聞言微微頷首表示認同,而朱由檢還有別的沒有說。

末了畢自嚴寫完,剛準備雙手將文冊奉上,朱由校卻起身道:

“藩王的耕地,戶部按照當地的價格購買,不過不給銀子,給予遷移百姓、購買軍械的白條。”

在這種情況下,國人連話都不敢說,只會點頭哈腰唯唯諾諾,想要實現政治革新根本不可能。

“是……”畢自嚴應下,但卻依舊沒有動筷,直到朱由檢擡頭帶着疑惑地眼神看向他時,他才猶豫道:

“這諸藩就藩之後,即便按照殿下的規定,恐怕也能有田畝萬萬……”

“四省大旱和江南的洪澇,賑災如何了?”朱由檢低頭吃着東西詢問。

“泌陽王朱器圩,出價三萬兩!”

畢自嚴皺着眉開口,而朱由檢也抿了一口酒後說道:

“戶部的銀子,命人調九百萬兩送往御馬監,由御馬監的皇莊對軍屯田的百姓收糧,運往太倉和燕山三大倉。”

畢自嚴的話讓朱由檢輕笑,他放下了手裡的文書道:

“一千七百多萬兩銀子……對他們的家產來說,倒也不算什麼。”

第三,清朝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國家長期重農抑商,導致國家缺乏工業發展的動力,所以清朝爆發工業革命的可能性很小。

晉商、秦商、齊商、浙商、蘇崑等地商賈,以及還有大量的閩商……

這也是爲什麼哪怕元朝這樣的蠻夷入主都有漢人百姓爲其賣命,但清朝卻只有漢人的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的緣故。

“蜀王出價十萬兩,可以要加價的?”

“成交!”見沒有人和朱常洵競爭,畢自嚴立馬砸下木槌,鐘聲響起。

“更何況,把他們送出去也是爲了我大明的海外藩國統治穩固,數十年後這數百萬人難免不會發展到數千萬人。”

朱由檢的本意是讓郡王佔據中南部,更方便小西洋監察使司監督。

第二塊和第三塊就藩地是從孟加拉邦往南依次南下的土邦,名義上臣服莫臥兒,實際上是自治土邦,攻打起來難度要比莫臥兒的孟加拉邦小。

對此、被安排入座,並且奉上了飯食的畢自嚴則是端坐着說道:

一言未發看完了全場的朱由校側頭看去,親眼看着畢自嚴寫完了諸王府的需求。

在現有制度下,這是朱由檢能想到從政治和軍事上,爲數不多能保護藩王和大明皇帝的手段。

只是、相比較朱家的王朝,他更寧願漢人站起來。

倒是站在朱由校背後的王安小聲說道:

“老唐王與唐王世子關係不好,據傳還囚禁過唐世子和世孫數年,若不是齊王開口,恐怕還會繼續囚禁下去。”

這塊地方如果打下,土人數量不下百萬,每年的賦稅不下三十餘萬兩銀子。

“這……”畢自嚴臉色變得有些猶豫了起來,小心翼翼的試探性問道:

“需要這麼多嗎?這大旱只要熬過今年應該就沒事了……”

“對於接下來的諸藩就藩問題,將進行到第二點,就是關於兵馬的調撥問題。”

財大氣粗的蜀王朱至澍一開口就拿出了許多郡王一生的家產,而朱常洵和朱肅溱紋絲不動。

如果處死了明朝皇帝和朱氏子孫,那麼新的王朝會不會被海外諸多藩王針對?最後爆發經濟封鎖和戰爭?

朱由檢的若有所指,也讓畢自嚴輕笑道:

“順帶通知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的衙門,重新修復擴建當地糧倉,每省要有足夠儲存五百萬石糧草的十座大倉。”

“前往利未亞的船隊將會在來年的五月迴歸,而屆時他們會帶來利未亞適合就藩的地圖和情報。”

“萬歲、這是老唐王小妾的庶子,聽聞老唐王最寵愛他,這次藩王就藩裡,老唐王把唐藩的大筆銀子都給了他。”

當然、思想也只是一點,除了思想以外還有很多問題,比如當時的中原缺少工業革命爆發的物質條件。

只是這種手段,依舊有很多漏洞。

畢自嚴沒有說完,其實他還想說,諸藩畢竟經常向朝廷獻銀,而萬曆年間也拖欠了藩王許多俸祿,藩王們自然沒有文官迅猛。

清朝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南方地區,主要燃料是木材,而中國的煤炭主要產於北方,運到南方不划算。

三塊最適合和大明做生意的藩地成交結束後,剩下的便是天竺中南沿海兩岸平原,這些地方被朱由檢分成了九十多塊地方。

以至於清朝百姓面對侵略者,大部分愚昧的人還拍手叫好,隔岸觀火。

說罷、畢自嚴擊鐘,而大漢將軍們也奉上了紙筆。

只是畢自嚴畢竟骨子裡還是文官,不願意一邊吃一邊說,因此只是給自己倒了一杯酒,抿了一口道:

“十萬兩!”朱至澍冷笑一聲開口,而這一口氣提價三萬兩的模樣,瞬間讓泌陽王朱器圩不甘坐下了。

“五萬兩!”

他們既不推翻清朝,也不幫助清朝抵抗漢人,只知道一味地看清朝被欺負,殊不知清朝被欺負了,也會從賦稅上轉頭欺負百姓。

“七萬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泌陽王朱器圩咬牙開口,而諸藩之中的唐王朱碩熿也表情不好看。

不過,這些地方小的只有一個鎮,大的只有一個縣。

“別忘了山東這七年以來的經歷,七年大災,災前山東百姓近千萬,眼下又有多少?不足一半吧?”

“應該差不多……”畢自嚴若有所思道:

大部分親王都選擇僱傭三兩營,而許多郡王則是申請兩哨或者三哨,估計這也是他們的極限了。

當然、也有可能朱氏子孫會遇到一個政治能力低下的人攻破京城,把他們全部屠戮。

他要送出去那麼多人,讓關內變得空虛,本質原因還是要讓百姓有錢,然後解放思想,進行工業革命。

只是讓他惋惜的是,所有藩王都被財大氣粗的蜀藩嚇到了,沒有人追加價格。

“藩王們畢竟只有藩地的歲入,自然比不得那些貪官污吏,加上許多藩王揮霍無度,自然存不下什麼家產。”

從一萬兩直接叫到五萬兩,朱常洵倒是很清楚,這塊地方的上限也就是這樣了,所以直接把價格拉到最高,避免扯皮。

望着最後的數據,朱由檢笑呵呵的開口,毫不顧忌如果大明朝抽調一百一十三營的後果是什麼。

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只要大明經濟圈在,那麼藩國和大明任意一方被農民起義推翻,推翻他的政權都需要考慮一個問題。

“不會那麼容易,別忘了還有耕牛的限制。”朱由檢吃了一口菜說道:

爲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防止皇權旁落,清朝瘋狂加強專制統治,大搞文字獄,發明創造被視爲奇技淫巧,根本談不上技術創新。

然而就藩地的拍賣結束只是一個開始,畢自嚴整理了各藩王報出的價格表,讓人送往齊王府後,便繼續轉身對諸藩道:

“大致……一千七百萬兩銀子是沒有問題的,另外五十九位郡王還欠了朝廷五百四十八萬兩銀子。”

國人不知數學和物理是什麼,沒有思想基礎,自然不會爆發制度和技術層面的工業革命。

要知道、漢人和蒙古人不一樣,成吉思汗冊封這麼多子孫出去,沒有人能保住他的子孫是因爲文化和思想問題。

儘管已經花了不少,但現在的國庫內,從來沒有那麼充實過。

這三個主要問題和五個次要問題,朱由檢不用考慮最後一個,因爲大明是漢人王朝,可以激發民族BUFF。

“臣領口諭……”畢自嚴作揖應下,隨後眼睜睜看着朱由校坐上大輅離開了太廟。

“因此等藩王就藩成功,變賣所有家產的話,應該還能湊到不少銀子。”

或許後世會有人能想到,但在眼下的局面下,朱由檢只能選擇這條來走。

民智開啓後的思想大浪潮,終究會和君主專制制度起衝突。

歷史上中原王朝沒有這樣的先例給朱由檢參考,君主專制已經達到頂峰,新的制度只能看朱由檢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想出來了。

他要開啓工業革命,還要保住朱家子孫的性命,便只有這麼做……

(本章完)

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64章 孜孜不倦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466章 終末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609章 秋風起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620章 國債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8章 初嘗權力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33章 客氏惱怒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16章 驕兵悍將
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64章 孜孜不倦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466章 終末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609章 秋風起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620章 國債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8章 初嘗權力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33章 客氏惱怒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16章 驕兵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