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暹羅求救

第368章 暹羅求救

“這個顏思齊,小心思倒是不少,不過想來楊文嶽他們四人都已經抵達,又有盧劍星和金鉉監督,他也翻不起什麼風浪……”

三月二十五日,當朱由檢拿到瀛洲加急從朝鮮釜山送到京城的兩份書信時,他當即輕嗤了一聲。

兩份書信分別是金鉉和顏思齊寫的,雖然內容差不多,但可以從字跡間和用語間看到顏思齊有偷奸耍滑,賣弄小聰明的跡象。

他的小聰明,朱由檢一眼就看破了。

金鉉這種直人適合監督,玩心眼他不是顏思齊的對手。

好在朱由檢也只需要他監督和操持瀛洲,至於玩心眼這種事情,有盧劍星、楊文嶽、吳阿衡陪顏思齊玩。

把書信放到一旁,朱由檢從書房位置上站了起來,坐在他面前左右兩首的,分別是處理御馬監政務的曹化淳、王承恩,以及錦衣衛的陸文昭,還有正在做功課的兩個蘿蔔頭。

“定國,燃兒,你們先出去走走,放鬆放鬆,要勞逸結合,半個時辰後再回來做功課。”

朱由檢對着正在做功課的李定國和朱慈燃開口,朱慈燃聞言,原本的苦臉瞬間綻放笑容,而李定國則是知道自家殿下要談正事,因此便起身向外走去。

朱慈燃見李定國離去,便跟在他屁股後面,一蹦一跳的跟了出去。

這個問題朱由檢不用多想便直接開口道:

可問題是在第二波的大旱裡,南直隸、江西、浙江三個人口大省都要遭遇旱情。

“告訴地方縣衙,這些囚犯都不能死,朝廷還指望他們爲朝廷做貢獻呢。”

“天竺是分封了,接下來便是分封利未亞了,不過利未亞這個地方不比天竺,分封出去不好管理不說,當地環境也不行。”

“篤篤!”

儘管他在自己手下學習的這幾個月來,除了有些頑皮外,其他時候還挺老實本分的,但朱由檢還是覺得不安。

“哪怕有缺口,也只需朝廷調撥三十萬兩銀子,在當地就能買到六十萬石糧繼續賑災。”

“江西的糧食調給湖廣平抑糧價,廣東眼下如果我沒有記錯,應該紙面還有三四百萬人對吧?”

“差不多,基本都到了,還有一些在路上,不過預計四月都能抵達京城。”陸文昭點了點頭,而朱由檢也微微頜首。

這還是掌握了馬六甲和本來就有上千萬畝耕地,以及每年輸入數百萬兩金銀礦的舊港,換做其他地方,難度就更大了。

鄉野的百姓可以單憑種地活得很滋潤,城裡的百姓則是因爲遍地開花的工場而有工作。

如果不是大明前後遷移兩百萬河南災民前往遼東、眼下的河南百姓絕對沒有足夠的糧食來自給自足。

第三便是做好經濟,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總之要解決大明的白銀緊縮問題。

“對了殿下,徐主事大概三月三十登陸天津,隨後四月初一入京朝聖述職。”

“他們不一樣……”朱由檢搖了搖頭。

遷移人口之後,一些遭遇大旱的省份因爲人均土地變多,變相減少了朝廷賑災的投入。

顏思齊這種人,能力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但這也是他的優點。

如果這個時代有糧食自給率,河南絕對是百姓糧食持有最高的地方。

想到自家哥哥,朱由檢嘴角帶了一抹笑意。

陸文昭開口建議,而朱由檢也低頭繼續處理奏疏,並一邊處理一邊開口吩咐:

“把這些散播謠言的人找出來,再找出其他的罪狀,剛好小西洋監察使司那邊需要大量移民,我正愁人不夠。”

就藩利未亞,實際上最讓人擔心的還是疫病和土地的問題。

想到了這個明末第一旅行家,他也漸漸的有些期待了起來……

“雖說如此……但若是這些消息散播得太厲害,也會影響朝廷在百姓心中的信譽,要不要出手制止一下?”

如果朱由檢能將土地兼併的矛盾,一步步的恢復到洪武年間的程度,那大明還能再興旺上百年。

——————

船隻數量雖然可以保證每年百萬移民,但如果有了蒸汽機船,哪怕是隻研究出諸如“阿基米德號”這種版本的蒸汽機船,遷移次數也能提高到來往瀛洲十二次,來往呂宋八次的程度。

總的來說,今年的大明還是在執行三板斧政策。

比如大明遷移了近四百萬人前往小西洋、舊港、南州等地,花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耗費了近一億五千萬石米麥,二十餘萬頭耕牛,五十餘萬騾馬。

到了後來,基本上一下船,宋穆緹察就成爲了徐霞客的侍從,而徐霞客算了算時間,也差不多到用午膳的時候了。

此時的朱由檢等人都不知道,諸藩戰爭實際上已經打響,不僅打響了,黃龍還已經拿下了一省之地。

“目前來看還不錯,山西的礦商都很老實,一些不願意賣礦的,也願意接受朝廷勘探,正常交稅。”曹化淳帶着笑意開口,但陸文昭卻打岔道:

這一戰結束後,楊文嶽和吳阿衡也差不多可以攀升到正一品的虛銜了,之後只要等國內稍微平定一些,再對建虜用兵,他們幾人都能授個爵。

“再說定稅過高,也不看看歷朝歷代的礦稅是多少,朝廷這五稅一的礦稅高不高,他們自己清楚!”

“哼!”聽到陸文昭的話,朱由檢冷哼一聲:

“強買強賣?他們瞞騙朝廷礦產產量,偷逃稅銀的時候倒是囂張跋扈,現在朝廷按照他們報上去的產量回收,他們反倒當起裝起良善來了。”

“唉……”

徐鴻儒造反肆虐河南,解決了大量士紳豪強,朱由檢又解決衛所,釋放藩王土地,導致朝廷前前後後分發出去了近三千萬畝耕地。

“是!”陸文昭點頭應下,顯然知道要怎麼辦,畢竟也不是第一次這麼做了。

比如河南、山西、北直隸都是一個標杆。

“南北受旱的災民數量有變化嗎?”

朱由檢看向了陸文昭,着重交代了一句,而陸文昭也瞭解,作揖應下。

陽光透過窗戶撒進屋內,徐霞客正拿着已經完成的《下西洋遊記》進行最後的矯正。

每年外流出一千萬石米麥,這便是河南的上限,再多就會影響當地糧價。

“至於南直隸受旱的三府兩州之地,自身足以平穩糧價,無須朝廷賑災調糧……”

如果朱由檢沒有記錯,那廣東的旱情從明年開始就結束,之後雖然有反覆,但也沒有眼下波及一省那麼大。

想到這裡,朱由檢便閃爍了一下眼神,對曹化淳吩咐道:

“國朝從今歲開始的所有囚犯,除去我批准的,其餘人全部遷移前往交趾的佔婆府。”

或許在梅內塞斯、彼得遜等人看來,能一口氣將十數萬人投放印度,已經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才能擁有的能力了。

土地的問題,大明有改良土地的土法,雖然緩慢,消耗的人力比較大,但那是利未亞,遍地的人等着諸藩。

兩百多年後的今日,若是大明只能爆發出這樣的潛力,那反倒越活越回去了。

“四川經過行政更迭後,從曾經的十二府六州四司一衛一所,在天啓七年變爲二十一府之地,而眼下,四川東部九府之地再度遭遇大旱,比天啓七年時四川遭遇的大旱波及更廣。”

“找些大點的罪名,抄家流放,田畝收繳,分發給百姓耕種。”

“來,一起……”

百萬移民的數量,可以提高到一百五十萬移民數量。

如果諸藩不願意,那大明還可以對波斯下手。

說白了,哪怕是囚犯,他們也是大明的囚犯,是漢人。

在朱由檢期待的同時,渤海皇城島上的登州軍營中,敲門聲在徐霞客的屋內響起,徐霞客頭也不擡的應了一聲。

“雖說如此,但起碼本性良善,最少也是守成之君。”曹化淳膽子很大,連“守成之君”都說出來了。

遷移的事情,只有朱由檢可以拿主意,他之所以要遷移廣東,不是因爲朝廷沒有能力賑災廣東,而是爲了日後的全國大移民做準備。

戶部的官員統計,對南州的投入是最大的,遷移一個百姓,需要這個百姓老老實實繳納三十年賦稅,才能還清朝廷在他身上的投入。

似乎是看出了他的不安,曹化淳帶着笑意安撫道:

“殿下,太子殿下年幼,貪玩是正常的,定國和太子殿下一樣大的時候,也不是一樣貪玩嗎?”

“進來吧”

“北邊倒是還不錯,但是南直隸和閩浙兩省有異動。”

因此需要在意的地方,實際上還是南直隸、江西、福建、浙江這一京三省。

“戶部算了算,紙面上大約波及了二百餘萬百姓,僅憑成都和其他十一府,恐怕難以安穩糧價,因此急需從貴州調糧安穩糧價,以工代賑。”

不過朱由檢不在意,畢竟這一億五千萬石米麥雖然多,但也不過就能保障遭遇大旱的兩千餘萬百姓吃個六七年罷了。

這佔據了大明五分之三人口的地方如果遭遇旱情,那即便調動全國糧秣和海外糧秣,也很難控制得住。

只要每個省都能自給自足,這場小冰河大旱就不成問題。

不過,在坐的四人倒也不忌諱這個,而朱由校哪怕知道了,頂多也就是一笑了之。

算起來時間,諸藩戰爭用不了多久就能打響,屆時每個犯人都是十兩銀子。

“北直隸的話,雖說九府兩州之地有七府兩州都遭遇大旱,但南邊水網密集,加上年初以來,一共下了六場雨,河水充沛,因此問題不大,只需要順天府調糧安穩宣府和保安州、延慶州的糧價便可。”

只要能牽扯足夠多的人,把明軍在瀛洲的黑鍋都扣在顏思齊頭上,金鉉再來執政的話,那齊國就藩美洲的事情就簡單許多了。

朱由檢聽着曹化淳安慰的話,也不再想這事情,而是對三人詢問道:

“另外從琉球府,呂宋府調糧,平抑廣東糧價,控制在五百文以內,同時加大以工代賑的規模。”

“宋穆緹察……”

不過這也不代表朱由檢可以竭澤而漁的從河南購買糧食,因爲河南終究還是有上限的。

畢竟以波斯對徐霞客等人的態度來說,下起手來不會那麼愧疚。

總之,一想到自家那羣祖宗乾的事情,朱由檢總覺得朱慈燃會長歪。

其次是河套、遼東、河西等地……

他本以爲來人是自己的好友,王兆熊王牧之,不曾想當他聽到來人腳踩木板的聲音輕重時,他便緩緩擡頭看向了來人。

皇店負責銷售商品,讓經濟流通起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嗯?”朱由檢略微皺眉,而陸文昭也說道:

“這三地近來有有心人在散播謠言,說朝廷收歸金銀銅礦,本質上是強買強賣,並且定稅也過高。”

朱由檢提起了他最關心的事情,而曹化淳的話讓他稍微安了安心。

“河西的西寧三府雖然受旱,但居延、西海、涼州、甘州、肅州等府憑藉祁連山積雪融化的河流,還能正常耕作。”

“定國雖然只比燃兒大了兩歲,但終究體驗過百姓疾苦,而我觀察燃兒,燃兒見到百姓疾苦時,往往不是體驗,而是以上位者憐憫的姿態。”

朱由檢要做的,實際上就是把大明每個省打造成眼下的河南。

因此他喊了對方的名字後,便擺手道:

只要是漢人,那麼就能遷移給諸藩。

一是推行國營,收取以往士紳躲避的偷逃賦稅。

“主事!”

“這種姿態不是什麼好事,往往會好心辦壞事……”

“奴婢和戶部對了對情況,在旱情不擴大的情況下,這五府之地繳納田賦後,大概能平抑西寧三府的糧價。”

他們遷移的只是落魄得在歐洲混不下去的人,而的大明要遷移的,是已經快要餓死的災民。

返程的三個月路上,徐霞客和宋穆緹察經常在下船的時候交流,原因是徐霞客想學習暹羅語,日後訪問暹羅時,自己體驗一下暹羅的風土人情,山川風景。

朱由檢的設想裡,江西一旦大旱,人口就立馬往兩廣,雲貴、四川、湖廣等地遷移。

“在南直隸、江西、福建、浙江這一京三省準備準備,讓孫傳庭帶人巡撫這一京三省,該抓的抓,該波及的波及,把人遷移出去,把地抄上來後分給佃戶。”

同樣沒有蒸汽機船的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歐洲各國在打仗花費大量精力的情況下,每年依舊保持三十餘萬的人口遷移數量,而大明不可能比他們差。

“金銀銅礦國營的事情,弄得怎麼樣了?”

不過要保證遷移的速度足夠快,那必須得有蒸汽機船。

朱由檢只是需要一個背黑鍋的人,顏思齊也甘願背這個黑鍋,既然如此,那給他個爵位也無妨。

不過要這麼玩,得讓人口大省的一些貧困地區儘量遷移出去。

“既然如此,便再遷移幾十萬人前往交趾、舊港、小西洋和南州四地。”

河南的鄉村百姓,可以說每戶三四十畝地,每人五六畝地。

但對於大明來說,兩百年前,大明只有六千多萬人口,國內同樣百廢待興的時候,便能支撐起數萬人抵達非洲。

曹化淳的話,總的來說只有一個問題難以解決,那便是江西的糧要調給誰,而沒有得到調糧的大省,又應該怎麼度過大旱。

反倒是人口大省的江西會遭遇大旱,而像江西這種紙面人口就超過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大省一旦遭遇大旱,便只能調動數省的資源來穩定當地糧價。

“北方雖然還在持續,但旱情程度總歸下降了,加上我朝過去兩年遷移出不少百姓,因此不少地方都可以勉強的自給自足。”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而且對海外遷移人口的政策,眼下這四百多萬人只是個序幕,真正的開始是諸藩戰爭……

“奴婢明白。”曹化淳心知肚明,知道朱由檢爲什麼這麼在乎囚犯的生死。

大明要的不是復興,而是走出一條超越開元盛世的盛世之路。

然而直到今年,舊港才正式的繳納賦稅,並且按照戶部的預算,舊港要還清朝廷對它的投入,最少需要十三年的時間。

大明的科技雖然不如十九世紀後期的歐洲各國,但勝在人多,船多。

只見出現在屋內的人是端着飯菜而來的那個暹羅少年,而徐霞客見到對方也露出一抹善意的笑容:

這一來二去,兩人自然也就成了忘年之交。

眼下大明的九千料商船和貨船,雖然一口氣能遷移上千人,但一年最多往返六次瀛洲,南北往返四次呂宋。

“山西雖說太原府和大同府盡數大旱,但南邊的平陽府、潞安府,以及四州之地都大旱減退,用南邊兩府四州的糧食,大概可以安穩太原、大同的糧價。”

這麼一來,朝廷只需要注意保障鄉野百姓的耕地,以及保障城鎮人口的就業就行。

不過笑過之後,他又對陸文昭繼續交代:

“瀛洲那邊注意一點,順帶讓盧劍星告訴顏思齊,把波及的範圍弄大一點,只要弄得夠大,朝廷不介意給他授個爵位回京養老。”

“加上廣東除瓊州府以外全省盡數遭遇大旱,廣西和福建的糧食又勉強安穩本省受旱的兩府之地,因此江西只能選擇湖廣和廣東其中一個幫扶。”

因此,朱由檢在曹化淳應下後,還開口對陸文昭說道:

“要遷移天竺的藩王,都聚集到京城了對吧?”

曹化淳突然開口,而朱由檢也回過了神來。

“至於陝西,雖說除了西安府、鳳翔府外盡數大旱,但河套之地的百萬移民本身就有糧票,關中平原的田賦又佔據陝西五分之二,而今歲河南又只有南陽府受災,因此可以從河南調常平倉糧支援關中,可保關中三百餘萬災民無憂。”

二是向外征戰,向外遷移,讓大明這個被土地兼併弄得搖搖欲墜的“老人”,一點點恢復年輕。

“倒是南邊不容樂觀……”曹化淳緩了一口氣,看了一眼朱由檢還算可控的表情,便小心翼翼的繼續說道:

朱由檢不準備騙諸藩來敗壞朝廷的信譽,利未亞好還是不好,有什麼好的,有什麼壞的,他都會說清楚。

“湖廣十四府六州之地,眼下北方產糧的九府盡數遭災,僅憑湖廣南部五府六州,根本無法安穩糧價。”

他想到了自家哥哥愛木匠,自己父親愛嗑藥,自家皇祖父愛宅家,自家皇曾祖父愛修仙,以及……

說白了,河南紙面人口雖然一直在增加,但從天啓二年的遷移百姓開始,當地的黃冊就一直沒有超過六百萬人。

至於諸藩怎麼用他們,那關他朱由檢什麼事,他只是讓諸藩就藩,可沒讓諸藩幹別的事情,髒水可別潑他身上,再說他又不是皇帝,罵也該罵皇帝……

至於靠海的南直隸和浙江,則是向瀛洲,舊港遷移而去。

朱由檢對士紳豪強早就失望透頂,陸文昭十分清楚。

要不是顏思齊打的戰損比讓朱由檢有些不滿,他也不會派出楊文嶽和吳阿衡。

哪怕陝西、山西、湖廣、南直隸、北直隸這些包圍了河南的省份都鬧了饑荒,河南的糧價卻依舊平穩在四百六十文一石的價格。

這些問題一步步的解決,大明遲早能爆發出他的體量。

望着朱慈燃的背影,朱由檢總感覺自家這個大侄子似乎也不是很正經。

這種情況下,不是看百姓走不走,而是看你朝廷的錢糧夠不夠百姓吃,船夠不夠運百姓前往海外。

哪怕朝廷多次從河南買出上百萬石米麥,但河南的糧價依舊不受影響。

江南百姓有銀子,到時候把糧食買完了,北方災民就要全部餓死,這也是爲什麼歷史上崇禎九年,北方起義浪潮怎麼止都止不住的原因。

遷移人口這種事情,短期看來,本身就是賠本買賣。

“你派人傳信給沒有拍下就藩地的諸王,讓他們在九月前抵達京城,我會讓徐霞客給他們介紹利未亞,讓他們自己,考慮是否就藩。”

“伱這是幹嘛?”

讓徐霞客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宋穆緹察直接跪在了他的面前,並且還是行着稽首的大禮。

他這舉動讓徐霞客先吃驚,隨後皺眉。

他以爲是宋穆緹察知道幾天後要抵達京城,因此不捨表示感謝,卻不曾想下一秒宋穆緹察忽的擡頭,宣泄道:

“請主事和大明救救暹羅……”

(本章完)

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81章 天賦異稟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490章 師徒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76章 浙黨勢大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466章 終末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150章 大小曹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112章 落幕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53章 領兵要點第67章 戚金練兵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
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81章 天賦異稟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490章 師徒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76章 浙黨勢大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466章 終末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150章 大小曹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112章 落幕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53章 領兵要點第67章 戚金練兵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